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具有普通CT的硬件装置 B.可采用普通单相交流电源 C.具有螺旋扫描模式,故属于螺旋CT D.X线球管是低功率的 E.专为危重患者和术中检查需要设计
A.1972年4月 B.由亨斯菲尔德和安普鲁斯共同发明 C.在英国EMI公司实验研究中心 D.由亨斯菲尔德发明 E.1979年亨斯菲尔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A.医学影像诊断 B.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 C.放射治疗后疗效的评估 D.医学影像定量分析 E.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
A.使组织密度对比度增加 B.可观察病灶与血管的关系 C.反映出病灶的血供情况 D.使组织空间对比度增加 E.可观察血管本身的解剖结构
A.密度分辨力 B.空间分辨力 C.图像清晰度 D.计算机处理情况 E.计算机存档情况
A.探测器灵敏度高 B.探测器接收效率高 C.图像可进行窗宽、窗位的调节 D.CT的X线束通过了严格的准直 E.病灶密度越高则CT值越大
A.空间分辨力高 B.定位准确无误 C.定性准确可靠 D.较多反映病灶的解剖结构 E.较多反映器官的功能状况
A.第一代CT机 B.第二代CT机 C.第三代CT机 D.第四代CT机 E.第五代CT机
A.1985年首次出现螺旋扫描方式 B.1989年滑环技术运用在CT机上 C.1992年双层螺旋CT问世 D.2003年首台双源CT问世 E.2005年320层CT问世
A.速度快、层数多 B.覆盖范围广 C.分辨力高 D.计算机处理快 E.X线剂量越来越大
A.是一种连续扫描、连续成像的CT装置 B.临床主要用来经皮穿刺活检 C.采用内插算法以去除检查床移动伪影 D.采用60°数据替代方法重建图像 E.剂量控制主要采用床下球管和专用的X线滤过器
A.电子束CT没有球管装置 B.具有容积扫描模式 C.计算机系统允许三种格式:2562、3602、5122 D.探测器采用气体探测器 E.可做运动器官成像,如心脏冠状动脉
A.球管的焦点、输出功率较小 B.扫描野较小 C.空间分辨力较低 D.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E.采用平板探测器
A.两套采集系统置于同一个框架内 B.单个球管最大功率达80kW C.两套采集系统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 D.双能量成像时必须两套采集系统同时工作 E.两套采集系统不能分别调节
A.心脏冠状动脉成像 B.骨骼和血管直接减影 C.某些组织特征性识别 D.识别人体的体液成分 E.结石成分的鉴别
A.固体探测器 B.高热容量球管 C.低压滑环技术 D.高频发生器 E.气体探测器
A.外形尺寸 B.射线衰减程度 C.X线球管的功率 D.X线球管的热容量和散热率 E.X线球管的材料
A.有两个准直器,分别置于受检者前后 B.可调节CT扫描的层厚 C.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D.改善CT图像质量 E.可调节CT扫描的层距
A.使X线变成能量分布相对均匀的硬性线束 B.减少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 C.优化射线的能谱 D.吸收低能的X线 E.减少散射线
A.探测器前 B.探测器后 C.X线球管窗口前 D.X线球管右侧 E.X线球管左侧
A.位于X线球管窗口 B.主要控制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C.主要控制扫描准直厚度 D.由固定的可调节的几组叶片组成 E.尽可能远离X线球管
A.探测器接收X线辐射,动态范围越大越好 B.转换效率越高越好 C.响应时间越长越好 D.稳定性越高越好 E.余辉越短越好
A.0.25mm B.0.5mm C.0.75mm D.1mm E.1.5mm
A.通过导电刷和滑环接触导电 B.易产生高压噪声 C.发生器均装在旋转的机架上 D.通过滑环传递的电压达上万伏 E.要求体积小、功率大的高频发生器
A.一般不与主计算机相连 B.可以单独工作 C.自动做图像重建处理 D.阵列处理机工作时则计算机不工作 E.阵列处理机把数据结果传到主机时,主机会暂停自己的工作
A.Houndsfield B.Radon C.Ambrose D.傅立叶 E.Kalender
A.X线球管-人体-探测器-计算机-显示器 B.X线球管-人体-滤光器-计算机-显示器 C.X线球管-探测器-人体-计算机-显示器 D.X线球管-人体-滤过器-探测器-显示器 E.X线球管-人体-探测器-计算机-胶片
A.计算机 B.阵列处理机 C.探测器 D.磁盘 E.照相机
A.对数关系 B.指数关系 C.线性关系 D.无任何关系 E.曲线关系
A.物质的衰减系数 B.X线通过的距离 C.X线入射的强度 D.通过物体的厚度 E.物体的面积
A.X线球管与探测器是一个精确的准直系统 B.X线球管产生的射线是经过有效滤过的 C.射线束的宽度是根据层厚大小设置,严格准直的 D.探测器接收的射线是经过衰减的 E.探测器接收的信号直接传给计算机处理
A.减少光子能的吸收衰减系数 B.减低骨骼与软组织之间的对比度 C.增加穿透力,使探测器能够接收到较高的光子流 D.增加探测器接收的光子量 E.可增加探测器的响应系数
A.-700HU B.-800HU C.-900HU D.-1000HU E.-1100HU
A.60~100HU B.20~60HU C.0~20HU D.-70~-120HU E.<-200HU
A.CT值反映了物质的密度 B.反映了物质内水的成分 C.是物质密度的绝对值 D.不同的机器产生的CT值不同 E.根据CT值可以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A.骨密质、凝血、血液、水、空气 B.骨密质、钙化、脑灰质、水、脑白质 C.钙化、凝血、血液、脂肪、水 D.钙化、血液、凝血、脂肪、水、空气 E.钙化、骨密质、脑白质、血液、空气
A.像素是扫描野和矩阵的比值 B.实际工作中改变扫描野可以改变像素的大小 C.每一个像素可以用CT值表示 D.扫描野越大则像素越多,故扫描野越大越好 E.在CT图像中一般CT值较低的像素被转化为黑色
A.窗口技术即为在限定范围内显示感兴趣区信息的方法 B.宽窗宽通常用于组织密度差别较大的部位 C.窄窗宽显示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 D.双窗是一种普通的非线性窗 E.当窗宽确定时,窗位越高则图像越白
A.窗宽规定了图像显示的CT值范围 B.调节窗宽大小可改变图像中组织的密度对比 C.组织CT值超过窗宽上限时为白色 D.缩小窗宽使图像对比度缩小 E.通常窗宽增加其灰阶数增加,包含的CT值也增加
A.窗位相当于显示组织结构的平均CT值 B.窗位规定所显示组织结构的CT值范围 C.不同机器的窗位值不同 D.窗位与所显示的组织结构的CT值无关 E.通常窗位不会影响图像的亮度
A.像素实际上是体素在CT图像上的表现 B.体素是CT扫描的基本成像单位 C.体素是一个三维概念 D.像素的多少与图像的质量成反比 E.CT图像的基本成像单位称为像素
A.一个横竖方式排列的二维阵列 B.在相同大小的采集面积中,矩阵越大像素数也就越多 C.矩阵越大,像素越少,重建后图像分辨力越高 D.矩阵越大,像素越多,重建后图像分辨力越高 E.显示矩阵往往是大于或等于图像的采集矩阵
A.像素就是体素 B.像素与体素之间没有关系 C.能被CT扫描的最小单元为像素 D.像素是一个三维概念 E.像素大小与图像的分辨力高低成反比
A.重建的图像总是横断位 B.重建的图像可以是冠状位或矢状位 C.重组的图像可以是冠状位或矢状位 D.重组不涉及原始数据 E.重组是在重建图像的基础上形成的
A.强化边缘、轮廓 B.增强对比 C.提高分辨力 D.增加图像噪声 E.减少图像噪声
A.准直器宽度 B.X线硬度 C.X线强度 D.X线剂量 E.X线的衰减
A.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和探测器排数的比值 B.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和层距的比值 C.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和层数的比值 D.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和层厚或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 E.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和扫描所用时间的比值
A.重建增量与扫描层厚相同 B.重建增量必须小于扫描层厚 C.重建增量与扫描范围有关 D.重建增量等于重建图像长轴方向的距离 E.重建增量等于螺距
A.时间分辨力就是扫描设备产生一幅图像的时间 B.时间分辨力是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 C.是影像设备的性能参数之一 D.时间分辨力越高,临床运用的适应性越广 E.多层螺旋CT中与扫描覆盖范围和重建方式有关
A.图像噪声降低 B.图像对比度增加 C.图像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增加 D.图像实际层厚比设置层厚增加 E.图像部分容积效应增加
A.矩形 B.正方形 C.菱形 D.铃形 E.扇形
A.部分容积均化 B.部分容积伪影 C.两种或更多的组织CT值的平均 D.头部横断面扫描时,颞部出现的条纹状伪影 E.肺部冠状位重组时,出现阶梯状膈肌现象
A.探测器阵列的宽度 B.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速度 C.所扫描器官的大小 D.扫描所用的时间 E.螺距
A.注射流率 B.组织血容量 C.平均通过时间 D.组织血流量 E.灌注量
A.不同心动周期、相同相位的2个90°或120°扫描数据合并重建 B.相同心动周期和相位的2个90°或120°扫描数据合并重建 C.采用180°或240°扫描数据重建 D.采用不同心动周期、相同相位的4个60°扫描数据合并重建 E.不同心动周期和不同相位的2个90°或120°扫描数据合并重建
A.增加检查床的移动速度 B.减小螺距 C.共轭采集 D.飞焦点采集 E.减小采集层厚
A.提高横向X轴方向的分辨力 B.提高横向Y轴方向的分辨力 C.提高纵向Z轴方向的分辨力 D.提高高密度分辨力 E.提高低密度分辨力
A.X轴方向分辨力高 B.Y轴方向分辨力高 C.Z轴方向分辨力高 D.X、Y轴方向分辨力相同 E.X、Y、Z轴方向分辨力相同
A.球管和探测器系统启动加速 B.球管曝光采集数据 C.球管和探测器系统减速停止 D.检查床移动到下一个检查层面 E.根据需要做不同层间距和层厚的图像重建
A.层厚敏感曲线增宽 B.容积扫描不会遗漏病灶 C.扫描速度快,使对比剂用量减少 D.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 E.提高了三维重组图像的质量
A.扫描速度更快 B.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 C.提高了射线的利用率 D.扩大了CT扫描的临床应用范围 E.单层X线辐射剂量增加
A.缩短扫描时间 B.明显提高空间分辨力 C.减少受检者接受X线剂量 D.容积扫描 E.减少图像的运动伪影
A.正确的定位 B.必要的记录 C.四肢检查必须双侧 D.必要时体外标记 E.注射对比剂
A.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对比剂注入体内 B.可口服对比剂 C.扫描条件与平扫相同 D.增强CT可观察血管 E.增强时血液内的碘含量明显升高
A.对兴趣区做较薄层距、层厚的扫描 B.扫描时影像放大 C.缩小感兴趣区的扫描野 D.后处理时图像放大 E.观察影像时图像放大
A.图像模糊不清的层面 B.需重点观察有病变的层面 C.图像分辨力不够的层面 D.图像噪声较大的层面 E.观察部位有伪影重叠的层面
A.高千伏 B.高毫安 C.1~2mm的薄层 D.高分辨力重建图像 E.大范围扫描
A.图像边缘模糊 B.密度分辨力相对较高 C.噪声较小 D.空间分辨力相对较高 E.扫描覆盖范围广
A.空间分辨力 B.时间分辨力 C.密度分辨力 D.横向分辨力 E.纵向分辨力
A.图像评价处理包括CT值、大小、距离等测量 B.二维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 C.多平面重组属于三维图像重组,但显示为二维 D.三维重组包括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阴影显示和容积再现技术 E.CT仿真内窥镜属于三维图像重组
A.CPR--曲面重组 B.CTVE--CT仿真内窥镜 C.MPR--多平面重组 D.VRT--容积再现技术 E.MIP--最小密度投影
A.三维效果好 B.显示物体内部结构 C.对于距离、体积等测量准确 D.可实行三维图像操作 E.仿生效果好
A.受检者左右摆位偏离 B.机架倾角太大 C.床面升降时水平定位不当 D.床面进出定位不当 E.扫描野选择过大
A.喉部 B.肺部 C.甲状腺 D.肾上腺 E.浸润性病变
A.1h B.4h C.8h D.12h E.24h
A.脑外伤 B.脑出血 C.脑脓肿 D.脑梗死 E.颅内异物
A.听眶线 B.听眉线 C.听眦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可以是六角形 B.可以是五角形 C.可以是四角形 D.其内周围为Willis血管环 E.前中部可见视交叉
A.额叶 B.眶回 C.直回 D.顶叶 E.颞叶
A.第三脑室和侧脑室 B.额叶、枕叶及小脑 C.基底节 D.内囊、外囊 E.Willis血管环
A.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部参与构成 B.前交通动脉沟通左右颈内动脉系的血管 C.后交通动脉沟通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的血管 D.常见构成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 E.位于颅底、视交叉上方,围绕蝶鞍
A.松果体 B.丘脑 C.四叠体池 D.脉络丛 E.第三脑室
A.鼻和鼻窦 B.眼眶 C.内耳 D.鼻咽 E.颧骨
A.头颅固定 B.平静呼吸下扫描 C.不做吞咽动作 D.摘掉颈部饰物 E.连续发字母"E"音
A.1mm B.3mm C.5mm D.8mm E.10mm
A.传染性病变 B.急性脑卒中 C.脑白质病 D.脑肿瘤 E.脑脓肿
A.急性脑血栓 B.急性脑出血 C.脑肿瘤术后随访复查 D.脑外伤 E.脑先天发育畸形
A.眼部外伤 B.眶内异物 C.近视眼 D.眼的先天性疾病 E.眼球及眶内肿瘤
A.层厚5mm B.层距5mm C.采用小视野 D.观察薄骨有无破坏,改用薄层扫描 E.超薄层扫描时,需降低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