A.一级医疗事故 B.二级医疗事故 C.三级医疗事故 D.四级医疗事故 E.五级医疗事故
A.1~3个层次 B.2~4个层次 C.3~5个层次 D.4~6个层次 E.5~7个层次
A.资源评估 B.生活质量 C.组织评估 D.促成因素 E.强化因素
A.回归因素 B.霍桑效应 C.马太效应 D.从众心理 E.选择效应
A.人均平均寿命 B.教育普及率 C.发病率 D.患病率 E.死亡率
A.管理与政策诊断 B.组织诊断 C.环境诊断 D.社会诊断 E.行为诊断
A.重复测量 B.随机抽样 C.配对设计 D.校准测量工具 E.培训测量人员
A.毛霉菌 B.隐球菌 C.光滑念珠菌 D.白色念珠菌 E.李斯特菌
A.植入 B.移居 C.定植 D.定居 E.移位菌群失调
A.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B.内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 C.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 D.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E.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A.乙醇 B.聚维酮碘 C.含氯消毒剂 D.苯扎溴铵 E.生理盐水
A.高效消毒法 B.中效消毒法 C.低效消毒法 D.灭菌法 E.机械清洁法
A.化学消毒剂的细菌含量为200cfu/ml B.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为80μW/cm2 C.消毒后的气管镜细菌菌落数为50cfu/件 D.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500cfu/ml E.透析器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2500cfu/ml
A.输液器材 B.透析器 C.腹腔镜 D.导尿管 E.气管镜
A.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B.灭菌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C.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天1次 D.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天1次 E.戊二醛化学监测每周2次
A.有效氯1000mg/L,作用2~6小时 B.有效氯2000mg/L,作用1~2小时 C.有效氯5000mg/L,作用1~2小时 D.有效氯10000mg/L,作用2~6小时 E.有效氯20000mg/L,作用2~6小时
A.100mg/L B.200mg/L C.500mg/L D.5000mg/L E.50mg/L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 B.脱去无菌手套 C.接触污染物品后 D.接触病人血液后 E.脱隔离衣后
A.普通手术室 B.烧伤病房 C.早产儿室 D.层流洁净病房 E.心内科病房
A.病人沐浴后更换清洁衣服 B.个人用品经消毒后可带出病区 C.被服及时送洗衣房清洗 D.室内空气可用熏蒸消毒 E.病床、桌椅用消毒剂擦拭
A.病人不能离开病房 B.每小时换气1次 C.工作人员戴高效口罩 D.使用负压 E.采用呼吸道隔离
A.流感、麻疹 B.伤寒、痢疾 C.肺结核、白喉 D.流脑、乙脑 E.破伤风、乙肝
A.严密隔离 B.接触隔离 C.消化道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血液体液隔离
A.病区外走廊 B.病室 C.严密隔离病室 D.浴室 E.治疗室
A.发生感染时应尽早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B.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考虑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C.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要好 D.抗菌药物可用作消毒剂,对皮肤伤口消毒 E.发热病人都因感染,均可用抗菌药物治愈
A.根据药动学特征选择抗生素和给药途径 B.病毒感染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定期监测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 D.结合感染部位情况选药 E.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A.人造关节置换术 B.甲状腺手术 C.疝修补术 D.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E.膝软骨摘除术
A.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B.呼吸机的湿化器用无菌水 C.定期更换管道 D.做好气道护理 E.采取综合措施
A.缩短住院时间 B.敷料渗透后及时更换 C.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D.严格无菌操作 E.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A.疟疾 B.甲型肝炎 C.伤寒 D.麻疹 E.脊髓灰质炎
A.母婴传播 B.共同进餐 C.握手 D.拥抱 E.共用浴具
A.效益原理 B.人本原理 C.动态原理 D.系统原理 E.目标原理
A.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B.比值比 C.相对危险度 D.医院感染发生率 E.医院感染罹患率
A.可考核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重点原则 D.创新原则 E.弹性原则
A.头脑风暴法 B.名义集体决策法 C.德尔菲法 D.战略决策法 E.电子会议法
A.预算 B.策略 C.目标 D.进度 E.规程
A.节省人力 B.分工不明确,不利于按护士能力分工 C.有利于提高护士技能操作熟练程度 D.易忽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状况 E.机械、护患沟通少
A.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B.分工协作的原则 C.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D.最少层次的原则 E.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A.20分 B.15分 C.25分 D.10分 E.30分
A.10% B.50% C.30% D.70% E.90%
A.职务要求明确原则 B.责权利一致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系统管理原则 E.用人之长原则
A.M=V×E B.P=S×E C.E-M×V D.S=P×M E.E=V×W
A.社会比较理论 B.期望论 C.行为改造型理论 D.权变理论 E.双因素论
A.量力授权 B.带责授权 C.权责对等 D.监督控制 E.合理合法
A.双因素理论 B.权变理论 C.归因理论 D.情景领导理论 E.领导作风理论
A.影响力 B.约束力 C.吸引力 D.凝聚力 E.控制力
A.发送者、信息渠道、接收者 B.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内容 C.发送者、传递者、信息渠道 D.接收者、信息、信息渠道 E.发送者、信息、信息渠道
A.迁就 B.回避 C.和平共处 D.压制冲突 E.转移目标
A.协调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B.协调是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C.协调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D.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方面矛盾 E.协调措施可脱离既定的目标
A.控制 B.策略 C.预算 D.组织 E.计划
A.控制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合理的 B.控制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偏差信息 C.控制手段应顾及到例外情况的发生 D.有效控制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 E.有效控制系统依赖于准确的数据
A.质量控制 B.预算控制 C.进度控制 D.目标控制 E.反馈控制
A.疟疾 B.霍乱 C.麻疹 D.鼠疫 E.布鲁斯菌病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早期预防 E.中期预防
A.急性菌痢 B.急性肠炎 C.二重感染 D.败血症 E.菌群定植
A.老年人长期卧床 B.加强肺活量的训练 C.咳嗽反射减弱 D.呼吸系统纤毛运动、清除功能下降 E.脏器功能低下
A.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 B.注意饮食卫生 C.注意环境卫生 D.注意手卫生 E.出现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
A.保护性隔离 B.空气传播的隔离 C.飞沫传播的隔离 D.接触传播的隔离 E.消化道传播隔离
A.定期体检 B.建立健康档案 C.调入时不进行体检 D.了解受感染情况 E.调离时进行体检
A.注射 B.抽血 C.清洗器械 D.生活护理 E.手术
A.个案护理 B.功能制护理 C.小组护理 D.责任制护理 E.整体护理
A.基础质量评价 B.服务质量评价 C.环节质量评价 D.综合评价 E.终末质量评价
A.时间因素 B.信息因素 C.回归因素 D.选择因素 E.暴露因素
A.血液体液隔离 B.接触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严密隔离 E.保护隔离
A.医院感染患病率 B.医院感染发生率 C.医院感染罹患率 D.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E.感染率
A.细菌总数≤50cfu/cm3 B.细菌总数≤100cfu/cm3 C.细菌总数≤200cfu/cm3 D.细菌总数≤500cfu/cm3 E.细菌总数≤15cfu/cm3
A.血液体液隔离 B.接触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消化道隔离
A.反射 B.应激 C.顺应 D.调试 E.自我控制
A.文化性 B.综合性 C.整合性 D.自觉性 E.实践性
A.选择因素 B.回归因素 C.时间因素 D.霍桑效应 E.测试因素
A.200张 B.500张 C.700张 D.800张 E.10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