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脑血管病 B.脑外伤 C.脑肿瘤 D.脑炎 E.以上全对
A.腋杖 B.四足手杖 C.前臂支撑拐 D.肘杖 E.以上均不正确
A.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高级到低级、由简单到复杂 B.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C.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D.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E.由下到上、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A.头颅X线检查 B.头颅磁共振检查 C.头颅超声波检查 D.头颅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E.头颅血管造影术
A.血氧高信号 B.血氧低信号 C.葡萄糖代谢增高 D.葡萄糖代谢降低 E.以上都不是
A.CT B.MRI C.SPECT D.PET E.神经精神测试
A.面神经 B.上颌神经 C.下颌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视神经 E.周围神经
A.METs值 B.Borg自觉劳累分级 C.心电图表现ST段的压低 D.靶心率 E.靶强度
A.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精细触觉丧失 B.同侧肢体硬瘫 C.对侧肢体硬瘫 D.同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E.同侧肢体软瘫
A.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B.超刺激疗法 C.电睡眠疗法 D.电兴奋疗法 E.直流电水电浴法
A.活动 B.损伤 C.参与 D.身体功能 E.个人因素
A.当日 B.次日 C.消肿后 D.止痛后 E.能开始活动后
A.听理解障碍 B.文字理解障碍 C.发音障碍 D.听写障碍 E.命名障碍
A.1型 B.2型 C.3型 D.1型和2型 E.2型和3型
A.频率70~100Hz,波宽<0.2ms B.频率>100Hz,波宽0.15~0.25ms C.频率1~4Hz,波宽0.2~0.3mx D.频率70~100Hz的方波经频率为1~4Hz的方波调制 E.经低频方波调制,被调制波宽大小不等
A.广义上的f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 B.功能活动区的皮质表现为血氧高信号 C.功能活动区的皮质表现为血氧低信号 D.可间接反映脑的能量消耗 E.可反映脑皮质功能活动的动态变化
A.肱三头肌 B.腕伸肌 C.腕屈肌 D.掌长肌 E.肱二头肌
A.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D.不受温度的影响 E.与刺激强度有关
A.初级保健,主要以普通门诊医生为主 B.二级保健,主要以专科医生为主 C.三级保健,主要以专科专家为主 D.多专业团队工作 E.以康复小组为主
A.拇指列 B.中间列 C.内侧列 D.手休息位 E.手功能位
A.屈曲 B.轴向负荷 C.旋转 D.过度的额状面活动 E.伸展
A.头颅CT B.磁共振 C.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D.单光子发射体层扫描 E.听觉诱发电位
A.强度较小的手法 B.手法由重到轻 C.可以进行粗暴牵拉 D.必要时可以引起肩周围软组织撕裂 E.以肌力训练为主
A.最常发生于肱二头肌建长头近侧端 B.最常发生于年轻的男性重体力劳动者 C.最常发生于肱二头肌腱远端 D.在老年、静坐者中少见 E.最常发生于肱二头肌间短头
A.支撑相早期膝关节处于过伸位 B.躯干后倾 C.膝关节产生额外的前向力矩 D.膝关节韧带负荷减少 E.胫前肌保持股骨远端维持膝关节稳定
A.颈神经根病体征 B.颈部活动范围减少 C.肌旁肌痉挛、压痛 D.颈部姿势异常 E.头部震颤
A.肱三头肌无力 B.拇指麻木 C.上臂外侧疼痛 D.绕骨膜反射减退 E.小指麻木
A.截肢 B.血管成形术 C.外科清创术+静脉滴注抗生素 D.紫外线配合超短波 E.红外线
A.骨癌 B.骨质疏松症 C.肋软骨炎 D.骨结核 E.风湿性关节炎
A.吗啡等药物治疗 B.神经阻滞治疗 C.运动手法治疗 D.永久损毁疼痛传导通路 E.综合治疗
A.眩晕 B.头痛、头晕 C.记忆力减退 D.胸闷 E.食欲不振
A.0°~50° B.0°~90° C.0°~150° D.0°~180° E.0°~15°
A.雌激素水平下降 B.孕激素水平升高 C.雄激素水平下降 D.利尿激素水平升高 E.以上都不是
A.磁疗法 B.紫外线 C.红外线 D.石蜡疗法 E.冷疗法
A.烹调食物 B.使用合适的餐具 C.将食物送进嘴里 D.咀嚼食物 E.将食物咽下
A.吗啡 B.曲马多 C.芬太尼 D.喷他佐辛 E.替诺昔康
A.胸大肌 B.胸锁乳突肌 C.菱形肌 D.斜角肌 E.背阔肌
A.2周内 B.3~4周 C.5~6周 D.6~8周 E.8~10周
A.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B.偏瘫肢体感觉功能障碍 C.偏瘫患者的视觉忽略 D.偏瘫患者的触觉忽略 E.偏瘫患者认知障碍,不能计划、组织、执行随意运动
A.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B.增加肌力 C.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D.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的肌肉、肌腱损伤 E.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A.靠电诊断进行诊断 B.常伴有肢体的过度使用 C.与尿路感染、抑郁或新压疮加重的因素无关 D.可描述为深部疼痛 E.颈椎的MRI有助于诊断
A.肌肉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及其运氧能力的降低,造成肌肉相对缺血缺氧 B.有氧化活动减弱,无氧酵解活动加速 C.肌肉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 D.肌肉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增加,分解减少 E.骨骼肌肌浆网对钙的摄取和释放增加,直接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A.等幅振荡电流 B.减幅振荡电流 C.调幅振荡电流 D.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E.脉冲减幅振荡电流
A.1mm以下 B.1~1.5mm C.2mm D.2.5mm E.3mm
A.肩外展外旋 B.肩内旋屈曲 C.肩外展,臂内收 D.肩抗阻外旋屈曲 E.肩伸展外旋
A.维持MP关节伸直位,固定PIP关节近端,主动屈曲PIP,同时保持DIP伸直 B.维持MP、PIP关节伸直位,固定DIP关节近端,主动屈曲DIP C.钩拳练习 D.直角握拳练习 E.复合握拳练习
A.起病慢 B.进展快 C.以认知、记忆等智力障碍为主 D.病程早中期查体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但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病理征 E.晚期逐渐出现椎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体征
A.写 B.读 C.说 D.听 E.计算
A.最初24小时内 B.36~48小时 C.48~68小时 D.1周后 E.2周后
A.温度觉 B.痛觉 C.触觉 D.运动觉 E.定位觉
A.与损伤有关的短时间疼痛典型地不超过2周 B.心理障碍可能为急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C.不具有保护作用 D.通常伴有焦虑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 E.会留下持续的情绪改变
A.对抗肌萎缩 B.增加关节稳定性 C.减少关节肿胀 D.促进骨刺脱落 E.减轻骨质疏松
A.FIM B.PULSE C.Ashworth量表 D.Glasgow昏迷量表 E.SF-36
A.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 B.膀胱容量过大 C.膀胱顺应性高 D.内括约肌协调不良 E.外括约协调不良
A.难以与其他腰痛患者相区别 B.可能因神经根受损而丧失运动与感觉 C.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腘绳肌紧张,异常步态,走路摇摆,屈髋受限 D.直腿抬高试验是有神经根刺激 E.病情可自然恢复
A.第12对胸神经 B.第11对胸神经 C.第10对胸神经 D.第9对胸神经 E.第8对胸神经
A.布洛芬 B.吲哚美辛 C.阿司匹林 D.对乙酰氨基酚 E.保泰松
A.便秘 B.粪便嵌塞 C.腹泻 D.排便失禁 E.以上均对
A.测量中心为髂前上棘 B.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C.移动臂与股骨纵轴平行 D.正常范围为0°~90° E.测量体位取立位
A.助力运动 B.主动运动 C.抗阻运动 D.等速运动 E.电刺激运动
A.康复是一种理念、指导思想 B.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C.康复工作在疾病后期进行 D.康复要求患者本人,其家庭及所在社区均参与康复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E.康复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
A.在病情有所缓解时即应进行康复训练 B.首先进行的是被动活动训练 C.病情稳定后进行主动训练 D.开始时训练强度不宜太大,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E.应遵循脑卒中康复训练原则
A.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达3级以上 B.肌肉发炎或肿胀 C.高血压病二级以上 D.心血管合并症 E.关节不稳定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E.6类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E.五种
A.SF-36 B.MBI C.FIM D.QOL E.FAQ
A.关节周围韧带的刚度降低,强度下降 B.滑膜萎缩 C.关节囊挛缩 D.关节挛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E.关节软骨变薄,骨小梁吸收
A.关节僵直 B.关节疼痛 C.关节纹锁 D.关节积液 E.关节红肿
A.屈肌痉挛 B.伸肌痉挛 C.外展、外旋 D.外展、内旋 E.旋后
A.肿胀 B.疼痛 C.痛觉过敏 D.关节僵硬 E.肌力下降
A.不稳定性心绞痛 B.非Q波心肌梗塞 C.Q波心肌梗塞 D.陈旧性心梗 E.冠状动脉硬化
A.心率增快 B.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C.回心血量增加 D.前负荷增加 E.后负荷增加
A.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量适合与否 B.肠道对矿物质的吸收功能完善与否 C.肾脏对矿物质的处理得当与否 D.甲状旁腺素的分泌量适当与否 E.胰岛素的分泌量适当与否
A.神经根型 B.脊髓型 C.交感型 D.椎动脉型 E.混合型
A.关节交锁现象 B.关节间隙压痛 C.抽屉试验阳性 D.回旋挤压试验阳性 E.膝关节过屈试验阳性
A.痉挛和挛缩的处理 B.神经源性直肠和膀胱的处理 C.睡眠紊乱的矫正 D.行为异常的适当处理 E.皮肤护理和预防压疮
A.急性病医院 B.慢性病医院 C.日间医院 D.护理中心 E.社区医疗站
A.腰椎间盘突出症 B.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 C.腰椎肌肉疼痛性痉挛 D.马尾神经综合症 E.腰椎小关节功能障碍
A.做饭 B.进食 C.管理钱财 D.修饰 E.穿衣
A.进食 B.大小便训练 C.交谈 D.洗澡 E.穿衣
A.具有"全或无"现象 B.幅度不受刺激强度影响 C.具有总和现象 D.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播 E.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A.重症智力低下 B.3岁以上仍不能与人简单交流的患儿 C.智力低下者 D.运动功能障碍者 E.行为异常者
A.患者年龄 B.病程 C.术后椎间盘内臭氧量 D.纤维环完整性 E.臭氧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情况
A.交流 B.智力 C.转移 D.穿着 E.床上活动
A.1~5Hz B.40~60Hz C.70~110Hz D.120~130Hz E.130~150Hz
A.痴呆 B.二便失禁 C.跌倒 D.髋部骨折 E.骨质疏松
A.症状波动性进展 B.人格、精神障碍出现早 C.记忆障碍较晚发生 D.影像学示额叶和颞叶脑萎缩 E.海马的神经细胞内出现
A.感染 B.外伤 C.中毒 D.缺血 E.代谢障碍
A.末梢神经病变 B.足部变形 C.末梢动脉病 D.外翻足拇趾、垂形足趾 E.曾患足溃疡或有截肢病史
A.青少年型的脊柱侧凸超过40°(Cobb法) B.病人及家属不合作 C.骨骼成熟的患儿 D.合并胸前凸的脊柱侧凸 E.单个弯曲超过45°(Cobb法)
A.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 B.抗抑郁药 C.抗惊厥药与神经安定药 D.抗炎镇痛药 E.局部麻醉药
A.踝调节机制 B.膝调节机制 C.髋调节机制 D.肩调节机制 E.跨步调节机制
A.药物能够电离或胶体质点 B.明确药物极性 C.易溶于水,不易被酸碱破坏 D.药物成分纯,有效成分明确 E.药物pH值适应,阴极导入药pH值不小于6,阳极导入药pH值不大于8
A.最小红斑量 B.亚红斑量 C.阈红斑量 D.中红斑量 E.强红斑量
A.肩峰下滑囊 B.肩袖 C.二头肌长头腱 D.二头肌短头腱 E.喙锁韧带
A.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B.翻正反射 C.紧张性迷路反射 D.紧张性腰反射 E.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A.了解疾病的过程 B.定性诊断 C.定位诊断 D.作为预后的依据 E.作为疗效评定的手段
A.肌肉制动7天,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 B.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明显,有结晶体形成 C.制动对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均有明显影响,肌肉体积减小 D.肌肉固定的最初几小时,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下降 E.肌肉固定后,皮质类固醇的水平升高,降低了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
A.超短波 B.紫外线 C.蜡疗 D.中频电疗 E.干扰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