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妊娠期应避免应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 B.青霉素、头孢菌素、磷霉素等对胎儿及母体无明显影响,故妊娠期感染选用此类药物 C.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对软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故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人 D.由于新生儿肝脏清除能力差,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故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易导致积蓄而出现毒性反应 E.磺胺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是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A.给予呋塞米+氨茶碱 B.地高辛+氨溴索 C.尼可刹米+抗生素 D.给予血管扩张剂+沙丁胺醇 E.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氨茶碱
A.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含量增加 B.阻断腺苷受体 C.抑制过敏性介质释放 D.降低细胞内钙 E.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Mi胆碱受体
A.1~5μg/ml B.16~20μ/g/ml C.6~15μg/ml D.21~30μg/ml E.31~40μg/ml
A.心悸、心律失常 B.呼吸停止 C.血压急降 D.癫痫发作 E.惊厥
A.肾上腺素 B.吗啡 C.异丙肾上腺素 D.特布他林 E.氨茶碱
苯二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
A.抗焦虑作用 B.镇静催眠作用 C.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D.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E.麻醉作用
A.长期应用可引起牙龈增生 B.大剂量时可引起共济失调,甚至精神改变 C.可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D.可作为癫痫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的首选治疗药物 E.对癫痫失神发作(小发作)效果较好
A.阿托品 B.氟马西尼 C.毒扁豆碱 D.纳洛酮 E.解磷定
A.首次通过肝脏时大量被脱羧 B.血液中大部分药物被外周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只有1%左右进入中枢转化为多巴胺 C.用药后1~6个月达到最大疗效 D.用药后2~3周达到最大疗效 E.可治疗肝昏迷
A.嗜睡、无力等中枢抑制作用 B.体位性低血压 C.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阿托品样作用 D.锥体外系反应 E.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A.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B.钙离子拮抗剂 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D.利尿剂 E.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
案例摘要:患者,男性,75岁。诊断:充血性心衰,高血压3级,高危,高血脂症,糖尿病,予以硝苯地平、氯沙坦、氢氯噻嗪、安体舒通、辛伐他汀、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
A.硝苯地平属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B.硝苯地平临床上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C.硝苯地平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可增强降压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D.硝苯地平降压同时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心搏出量增加 E.硝苯地平可引起头痛、面部潮红、足部水肿、咳嗽等不良反应及血液系统毒性
A.氯沙坦与氢氯噻联用有协同作用 B.妊娠期可以安全服用 C.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是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蛋白尿的抗高血压药物 D.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 E.氯沙坦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听神经毒性 B.肌肉毒性 C.肾脏毒性 D.血液系统毒性 E.肝脏毒性
A.α受体阻滞剂 B.β受体阻滞剂 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D.中枢抗交感神经药 E.血管收缩剂
A.消化系统并发症 B.诱发或加重感染 C.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D.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E.以上都不是
A.水盐代谢紊乱 B.低血钾 C.低血钙 D.脂质代谢紊乱 E.以上都不是
A.抗炎作用 B.抗毒作用 C.抗免疫作用 D.抗休克作用 E.以上都不是
A.大剂量突击疗法 B.小剂量替代疗法 C.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D.一般剂量长期使用综合疗法 E.局部外用
A.严重精神障碍 B.消化道溃疡 C.骨质疏松 D.可发生肾上腺危象 E.糖尿病
案例摘要:处方:碳酸氢钠50g,注射用水适量,全量1000ml。提示:依据《中国药典》二部及制剂规范要求。
A.制备碳酸氢钠注射液时,可加入适量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稳定剂 B.制备碳酸氢钠注射液时,溶液中应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以防止分解 C.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最佳pH值为6.5~8.0 D.配制碳酸氢钠注射液时,宜用新鲜的热注射用水 E.碳酸氢钠注射液分装后,可用115℃30分钟热压灭菌
A.50%葡萄糖注射液 B.维生素C注射液 C.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D.碳酸氢钠注射液 E.复方乳酸钠注射液
A.二甲基黄(2.9~4.0)红→黄 B.甲基橙(3.2~4.4)红→黄 C.溴酚蓝(4.6~5.8)黄→红 D.甲基红(4.2~6.3)红→黄 E.酚酞(8.3~10.0)无色→红
A.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杆菌提取精制得到的内毒素 B.试验用的器皿等,需经120℃干烤1小时 C.测得鲎试剂灵敏度(λC.在0.5~2.0λ时,可以λ为该批鲎试剂的灵敏度 D.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与灵敏度为0.03EU/ml或更高灵敏度的鲎试剂,在37℃+1℃条件下24小时不产生凝集反应的注射用水 E.供试品管一般为2支,如结果1支为(+),1支为(-),应另取2支供试品管复试,将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缓转动90°以判断结果
A.必须采用饱和蒸汽,因此必须将灭菌器内空气排出 B.灭菌时间应从开通蒸汽时开始灭菌时算起 C.如压力表损坏时,可根据温度表判断锅内压力 D.避免压力骤然下降 E.115℃、0.7kg/cm2压力时,一般注射剂的灭菌所需时间为30分钟
A.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B.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C.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E.GLP--药物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A.2000年5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5月1日 D.2001年12月1日 E.2002年12月1日
A.药品的副作用 B.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 C.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所有药品(包括未上市新药及已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E.不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B.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C.为受试者提供丰厚的报酬 D.让受试者自己选择哪一个试验组 E.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必须有一个证明人在场
A.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B.初步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C.初步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D.必须采取随机、双盲、阳性对照设计 E.必须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
A.甲苯磺丁脲 B.曲安西龙 C.醛固酮 D.氯磺丙脲 E.格列本脲
A.氢氯噻嗪 B.卡马西平 C.阿米替林 D.氯磺丙脲 E.氯丙米嗪
A.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 B.可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C.增加葡萄糖的转运 D.抑制糖原的分解和异生 E.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者也有效
A.甲苯磺丁脲 B.格列本脲 C.格列吡嗪 D.珠蛋白锌胰岛素 E.氯磺丙脲
A.格列本脲 B.氯磺丙脲 C.格列吡嗪 D.甲苯磺丁脲 E.格列齐特
A.崩解剂 B.润滑剂 C.黏合剂 D.助流剂 E.稀释剂
A.羟丙基纤维素 B.虫胶 C.聚维酮 D.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E.丙烯酸树脂
案例摘要:处方:左旋多巴100g,酒石酸50g碳酸氢钠56g,羧甲基纤维素20g,微晶纤维素30g,滑石粉6g,硬脂酸镁2g,共制成1000片。
A.一般情况下片剂的溶出速率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 B.凡具有不适的臭味、刺激性、易潮解或遇光易变质的药物不宜制成片剂 C.片剂中药物的溶出速率是固体制剂中最快的,其生物利用度很好 D.片剂主要是口服剂型,在胃肠道内崩解吸收而发挥疗效,少数是口含片、舌下片、泡腾片,没有外用片剂 E.咀嚼片是指在口内嚼碎后下咽的压制片,多用于治疗胃部疾患。如氢氧化铝凝胶片、酵母片等。
A.肠溶衣在人工胃液中不崩解,分散片、咀嚼片可不作为崩解时限检查 B.缓释片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C.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D.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进行片重差异检查 E.口服片剂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A.药物的性状 B.颗粒的流动性与压片机类型 C.结晶水及含水量 D.压片时压力的大小与加压时间 E.黏合剂与润滑剂
A.母核为双杂环结构 B.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碳原子,故具有旋光性 C.母核部分的结构都有紫外吸收 D.与盐酸羟胺一硫酸铁铵发生羟肟酸铁反应而显色 E.β-内酰胺环不稳定,易发生水解和重排,产生多种降解产物
A.母核三个大π键形成共轭系统,有较强的紫外吸收 B.母核部分含有N原子,可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含量 C.侧链部分二甲氨基碱性较强,可用非水滴定法测定含量 D.母核易被氧化而呈色,可用于鉴别 E.其盐酸盐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A.结构中有二酰亚胺基团,与强碱可形成水溶性的盐类 B.在碱性中加热时,释放氨气,可供鉴别 C.与银离子生成沉淀,可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 D.在不同pH值的介质中紫外吸收度不同 E.均可与甲醛-硫酸反应显玫瑰红色
A.基本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呈弱酸或弱碱性 B.大部分磺胺类药可发生重氮化及偶合反应,可供鉴别 C.含N杂环可与生物碱沉淀剂发生反应,可供鉴别 D.无紫外吸收,不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 E.可用重氮化法(亚硝酸钠法)测定含量
A.分子中具有邻苯二酚结构,易氧化变色 B.多数具有手性碳原子,有旋光性,可供含量测定 C.酮体为本类药物的主要杂质 D.与甲醛-硫酸反应,形成具有醌式结构的有色化合物,可供区分具不同取代基的同类药物 E.与三氯化铁试液不起反应
A.抗菌药物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达不到目的 B.所有清洁手术、清洁一污染手术及污染手术均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C.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予抗菌药物一次即可 D.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患者一般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E.对术前已形成细菌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照治疗性应用而定
案例摘要:为了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A.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肾毒性较小 B.头孢他啶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 C.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强,其口服制剂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D.头孢哌酮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E.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等的抗菌活性很低,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成复方制剂
A.详细询问过敏史 B.经静脉给药的青霉素类药物必须做皮试,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可免做 C.注射皮试液后,等待20分钟观察结果,阴性反应者方可用药 D.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解救 E.根据情况给予吸氧、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急救措施
A.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红霉素可使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增加,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细菌死亡 C.链霉素可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磺胺类药物通过抑制敏感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而发挥作用 E.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