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四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二分之一 D.三分之二 E.四分之三
A.盐碱 B.肽键 C.氢键 D.疏水键 E.二硫键
A.酶原是酶的前体 B.酶原没有催化活性 C.酶原具备必须基团 D.酶原的活性中心没有形成 E.酶原激活是一个非催化过程
A.CM B.HDL C.IDL D.LDL E.VLDL
A.rRNA B.tRNA C.mRNA D.hnRNA E.DNA
A.所有生物可试用同一套密码子 B.一个密码子可代表多个氨基酸 C.几种密码子可代表同一氨基酸 D.甲硫氨酸密码可作为起始密码子 E.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之间不严格配对
A.乳腺 B.甲状腺 C.肾上腺 D.唾液腺 E.支气管腺体
A.表面麻醉 B.浸润麻醉 C.传导麻醉 D.蛛网膜下腔麻醉 E.硬膜外麻醉
A.地西泮 B.氯丙嗪 C.哌替啶 D.布洛芬 E.苯巴比妥
A.普萘洛尔 B.氯丙嗪 C.硝苯地平 D.卡托普利 E.维拉帕米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肺源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低血容量性休克
A.氯霉素 B.红霉素 C.甲硝锉 D.青霉素 E.庆大霉素
A.下颌切牙牙冠窄小,唇面光滑 B.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 C.下颌切牙的切嵴在牙体长轴唇侧 D.下颌切牙舌侧无明显边缘嵴,舌窝较浅 E.下颌切牙可能有唇舌二根管
A.0mm~0.1mm B.0.2mm~0.4mm C.0.5mm~1.0mm D.1.1mm~1.5mm E.1.6mm~2.0mm
A.可称为正中 B.面接触面积最广泛 C.力分散 D.全部为一个牙与一个牙接触 E.有正常的复覆盖关系
A.第一前磨牙 B.第二前磨牙 C.第一磨牙 D.第二磨牙 E.第三磨牙
A.侧面观髁突位于关节窝沟正中 B.正面观下颌近正中 C.由韧带悬吊维持的一种下颌交置 D.他是稳定有能重复的位置 E.是一种功能性的最后位置
A.与牙齿功能性接触面积成正比 B.与咀嚼时力成反比 C.与牙周组织耐受力成正比 D.与咀嚼次数成反比 E.与缺尖牙数目成正比
A.牙齿实际所承受的咀嚼力量 B.与牙周组织关系密切 C.男性力较女性的大 D.张口距离与力大小无关 E.与咀嚼习惯有关
A.颏孔区 B.正中联合 C.下颌角 D.喙突 E.髁突颈部
A.15μm~75μm B.76μm~80μm C.81μm~90μm D.90μm~105μm E.106μm~120μm
A.游离龈 B.附着龈 C.龈乳头 D.龈谷 E.点彩
A.牙槽脊组 B.环形组 C.水平组 D.斜行组 E.根尖组
A.角化层和粒层浅层 B.粒层和棘层浅层 C.粒层和棘层深层 D.基底层和棘层浅层 E.基底层和棘层深层
A.腮腺 B.颌下腺 C.舌下腺 D.腭腺 E.唇腺体
A.牙釉质的形成先于牙本质形成 B.成釉细胞的细胞核靠近基底膜 C.正常时每天形成的釉质厚度约为4μm D.成釉细胞的分化自牙颈部开始 E.牙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器消失
A.釉柱鞘增宽 B.横纹与生长线明显 C.釉梭明显 D.釉从数目多 E.牙表面不平甚至无釉质
A.一般表层脱矿较重,表层下矿化相对增高 B.脱矿的牙骨质仍较牢固 C.可形成牙骨质下的潜行性龋 D.病变很少累及牙本质 E.髓腔一般不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A.行为主体的特点性 B.医疗活动的违法性 C.诊疗护理的过失程度 D.给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 E.医疗过失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A.朋友 B.同学 C.直系亲属 D.单位同事 E.指定人员
A.2年 B.半年 C.1年 D.3个月 E.3到6个月
A.中华预防医学会 B.中华医学会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E.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民政部门 D.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E.公安部门
A.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 B.感觉是认知的初级阶段 C.感觉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D.任何刺激都会引起相应的感觉 E.感觉剥夺会对心理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A.职业性应激源 B.文化性应激源 C.心理性应激源 D.躯体性应激源 E.环境性应激源
A.一年前发生的前壁心肌梗死 B.血压170/100mmHg C.未控制的心律不齐 D.心功能Ⅱ级 E.心功能正常的心脏病
A.局部封闭 B.开口练习 C.理疗 D.关节镜手术 E.开放手术
A.以患者为中心 B.—种助人的关系 C.以医疗活动为前提 D.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 E.主要取决于医生的决策
A.元伦理学 B.描述伦理学 C.境遇伦理学 D.应用规范伦理学 E.管理伦理学
A.道德关系 B.法律关系 C.诊治关系 D.利益关系 E.价值关系
A.已发展为牙髓炎 B.存在牙龈炎或牙周炎 C.已发展为根尖周炎 D.牙本质过敏 E.已有继发龋
A.吸烟与饮酒 B.受教育程度 C.年龄和性别 D.口腔卫生状况 E.城乡差异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级抽样
A.牙龈健康平均检出区段数 B.牙龈出血平均检出区段数 C.牙石平均检出区段数 D.菌斑平均检出区段数 E.牙周袋平均检出区段数
A.菌斑中的氟含量约与全唾液一致 B.釉质中的氟主要聚积在釉质表层 C.釉质的含氟量随着 D.唾液中的氟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 E.乳牙和恒牙釉质的氟化物水平无差异
A.是预防龋齿病发生的一种新方法 B.是手用器械清楚龋坏组织再做充填 C.适用于邻面龋的预防性治疗 D.适用于龋损已达牙本质层的患牙 E.适用于窝沟早期龋的预防性治疗
A.使牙面呈酸性 B.沟底清洁牙面 C.强化树脂与釉质的结合 D.使树脂固化完全 E.去除牙面窝沟菌斑
A.应用硬毛小头的牙刷 B.用豆粒大小的含氟牙膏牙刷 C.乳牙龋坏可以不治疗 D.推荐使用氟水漱口 E.氟化物的使用主要由家长实施
A.牙因失去正常光泽,龋坏不透明斑块 B.牙面呈黄色,黄褐色或棕褐色 C.牙表面出现不透明区 D.牙面出现浅窝,色暗 E.牙釉质表面有明显光泽磨损棕染
A.无臭气味 B.容易干燥 C.吸水性好 D.回弹力好 E.耐磨性强
A.乳胶手套 B.除菌洗手液 C.保护性眼镜 D.保护性工作服 E.口罩
A.一级水平 B.二级水平 C.三级水平 D.四级水平 E.五级水平
A.0.01% B.0.02% C.0.10% D.0.12% E.0.15%
A.早晚刷牙 B.使用牙签 C.使用牙线 D.药物漱口 E.清水漱口
A.黏液囊肿 B.牙龈出血 C.根尖囊肿 D.复发性口腔溃疡 E.长期未愈合的口腔溃疡
A.6734521 B.6734512 C.6743512 D.6735412 E.7643512
A.缺牙数目 B.性别 C.咬合关系 D.邻牙情况 E.年龄
A.尖牙牙尖的连线通过切牙乳突的中点 B.唇系带区基托需要形成切迹 C.后颤动线位于软硬腭的交界区 D.磨牙后垫的中点是平面的参考标志 E.远中夹角区位于咀嚼肌前缘
A.后牙咬合法 B.吞咽咬合法 C.卷舌后添法 D.息止合位法 E.肌监控仪法
A.300℃~400℃ B.500℃~600℃ C.700℃~800℃ D.900℃~1000℃ E.1100℃以上
A.防止食物嵌塞 B.维持牙弓稳定 C.分散颌力 D.有利于保持各自的生理运动 E.增加咬合力
A.金属全冠 B.非金属全冠 C.混合全冠 D.核冠 E.桩冠
A.近中颊尖 B.远中颊尖 C.近中舌尖 D.远中舌尖 E.第五牙尖
A.息止合位 B.正中关系位 C.正中合位 D.牙尖交错位 E.肌力闭合道中点位
A.回力卡环 B.RPI卡环 C.RPA卡环 D.三臂卡环 E.联合卡环
A.基牙轴面形态修整部位 B.支托放置位置 C.固位倒凹位置 D.导平面位置 E.填倒凹部位
A.提高卡环的强度 B.增加卡环的弹性 C.恢复咬合接触 D.间接固位作用 E.防止食物嵌塞
A.防止咬颊舌 B.增加咀嚼效率 C.易于获得平衡合 D.减轻牙龈黏膜负荷 E.有利于义齿固位和稳定
A.牙周膜面积 B.牙槽骨的量 C.牙槽骨的密度 D.牙根长度 E.牙根数目
A.塑料 B.复合树脂 C.镍铬合金 D.金合金 E.瓷
A.人工牙、固位体、连接体、卡环 B.大连接体、小连接体、卡环、基托 C.人工牙、固位体、连接体、基托 D.固位体、腭杆、舌杆、小连接体、人工牙 E.人工牙、间接固位体、直接固位体、基托
A.Ⅰ型观测线的基牙远缺隙侧倒凹区小 B.Ⅰ型观测线的基牙近缺隙侧倒凹区小 C.Ⅱ型观测线的基牙远缺隙侧倒凹区大 D.Ⅲ型观测线的基牙近缺隙侧倒凹区小 E.Ⅲ型观测线的基牙远缺隙侧倒凹区小
A.右上8753缺失 B.右上8764左上3678缺失 C.右上621左上126缺失 D.右上87651左上123678缺失 E.右上321左上123缺失
A.可弥补基托远端下沉 B.是软硬组织动态是制取的印模 C.是无压力印模 D.也称为功能性印模 E.可用印模膏一次完成
A.采用远中合支托 B.合支托不与鞍基直接相连 C.卡臂长,弹性大 D.有间接固位作用 E.受力时卡臂尖离开基牙
A.抗腐蚀性好 B.属于中熔合金 C.属于低熔合金 D.可用含氟的义齿清洁剂清洁 E.软质的可用于卡环、基托
A.0.5mm B.1.0mm C.1.5mm D.2mm E.2.5mm
A.中三分之一唇侧 B.中二分之一偏龈方 C.中三分之一偏舌侧 D.中三分之一偏切脊 E.中三分之一偏龈方
A.口腔卫生习惯不良 B.桥体龈端与黏膜间存在间隙 C.桥体龈端压迫牙槽脊过紧 D.桥体轴面外形恢复不良 E.固位体边缘过短
A.加压持续磨切 B.冷水降温措施 C.选用锐利工具 D.间歇性切割 E.—次完成预备
A.0.1mm~0.5mm B.0.8mm~1.0mm C.1.1mm~1.5mm D.1.6mm~1.9mm E.2.0mm~2.5mm
A.切三分之一平行 B.切三分之二平行 C.切二分之一平行 D.龈三分之一平行 E.龈三分之二平行
A.修复体与邻牙之间接触不良 B.龈边缘嵴高度与邻牙不一致 C.修复体与什么什么什么不密合 D.基牙预备时牙体切割过多 E.对颌牙有充填式牙尖
A.吸附力和大气压力 B.固位力和大气压力 C.摩擦力和大气压力 D.粘着力和吸附力 E.粘着力和大气压力
A.磨薄颊侧基托 B.减小后牙覆合 C.加大后牙覆合 D.加大后牙覆盖 E.减小后牙覆盖
A.下牙槽神经、颏神经、颊神经 B.颊神经、颏神经、舌神经 C.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D.颊神经、颏神经、舌下神经 E.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深神经
A.咬肌 B.颞肌 C.翼内肌 D.翼外肌 E.下颌舌骨肌
A.含牙囊肿 B.牙源性角化囊肿 C.黏液囊肿 D.鳃裂囊肿 E.甲状舌管囊肿
A.滤泡型成釉器细胞癌 B.从装型成釉器细胞癌 C.棘皮瘤型成釉器壁报癌 D.颗粒细胞型成釉细胞癌 E.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
A.拔牙创内填塞止血材料 B.注射止血药 C.麻药中多量副肾素 D.操作轻柔,减少创伤,缝合拔牙创 E.术前、术后多次输新鲜血
A.呈单房型,圆形或卵圆形 B.骨质膨胀,骨密质消失 C.呈多房型,房差悬殊,可含牙,牙根呈锯齿状吸收 D.常见散在性钙化小团 E.邻牙被推移位或脱落
A.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B.外伤性涎瘘 C.阴性涎石症 D.腮腺恶性肿瘤 E.腮腺慢性反复肿胀
A.羽状 B.凹槽形 C.较宽的肩台 D.直角斜面形 E.与金属全冠边缘相同
A.垂直距离过低 B.垂直距离过高 C.咬合力过大 D.咬合不平衡 E.义齿固位不良
A.根尖周囊肿 B.根尖周肉芽肿 C.慢性根尖周脓肿 D.根尖周致密性骨炎 E.牙髓坏死
A.甲状腺上动脉 B.舌动脉 C.面动脉 D.上颌动脉 E.颏下动脉
A.切开引流 B.服用消炎镇痛药 C.拔出患牙 D.局部封闭 E.开髄引流术
A.颞浅动静脉 B.下颌后静脉 C.面神经颊支 D.舌下神经 E.耳颞神经
A.立即复位固定 B.立即拔除 C.定期复诊观察 D.牵引复位 E.不作处理
A.由于楔状缺损部位已经通髓腔,可以从楔状缺损处制备进入髓腔的洞形 B.由于切牙的舌面窝髓壁薄,可以从舌面窝向牙颈部方向钻入 C.由于切牙的髓腔形态与切牙的外形基本一致,可以从切端开始向牙根方向钻入 D.只要能进入髓腔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 E.以上都不是
A.颊长神经及颞下颌关节受累 B.下颌缘支及升颌肌群受累 C.下牙槽神经及升颌肌群受累 D.颊长神经及升颌肌群受累 E.下颌缘支及颞下颌关节受累
A.白斑 B.红斑 C.口腔结核性炎 D.念珠菌病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A.放射性骨坏死 B.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C.家族性巨颌症 D.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E.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
A.疱疹性龈口炎 B.中性粒细胞缺乏引起龈坏死 C.慢性龈缘炎 D.慢性坏死性龈炎 E.龈乳头炎
A.局部麻醉下开髓 B.龈上洁治 C.龈下刮治 D.脓肿切开引流 E.全身药物治疗
A.服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 B.口腔卫生宣教和龈上洁治术 C.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术、根面平整术 D.服用牙周宁片、使用含漱剂 E.进行牙龈切除术
A.注射止血针 B.指压患侧的颈总动脉 C.用纱布块填塞止廊 D.创口缝合止血 E.做颈外动脉结扎术
A.牙挫伤 B.牙脱位 C.冠折 D.根折 E.冠根折
A.0 B.25% C.50% D.75% E.100%
A.基牙根尖状况 B.基牙牙槽骨状况 C.基牙牙龈状况 D.修复体咬合接触 E.固位体边缘密合度
A.龈缘以上 B.平齐龈缘 C.银沟内0.5mm D.银沟内1mm E.达龈沟底
A.糖酵解 B.糖异生 C.糖原合成 D.糖有氧氧化 E.磷酸戊糖途径
A.肝素 B.缩宫素 C.硫酸重铁 D.维生素K E.维生素B12
A.上颌中切牙 B.上颌侧切牙 C.上颌尖牙 D.下颌中切牙 E.下颌第二磨牙
A.中切牙 B.侧切牙 C.尖牙 D.第一磨牙 E.第二磨牙
A.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B.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C.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D.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E.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A.糜烂 B.溃疡 C.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D.丘疹 E.上皮异常增生
A.知情同意 B.支持医学发展 C.患者利益至上 D.医德境界
A.儿童接种卡介苗 B.指导孕妇服用叶酸 C.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 D.宫颈癌的筛查 E.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A.普查 B.试点调查 C.预调查 D.抽样调查 E.问卷调查
A.氟牙症 B.氟骨症 C.先天梅毒牙 D.釉质发育不全 E.四环素牙
A.改良鞍式桥体 B.盖嵴式桥体 C.改良盖嵴式桥体 D.船底式桥体 E.悬空式桥体
A.牙槽嵴顶区 B.上颌隆突 C.后提区 D.下颌牙槽嵴颊侧 E.磨牙后垫
A.牙槽嵴顶区 B.上颌隆突 C.后提区 D.下颌牙槽嵴颊 E.磨牙后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