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眼病 B.耳鼻喉口腔疾病 C.尘肺病 D.皮肤病
A.30B.60C.40D.50
A.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B.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 C.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D.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A.安全绩效评估系统 B.企业的文化 C.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 D.企业的资源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D.“安全生产责任制”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A.描述统计法 B.分组分析法 C.推理统计法 D.综合分析法
A.设计 B.资料整理 C.综合分析 D.资料搜集
A.30 B.100 C.150 D.200
A.安全检查表方法 B.危险指数方法 C.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D.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A.专项预案 B.综合预案 C.现场处置预案 D.应急预案
A.定量法 B.检查表法 C.类比法 D.定性法
A.行为原则 B.激励原则 C.能级原则 D.动力原则
A.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B.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 C.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 D.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
A.资金投入 B.技术投入 C.人力投入 D.资本投入
A.限制能量 B.防止能量蓄积 C.控制能量释放 D.延缓释放能量
A.煤炭开采业 B.石油加工业 C.尾矿库 D.炼焦业
A.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 B.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 C.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 D.政府监督与地方监管
A.16 B.32 C.48 D.64
A.超限倍数 B.最高容许浓度 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D.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B.分级指导、分类指导 C.政府领导、分级负责 D.精简、效能
A.卫生技术措施 B.安全技术措施 C.辅助措施 D.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A.监测系统 B.预警信息系统 C.预测评价系统 D.预警评价目标体系系统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B.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D.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A.概率风险评价法 B.危险指数评价法 C.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D.归纳推理评价法
A.100 B.150 C.200 D.250
A.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生产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B.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应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C.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和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D.生产经营单位采购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A.18mm(包括编号)×12mm B.27mm(包括编号)×18mm C.39mm(包括编号)×26mm D.69mm(包括编号)×46mm
A.示范性演练 B.单项演练 C.检验性演练 D.研究型演练
A.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制订企业规划和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B.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程) C.使质量管理预警系统得以发挥作用 D.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上建立质量管理预警系统
A.公众动员机制 B.统一指挥 C.分级响应 D.属地为主
A.指挥与控制 B.警报和紧急公告 C.通信 D.事态监测与评估
A.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B.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C.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A.指标的选取、预警准则和阈值 B.具体警情 C.有关信息 D.运行数据
A.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B.安全对策措施 C.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 D.危险度评价
A.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C.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A.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 B.安全对策措施 C.安全生产保障 D.安装施工情况
A.事故调查报告 B.安全评价报告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报告
A.资料整理 B.综合分析 C.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D.资料搜集
A.1 B.2 C.3 D.4
A.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 B.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 C.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 D.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
A.1000℃ B.1100℃ C.1200℃ D.1500℃
A.定性法 B.检查表法 C.类比法 D.定量法
A.概率求和 B.全面性 C.最大危险 D.预见性
A.事故经验 B.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C.国家和行业标准 D.地方政府的法规
A.警报 B.辨伪 C.矫正 D.免疫
A.不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B.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C.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D.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A.经济损失 B.人员伤亡 C.停工损失 D.物资损失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C.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D.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
A.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B.安全生产技术部门 C.安全监管监察部门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 B.发生事故次数多的人 C.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 D.非均等分布
A.设计单位 B.施工单位 C.建设单位 D.监理单位
A.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B.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 C.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D.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设区级
A.有机燃料 B.玻璃纤维 C.角质 D.煤尘
A.以明确的方针和原则作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纲领 B.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C.要明确应急的对象(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等,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 D.对所针对的潜在事故类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识别出重要的潜在事故类型、性质、区域、分布及事故后果,同时,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救援的应急力量和可用资源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A.消除危险源 B.隔离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D.故障一安全设计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B.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C.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A.检查表法 B.类比法 C.定量法 D.定性法
A.明确演练需求,提出演练的基本构想和初步安排 B.按照演练总体方案完成各项演练活动,为演练评估总结收集信息 C.完成演练策划,编制演练总体方案及其附件 D.评估总结演练参与单位在应急准备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A.对系统隐患的辨识 B.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 C.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诊断 D.对各类事故的诊断
A.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B.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 C.没有度量衡单位,通过枚举或计数得来,多为间断性资料 D.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A.公安部门 B.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棉 B.玻璃纤维 C.兽毛 D.无机燃料
A.防护用品性能 B.防护用途 C.保护部位 D.防护强度
A.设备设施 B.物料 C.财务 D.企业的员工
A.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由负责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 B.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 C.生产经营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发布 D.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制定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计划,并应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
A.18mm(包括编号)×12mm B.12mm(包括编号)×18mm C.27mm(包括编号)×18mm D.69mm(包括编号)×46mm
A.技术监察 B.设备监察 C.行为监察 D.人员监察
A.安全预评价报告 B.安全评价报告 C.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D.安全验收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