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5dB B.90dB C.85dBA. D.90dBA. E.115dBA.
A.流行病学 B.基础医学 C.口腔医学 D.预防医学 E.医学检验
A.2005年 B.2002年 C.2000年 D.1998年 E.1997年
A.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 B.对涉及用人单位秘密的,可以在一定单位内公布 C.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D.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停职检查 E.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免于监督检查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早期预防 E.综合预防
A.接触水平-效应关系 B.人群分布-效应关系 C.空间分布-效应关系 D.人间分布-效应关系 E.时间分布-效应关系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分类管理 D.综合治理 E.杜绝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A.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生产条件、使用原料和产品 B.劳动生产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所需人为环境及污染物 C.生产工艺过程中各种污染因素和不良环境条件 D.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产环境和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等 E.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班次、工作时间、操作体位和方式,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等
A.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B.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停止违法行为 C.查阅或者复制的资料 D.采集样品 E.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A.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B.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C.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均可 D.中等劳动强度以下的作业 E.以氧需不超过上限为主的作业
A.标出穿戴防护设置的提示 B.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C.悬挂职业安全的标语 D.配备应急防护设备 E.安装报警急救设备
A.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任何单位 D.任何个人 E.任何单位和个人
A.使物体重心接近地面 B.使物体重心固定 C.使物体重心接近人体 D.使物体重心远离地面 E.使物体重心与人体重心平行
A.制定支持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提高家庭参与水平 D.强化社区行动 E.提高个人参与水平
A.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 B.生产环境调查、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 C.职业史、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 D.职业史、既往病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 E.职业史、症状和体征、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状况
A.VDT存在的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是使操作者产生过度的生理和心理紧张 B.VDT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有不良照明、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和微小气候 C.预防视觉疲劳可以减少VDT导致的紧张 D.体位与台、椅符合要求,减少作业时间可以减少紧张 E.设备和键盘的改善对于减少紧张没有关系
A.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 B.职业病防护措施 C.待遇 D.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E.劳动合同期间,合同的相关条款不可以进行更改
A.事业单位 B.企业单位 C.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D.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E.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政府机构
A.2万 B.5万 C.10万 D.30万 E.50万
A.集体诊断原则 B.两级鉴定,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为终级鉴定 C.劳动者只能在用人单位所在地依法承担的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D.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作为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提出异议,申请鉴定 E.职业病诊断必须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名,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审核盖章
A.轻度耳聋 B.中度耳聋 C.重度耳聋 D.严重耳聋 E.全聋
A.申报制度 B.审查制度 C.监督制度 D.检测制度 E.监测制度
A.可行性论证阶段 B.初步设计阶段 C.中期设计阶段 D.终期设计阶段 E.竣工验收阶段
A.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B.确诊为职业病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C.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D.用人单位对不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E.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
A.红外线 B.X射线 C.激光 D.可见光 E.紫外线
A.就业前或上岗前检查、定期检查、离岗检查和应急检查 B.定期检查、离岗检查和应急检查 C.离岗检查和应急检查 D.就业前或上岗前检查、定期检查、离岗检查 E.就业前或上岗前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
A.肺癌和皮肤癌 B.膀胱癌 C.肝血管肉瘤 D.消化道肿瘤 E.血癌
A.骨骼是主动部分,肌肉与关节是被动部分 B.骨骼是主动部分,肌肉是被动部分 C.肌肉是主动部分,骨骼是被动部分 D.肌肉与关节是主动部分,骨骼是被动部分 E.只有关节是主动部分
A.2011年10月27日 B.2002年5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3年1月1日 E.2004年1月1晶
A.三分之一以上职业病诊断专家库的专家进行 B.一半以上职业病诊断专家库的专家进行 C.3名以上职业病诊断医师进行 D.2名以上职业病诊断专家库的专家进行 E.1名职业病诊断专家库的专家进行
A.机械性噪声 B.流体动力性噪声 C.电磁性噪声 D.化学性噪声 E.人工性噪声
A.及时发现职业病 B.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建立就业者健康档案 C.建立就业者健康档案 D.劳动能力鉴定 E.判别致残
A.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B.引起组织溶解坏死 C.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 D.对呼吸道的刺激与腐蚀作用,产生肺水肿 E.中毒性肝损坏
A.活性炭 B.含碘活性炭 C.纳炭 D.硫酸铜 E.霍布卡
A.5万 B.10万 C.50万 D.80万 E.100万
A.责令限期治理 B.罚款 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D.提请关闭 E.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A.使用人体测量数据可以一律使用第50百分位数(P)的值 B.某些交通工具的人口高度,需要满足特殊高度的人自由通行 C.工作台或办公桌下面的容膝空间高度应该使用第50百分位数的值 D.人体测量在分析计算时要分别统计出不同百分位数的人体尺寸,以满足不同设计需要 E.最常用的设计方法是使机器设备或工具适合于95%的人
A.用能量消耗来划分劳动强度的大小,适用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B.氧需是指劳动1小时所需要的氧量 C.中等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仅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D.劳动时所需氧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强度。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包括ATP-CP系列、需氧系列和乳酸系列 E.按劳动强度我国把劳动强度分为5级
A.自然通风 B.机械通风 C.人工通风 D.动力通风 E.主动通风
A.15日以内 B.3周内 C.30日以内 D.2个月内 E.半年内
A.按钮 B.口哨 C.轮盘 D.驾驶盘 E.操作杆
A.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B.设备维护保养档案 C.人事工资变更档案 D.职业卫生经费档案 E.技术培训教育档案
A.依地酸二钠钙 B.二巯基丙醇 C.解氟灵 D.亚甲蓝 E.硫代硫酸钠
A.3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B.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C.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E.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A.每次60分钟 B.每次45分钟 C.每次30分钟 D.每次15分钟 E.每次5分钟
A.连续噪声比脉冲噪声危害大 B.噪声强度越大对人体危害越大 C.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大 D.于振动、高温共同存在时,对人体危害加重 E.噪声初始危害是高频听力下降
A.按照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五类 B.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C.对遭受和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D.按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 E.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
A.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劳动的过程中,完成该项工作的能力称为作业能力 B.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作业能力 C.锻炼与练习可以提高作业能力 D.疲劳对作业能力没有影响 E.改善劳动操作设计、工具设备设计、劳动制度、劳动组织可以提高作业能力
A.现况调查 B.筛检 C.队列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实验性研究
A.依法给予警告处分 B.依法给予罚款处分 C.依法给予降级处分 D.依法给予撤职处分 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中心体温是指下丘脑灌流血液的温度 B.中心体温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范围的上限 C.中心体温低于33℃为体温过低 D.直肠温度大于口腔温度 E.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A.致纤维化 B.刺激 C.中毒 D.致畸 E.粉尘沉着
A.2001年10月27日 B.2002年1月1日 C.2002年5月1日 D.2002年9月1日 E.2002年10月27日
A.生物监测应当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 B.对监测结果作出评价是生物监测的重要步骤,主要用于个体评价 C.生物监测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 D.生物监测可反映不同途径和不同来源总的接触量和总负荷 E.生物监测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A.震颤、呼吸困难 B.脑衰弱综合征、肺水肿、口腔炎 C.脑衰弱综合征、肺水肿、呼吸困难 D.呼吸困难、脑衰弱综合征、口腔炎 E.脑衰弱综合征、震颤、口腔炎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B.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C.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D.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E.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A.罚款 B.开除 C.教育 D.暂停作业 E.不予管理
A.凿岩工 B.砂轮磨光工 C.铆工 D.混凝土捣工 E.电极厂配料工
A.有机粉尘分为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有机粉尘 B.棉尘肺是吸入棉、亚麻、软大麻等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又称“星期一热” C.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是指由于吸入被真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而引起的可逆性间质肉芽肿性肺炎 D.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的病因常为发霉的枯草、甘蔗等,或禽类的粪便 E.职业性变态性肺泡炎是农民肺和蔗渣肺等的总称
A.气流 B.气温 C.气湿 D.气温和气湿 E.气温和热辐射
A.3000元以下 B.3000元以上 C.5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 E.10万元以下
A.“一级预防”,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B.“二级预防”,综合治理 C.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D.“三级预防”,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E.初级卫生保健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E.七级
A.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 B.最开始的用人单位承担 C.前一个用人单位承担 D.劳动者自己承担 E.国家承担
A.低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意向性震颤 D.白内障 E.肢端溶骨症
A.一氧化碳 B.松节油 C.酸雾 D.氨 E.汞
A.能量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 B.氧债几乎等于零 C.只能持续很短时间 D.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易疲劳 E.多为极大强度劳动
A.膀胱癌 B.肺癌、皮肤癌 C.白血病 D.肝血管肉瘤 E.肺癌
A.电光性眼炎 B.热性白内障 C.减压病 D.手臂振动病 E.噪声性耳聋
A.周围神经炎、腹绞痛、贫血 B.兴奋、激动、情绪不稳定、震颤、口腔炎症等 C.嗜睡、失眠、头痛、乏力、四肢僵直、动作缓慢、语言含混不清并伴有震颤、不自主哭笑等锥体外系表现 D.口唇麻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呈樱桃色等 E.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A.矽尘 B.煤尘 C.石棉尘 D.苯及苯的同系物 E.锰
A.肩、颈、腕损伤 B.下肢静脉曲张 C.腹疝 D.胃溃疡 E.腹泻
A.紫外线 B.红外线 C.高频电磁场 D.无线电波 E.微波
A.测量人体静坐时桌椅的尺寸 B.测量人体操作机器时的转速 C.测量人体手臂的长度 D.测量人体运动时的心率 E.测量人体运动部分的空间运动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