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基准试剂 B.高纯 C.优级纯 D.分析纯 E.化学纯
A.氯化钠 B.碘化钾 C.水不溶物 D.氯化钾 E.氯化镁
A.氧化性糖 B.配价性糖 C.结合性糖 D.溶解性糖 E.还原性糖
A.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B.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性分析 C.原子结构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D.原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 E.原子结构分析和分子结构分析
A.酸碱滴定法 B.沉淀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络合滴定法 E.电位滴定法
A.冷却萃取 B.增加静置时间 C.提高样品中盐含量,如加氯化钠 D.萃取后添加戊醇,降低乙醚表面张力 E.萃取时加入表面活性剂
A.氧化性 B.结合性 C.还原性 D.配价性 E.溶解性
A.样品上层 B.样品中层 C.样品下层 D.中、下3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混合 E.中、下3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多次混合
A.氯化钴 B.硫酸铜 C.硫酸铁 D.氯化锰 E.硫酸铬
A.1mg/kg B.10mg/kg C.20mg/kg D.30mg/kg E.40mg/kg
A.滴滴涕 B.四氯化碳 C.氯丹 D.克线丹 E.克百威
A.100℃以下 B.180℃以下 C.200℃以下 D.230℃以下 E.250℃以下
A.碳酸氢钠 B.硫酸钠 C.邻苯甲酸氢钠 D.无水碳酸钠 E.氢氧化钠
A.228.8nm B.560.2nm C.253.7nm D.423.1nm E.357.9nm
A.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的溶剂(水)量尚不够,应在不影响定容体积的前提下,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 B.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好的溶液保存温度过低 C.氯化亚锡水解为氢氧化锡 D.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时应加热使沉淀溶解 E.氯化亚锡与空气中氧作用形成氯氧化锡的白色沉淀
A.组成不变 B.重量不变 C.化合物不氧化 D.化合物不分解 E.化合物不聚合
A.中和尿样和防止尿样挥发 B.酸化尿样和防止尿样挥发 C.防止尿样腐败和挥发 D.防止尿样挥发和待测元素被器壁吸附 E.防止尿样腐败和尿中微量元素被器壁吸附
A.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授权单位 D.各级职业病防治所 E.各级卫生防疫站
A.Al3+ B.Fe2+ C.Cr3+ D.Mn2+ E.Zn2+
A.温度 B.气压 C.基态原子数 D.原子激发能 E.元素的性质
A.g B.kg C.mol D.MOL E.moL
A.能在外加电能下,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化学电池 B.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化学电池 C.靠消耗外加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化学电池 D.能自发地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化学电池 E.能将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换的化学电池
A.有可比性 B.有相同的灵敏度 C.有相同的精密度 D.有相同的准确度 E.有互补性
A.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B.沉淀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 C.滴定法和重量法 D.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酸碱滴定法 E.酸碱滴定和重量法
A.4~6 B.1~2 C.7 D.7~9 E.9~11
A.钨灯 B.空心阴极灯 C.能斯特灯 D.等离子炬 E.氘灯
A.血浆 B.全血 C.血清 D.红细胞 E.白细胞
A.有机物质 B.铵盐 C.结合态水 D.碳酸盐 E.硫酸盐
A.碳酸氢钠 B.无水碳酸钠 C.硼砂 D.硫酸钠 E.邻苯二甲酸氢钠
A.+6 B.+3 C.-2 D.+4 E.0
A.在稀溶液中加电解质,沉淀后进行陈化 B.在稀溶液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C.在较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沉淀后陈化 D.在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E.在较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需要陈化
A.灵敏度高 B.准确度高 C.精密度好 D.使用温度高 E.射程短,使用安全
A.食品 B.水 C.空气 D.粉尘 E.呼出气
A.实验室检测的要求 B.现场评价的要求 C.检测样品的要求 D.仪器设备的要求 E.卫生标准的要求
A.溶液中溶质的性质 B.测量用的波长 C.测量用比色杯壁厚度 D.溶液的溶剂性质 E.测量波长的单色性
A.脱脂、加水 B.加盐、加水 C.加糖、加豆浆 D.加水、加尿素 E.加碱、加糖
A.GC既起到分离作用,又起到检测作用 B.GC只起到分离作用,MS起到检测作用 C.GC只起到分离作用,MS起到分离和检测作用 D.GC既起到分离作用,又起到检测作用,MS也起到检测作用 E.GC既起到分离作用,又起到检测作用,MS起到分离和检测作用
A.雾化器的构造 B.试样溶液的温度 C.试样溶液的黏度 D.试样溶液的表面张力 E.试样溶液的体积
A.测量尿体积 B.测量24h尿总量 C.肌酐测定 D.比重测定 E.肌酐/比重校正
A.原点到斑点的距离/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B.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斑点前沿的距离 C.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斑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D.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E.原点到溶剂的距离/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A.原子化效率 B.原子化时间 C.灰化时间 D.原子化温度 E.灰化温度
A.1~3 B.4~5.5 C.5~7.5 D.8.5~11.0 E.11.0~13
A.由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强制使用或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 B.由国家以法律条文规定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 C.由国家规定强制使用的或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 D.由计量行政部门以法令形式规定使用的计量单位 E.由计量行政部门以法令形式规定强制使用的计量单位
A.气体压力和体积都减小 B.气体压力不变,体积减小 C.气体压力减小,体积不变 D.气体压力体积都不变 E.无法判断
A.0.001g B.0.01g C.0.0001g D.0.1g E.1g
A.硫胺素 B.尼克酸 C.核黄素 D.吡哆醇 E.钴氨素
A.环境监测比生物监测提供较真实的接触水平 B.生物监测比环境监测提供较真实的接触水平 C.环境监测比生物监测结果准确 D.生物监测比环境监测结果准确 E.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都可以提供较真实的接触水平
A.原点到斑点的距离/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B.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斑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C.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D.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E.原点到溶剂的距离/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A.能产生1%吸收或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B.能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C.标准曲线的斜率 D.标准曲线的截距 E.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元素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A.载气系统 B.色谱柱 C.记录系统 D.进样系统 E.检测器
A.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B.提高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C.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密度 D.减少操作步骤,防止引入污染物和待测物损失 E.防止待测物损失
A.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0时的电极电位 B.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C.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2时的电极电位 D.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3时的电极电位 E.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4时的电极电位
A.汞灯共振线 B.钠光线 C.氢灯光源 D.氚灯光源 E.铅灯光源
A.1gk>8 B.1gk<8 C.1gk=8 D.1gk<10 E.1gk>10
A.降低消解温度 B.缩短消解时间 C.采用减压装置 D.采用回流装置 E.采用高温快速消解
A.先进性、准确性、可行性 B.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 C.准确性、稳定性、实用性 D.准确性、先进性、科学性 E.科学性、稳定性、可行性
A.能产生l%吸收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B.能产生1%吸光度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C.能产生l%透射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D.能产生0.00444吸收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E.能产生0.044吸光度时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A.样品稀释-气相色谱法 B.样品浓缩-气相色谱法 C.顶空-气相色谱法 D.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 E.固体萃取-气相色谱法
A.固定相所占体积 B.固定液和担体所占体积 C.担体所占体积 D.固定液和气体所占体积 E.气相所占体积
A.常量分析方法 B.半微量分析方法 C.微量分析方法 D.超微量分析方法 E.不能做定量分析的
A.硝酸洗涤液 B.合成洗涤液 C.铬酸洗涤液 D.碱性高锰酸钾洗涤液 E.酸性硫酸亚铁洗涤液
A.加入氯胺T溶液时应为中性,显色环境是弱酸性 B.加入氯胺T溶液时应为酸性,显色环境是弱酸性 C.加入氯胺T溶液时应为弱碱性,显色环境是弱酸性 D.加入氯胺T溶液时应为中性,显色环境是中性 E.加入氯胺T溶液时应为弱酸性,显色环境是弱酸性
A.空白溶液、标准溶液、样品溶液和加标样品溶液 B.空白溶液、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 C.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 D.空白溶液和样品溶液 E.空白溶液和加标样品溶液
A.0.05<Rf值<0.85 B.Rf值<0.85 C.0.5<Rf值<1.0 D.Rf值>0.05 E.Rf值<1.0
A.性质稳定,不被注射器吸附的无机毒物 B.性质稳定,不被氧化的无机气体 C.性质稳定,不被注射器吸附的有机毒物 D.性质稳定,常温下不发生凝集,不被容器吸附的气体和蒸气状态毒物 E.各种气体和蒸气状态毒物
A.表明实验有误差,必须查明误差来源后,才能报告结果 B.表明实验中存在一个正干扰因素,结果可以报出 C.表明实验中有干扰物存在,应重新测定样品 D.表明有正或负干扰,要清查干扰原因,才能报告结果 E.实验结果在控制限以内,实验误差很小
A.定性法和定量法 B.化学法和仪器法 C.滴定法和重量法 D.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E.常量法和微量法
A.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B.原子的各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C.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D.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E.原子的s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A.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2mg,即为恒重 B.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2mg,即为恒重 C.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D.恒重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 E.前后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A.氧化硫 B.汞 C.臭氧 D.煤烟 E.铅
A.将两种不同性质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B.将两种不同性质而互不相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C.将两种性质相近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D.将两种性质相近而互不相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E.将两种性质相同而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组成
A.颜色改变 B.气体产生 C.沉淀溶解 D.溶液酸度改变 E.沉淀产生
A.N2是气相色谱的流动相 B.热稳定性好的物质 C.气相色谱法中最常用的检测器是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D.担体是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E.分析速度快的分析方法
A.色谱柱固定相所占体积 B.色谱柱内担体所占体积 C.色谱柱内固定液和担体所占体积 D.色谱柱内液相所占体积 E.色谱柱内气相所占体积
A.1mo1/L B.2mo1/L C.4mo1/L D.3mol/L E.5mol/L
A.>7 B.<7 C.7 D.化学计量点的pH值附近 E.化学反应等当点
A.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 B.环境监测和生物材料检测 C.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D.环境检测和生物检测 E.生物监测和健康监护
A.有咸味 B.有涩味 C.有苦味 D.有酸味 E.有苦酸味
A.双糖 B.单糖 C.多糖 D.还原糖 E.半乳糖
A.物质的纯度要高 B.物质的组成要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C.性质稳定 D.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E.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A.热导检测器(TCD. B.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C.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D.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E.热离子检测器(TD.
A.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 B.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第二步电离的氢离子也可被滴定 C.两步电离的氢离子可同时被滴定 D.两步电离的氢离子都不可被滴定 E.第一步电离的氢离子可被滴定,第二步电离的氢离子不可被滴定
A.薄层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B.柱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C.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D.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E.高压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
A.180°角 B.90°角 C.60°角 D.45°角 E.30°角
A.5mol/L B.10mol/L C.12mol/L D.18mol/L E.20mol/L
A.硫化氢 B.硫化氢,甲醛 C.氯化氢,氮氧化物 D.甲醛,氯化氢 E.硫化氢,氟化氢
A.X2检验和F检验 B.F检验和t检验 C.t检验和X2检验 D.Crubb检验和Q检验 E.Q检验和t检验
A.铁影响铅的原子化 B.铁原子化时,吸收大量能量,从而影响铅的测定 C.各项都不对 D.在铅的共振线附近有铁的原子光谱 E.铁的氧化物吸收铅的共振线
A.乙醚 B.水 C.硫酸酮 D.氢氧化钠 E.盐酸
A.氢键 B.配合键 C.离子键 D.分子间力 E.共价键
A.突跃愈小,可任意选择指示剂 B.突跃愈小,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C.突跃愈小,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D.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E.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温度 D.水样颜色 E.游离氯
A.显色剂的浓度 B.溶液的酸度 C.显色的温度 D.显色的时间 E.比色杯的大小
A.100 B.930 C.1000 D.1500 E.2000
A.增加 B.不变 C.降低1/2 D.减小 E.提高1倍
A.采样和测定的时间 B.防止污染 C.防止溶血 D.防止样品的稀释或浓缩 E.采样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A.二硫腙二钠 B.二氮杂菲二钠 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D.变色酸二钠盐 E.邻苯二甲酸二钠盐
A.离子交换色谱、液固吸附色谱、液液分配色谱 B.填充色谱、离子色谱、毛细管色谱 C.凝胶色谱、液固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液液分配色谱 D.特层色谱、填充色谱、毛细管色谱和凝胶了谱 E.液固吸附色谱、固相分离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毛细管色谱
A.生物限值 B.生物材料中最高容许浓度 C.生物材料样品中容许浓度 D.生物材料中正常值 E.生物材料中中毒诊断值
A.接触硫酸管 B.五氧化二碘氧化管 C.三氧化铬氧化管 D.镍催化管 E.五氧化二钒接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