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葡萄膜炎(如图)常见的临床表现()
A.眼前星影、闪光、视物模糊 B.房水闪辉、角膜后KP、虹膜纹理不清、有渗出 C.玻璃体混浊 D.局灶性脉络膜视网膜浸润病灶 E.视网膜血管炎、黄斑水肿
A.长根为感觉根,由鼻睫状神经发出 B.短根为运动根,由动眼神经发出 C.神经纤维的髓鞘 D.神经细胞轴突 E.交感根由颈内动脉丛发出
下列关于脉络膜转移癌(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多见于40~70岁,女性 B.原发病灶以鼻咽癌最为多见 C.一般多为癌症晚期,可行化疗或放疗 D.晚期可发生广泛性视网膜脱离 E.眼底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呈灰黄色结节状隆起
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如图)的临床特征有()
A.多见于20~40岁男性 B.视网膜新生血管 C.反复玻璃体出血 D.视网膜周边部小血管闭塞 E.早期就有明显临床症状
A.滴眼液 B.眼膏 C.眼周注射 D.眼内注射 E.眼静脉注射
A.眼底检查 B.视动性眼震 C.优先观看法 D.视觉电生理检查 E.图形视力表
A.血管样条纹 B.药物中毒 C.高度近视 D.弓形虫病 E.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A.上直肌 B.下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内直肌
A.横径>13mm为大角膜 B.角膜横径约11~12mm C.周边厚度约1mm D.中央厚度约1.5mm E.横径<10mm为小角膜
A.球后视神经炎 B.视锥细胞变性 C.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D.弱视 E.癔病
A.睑板腺 B.Meibom腺 C.Zeis腺 D.Moll腺 E.以上均是
A.视远区 B.视近区 C.渐变区 D.像差区 E.变形区
A.它可描述所研究病例的发生和分布 B.它可用来估计发生该病的危险 C.无特设对照组 D.优点是容易收集资料,所需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少 E.它是一种描述性研究类型
A.前表面均覆盖有扁平细胞 B.瞳孔括约肌离断后仍保留有部分功能 C.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 D.虹膜小环位于虹膜卷缩轮处 E.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均来源于中胚层
A.黄斑裂孔 B.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 C.湿性老年黄斑变性 D.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E.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A.细菌性结膜炎 B.巩膜炎 C.沙眼 D.真菌性角膜炎 E.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A.绿脓杆菌 B.肠杆菌 C.嗜血杆菌 D.Moraxella杆菌 E.白喉杆菌
A.自限性 B.一般不影响视力 C.易复发 D.一般无需特殊的治疗 E.常伴有全身症状
A.眼轴短 B.小梁网结构异常 C.前房浅 D.房角窄 E.视神经本身异常
A.葛根素 B.654-2 C.甲基强的松龙 D.尿激酶 E.硝酸甘油
A.见于中度或高度远视 B.当远视矫正后眼位可正位 C.有弱视先治疗弱视 D.眼球运动无明显的限制 E.可以手术治疗
A.性质 B.与眼接触时间 C.浓度 D.pH值 E.渗透力
A.眼眶狭窄 B.眼球突出 C.眼睑痉挛 D.屈光不正 E.视网膜脱离
A.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真菌引起的 B.春季卡他性结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C.树枝状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 D.流行性角结膜炎--腺病毒Ⅷ型引起的 E.新生儿脓漏眼--绿脓杆菌引起的
A.PMMA具有亲水性 B.硅胶人工晶状体,细胞成分容易附在其表面 C.表面肝素化处理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炎症反应轻微 D.折叠性人工晶状体可通过小切口植入到眼内 E.理想的人工晶状体材料应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能
A.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B.眼外伤 C.内眼手术 D.老年性黄斑变性 E.视网膜血管瘤
A.交感性眼炎 B.VKH综合征 C.白塞病 D.白化病 E.弥漫性脉络膜炎
A.用于角膜浸润和角膜云翳的鉴别 B.诊断角膜表层微小损伤及角膜上皮脱落和角膜溃疡 C.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D.抑制角膜血管翳的生长 E.白内障术中囊膜染色
A.视交叉正中病变 B.视束损害 C.距状裂中部损害 D.视放射后部损害 E.视放射前部损害
A.视网膜母细胞瘤 B.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C.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D.先天性小眼球 E.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眼球的总屈光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为58.64D B.眼球的总屈光力在最大调节时为70.57D C.眼轴长度为24mm D.晶状体的屈光力为19D E.角膜的屈光力为4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