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岁,因“腹泻”来诊。门诊医师开具环丙沙星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药师按医嘱抄写注射单。药房环丙沙星注射液规格为100ml(0.2g)/瓶。少量滴注时,患儿开始哭闹,注射部位肿胀,护士重新进针后把100ml环丙沙星全部滴注。回家后患儿哭闹不安,患者家属咨询专业人员后,状告医院并要求经济赔偿。
A.医院的管理人员 B.开处方者 C.药师 D.护士 E.患者 F.护理部主任 G.药房主任
A.药典是药品生产、检验的依据,药品的供应与使用要参考的书籍 B.药典由国家药监局组织编写 C.药典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D.药典收录常用药品及其制剂,并明确规定了这些品种的质量标准,各种剂型的标准和检查另有法规 E.药典中收录国内允许生产的药品质量检查标准
A.阿托品 B.樟柳碱 C.山莨菪碱 D.甲溴东莨菪碱 E.东莨菪碱
A.安全、有效、方便 B.安全、有效、经济 C.安全、有效、快速 D.安全、有效、稳定 E.安全、有效、合理
A.美托洛尔 B.多巴胺 C.地高辛 D.红霉素 E.卡托普利
A.乳糖菌素 B.吲哚美辛 C.格列齐特 D.多潘立酮 E.达喜(铝碳酸镁咀嚼片)
A.5日常用量 B.7日常用量 C.10日常用量 D.15日常用量 E.21日常用量
A.口服易吸收,0.5~1小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B.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C.绝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代谢,从尿中排出 D.对外周组织环氧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E.短期应用不良反应少
A.向患者提供用药知识 B.向患者提供所有药品信息 C.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 D.向医师和护士提供临床用药指导 E.向公众提供其需要的所有知识
A.酪氨酸羟化酶 B.多巴脱羧酶 C.多巴胺β羟化酶 D.单胺氧化酶 E.乙酰辅酶A
A.精神病 B.风湿病 C.高血糖 D.骨质疏松症 E.低血钾
A.变态反应 B.消化性溃疡 C.血压升高 D.自发性骨折 E.自发性出血
A.阿米巴 B.绦虫 C.线虫 D.厌氧菌 E.原虫
A.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B.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经典恒温法 C.药物的降解速度受溶剂的影响,但与离子强度无关 D.固体制剂的赋形剂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E.表面活性剂可使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稳定
A.增加颗粒的流动性 B.防止颗粒黏附在冲头上 C.促进片剂在胃中的润湿 D.降低片与冲模孔壁之间的摩擦力 E.使片剂易于从冲模中推出
A.内消色法 B.外消色法 C.标准液比色法 D.正丁醇提取后比色法 E.改用他法
A.侧链上的羟基 B.侧链上的氨基 C.烃氨基侧链 D.儿茶酚胺结构 E.苯乙胺结构
A.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70% B.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70% C.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75% 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E.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6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A.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B.能反映现代生产和分析检验先进水平的制剂质量标准 C.应能反映制剂配制全过程的批生产记录 D.指导制剂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 E.围绕《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工作目的、管理规范而制定出的管理细则
A.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B.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C.分子量大的药物吸收较慢 D.直径大于10μm的微粒于吸收部位(肺泡)有最大沉积率 E.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关效应影响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C.酚妥拉明 D.利尿药 E.钙通道阻断药
A.便秘 B.灰黑色粪便 C.突发性心律失常 D.口干和视物模糊 E.幻觉、定向力障碍
A.2.0h B.4.5h C.6.0h D.8.0h E.12.0h
A.肠道腺瘤样息肉 B.胆囊胆固醇息肉 C.慢性萎缩性胃炎 D.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 E.乳腺囊性增生伴上皮增生
A.儿科药房 B.传染科药房 C.外科药房 D.门诊药房 E.内科药房
A.通过禁食减少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 B.禁食期间应用胃肠外营养 C.胃肠外营养以脂肪和葡萄糖作为供能物质,同时补充氨基酸保证正氮平衡 D.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胰腺外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改善胰腺的微循环、血管活化因子拮抗剂等 E.抗菌治疗
A.气相色谱柱常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B.气相色谱固定液通常需要在操作温度下呈液体状态及蒸气压低 C.聚硅氧烷类和聚乙二醇是常用的固定液 D.固定液应该与样品中的各组分产生化学反应 E.固定液一般可以根据“相似性原则”进行选择,按被分离组分的极性或官能团与固定液相似的原则来选择
A.微囊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反应 B.制成微囊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微囊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D.微囊能使药物集中于靶区 E.微囊使药物高度分散,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A.透皮促进剂 B.气雾剂中的潜溶剂 C.保湿剂 D.增塑剂 E.气雾剂中的稳定剂
A.麻醉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不得由医务人员出诊带出 B.为院外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精神药品患者开具的处方不得在急诊药房配药 C.患者再次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 D.医疗机构内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 E.收回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A.诱导麻醉药 B.浸润麻醉药 C.传导麻醉药 D.吸入麻醉药 E.静脉麻醉药
A.心房纤颤 B.心房扑动 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室性心动过速 E.心室纤颤
A.药学情报的收集和咨询工作 B.开展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MD) C.参与临床治疗实践,建立药历,进行处方分析 D.参与新药评价及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E.进行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A.琥珀胆碱 B.氯贝胆碱 C.阿托品 D.山莨菪碱 E.东莨菪碱
A.省去了制粒、干燥等工序,节能省时 B.产品崩解或溶出较快 C.是国内应用广泛的一种压片方法 D.适用于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 E.粉尘飞扬小
A.化学结构与叶酸类似,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使四氢叶酸不能变成二氢叶酸,从而干扰脱氧核糖核酸和RNA的合成 C.临床主要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脱发 E.妊娠早期应用可致畸胎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乙基纤维素 C.醋酸纤维素 D.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HPMCP) E.丙烯酸树脂
A.对底物的高度选择性 B.由多种酶组成 C.个体差异性大 D.对底物的选择性不高 E.可诱导性
A.一般生产区 B.控制区 C.质检区 D.洁净区 E.无菌区
A.甲氨蝶呤 B.长春新碱 C.博来霉素 D.丝裂霉素 E.阿糖胞苷
A.营养状况 B.种族和遗传因素 C.药物 D.年龄 E.病理因素
A.鼻黏膜极薄且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避免肝的首过作用 B.以主动转运为主 C.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容易吸收 D.鼻黏膜带负电荷,因而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通过 E.以气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能迅速通过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体循环
A.饱和性 B.选择性 C.敏感性 D.特异性 E.可逆性
A.催眠 B.麻醉前给药 C.酒精所致兴奋 D.癫痫大发作 E.惊厥
A.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B.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C.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末稍 D.关于抗过敏介质的作用 E.抑制延髓咳嗽中枢
A.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B.于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C.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D.明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 E.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A.改变药物的代谢 B.相加或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改变药物的排泄 E.影响药物的吸收
A.传播性 B.遗传性 C.突变性 D.获得性 E.致畸性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硫唑嘌呤 C.环磷酰胺 D.左旋咪唑 E.干扰素
A.有适应证用药 B.无适应证用药 C.无正当理由开高价药 D.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E.有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A.药品的采购、储存及养护 B.药品调配,包括处方调配、处方审核、药学咨询服务,为医院评价药物利用状况,提高调剂工作质量;研究药物调配规律、服务特点,提出药物调配模式及实施方法,进行静脉药物集中配制,保证药物合理应用 C.医院制剂 D.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和药学服务 E.医院药学的任务只涉及保障全院的药品供应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于1987年7月1日开始施行,2001年2月28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2001年12月1日施行 B.医院药事管理是对医院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对于药物管理和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实施处方和用药医嘱点评的超常预警;制定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并检查实施效果;组织药学教育和培训 C.医院药学资源管理主要涉及研究医院药学工作规律、药学学科绩效考核办法;优化组合人员队伍;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做好成本核算及经费预算,维护医疗秩序正常运转 D.药学信息管理侧重于药物合理使用、新药开发、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收集、传播、存档和查阅,涵盖药学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及药品名称和药学术语的规范化等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于2002年12月1日开始施行
A.我国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医院药学部门和药师的工作要“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以合理用药为核心” B.医院药学的任务只涉及保障全院的药品供应 C.随着医院的药学信息量及复杂程度的增加,医院药学信息自动化建设将会是医院药学发展方向之一 D.医院药学要求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 E.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治疗药物监测(TDM)及群体药动学的个体化用药,是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A.口服吸收迅速,原形和代谢物均有抗血小板作用 B.原形血浆浓度高,仅原形有抗血小板作用 C.是一种前体药,经氧化生成2-氧基-氯吡格雷,继而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一种硫醇衍生物)才有抗血小板作用 D.广泛地经肝代谢为羧酸盐衍生物,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E.可与非甾体消炎药安全联用
A.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代谢物的过程受CyP2C19酶多态性影响 B.奥美拉唑对CyP2C19酶的活性影响小 C.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影响小 D.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个体差异主要来源于CyP3A4酶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E.奥美拉唑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因而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A.碳酸氢钠 B.钙通道阻断药 C.胰岛素 D.美托洛尔 E.兰索拉唑
A.润湿剂 B.增稠剂 C.助悬剂 D.保湿剂 E.增塑剂
A.外观 B.融变时限 C.主药含量 D.重量差异限度 E.微生物限度
A.双糖苷 B.原生苷 C.氰苷 D.氧苷 E.双糖链苷
A.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 B.氢氰酸、苯甲醛和龙胆双糖 C.苯羟乙氰、氢氰酸和葡萄糖 D.苯羟乙氰、苯甲醛和葡萄糖 E.苯羟乙氰、苯甲醛和龙胆双糖
A.重氮化试剂 B.吉伯试剂 C.茚三酮试剂 D.苦味酸-碳酸钠试剂 E.三氯化铁试剂
A.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受作价办法约束的市场调节价、市场调节价4类 B.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3类 C.政府指导价、药品经营者自主定价2类 D.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2类 E.政府定价、药品经营者自主定价2类
A.国家基本药物 B.处方药 C.甲类非处方药 D.国家储备药品 E.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
A.临床需要、价格合理、安全有效 B.临床需要、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C.临床需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D.临床需要、安全有效、保证供应 E.临床需要、价格合理、中西药并重
患者女性,50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大”来诊。查体:无痛性弥漫性甲状腺大,对称,表面光滑,质中偏硬。实验室检查:基础代谢率低,131I吸收率减少,抗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及细胞表面抗体阳性。
A.甲状腺危象 B.单纯性甲状腺肿 C.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桥本甲状腺炎 E.亚急性甲状腺炎
A.颈部CT B.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检测 C.甲状腺B型超声 D.颈部X线片 E.甲状腺穿刺
A.复方碘溶液 B.大剂量普萘洛尔 C.甲状腺片 D.大剂量碘剂 E.甲巯咪唑
A.溶栓+氨甲苯酸 B.溶栓+维生素K C.溶栓+叶酸 D.溶栓+阿司匹林 E.溶栓+维生素B12
A.用于一级预防时,阿司匹林能使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下降15% B.不同情况下可分别用于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 C.对于病情稳定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是标准治疗方案 D.阿司匹林是一些国家指南推荐的用于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 E.对于病情稳定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标准治疗方案
病历摘要:为了合理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A.水杨酸盐与碱性药物配伍变色 B.配伍后混悬剂的药物粒径变大 C.固体药物配伍后出现潮解、液化与结块 D.配伍后乳剂产生絮凝现象 E.溶剂的组成改变出现混浊与沉淀 F.光照下氨基比林与安乃近混合后快速变色 G.生成低共溶混合物产生液化
A.调节pH B.升高温度 C.改变溶剂 D.制成干燥固体制剂 E.控制微量金属离子 F.避光 G.减少与空气接触
A.当输液的pH值为4.0,室温低于20℃时,青霉素在4小时内稳定 B.苯唑西林钠与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6小时内外观、pH值、紫外吸收峰及吸收度均发生了变化,不宜配伍使用 C.氨苄西林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0℃时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7小时;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有效期可达6.5小时 D.阿莫西林钠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6小时内可以配伍使用 E.哌拉西林钠与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24小时内稳定,可以联用
A.药物在室温含量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药物在室温含量降低20%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在室温含量降低10%所需要的时间 D.药物在室温崩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在室温排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F.药物在高温下含量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G.药物在高温下含量降低20%所需要的时间
病历摘要: 为了合理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A.溶液型 B.胶体溶液型 C.乳剂型 D.混悬型 E.微粒分散型 F.半固体分散型 G.固体分散型
A.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使用时应哪里疼贴哪里 B.使用滴眼剂时应快速眨眼,促其吸收 C.小儿退热栓应用时应塞入距肛门口约2cm处 D.使用滴鼻剂前先确定两鼻孔都呼吸畅通 E.喷雾剂多用于舌下、鼻腔粘膜给药 F.除渗透泵片剂外,其他缓释、控释片剂均可咀嚼或压碎服用
病历摘要:处方:注射用葡萄糖50g、1%盐酸适量、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A.影响葡萄糖注射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pH值和渗透压 B.葡萄糖注射液,加热灭菌能使pH值下降 C.配制输液必须用新鲜的注射用水 D.葡萄糖注射液因在高温灭菌时溶液显著变成黄色,故在配制时常加入抗氧剂 E.制备葡萄糖注射液时,为避免溶液变色,可采取浓配法和调节pH5~6.2
A.吸附金属离子 B.雾状沉淀问题 C.吸附热原 D.澄明度问题 E.微粒污染问题 F.染菌问题 G.吸附色素
A.EDTANa B.苯甲醇 C.羟苯丁酯 D.亚硫酸钠 E.硫代硫酸钠 F.氯化钠 G.苯酚 H.硫柳汞
A.输液的滤过多采用加压滤过法效果较好 B.输液的滤过材料一般用陶瓷滤棒、垂溶玻璃漏斗或板框式压滤机 C.输液精滤目前多采用微孔滤膜,常用滤膜孔径为0.1μm或0.3μm D.输液精滤也用加压三级滤过装置或双层微孔滤膜过滤
患者女性,52岁,糖尿病病史2年,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
A.非诺贝特 B.阿托伐他汀 C.洛伐他汀 D.藻酸双酯钠 E.普罗布考 F.普萘洛尔
A.他汀类 B.贝特类 C.胆汁酸结合树脂 D.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E.多烯脂肪酸类 F.胆碱类
A.能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并同时使其分解代谢增加 B.能抑制三酰甘油的生成并同时使其分解代谢增加 C.降低胆固醇 D.无致畸性和致癌性 E.增高高密度脂蛋白 F.增高低密度脂蛋白
A.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以发挥协调作用 B.儿童禁用 C.哺乳期妇女禁用 D.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用量 E.药物过量时应采取系统性支持疗法 F.围绝经期妇女禁用
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乳腺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应为联合化学治疗。
A.多柔比星 B.环磷酰胺 C.甲氨蝶呤 D.柔红霉素 E.表柔比星 F.氟尿嘧啶
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对各期细胞均有作用 B.蒽环类化合物可阻碍DNA及RNA的合成 C.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D.主要在肝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阿霉素醇 E.对多种实体肿瘤均有效 F.与阿糖胞苷联用可导致坏死性结肠炎
A.他莫昔芬 B.氨鲁米特 C.氟他胺 D.依西美坦 E.戈舍瑞林 F.伊立替康
取标示量为100mg的苯巴比妥片10片,总量为1.5960g,研细后,精密称取片粉0.1978g,用0.1mol/L的硝酸银滴定液滴定到终点时,用去硝酸银滴定液5.40ml。已知每毫升硝酸银滴定液相当于23.22mg的苯巴比妥。
A.101.20% B.79.75% C.63.40% D.62.66% E.50.56% F.52.37%
A.主药的百分含量 B.相当于重量的百分含量 C.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D.kg/100L E.百分含量 F.mg/g
A.±7.5% B.±5.0% C.5.0% D.7.0% E.±0.5% F.0.5%
A.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片剂 B.缓释制剂 C.控释制剂 D.难溶性药物的片剂 E.体内吸收不好的胶囊剂 F.泡腾片
患者女性,57岁,因“气喘1周”来诊。患者25年前食用海鲜后出现气喘症状,之后反复发生,春季常见。当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支气管哮喘。1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气喘,每日都有发作,有2次夜间发作,伴咳嗽、咳白黏痰。查体:两肺闻及少量哮鸣音及湿啰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为预计值的72%。患者对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过敏,无其他基础疾病,无烟酒等不良嗜好。临床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每次50/250μg,每日2次;沙丁胺醇气雾剂,必要时,每次200μg;茶碱缓释片每次口服0.2g,每日2次。
A.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B.强心 C.利尿 D.扩张冠状动脉 E.抗心动过速 F.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 G.松弛内脏平滑肌
A.1~5mg/L B.6~15mg/L C.15~30mg/L D.50~100mg/L E.100~200mg/L F.200~500mg/L G.1~5g/L
A.吸烟 B.饮酒 C.持续发热,心力衰竭和肝功能明显障碍 D.利福平 E.西咪替丁 F.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等) G.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等) H.口服避孕药
患者男性,47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来诊。行“左额叶挫伤脑组织清除+去骨减压”术。术后3周,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有抽搐症状。查体:体温39℃,脉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0/84mmHg(1mmHg=0.133kPa),浅昏迷。CT示“急性脑积水”,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流出黄色脑脊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白细胞18.4×109/L,中性粒细胞0.92,脑脊液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
A.草绿色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肠球菌属 D.肠杆菌科 E.铜绿假单胞菌 F.念珠菌属等真菌 G.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H.军团菌 I.衣原体 J.支原体
A.尽早进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治疗 B.选药时须考虑脑脊液药物浓度 C.根据病原菌既可以选择杀菌剂也可以选择抑菌剂 D.为防止不良反应,应给予最小剂量 E.疗程内应静脉给药 F.经验治疗应根据推测的致病菌给药 G.疗程宜充足,一般10~14日 H.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 C.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D.利奈唑胺 E.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F.美洛培南 G.亚胺培南 H.万古霉素
A.处方差错 B.配方差错 C.时间差错 D.患者依从性差错 E.监测差错 F.遗漏差错 G.给药差错
A.给错药物 B.给错患者 C.给错剂量 D.给错用药途径 E.给错时间 F.给错剂型 G.给药用法
A.青霉素 B.四环素 C.头孢拉定 D.诺氟沙星 E.氯霉素 F.阿莫西林 G.红霉素
A.是第2代喹诺酮类药物 B.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 C.对革兰阴性菌抗菌作用强 D.对革兰阴性菌抗菌作用弱 E.可用于泌尿道、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感染 F.禁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青春期前儿童 G.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H.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