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B.关节的类型 C.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D.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E.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
A.癌症的终末期 B.确诊后 C.严重疼痛的时候 D.治疗前后 E.治疗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时候
A.皮肤触觉、压觉、本体感觉 B.运动系统的作用 C.嗅觉系统 D.前庭系统中壶腹嵴 E.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两个感受器
A.穿衣 B.进食 C.大小便控制 D.步行 E.书写
A.髋内收肌 B.缝匠肌 C.髂腰肌 D.髋外展肌 E.腘绳肌
A.C5~6 B.C7~8 C.L4~5 D.L2~3 E.S1~2
A.早期进行踝关节与足趾的被动活动 B.尽早进行上肢的肌力练习 C.尽早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D.进行直腿抬高运动 E.给予矫形器固定
A.Barthel指数 B.FIM C.Katz指数 D.PULSES E.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
A.动作电位形态相同 B.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可变 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 D.动作电位超射值随刺激强度变化 E.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A.0.05~0.1mA/cm2 B.0.1~0.5mA/cm2 C.0.01~0.05mA/cm2 D.0.5~1mA/cm2 E.1~1.5mA/cm2
A.CT B.神经心理检查 C.MRS D.EMG E.ECG
A.高频电疗法 B.中频电疗法 C.低频电疗法 D.光疗法 E.声疗法
A.功能障碍就是残疾 B.残疾可以由于身心疾病导致 C.残疾是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D.残疾必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E.残疾的功能障碍往往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
A.5min B.10min C.15min D.30min E.45min
A.尽量增加运动量 B.控制运动量 C.减少运动量 D.尽量增强肌力训练 E.尽量减少肌力训练
A.病变部位多 B.反复复发缓解 C.老年人易患 D.进行性神经功能紊乱 E.发病率较高
A.插入电位缩短 B.正相电位 C.电静息 D.插入电位延长 E.肌强直电位
A.0分 B.5分 C.10分 D.15分 E.20分
A.Ⅰ级损伤 B.Ⅱ级损伤 C.Ⅲ级损伤 D.外踝压痛 E.4~6周保守措施无效、愈合缓慢的损伤
A.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B.超声波疗法 C.高频电疗法 D.光疗法 E.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
A.步行对全身状态不利者 B.独立步行有危险者 C.高龄老人 D.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 E.下肢静脉曲张者
A.脑瘫病人 B.中风病人 C.周围神经损伤病人 D.帕金森病人 E.脑外伤病人
A.焦虑 B.妄想 C.人格改变 D.愤怒 E.抑郁
A.可使坏死的组织脱落 B.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C.减轻疼痛、减少渗出 D.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性静脉炎 E.可使瘢痕逐渐变软、伸长,关节挛缩得到纠正
A.椎间盘脱出者 B.临床检查轻度运动神经功能损伤者 C.严重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D.非椎间盘性坐骨神经痛 E.合并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者
A.骨间韧带 B.跟胫韧带 C.胫距前韧带 D.距腓前韧带 E.三角韧带
A.C6 B.L4 C.C8~T1 D.C7 E.L2
A.踝关节模式 B.膝关节模式 C.髋关节模式 D.跨步动作 E.下肢稳定
A.浮髌试验 B.抽屉试验 C.膝关节侧向试验 D.回旋挤压试验 E.股四头肌抗阻试验
A.三角肌 B.肱二头肌 C.肱三头肌 D.前锯肌 E.冈上肌
A.用拐杖与支具行走 B.坐轮椅推行 C.能用夹子拾起重物 D.独自穿衣 E.上述均不能
A.髋屈肌无力 B.髋伸肌无力 C.髋收肌无力 D.髋展肌无力 E.下肢肌力正常
A.斜行型 B.变性型 C.径向型 D.水平型 E.捅把型
A.正常高值高血压 B.1~2期高血压病 C.病情稳定的3期高血压患者 D.重症高血压 E.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A.1m B.1.5m C.2m D.2.5m E.以上均不对
A.躯干运动 B.下肢运动 C.肠功能 D.膀胱功能 E.性功能
A.颈椎椎旁肌肉注射 B.肩外侧肩峰下注射 C.枕大神经注射 D.枕小神经注射 E.星状交感神经节注射
A.足跖屈内翻 B.踇趾屈曲 C.膝屈曲 D.足背屈内翻 E.膝伸展
A.膝外侧副韧带 B.膝内侧副韧带 C.半月板(双侧) D.髌韧带 E.骨折
A.消炎 B.止痛 C.润滑 D.营养神经 E.改善血液循环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E.6级
A.传导热 B.磁化热 C.辐射热 D.高频热 E.化学热
A.温度可控,可以产生准确定量的热凝能量 B.可以根据阻抗判断组织类别 C.可以应用神经刺激判定穿刺是否到位 D.穿刺针极细,组织损伤小 E.以上都是
A.形成退行性骨赘 B.附着于椎骨的韧带骨化 C.关节间骨折 D.椎体滑脱 E.关节突关节半脱位
A.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并丧失重要的反射冲动。 B.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 C.脊髓后索损害时症状典型 D.脊髓肿瘤、丘脑及顶叶病变可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 E.睁眼与闭眼时的共济失调差别不明显
A.访谈法 B.观察法 C.评估法 D.询问法 E.自我报告法
A.心动过速可为高位截瘫患者败血症的最初表现,也可能提示制动状态患者的肺部栓塞 B.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应听诊有无颈动脉杂音 C.颈部新近受伤的患者应先检查颈部关节活动范围 D.如怀疑有尿潴留,则应通过插管测量残留尿量 E.如考虑使用支具,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动脉闭塞性疾病所具有的皮肤苍白、冰冷和萎缩
A.图片词汇测验 B.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C.韦氏学前智能量表 D.贝利婴儿发育量表 E.康纳斯父母症状问卷
A.126分表示完全独立 B.18分表示完全依赖 C.108~125分表示独立 D.90~107分表示极轻度依赖 E.72~89分表示轻度依赖
A.Ca2+ B.Mg2+ C.Na+ D.K+ E.Cl-
A.M波 B.F波 C.H反应 D.P25 E.N24
A.膀胱结石 B.痉挛 C.膀胱膨胀 D.压疮 E.泌尿系统感染
A.高血压 B.心脏病 C.糖尿病 D.痛风 E.高血脂症
A.从肩峰前侧向肩峰下刺入,可进入关节腔 B.从肩峰外侧向肩峰下刺入,可进入关节腔 C.从肩峰后侧向肩峰下刺入,可进入关节腔 D.肩关节积液波动多在后面较明显,可从肩峰后面波动最明显处刺入 E.穿刺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A.肌肉制动7天,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 B.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明显,有结晶体形成 C.制动对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均有明显影响,肌肉体积减小 D.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下降 E.肌肉固定后,皮质类固醇的水平降低,增高了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
A.急性期 B.痉挛期 C.软瘫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A.三角肌 B.斜方肌 C.肱二头肌 D.肱三头肌 E.腕伸肌
A.患者的既往活动 B.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C.患者的工作生产活动 D.患者的休闲娱乐活动 E.患者的独立活动
A.图形背景分辨困难 B.空间定位障碍 C.视空间失认 D.结构性失用 E.地形定向障碍
A.抗生素抗感染 B.换药 C.物理治疗 D.手术治疗 E.保持干燥
A.多相电位 B.纤颤电位 C.插入电活动 D.终扳电位 E.电静息
A.局部紫外线照射 B.按摩 C.碘离子导入疗法 D.蜡疗、红外线 E.超刺激疗法
A.儿童查听觉 B.儿童查脑部占位 C.截瘫病人查精神状态 D.昏迷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E.脑肿瘤病人定位检查
A.Brunnstrom分级Ⅰ级 B.Brunnstrom分级Ⅱ级 C.Brunnstrom分级Ⅲ级 D.Brunnstrom分级Ⅳ级 E.Brunnstrom分级Ⅴ级
A.面神经 B.三叉神经 C.副神经 D.舌神经 E.嗅神经
A.难以治疗的疼痛 B.近端指间关节挛缩 C.屈肌腱呈弓状绳索 D.掌指关节挛缩 E.感染
A.穿刺前必须完成各种关键性检查:血象、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 B.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及破溃,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C.操作时应遵守无菌原则 D.穿刺针进入皮肤速度要慢,轻轻抽取同时将针向前推进,直到出现滑液 E.穿刺点应避开血管、神经、肌腱、皮损等
A.恢复关节活动度 B.恢复肌力 C.适当的物理治疗 D.恢复ADL能力及工作能力 E.以上都对
A.向两侧摆放物品 B.套圈作业 C.滚球作业 D.投掷飞标 E.插花
A.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平台的后部,止于股骨内踝的外侧面 B.后交叉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胫骨向后或后方活动 C.后交叉韧带发生撕伤有两个典型的机制:膝屈曲时跌伤、膝过伸(向后弯) D.膝猛烈扭转时后交叉韧带可与前交叉韧带同时发生撕伤 E.50%~60%的膝各种韧带的损伤发生于足球运动员、曲棍球运动员和滑雪运动员,也可因车祸发生
A.进食训练 B.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 C.构音障碍训练 D.语言发育迟缓训练 E.利用语言交流辅助器具进行交流的能力训练
A.上肢功能 B.口面部功能 C.站起与坐下 D.站立平衡 E.步行
A.促进血液循环,纠正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B.提高致痛物质分解酶活性 C.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 D.阻滞感觉神经传导 E.通经活络
A.重塑瘢痕中的胶原纤维 B.减轻瘢痕内的炎症反应 C.减少瘢痕中的血液循环和水肿 D.减少胶原的合成率 E.增加瘢痕的消散率
A.口吃 B.嗓音问题 C.流利性问题 D.语言弛缓 E.构音障碍
A.早期出现视力减退 B.早期出现感觉异常 C.早期出现小脑及皮质脊髓束损害 D.慢性进行、慢性复发病程 E.肢体痉挛伴挛缩
A.便秘 B.粪便嵌塞 C.腹泻 D.排便失禁 E.肠胀气
A.可借助体操棒 B.促进炎症吸收 C.松解粘连 D.加强肩周肌肉力量 E.改善关节活动度
A.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 B.下肢被动运动 C.下肢温热治疗 D.序贯性气压带压迫 E.穿紧身长腿库
A.促进上皮再生,伤口愈合 B.消炎 C.改善循环 D.气化切割 E.缓解疼痛
A.稳定板 B.单手托盘 C.长臂拾物器 D.可升降灶台 E.水龙头开关器
A.关节炎 B.神经炎 C.神经痛 D.颈椎病 E.废用性肌萎缩
A.早期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的吸收增加 B.稍后则吸收减慢,但持续时间很长 C.常规X线平片不能观察到早期的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40%时方有阳性发现 D.骨密度增加 E.骨柔韧性增加
A.减少痛行为 B.提高活动水平 C.提高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D.减少不必要的镇痛药 E.使患者重新适应所爱好的职业活动和业余活动,以重返社会。
A.膀胱无抑制性收缩 B.膀胱容量减少 C.膀胱顺应性低 D.膀胱颈部压力降低 E.外括约压力降低
A.治疗部位皮肤有皮疹 B.衬垫太薄,电极下电解产物致伤 C.衬垫面积太小,电极板滑出 D.衬垫干湿不匀 E.导线夹接触皮肤
A.各种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B.直流电钙离子导入、静电薄膜等疗法可防治肌萎缩 C.经皮神经电刺激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D.直流电离子透入、超声波可软化瘢痕组织,松解粘连 E.当肢体存在金属内固定物或其他金属异物时,高频电疗禁忌
A.交互型助行器 B.有轮的助行器 C.有臂托的助行器 D.腋窝支持型助行器 E.站立架
A.改善口语表达能力 B.改善听理解能力 C.改善阅读能力 D.改善书写能力 E.改善患者的交流能力
A.头颅X线检查 B.头颅磁共振检查 C.头颅超声波检查 D.头颅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E.头颅血管造影术
A.金属离子、生物碱、氢离子带正电,由阳极导入 B.非金属离子、酸根、氢氧离子带负电,由阴极导入 C.电泳法 D.半透膜电泳法 E.动物试验确定
A.心脏功能障碍 B.呼吸功能障碍 C.代谢功能障碍 D.心血管功能障碍 E.行为障碍
A.打哈欠 B.在打哈欠的呼气相发词或短语 C.放松训练 D.松弛性生物反馈训练 E.咀嚼训练
A.康复医师 B.物理治疗师 C.言语治疗师 D.心理治疗师 E.社会工作者
A.早期:轻度骨质疏松 B.早期:软骨及骨的轻度破坏 C.中期:骨质疏松,运动受限 D.晚期:软骨与骨破坏,关节变形,桡侧偏位 E.末期:关节纤维性强直或骨性强直
A.缺血性胸痛大于30分钟 B.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C.心电图至少2个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 D.邻2个以上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1Mv E.既往患急性心肌梗死
A.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B.干扰电疗法 C.音乐疗法 D.间动电疗法 E.音频电疗法
A.本体感受器是对于运动的感觉,即对肢体位置和动作的感知。 B.运动感觉信息可来自小脑、前庭系统、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 C.本体感受器感知肢体相对位置和整个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功能,实现维持姿势和调整运动的目的。 D.骨骼肌内主要有两种本体感受器,包括肌梭和腱器官。 E.关节感受器位于关节韧带、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中。
A.ROM训练 B.坐位平衡训练 C.日常生活动作 D.职业前OT训练 E.站位平衡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