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从出生到1岁 B.1~3岁 C.3~6、7岁 D.6、7~11、12岁 E.10~20岁
A.着床前 B.器官形成 C.胎儿 D.植入前 E.胚胎
A.接触性皮炎 B.光敏性皮炎 C.电光性皮炎 D.湿疹样皮炎 E.放射性皮炎
A.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B.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C.卫生防疫机构 D.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 E.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A.慢性砷中毒 B.慢性镉中毒 C.慢性铅中毒 D.慢性硒中毒 E.慢性汞中毒
A.能够进行 B.部分能够进行 C.不能进行 D.使用DOS功能可以进行 E.单击“开始”按钮,选择运行格式化程序可以进行
A.定量指标暴露水平暴露时间暴露连续性 B.定性指标暴露早晚暴露方式暴露终止期 C.等级指标暴露先后暴露主次暴露起止期 D.量化指标暴露有无暴露来源暴露间歇期 E.概率指标暴露性质暴露强弱暴露组距长短
A.前者的参数个数确定,后者的参数个数不能确定 B.随机模型在模型建立前可以不对疾病流行规律进行详细的研究 C.与实际流行过程相比,随机型模型的拟合误差较大 D.在模型拟合的每一代,确定型模型中所有参数的取值固定不变 E.在计算机上进行拟合时,确定型模型的运算过程更稳定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衣原体 E.螺旋体
A.致病因子和高危行为 B.致病因子、环境和社会因素 C.疾病及其影响因素 D.病人、致病动物和媒介昆虫 E.易感者、致病因子和传播条件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E.六级
A.细菌 B.病毒 C.酵母菌 D.螺旋体 E.支原体
A.铅 B.铬 C.铜 D.汞 E.锌
A.氮、磷等元素含量升高 B.钾、钠、磷等元素过多 C.营养元素含量增高 D.氮、磷等元素过多 E.硝酸盐含量过高
A.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B.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C.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D.每三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E.以上都不是
A.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小 B.被标化人群的性别比例与一般人群不同 C.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大 D.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好于被标化人群 E.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如被标化人群
A.氢氟酸 B.氰化钾 C.氰化钠 D.氢氰酸 E.皂苷
A.计量资料 B.计数资料 C.等级资料 D.以上均可 E.以上均不对
A.溶血 B.卟啉代谢障碍 C.铁吸收障碍 D.以上三者联合作用 E.出血过多
A.罚金 B.予以取缔 C.警告 D.责令改正 E.责令立即改正
A.过滤 B.沉淀 C.煮沸 D.碱炼 E.提取
A.提出病因假设,描述病因假设,综合评价病因假设 B.提出病因假设并验证之,综合判定病因 C.构思病因假设,确立病因假设,验证病因假设 D.提出病因假设,分析病因假设,判定病因假设 E.提出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判定病因
A.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B.实行回避制度 C.听证公开程序 D.行政处罚的规定要公开 E.程序合法
A.毒理学指标 B.细菌学指标 C.感官指标与一般化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流行病学指标
A.10% B.13% C.16% D.20% E.25%
A.左偏态分布 B.正态分布 C.对称分布 D.任何计量资料分布 E.右偏态分布
A.水中的有机物 B.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 C.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 D.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E.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化合物
A.水草生长旺盛 B.微量元素减少 C.溶解氧含量明显减少 D.营养元素含量增高 E.硝酸盐含量过高
A.鼠疫、霍乱、炭疽 B.鼠疫、霍乱、艾滋病 C.鼠疫、霍乱、艾滋病、炭疽 D.鼠疫、霍乱 E.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
A.流行病学是研究有关群体的学科 B.流行病学是与预防有关的学科 C.流行病学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学科 D.流行病学是与疾病防治有关的学科 E.流行病学是与疾病治疗有关的学科
A.>3kGy B.>5kGy C.>10kGy D.>20kGy E.>30kGy
A.经食物传播 B.经土壤传播 C.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D.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E.经空气飞沫传播
A.被动免疫 B.主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人工自动免疫
A.10万元 B.5千元 C.5万元 D.8千元 E.2万元
A.粪便 B.农药 C.呼吸道致病菌 D.汞 E.真菌
A.遗传流行病学 B.环境流行病学 C.移民流行病学 D.分子流行病学 E.地理流行病学
A.剧烈腹痛、腹泻 B.剧烈腹痛、出血性腹泻 C.低热或不发热 D.溶血性尿毒症 E.神经系统症状
A.水中溶解性固体的总称 B.水中悬浮性固体的总称 C.水中有机物的总称 D.水中无机物的总称 E.以上都不对
A.流行病学三角模型 B.轮状模型 C.疾病因素模型 D.病因网络模型 E.链状模型
A.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 B.及时地整理、分析、解释原始资料 C.及时将信息传递或反馈给有关部门 D.疾病监测的对象只包括传染病 E.疾病监测的目的是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控制疾病
A.格式化磁盘 B.及时用杀毒软件处理 C.高温蒸汽消毒 D.删除磁盘的所有文件 E.全面清洗
A.在核酸代谢、蛋白质代谢合成中发挥作用,出生前后,生长旺盛期 B.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关键原料,直接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C.促进胰岛素激活,通过参与糖、蛋白质代谢,加速生长发育 D.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调节体内水电平衡 E.与心血管结构关系密切
A.>30min B.>20min C.>50min D.>10min E.>5min
A.ATP-CP系列和需氧系列 B.需氧系列和乳酸系列 C.乳酸系列 D.ATP-CP系列、需氧系列和乳酸系列 E.ATP-CP系列和乳酸系列
A.1988-12-1 B.1989-4-1 C.1987-12-1 D.1987-4-1 E.1990-12-1
A.40 B.44 C.46 D.48 E.50
A.气溶胶 B.烟、雾 C.粉尘或蒸气 D.粉尘和烟 E.以上都不是
A.气温 B.气湿 C.气流 D.采光 E.风速
A.每年复训1次 B.每5年复训1次 C.每3年复训1次 D.每2年复训1次 E.以上都不是
A.新生儿减少 B.易感人口迁入 C.免疫人口免疫力增加 D.疾病流行 E.老龄人口减少
A.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 B.效果差、消毒费用高,pH宽 C.效果好,接触时间长,不产生三卤甲烷 D.效果一般、费用高,pH窄 E.效果好,不产生三卤甲烷,接触时间要求长
A.2000元 B.500元 C.1000元 D.3000元 E.4000元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微波 D.电离辐射 E.电磁波
A.死菌苗 B.活菌苗 C.死疫苗 D.抗毒素血清 E.活疫苗
A.可加性 B.稳定性 C.变异性 D.正态性 E.对称性
A.6.5~7.0 B.7 C.6.5~8.5 D.7.2~8.5 E.8.0~9.0
A.空间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D.对人的效力 E.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A.警告 B.罚款 C.吊销卫生许可证 D.没收违法所得 E.责令改正
A.要在全国卫生行业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B.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C.需要在全国医药卫生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D.需要在公共卫生领域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E.以上都不是
A.各级卫生防疫站 B.卫生部 C.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D.环境卫生科 E.以上都不
A.定期监测制度 B.卫生许可证制度 C.卫生审查制度 D.定期监督制度 E.以上都不是
A.疾病、弱智、身心损害 B.传染病、非传染病、健康 C.一切疾病、残疾、生理功能障碍 D.传染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 E.疾病、伤害、健康
A.动物实验阴性,人类调查结果不致畸 B.确定有人类致畸作用 C.动物实验阳性,无人类致畸资料 D.动物实验阳性,人类致畸资料不确定 E.无肯定致畸证据
A.被动监测 B.主动监测 C.常规报告 D.哨点监测 E.传染病监测
A.离差法 B.曲线图法 C.百分位数法 D.相关回归法 E.身高标准体重法
A.在核酸代谢、蛋白质代谢合成中发挥作用 B.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关键原料,直接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C.促进胰岛素激活,通过参与糖、蛋白质代谢,加速生长发育 D.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调节体内水电平衡 E.与心血管结构关系密切
A.了解各房间的使用功能 B.根据室内门窗的相对位置,结合房屋朝向与当地风向频率资料评价 C.以窗户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值评价 D.根据窗上沿离地面高度与房间进深评价 E.根据门窗的结构和所用材料性质与厚度评价
A.明确是何种建筑总平面图,是生产性建筑还是民用建筑 B.掌握地理位置与周围毗邻的关系,结合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审查其选址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 C.掌握当地风频状况 D.抓住产生污染的建筑物,卫生法规、标准、规范中有特殊卫生要求的建筑物 E.分清新建建筑,原有建筑,要拆除的建筑
A.用形态指标制成发育年龄 B.用第二性征制成标准年龄 C.根据儿童牙齿发育的顺序制成标准年龄 D.根据骨骼钙化程度与标准骨龄比较获得 E.智力达到常模某年龄组智力水
A.用形态指标制成发育年龄 B.用第二性征制成标准年龄 C.根据儿童牙齿发育的顺序制成标准年龄 D.根据骨骼钙化程度与标准骨龄比较获得 E.智力达到常模某年龄组智力水平
A.慢性砷中毒 B.慢性镉中毒 C.慢性铅中毒 D.慢性硒中毒 E.慢性甲基汞中毒
A.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病程缩短 B.胰岛素治疗后加速糖尿病临床好转率 C.胰岛素治疗后可控制但不能治愈糖尿病 D.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新病例增加 E.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罹患率增加
A.肌肉代谢 B.心肺功能 C.心血管功能 D.呼吸功能 E.肌肉力量
A.中毒性的食源性疾患 B.化学性的食源性疾患 C.致敏性的食源性疾患 D.感染性的食源性疾患 E.浸润性的食源性疾患
A.计量资料 B.计数资料 C.等级资料 D.间断性资料 E.二分资料
A.维生素B1 B.维生素A C.维生素E D.维生素C E.维生素P
A.随着活动性质改变,皮质功能测定值不断变化,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的轮换 B.皮质功能的消耗超过恢复,且发展到神经细胞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皮质进入抑制状态 C.某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反复多次出现,使大脑的神经环路相对固定 D.工作能力的提高有个过程 E.人能从大量刺激中选出最强的或最重要的少数刺激,其刺激作用的兴奋灶兴奋性高于其他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