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疾病影响人体的部位 B.病证的寒热程度 C.药物的气味厚薄 D.用药的反应情况 E.药物作用的部位特征
A.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稳定性受湿度影响,与PH值无关 B.药物的降解速度与离子强度无关 C.固体制剂的赋型剂不影响药物稳定性 D.药物的降解速度与溶剂无关 E.零级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A.亚稳定型晶型属于热力学不稳定晶型,制剂中应避免使用 B.乳剂的分层是不可逆现象. C.为增加混悬液稳定性,加人能降低ze诅电位,使粒子絮凝程度增加的电解 D.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E.凡受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的催化反应称特殊酸碱催化反应
A.甲醛 B.硫酸钠 C.乙醇 D.丙酮 E.氯化钠
A.减小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剂膜内渗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 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
A.8h C.24h E.36h B.6h D.48h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A.4.3 C.8.6 B.6.5 D.10.0 E.12.6
A.两者之间形成复合物 B.前者形成胶团增溶 C.前者不改变后者的活性 D.前者使后者分解 E.两者之间起化学作用
A.35% B.45% C.75% D.65% E.55%
A.一组分一级乳 B.二组分一级乳 C.二组分二级乳 D.三组分一级乳 E.三组分二级乳
A.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B.能使溶液表面张力增加的物质 C.能使溶液表面张力不改变的物质 D.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 E.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上升的物质
A.吐温20 B.吐温40 C.吐温80 D.司盘60 E.司盘85
A.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B.苯甲酸钠 C.苯扎溴铵 D.山梨酸 E.桂皮油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的粒度 C.混悬微粒的半径平方 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E.混悬微粒的直径
A.西黄蓍胶 B.海藻酸钠 C.硬酯酸钠 D.羧甲基纤维素钠 E.硅皂土
A.助溶作用 B.脱色作用 C.抗氧作用 D.增溶作用 E.补钾作用
A.HLB值在5-20之间 B.HLB值在7-11之间 C.HLB值在8-16之间 D.HLB值在7-13之间 E.HLB值在3-8之间
A.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要在临界胶团浓度(cMC)以下,才有增溶作用 B.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时,其浓度必须达到临界胶团浓度 C.非离子表面活性的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大 D.表面活性剂均有很大毒性 E.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杀菌作用,故常用作杀菌和防腐剂
A.再分散试验 B.微粒大小的测定 C.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D.絮凝度的测定 E.浊度的测度
A.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 B.难溶性药物 C.需产生长效作用的药物 D.为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E.味道不适、难于吞服的口服药物
A.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 B.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O/W型乳化剂 C.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HI.,B值,亲油性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HLB值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有加合性 E.根据经验,一般将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限定在0-20之间
A.高分子水溶液可带正电荷,也可带负电荷 B.高分子溶液是粘稠性流动液体,粘稠性大小用粘度表示 C.高分子溶液加入大量电解质可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 D.高分子溶液形成凝胶与温度无关 E.高分子溶液加人脱水剂,可因脱水而析出沉淀
A.甘露醇 B.聚乙二醇 C.山梨酸 D.阿拉伯胶 E.甲基纤维素
A.70% B.75% C.80% D.85% E.90%
A.能发散 B.能行气 C.能活血 D.能润燥 E.能收敛
A.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 B.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C.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D.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E.气偏于定能,味偏于定性
A.甘味 B.辛味 C.苦寒 D.甘寒 E.辛凉
A.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通经、闭经及癥瘕 B.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C.虚汗腹痛 D.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E.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证
A.蔓荆子 B.柴胡 C.菊花 D.郁姜 E.延胡索
A.肺热咳喘 B.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C.温病气分高热 D.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E.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A.夏枯草 B.芦根 C.桑叶 D.菊花 E.玄参
A.黄连、木香 B.茯苓、猪苓 C.夏枯草、淡竹叶 D.黄柏、苍术 E.苍术、厚朴
A.山豆根 B.穿心莲 C.青黛 D.龙胆草 E.败酱草
A.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B.治疗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C.治疗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D.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E.治疗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A.紫珠 B.仙鹤草 C.棕榈炭 D.藕节 E.茜草
A.龙骨 B.磁石 C.朱砂 D.琥珀 E.B+C
A.钩藤 B.地龙 C.苏合香 D.安息香 E.石菖蒲
A.人参 B.西洋参 C.白术 D.山药 E.黄芪
A.淫羊藿 B.仙茅 C.狗脊 D.巴戟天 E.以上均是
A.外用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 B.通络散结,消肿定痛 C.攻毒蚀疮,破血散结 D.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E.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
A.青蒿 B.白薇 C.地骨皮 D.银柴胡 E.胡黄连
A.化痰安神之功 B.养心安神之功 C.开窍宁神之功 D.镇心安神之功 E.解郁安神之功
A.565种 B.265种 C.365种 D.335种 E.635种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A.陶弘景 B.苏敬 C.张元素 D.张仲景 E.赵学敏
A.隋朝 B.唐朝 C.宋元时期 D.魏晋南北朝 E.汉朝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E.《嘉祐本草》
A.《新修本草》 B.《内经》 C.《金匮要略》 D.《本草纲目》 E.《神农本草经》
A.唐朝 B.汉朝 C.隋朝 D.宋金元朝 E.魏晋南北朝
A.《图经本草》 B.《新修本草》 C.《本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A.明朝 B.宋代 C.清代 D.元朝 E.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