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织水肿加重 B.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肠黏膜损伤 C.免疫抑制 D.组织缺氧时间过长 E.清创不积极
A.对凝血的调控 B.调节血管紧张度 C.对血管通透性的整合 D.对红细胞浅层脂质的影响 E.调节白细胞的黏附和播散
A.氢气 B.乌司他丁 C.依达拉奉 D.卡立泊来德 E.褪黑素
A.血钠升高 B.血浆渗透压>320mmol/L C.细胞水肿 D.细胞内氯离子增加 E.细胞内钾离子增加
A.血pH B.二氧化碳分压 C.标准碳酸氢盐 D.二氧化碳结合力 E.缓冲碱
A.pH升高 B.HCO减少 C.血钾升高 D.血氯减少 E.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A.代谢性酸中毒 B.失代偿性酸中毒 C.代偿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加代谢性碱中毒
A.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B.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C.给氧疗效不佳 D.pH7.25 E.应用利尿剂同时补碱
A.心率>90次/分 B.呼吸>25次/分,二氧化碳分压<32mmHg(1mmHg=0.133kPA. C.体温>38℃或<36℃ D.尿量<20ml/h E.白细胞>10×109/L或<4×109/L,幼稚细胞比例>0.10
A.CD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 B.CD40/CD154 C.CD28/CD80或CD86 D.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2(CD2)与LFA-3 E.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
A.前列腺素E2 B.血栓素A2(TXA2) C.白三烯类(LTs) D.前列环素(PGI2) E.一氧化氮(NO)
A.白介素(IL)-4 B.IL-5 C.IL-6 D.IL-10 E.IL-13
A.白介素(IL)-2 B.肿瘤坏死因子(TNF.-α C.干扰素(IFN)-γ D.IL-10 E.IL-13
A.特异性强,极少或不发生交叉反应 B.质地均一,有效成分含量高 C.为鼠源性抗体 D.针对抗原分子上的多个抗原决定簇 E.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
A.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存在于血清中 B.补体系统激活的3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 C.补体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放大效应 E.激活的补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
A.肿瘤坏死因子(TNF.-α B.白介素(IL)-2 C.烧伤毒素 D.IL-1β E.IL-10
A.低血容量性缺血、缺氧 B.皮肤屏障功能破坏 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D.肠道菌群失调 E.输入大量胶体
A.体温>39℃或<36℃ B.脉率>120次/分 C.呼吸>28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压(PaCO2)<25mmHg(1mmHg=0.133kPA. D.血白细胞计数>20.0×109/L或<4.0×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比例>0.10 E.血压<80/50mmHg
A.缺血、缺氧 B.休克 C.感染 D.营养不良 E.急性肾衰竭
A.双相预激假说 B.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C.基因多态性假说 D.胃肠道假说 E.免疫功能失调
A.稽留热 B.弛张热 C.不规则热 D.持续低热 E.较少高热
A.腹泻 B.厌食、恶心 C.肝、肾功能损害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下降
A.G代表葡萄糖 B.I代表胰岛素 C.K代表钾离子 D.提供肠内营养的主要能源 E.有助于糖原合成
A.控制全身炎症 B.促使核转录因子(NF.-кB的活化 C.补充患者相对糖皮质激素缺乏 D.纠正小动脉对升压药反应性丧失 E.改善肾上腺皮质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性丧失
A.革兰阴性杆菌仍占优势 B.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不稳定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一般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0%~60% D.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有所上升 E.革兰阴性杆菌中不动杆菌明显增加
A.念珠菌主要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具有噬神经性) B.隐球菌可侵犯黏膜,进一步扩散至血液,从而引起播散性感染 C.曲霉菌感染主要侵犯血管,有组织坏死倾向,是极其严重的感染类型 D.毛霉菌一般初期多为肺部感染,以后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以至全身 E.烧伤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为白念珠菌
A.凝血酶 B.凝血因子Ⅶa C.凝血因子Ⅸa D.凝血因子Ⅹa E.凝血因子Ⅺa
A.对肝、肾的毒性低 B.对白念珠菌效果不佳 C.对曲霉菌有效 D.50%经肾排泄 E.不能穿透血-脑脊液屏障
A.对于深度烧伤创面,应早期切削痂以及封闭创面 B.对于手部深Ⅱ度烧伤创面,可以采用早期切削痂及植皮术 C.对于不能行早期切削痂的深度烧伤创面,推荐全身应用抗生素 D.对于供皮区,使用高级创面敷料,可加速创面愈合及减轻患者疼痛 E.临时皮肤替代物对创面愈合是有效的。Ⅱ度烧伤创面应用后可以等待创面上皮化;Ⅲ度烧伤创面应用后虽不能永久封闭创面,但可暂时封闭创面,避免感染,为植皮术赢得准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