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制定护理人力资源规划 B.有效配置护理人员 C.创造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机会 D.制定护理人员个人职业规划 E.改进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
A.时间知觉 B.空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形状知觉 E.时空知觉
A.需要 B.应激 C.动机 D.信念 E.能力
A.躯体性应激源 B.文化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心理性应激源 E.地域性应激原
A.65岁以上的老人 B.15岁以下的青少年 C.老年前期 D.中年期 E.老年期
A.精神分析疗法 B.物理疗法 C.认知疗法 D.人本主义疗法 E.行为疗法
A.角色冲突 B.角色缺如 C.角色减退 D.角色强化 E.角色消失
A.期待性焦虑 B.分离性焦虑 C.阉割性焦虑 D.特质性焦虑 E.回避性焦虑
A.可及性、方便性、综合性、协调性、必要性 B.地域性、必要性、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 C.地域性、必要性、可及性、综合性、协调性 D.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全面性、主动性 E.方便性、综合性、协调性、地域性、必要性
A.高热、无汗、昏迷 B.周围循环衰竭 C.肌肉痉挛 D.乏力、眩晕、多汗 E.嗜睡、抽搐、呼吸浅慢
A.找出潜在因素 B.运用逆向思维方式 C.运用顺向思维方式 D.提前采取措施 E.实施医疗干预
A.护士不需要和社区居民密切合作 B.面向患病人群 C.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 D.护士对医生有高度的依赖性 E.护士不需要和社区管理人员密切合作
A.照顾者 B.管理者 C.领导者 D.观察者 E.咨询者
A.形式多样 B.具有广泛性 C.以健康为中心 D.具有连续性 E.方法灵活
A.社区护士、社区居民 B.保健人员 C.社区护士 D.社区居民 E.社区护士和负责人
A.生活条件好者为先 B.个体为先,群体为后 C.慢性病为先,急性病为后 D.非传染性疾病为后 E.先访视无传染性疾病病人的家庭,最后访视有传染性疾病病人的家庭
A.社区护士认为具有严重问题的家庭 B.社区所有的家庭 C.用护理手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家庭 D.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家庭 E.对社区影响不大的家庭
A.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管理 B.居家病人的护理 C.筛查和指导计划生育对象 D.筛查传染病患者 E.妇幼保健
A.减少家庭经济负担 B.为患者提供持续性医疗护理服务 C.帮助家庭度过家庭危机 D.降低再住院率及急诊的求诊频率 E.扩展护理专业领域
A.护理评估 B.健康教育 C.护理诊断 D.家庭访视 E.预防保健
A.包括健康教育的目标 B.以教育对象为中心 C.制定培训方案 D.编写健康教育的教材 E.选择时间和地点
A.发病率 B.患病率 C.平均寿命 D.伤残率 E.死亡率
A.一级预防是为了促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B.一级预防是针对高危人群 C.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开展规范化治疗和疾病管理 D.二级预防是针对全体人群开展危险因素的预防 E.二级预防是为了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
A.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量即出现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症状 B.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C.轻度体力活动受限,静息时无不适,日常活动和工作即出现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症状 D.重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E.一切体力活动均受限,休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症状
A.产后6周 B.产后5周 C.产后4周 D.产后2周 E.产后1周
A.出生后28天至1周岁 B.出生后至1周岁 C.出生后1周至1周岁 D.出生后1天至1周岁 E.出生后28天至2周岁
A.1周内 B.72小时内 C.48小时内 D.36小时内 E.24小时内
A.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B.宣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C.严格检查血制品 D.提倡使用避孕套 E.隔离艾滋病患者
A.性伴侣患病者,只可以抚摩 B.正确使用避孕套 C.性伴侣患病者,只可以拥抱 D.性伴侣患病者,只可以接吻 E.性伴侣患病者,避免性交
A.肝脏 B.腹部 C.肺部 D.心脏 E.脾脏
A.一氧化碳中毒 B.心功能不全 C.肺功能不全 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急性发热性疾病
A.腹水 B.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C.肠麻痹 D.腹腔内巨大肿块 E.肝硬化晚期
A.肌张力增强 B.肌张力减弱 C.肌力增强 D.肌力减弱 E.腹部松弛
A.Gordon征 B.Babinski征 C.Chaddock征 D.Oppenheim征 E.Kernig征
A.空腹采血 B.采血容器干燥 C.标本不可强力震荡 D.抽血后血液沿容器壁缓慢注入 E.抽血后静置
A.败血症 B.伤寒 C.放射线照射 D.脾功能亢进 E.急性白血病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A.极轻度 B.轻度 C.中度 D.重度 E.极重度
A.胰腺癌 B.胰腺囊肿 C.急性胰腺炎 D.机械性肠梗阻 E.幽门梗阻
A.皮肤损伤出血 B.关节脱臼 C.手指骨折 D.内脏破裂 E.肌肉拉伤肿胀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输液 C.人工呼吸 D.保证饮食营养 E.多饮水
A.减轻头痛、头昏 B.降低颅内压,防止呕吐 C.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 D.降低脑组织代谢,提高缺氧的耐受性 E.防止抽搐的发生
A.低温疗法 B.控制感染 C.应用脱水剂 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E.应用利尿剂
A.50%葡萄糖溶液 B.25%山梨醇溶液 C.20%甘露醇溶液 D.30%尿素溶液 E.呋塞米
A.循环功能稳定 B.无呼吸运动障碍 C.感染得到控制 D.无代谢紊乱 E.以上都是
A.同步电复律 B.咳嗽复律 C.捶击复律 D.静脉注射心律平 E.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A.阿托品 B.有机磷 C.乙醚 D.甲醇 E.肾上腺素
A.血中乙醇含量大于500mg/dL B.伴酸中毒 C.同时服用甲醇 D.同时服用安眠药 E.病人昏睡,颜面苍白,瞳孔扩大
A.休克 B.肾衰竭 C.心力衰竭 D.呼吸衰竭 E.脑水肿
A.维持原剂量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停药 B.逐渐减量直至症状消失后停药 C.逐渐减量直至症状消失后24~48小时停药 D.立即停药 E.维持原剂量治疗,24小时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A.保护胃黏膜 B.便于胃管拔出 C.中和残留毒物 D.防止胃出血 E.润滑肠内食物残渣便于排出
A.发病初期 B.昏迷 C.吞服有机磷农药 D.误服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 E.误服过量安眠药
A.单价特异抗蛇毒血清 B.多价抗蛇毒血清 C.糖皮质激素 D.抗组胺药 E.抗生素
A.口鼻腔内大量异物 B.血容量增多 C.高钠、高氯血症 D.红细胞溶血 E.血红蛋白尿
A.35℃左右 B.36℃左右 C.37℃左右 D.38℃左右 E.39℃左右
A.为儿童实施预防接种 B.为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提供支持 C.为孕妇进行围生期保健的指导 D.为肾衰竭患者做肾移植手术 E.为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A.提供护理 B.给予照顾 C.提供治疗 D.促进人群健康 E.促进康复
A.人口自然增长率 B.卫生知识达标率 C.卫生知识普及率 D.健康教育覆盖率 E.卫生保健活动参与率
A.属于描述性研究 B.需要的样本量较小 C.适用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 D.观察方向由“果”至“因” E.能验证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A.血胆固醇升高是65岁以上老人冠心病最基本的危险因素 B.高血压发生的年龄越早,发生冠心病的机会就越大 C.大量饮酒将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D.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E.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A.遗传因素 B.吸烟 C.大气污染 D.感染 E.外伤
A.肾脏疾病 B.钙离子代谢紊乱 C.精神过于紧张,工作太累 D.进食盐量过多 E.至今未明,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
A.老年妇女可适当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以降低HDL,增加LDL B.使用长效硝酸盐类、钙拮抗剂,缓解心肌缺血 C.使用抗血栓药对早期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D.口服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加心脏病发病的危险 E.短期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以对抗血小板的聚集
A.北方患病率低于南方 B.东部患病率低于西部 C.城市患病率低于农村 D.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 E.高血压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是收缩期高血压
A.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B.低蛋白、低热量、低维生素饮食 C.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D.低脂肪、低热量饮食 E.低盐、高纤维素饮食
A.新生儿 B.婴幼儿 C.2~7岁儿童 D.8~12岁学龄期儿童 E.成年人
A.压力蒸汽灭菌法 B.75%乙醇 C.紫外线 D.焚烧 E.0.2%次氯酸钠
A.间接传播 B.粪-口途径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自体传染 E.垂直传播
A.使用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 B.使用高价免疫球蛋白 C.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D.接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等 E.增加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A.填写相关表格以分析、总结 B.调查传染病的来源 C.采取防疫措施 D.核实诊断 E.了解病人病情、防疫措施的实施情况
A.发热 B.母乳喂养有效 C.社区应对无效 D.有照顾者紧张的危险 E.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A.卫生知识及格率 B.健康教育覆盖率 C.不良行为转变率 D.卫生保健活动参与率 E.健康教育活动的自愿参与率
A.游戏 B.宣传册 C.录像 D.标本 E.旅游
A.肾上腺素 B.肝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α-糜蛋白酶 E.阿托品
A.中暑痉挛 B.中暑衰竭 C.中暑高热 D.热射病 E.热痉挛
A.优先原则 B.自主原则 C.行善原则 D.无害原则 E.公正原则
A.反问 B.复述 C.澄清 D.沉默 E.改变话题
A.评估人口的年龄分布 B.绘制家系图 C.作出护理诊断 D.找到护理对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E.评估病人心理状况
A.罹病率 B.患病率 C.发病率 D.病死率 E.死亡率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期 D.学龄期 E.青春期
A.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4%以上 B.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0%以上 C.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 D.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 E.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0%以上
A.2~6周,平均4周 B.2~9周,平均6周 C.4~20周 D.2周~6个月,平均40天 E.1~6个月,平均3个月
A.阿托品 B.多巴胺 C.氯解磷定 D.解磷定 E.纳洛酮
A.开放气道 B.药物治疗 C.早期除颤 D.人工呼吸 E.胸外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