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广泛性 B.长期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E.不确定性
A.3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
A.不可能事件 B.必然事件 C.可能事件 D.偶然事件 E.小概率事件
A.我国职业病名单中有法定八种职业性肿瘤 B.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 C.职业性肿瘤有一定的发病条件,即接触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接触途径、接触剂量和时间及机体敏感性 D.职业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比非职业性肿瘤延迟 E.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而各具有一定的病理类型
A.费用少 B.速度快 C.覆盖面大 D.正确性高 E.特别适用于个体间变异程度大的材料
A.社会卫生发展不平衡 B.受教育程度低 C.文化差异 D.人口增长快 E.社会老龄化
A.毒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B.毒物的联合作用非常重要 C.应当考虑生产环境 D.应当考虑劳动强度 E.与个体感受性无关
A.流行病学的观察法 B.流行病学的实验法 C.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 D.流行病学分析法 E.基础实验室法
A.方差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 E.算术均数
A.纤维素 B.半纤维素 C.木质素 D.果胶 E.藻胶
A.条图、直方图 B.线图、半对数线图 C.条图、百分条图 D.百分条图、直方图 E.条图、线图
A.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同异并用法 B.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C.类推法、共变法、求同法 D.排除法、剩余法、求异法 E.求同法、排除法、求异法
A.腐败变质 B.酸败 C.受动物粪便近期污染 D.受动物粪便陈旧污染 E.清洁状态
A.羊奶为主的人工喂养 B.以炼乳和淀粉食品为主的人工喂养 C.出生4个月后添加辅助食品 D.母乳喂养 E.混合喂养
A.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毒力 B.传染源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周围人口数多少 C.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D.数量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E.传播途径的特点和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A.劳动条件的组成,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B.劳动过程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以及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关系等 C.改善操作体位和方式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D.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是改善劳动条件的最重要的环节 E.生产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是指按生产工艺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车间内人为环境
A.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 B.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C.增强身体抵抗力 D.防止疲劳和疾病的发生 E.对传染病的疫情进行监测
A.为发现某病全部病例并提供治疗 B.为早期发现癌症患者以降低其死亡率 C.欲调查的人群人数很少 D.欲知道某地一定时间内某病的患病情况 E.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常年发病情况
A.肝炎 B.流脑 C.霍乱 D.流感 E.麻疹
A.物理性致癌因素 B.化学性致癌因素 C.生物性致癌因素 D.物理性、化学性致癌因素 E.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致癌因素
A.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B.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发病率将降低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降低
A.总体中各样本均数分布的离散情况 B.样本内实测值与总体均数之差 C.样本均数与样本均数之差 D.表示某随机样本的抽样误差 E.以上都不是
A.简单随机分组 B.分层随机分组 C.系统随机分组 D.整群随机分组 E.未进行随机化分组
A.幼年期女童保健与男童保健内容没有区别 B.重视营养指导 C.监测生长发育 D.做好计划免疫 E.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A.实验法、对比法、观察法 B.观察法、随机分配法、对照法 C.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D.数理法、检验法、揭示法 E.描述法、分析法、论证法
A.两个观察指标实际数的符合程度 B.观察的实际数与理论数的符合程度 C.两个计算的理论数间的符合程度 D.样本总体率的符合程度 E.观察的实际数与理论数的差值
A.治疗组服用试验药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B.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 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药物的性质 D.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E.两组研究对象互相不认识
A.方差齐性 B.正态性 C.可加性 D.正态性和方差齐性 E.正态性,方差齐性和可加性
A.三级预防体系是保证健康的促进性措施 B.三级预防体系是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C.三级预防体系可及时彻底治疗疾病,防止后遗症 D.三级预防体系必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才能实施 E.儿童保健是通过三级预防体系的各个环节保护儿童健康
A.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 C.只能计算比值比 D.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 E.不能计算发病率
A.哨点监测需要定点、定时、定量地进行 B.哨点监测的对象主要是高危人群 C.根据监测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监测哨点 D.相对于常规报告,哨点监测耗费低、效率高 E.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属于哨点监测
A.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B.保持家庭心理健康是家庭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C.自我保健是家庭保健的基础 D.家庭保健是由家庭医生完成 E.家庭保健的效果可以评价
A.方差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标准正态离差
A.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 B.及时地整理、分析、解释原始资料 C.及时将信息传递或反馈给有关部门 D.疾病监测的对象只包括传染病 E.疾病监测的目的是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控制疾病
A.生理、心理的完美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 B.身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C.躯体、智力的正常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 D.神经、精神的完美状态和社会劳动能力 E.肢体、心理的平衡状态和社会工作能力
A.为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对环境进行消毒 B.防疫站开设的慢性病治疗门诊 C.老年人髋关节置换 D.婴儿疫苗注射 E.狂犬疫苗注射
A.323/10万 B.260/10万 C.326/10万 D.263/10万 E.257/10万
A.生物富集 B.生物依赖 C.食物依赖 D.生态链 E.食物链
A.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B.中暑是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由于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C.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 D.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灼热、血压下降,在工作中突然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者,诊断为轻症中暑 E.重症中暑紧急抢救的原则是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保持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A.废水、废气、废物 B.废酸、废碱、废水 C.废二氧化氮、废二氧化硫、废二氧化碳 D.废水、废气、废渣 E.废铅、废汞、废砷
A.二项分布中,n很大,π根小,则可用泊松分布近似二项分布 B.泊松分布由均数唯一确定 C.泊松分布的均数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D.泊松分布的均数与标准差相等 E.如果x1服从均数为μ1的泊松分布,x2服从均数为μ2的泊松分布,则x1+x2服从均数为μ1+μ2的泊松分布
A.各观察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相等 B.各观察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C.各观察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和最小 D.各观察点与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E.各观察点与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A.正常摄食条件下,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 B.具有相应的色、香、昧、型等感官性状 C.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D.具有本身应有的营养价值 E.符合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对食品的概念
A.生殖系统危害 B.消化系统危害 C.泌尿系统危害 D.心血管系统危害 E.听觉系统危害
A.随机偏倚、混杂偏倚、系统偏倚 B.随机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 C.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系统偏倚 D.混杂偏倚、选择偏倚、随机偏倚 E.混杂偏倚、信息偏倚、选择偏倚
A.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满足研究者的要求 C.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E.机械抽样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
A.有序资料 B.连续性资料 C.名义资料 D.计量资料 E.无序资料
A.97.50% B.47.50% C.45% D.95% E.90%
A.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 B.流行病学主要从群体水平探讨病因 C.临床医学主要从个体水平探讨病因 D.流行病学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E.临床医学验证病因最可靠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E.21世纪初
A.指食入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传染病 B.指食入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化学中毒 C.指食入被生物性毒素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患 D.指食入被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患 E.指食入含生物性或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患
A.老龄人口高龄化 B.缺少卫生人员 C.人口增长太块 D.缺乏专业机构 E.环境污染
A.亚油酸 B.钙 C.铁 D.维生素A E.维生素C
A.实验对照 B.空白对照 C.历史对照 D.标准对照 E.相互对照
A.有生殖能力 B.有满意安全的性生活 C.能自主决定是否生育 D.能自主决定生育间隔 E.哺乳期不需要避孕
A.维生素A B.B族维生素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A.研究提供卫生服务的内容、性质及层次 B.分析卫生系统的经济活动 C.卫生服务的效果评价 D.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E.研究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A.开展慢性病的社区防治 B.预防和康复 C.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D.建立疾病和死亡原因登记报告 E.建立健康教育服务机构
A.转归 B.迁移 C.转化 D.自净 E.降解
A.有95%男子的舒张压在59~107mmHg B.30~69岁男子的舒张压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为59~107mmHg C.总体中约有5%男子的舒张压超过107mmHg D.总体中约有5%男子的舒张压低于59mmHg E.总体中约有5%男子的舒张压≤83mmHg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完全正相关 D.完全负相关 E.无相关关系
A.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生产环境的一门学科 B.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者健康状况的一门学科 C.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 D.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作业环境的一门学科 E.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过程的一门学科
A.两样本率差别越大 B.两总体率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率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率不同 E.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率的差别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
A.卫生物力 B.医疗设备 C.先进技术 D.卫生人力 E.卫生财力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极差 E.四分位数间距
A.10%~15% B.15%~20% C.20%~25% D.40%~50% E.60%~70%
A.自动免疫制剂 B.自动和被动免疫制剂 C.被动免疫制剂 D.免疫球蛋白制剂 E.免疫血清制剂
A.患病率 B.续发率 C.生存率 D.发病率 E.感染率
A.社会经济指标 B.环境保护指标 C.卫生政策指标 D.卫生服务指标 E.人群健康指标
A.严重 B.较轻 C.相当 D.对健康没有影响 E.说不准
A.谷类 B.蔬菜 C.精白面 D.动物内脏 E.水果
A.首先要掌握所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 B.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纳入模型 C.有助于对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地理解 D.经过与现场资料比较不断完善的模型,可用于疾病频率预测和指导预防 E.数学和计算机专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E.传染病的防疫性措施
A.窒息 B.中毒 C.脑瘫 D.外伤 E.溺水
A.胆汁型 B.多血质型 C.黏液质型 D.抑郁型 E.混合交叉型
A.卫生费用 B.卫生设施与装备 C.卫生信息 D.卫生知识和技术 E.卫生人力
A.直接验证病因假设 B.可以提出病因假设 C.评价干预实验的效果 D.应用于因果关系确定 E.评价现场实验的效果
A.各总体构成比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构成比均不相同 C.各样本构成比均不相同 D.各样本构成比不同或不全相同 E.各总体构成比之间两两存在差别
A.病禽宰后污染,室温下细菌繁殖 B.家禽因经泄殖腔带染,室温下细菌繁殖 C.病畜宰后污染,室温下细菌繁殖 D.健康禽蛋不带菌而在加工中污染,室温下细菌繁殖 E.健康畜宰后污染
A.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理化作用发生转化 B.污染物通过转化后会发生形态的改变 C.污染物通过转化后会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D.污染物的转化通常发生在污染物的环境迁移之后 E.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污染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A.两个样本方差比较的假设检验 B.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 C.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 D.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E.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A.第一类错误减少 B.第二类错误增大 C.第一类错误增大 D.第二类错误减少 E.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均无变化
A.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 B.具有明显的接触-剂量反应关系 C.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人群中,患者属个别 D.能早期诊断 E.控制有害因素可消除或减少
A.女孩的青春期一般在10~11岁开始 B.男孩的青春期比女孩早1~2年 C.青春期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D.中期以第二性征发育为特点 E.女性青春期发育存在个体差异
A.自身意念测定 B.人格测定 C.情绪测定 D.智力测验 E.性格测定
A.灵敏度 B.特异度 C.阳性预测值 D.似然比 E.患病率
A.计划生育 B.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 C.性教育 D.生殖道畸形问题 E.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知识的普及
A.肝脏 B.肌肉组织 C.脂肪组织 D.肾脏 E.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