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采用先进的个人防护措施 B.采用防尘、防毒排风设施或湿式作业 C.定期轮换接触尘毒危害的员工 D.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泄漏报警装置
A.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手指尖 B.上肢、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 C.手掌(不含第一掌指关节)、手指 D.手指、手指尖
A.0.5m B.0.8m C.1.0m D.1.2m
A.零部件松动脱落 B.润滑油变质 C.零部件磨损 D.负载太大
A.应用刚性离合器 B.模具设计不合理 C.机械零件受到强烈振动而损坏 D.电源开关失灵
A.推手式保护装置 B.摆杆护手装置 C.双手按钮式保护装置 D.拉手安全装置
A.采用安全送料装置替代徒手送料 B.必要位置装设防护套或防护罩、防护挡板 C.刨刀刃口伸出量不超过刀轴外缘3mm D.刀具主轴为圆裁面轴
A.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 B.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电离辐射 C.火灾爆炸、灼烫、机械伤害、苯中毒、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 D.粉尘爆炸、灼烫、机械伤害、尘毒危害、噪声振动、电离辐射
A.送料过程中造成的砸伤 B.辅助工具打飞击伤 C.造型机轧伤 D.锤杆断裂击伤
A.Ⅰ B.Ⅱ C.Ⅲ D.Ⅳ
A.播放音乐克服作业的单调乏味 B.不断提示工作的危险性 C.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 D.科学地安排作业场所布局
A.系统性 B.防护性 C.友善性 D.整体性
A.信息反馈、技术经济性、自动保险装置 B.冗余设计、整体防护装置、技术经济性 C.信息信号、整体防护装置、故障安全装置 D.冗余设计、故障安全装置、自动保险装置
A.通过培训提高人们辨识危险的能力 B.使运动部件处于封闭状态 C.采取必要的行动增强避免伤害的自觉性 D.对机器使用警示标志
A.视错觉 B.眩光效应 C.明适应 D.暗适应
下图表示人的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时,人的室颤电流约为()。
A.550mA B.500mA C.450mA D.50mA
A.雷电电压极高、能量极大,每次放电持续时间也很长 B.闪电感应(雷电感应、感应雷)能引起爆炸 C.球形雷(球雷)能引起火灾 D.在装有电视天线的独立住宅内看电视也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
A.静电电压可能高达数千伏以上,能量巨大,破坏力强 B.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 C.静电可直接使人致命 D.静电不会导致电子设备损坏,但会妨碍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不良
A.爆炸 B.异常带电 C.异常停电 D.安全相关系统失效
A.保护接地的安全原理是通过高电阻接地,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B.保护接地防护措施可以消除电气设备漏电状态 C.保护接地不适用于所有不接地配电网 D.保护接地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技术措施
A.00区、01区、02区 B.10区、11区、12区 C.20区、21区、22区 D.30区、31区、32区
A.每伏工作电压100Ω B.每伏工作电压1000Ω C.每伏工作电压10Ω D.每伏工作电压1MΩ
A.加大燃烧力度 B.开大主汽阀 C.加强蒸汽管道和过热器的疏水 D.全开连续排污阀,关闭定期排污阀
A.钢丝绳在卷筒上的余绳为1圈 B.有下降限位保护 C.吊装绳夹角小于120 D.钢丝绳在卷筒上用压板固定
A.压力容器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当申请办理使用登记 B.压力容器长期停用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C.压力容器移装、变更使用单位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D.压力容器维修后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A.并联设置时,爆破片的标定爆破压力不得小于容器的设计压力 B.并联设置时,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略高于爆破片的标定爆破压力 C.安全阀出口侧串联安装爆破片时,爆破片的泄放面积不得小于安全阀的进口面积 D.安全阀进口侧串联安装爆破片时,爆破片的泄放面积应不大于安全阀进口面积
A.燃气锅炉点火前应先自然通风5~10min,送风之后投入点燃火炬,最后送入燃料 B.煤粉锅炉点火前应先开动引风机5~10min,送入燃料后投入燃火炬 C.燃油锅炉点火前应先自然通风5~10min,送入燃料后投入点燃火炬 D.燃气锅炉点火前应先开动引风机5~10min,送入燃料后迅速投入点燃火炬
A.射线检测对面积型缺陷检出率高,对体积型缺陷有时容易漏检 B.超声波检测易受材质、晶粒度影响 C.射线检测适宜检验对接焊缝,不适宜检验角焊缝 D.超声波检测对位于工件厚度方向上的缺陷定位较准确
A.脉冲试验、气密试验 B.长度变化试验、拉断试验 C.长度变化试验、脉冲试验 D.拉断试验、脉冲试验
A.操作压力达到规定的标称值 B.运行温度达到规定的标称值 C.安全阀起跳 D.承压部件鼓包变形
A.重心位置不清楚不挂 B.易滑工件无衬垫物不挂 C.吊物质量不明不挂 D.吊钩位于被吊物重心正上方不挂
A.盛装一氧化碳的压力容器应采取干燥和过滤的方法 B.盛装压缩天然气的钢制容器只需采取过滤的方法 C.盛装氧气的碳钢容器应采取干燥的方法 D.介质含有稀碱液的容器应消除碱液浓缩的条件
A.设计操作压力应高于设计压力 B.设计压力应高于最高工作压力 C.设计操作压力应高于最高工作压力 D.安全阀起跳压力应高于设计压力
A.家庭炒菜时油锅着火属于F类火灾 B.工厂镁铝合金粉末自燃着火属于E类火灾 C.家庭的家用电器着火属于D类火灾 D.实验室乙醇着火属于C类火灾
A.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 B.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 C.液氧和煤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 D.爆炸性混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质的爆炸
图为氢和氧的混合物(2:1)爆炸区间示意图。其中a点和b点的压力分别是混合物在500℃时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随着温度增加,爆炸极限的裱花趋势是()。
A.会变宽 B.会变窄 C.先变宽后变窄 D.先变窄后变宽
A.具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 B.产生的能量大、破坏作用大 C.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气体爆炸大 D.感应期比气体爆炸长得多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酸碱灭火器 D.干粉灭火器
A.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B.负压操作 C.严格控制火源 D.检测报警
A.一些具有复合结构的料封阻火器可阻止爆轰火焰的传播 B.工业阻火器常用于阻止爆炸初期火焰的蔓延 C.工业阻火器只有在爆炸发生时才起作用 D.被动式隔爆装置对于纯气体介质才是有效的
A.燃烧速率和燃烧类型 B.燃烧速率和燃烧表面积 C.燃烧类型和燃烧表面积 D.燃烧体积和燃烧类型
A.固定安装 B.固定最大粉碎药量 C.固定操作人员 D.固定作业温度
A.粉状乳化炸药具有较高的爆轰特性,制造过程中,不会形成爆炸性粉尘 B.制造粉状乳化炸药用的硝酸铵存储过程不会发生自然分解 C.油相材料储存时,遇到高温、还原剂等,易发生爆炸 D.包装后的乳化炸药仍具有较高的温度,其中的氧化剂和可燃剂会缓慢反应
A.管道泄漏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形成稳定火焰的燃烧为扩散燃烧 B.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管道内扩散混合,混合气体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货源发生的燃烧为分解燃烧 C.可燃液体在火源和热源的作用下,蒸发出的蒸汽发生氧化分解而进行的燃烧为分解燃烧 D.可燃物质遇热分解出可燃性气体后与氧进行的燃烧为扩散燃烧
A.爆炸过程持续进行 B.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 C.周围介质发生震动 D.温度显著升高
A.合理安排劳动作息时间,减少接触噪声时间 B.为接触噪声人员配备护耳器 C.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噪声 D.远距离操作产生噪声的设备
A.时间防护 B.距离防护 C.屏蔽防护 D.通风防护
A.粉尘分散度越高,被吸入人体的机会越多 B.直径大于10μm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性最大 C.带电的粉尘易进入肺泡 D.有机粉尘一般不具有爆炸性
A.改革工艺流程—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个体防护 B.改革工艺流程—密闭、抽风、除尘—个体防护—湿式作业 C.改革工艺流程—密闭、抽风、除尘—湿式作业—个体防护 D.改革工艺流程—湿式作业—个体防护—密闭、抽风、除尘
A.血液 B.消化道 C.皮肤 D.呼吸道
A.风向标 B.作业人员健康证明 C.作业人员备案手续 D.应急救援保障
A.空气动力性噪声 B.机械性噪声 C.电磁性噪声 D.振动性噪声
A.减少作业人员手臂振动暴露时间 B.使用砂轮机人员戴线手套 C.空调安装工打墙孔使用手握部为橡胶材料层的电钻 D.采用焊接工艺替代铆接工艺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热
A.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 B.强力通风 C.隔热、阻断辐射 D.耐热工作服
A.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 B.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 C.调车作业人员违章跳车 D.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
A.提高操纵稳定性 B.保证车辆制动性能 C.配置安全带 D.保障车灯性能良好
A.地面温度 B.轴箱发热探测器记录的标准温度 C.钢轨温度 D.同一列车的相邻轴承温度
A.岸基定位与星基定位 B.雷达定位与星基定位 C.全球定位与雷达定位 D.航海图定位与洋流定位
A.助力驾驶系统 B.轴温报警系统 C.自动停车系统 D.速度控制系统
A.中央式、对角式、混合式 B.抽出式、压入式、压轴混合式 C.主扇通风、辅扇通风、局扇通风 D.绕道式、引流式、隔离式
A.应加强电气设备处的通风 B.不得停风和反风,防止风流紊乱扩大灾情 C.瓦斯突出引起火灾时,要采取综合灭火或惰性气体灭火 D.运行的设备要停电,防止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A.预制混凝土支护 B.木质架支护 C.金属支架支护 D.锚杆支护
A.控制烟雾蔓延,不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 B.防止火灾扩大,避免引起瓦斯和煤尘爆炸 C.停止全矿通风,避免火灾蔓延造成灾害 D.防止火风压引起风流逆转而造成危害
A.12h B.20h C.24h D.48h
A.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从上而下的开采顺序,选用从下盘到上盘的采剥推行方向 B.确保台阶高度,坡面角、安全平台宽度和最终边坡角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C.定期对边坡进行安全检查,对坡体位移等主要参数进行检测 D.采用合理的爆破技术,减少爆破作业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A.排洪系统严重堵塞或坍塌 B.排洪系统部分堵塞或坍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C.排洪设施出现不影响正常使用的裂缝、腐蚀或磨损 D.坝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小于规定值的98%
A.打开防喷器,泄掉井内压力,防止井喷 B.闸板防喷器应处于异常闭状态 C.液动放喷阀防喷阀处于常闭状态 D.特殊情况下,可用普通压力表代替返回压力表
A.抢险人员要戴好防毒面具、防震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和安全帽等 B.消防车及消防设施要严阵以待,随时应对突发事故发生 C.义务抢救人员到现场守候,做好急救工作的一切准备 D.在高含油、气区必须持续抢险,直到抢险工作顺利完成为止
A.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铁塔避雷接地体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5m B.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交叉敷设时,距输电线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阀室及可能发生油气装置泄漏的装置 C.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通信电缆平行敷设时,其安全间距不宜小于8m D.埋地输油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平行敷设时,其安全距离不宜小于5m
A.搭设高度24m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 B.搭设高度5m的混凝土模板工程 C.架体高度20m的悬挑式脚手架 D.开挖深度为10m人工挖孔桩工程
A.坠落悬挂安全带 B.围栏作业安全带 C.区域限制安全带 D.安全绳
A.连续式水平支护 B.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支护 C.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 D.短柱隔断支护
A.先拆梁侧模,再拆板底模,最后拆除梁底模 B.先拆板底模,在拆梁侧模,最后拆除梁底模 C.先拆梁侧模,在拆梁底模,最后拆除板底模 D.先拆梁底模,在拆梁侧模,最后拆除板底模
A.骑马式卡 B.握拳式卡 C.压板式卡 D.钢丝绳十字卡
A.项目经理向个工总施工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B.作业班组长向施工技术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较低 C.项目专项技术负责人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D.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A.停靠装置 B.断绳保护装置 C.通信装置 D.缓冲装置
A.静力 B.阻力 C.作用力 D.摩擦力
A.水平安全网 B.密目安全网 C.安全防护网 D.操作平台
A.15m B.20m C.25m D.30m
A.爆炸、易燃、毒害、放射性 B.爆炸、粉尘、腐蚀、放射性 C.爆炸、粉尘、毒害、腐蚀 D.爆炸、易燃、毒害、腐蚀
A.替换 B.变更工艺 C.改善操作条件 D.保持卫生
A.隔离储存 B.隔开储存 C.分离储存 D.混合储存
A.切断泄漏源之前要保持稳定燃烧 B.为防止更大损失迅速扑灭火焰 C.扑救过程尽量使用低压水流 D.扑救前应首先采用沙土覆盖
A.稀释式、隔离式 B.过滤式、隔离式 C.过滤式、稀释式 D.降解式、隔离式
A.管路可靠接地 B.法兰间采用非金属垫片 C.管理架空敷设 D.设置补偿器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空气
A.10%~12% B.13%~14% C.16%~17% D.18%~22%
A.储罐与仪表室的距离 B.设置接闪杆 C.设置隔油池位置 D.设置围堰所需要的面积
A.毒性或腐蚀性较强的介质可选用屏蔽泵 B.悬浮液优先选用齿轮泵 C.黏度大的液体优先选用离心泵 D.膏状物优先选用屏蔽泵
A.零件装卡不牢 B.操作旋转机床戴手套 C.旋转部位又埋头螺栓 D.清除铁屑无专用工具
A.局部断路 B.热击穿短路 C.导线烧断 D.接触不良
带有缺陷的电气装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下列四种电器装置中,发生爆炸危险最大的是()。
A.防爆型电动机 B.高压架空线路 C.高压电缆终端头 D.干式变压器
A.压低系统接地(低压工作接地) B.防雷接地 C.等电位导体 D.防静电接地
A.马上切断进料阀门和泄露出前端阀门 B.使用专用堵漏技术和堵漏工具封堵 C.打开放空管就地排空 D.对周边明火进行控制,切断电源
A.对燃油燃气锅炉,炉膛停火后,引风机应停止引风 B.对无旁通烟道的可分式省煤器 C.在正常停炉的4到6小时内,应紧闭炉门和烟道挡板 D.当锅炉降到90摄氏度时,方可全部防水
A.位置限制与调整装置 B.力矩限制器 C.回转锁定装置 D.防碰撞装置
A.燃烧反应过程的扩散阶段是指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 B.燃烧反应过程中的扩散阶段是指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收点火源能量,理解成自由基或活性离子 C.燃烧反应过程的化学反应阶段是指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惰性分子和稳定自由基,完成燃烧反应 D.决定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的主要条件是反应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A.木粉 B.淀粉 C.纸粉 D.水泥粉
A.化学工业的化学反应釜车间 B.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车间 C.矿山井下采掘工作面 D.锅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