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天 B.1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年
A.前上方 B.前下方 C.前方 D.后方 E.下方
A.第2~4周 B.第6~8周 C.第12~14周 D.4~5个月 E.6个月以上
A.牙釉质 B.牙本质 C.牙骨质 D.牙髓 E.牙槽骨
A.黄褐色液体,可有胆固醇结晶 B.血性液体不凝固 C.黄色清亮液体 D.蛋清样液体 E.乳白色豆渣样物
A.适用于疼痛重的患者 B.通用于口服药物无效者 C.是短期治疗方法 D.封闭药物的浓度要高于阻滞麻醉 E.注射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A.向前内 B.向前外 C.向前上 D.向前下 E.向后下
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生于腮腺者居多 B.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很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C.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D.高分化和低分化者均应做选择性颈清 E.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较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常见
A.电刀止血 B.解剖分离 C.打结 D.引流 E.缝合
A.缺牙间隙变小 B.邻牙的倾斜 C.对牙合牙的松动 D.间隙增宽 E.牙列缩短
A.冠周炎 B.牙周炎 C.牙龈炎 D.牙髓炎 E.根周炎
A.1cm以内 B.1~2cm C.2~3cm D.3~4cm E.4cm以上
A.双手双合诊法 B.双指双合诊法 C.三指平触诊 D.双指提拉式扪诊 E.单指扪诊
A.玻璃和陶瓷器具 B.液状石蜡 C.凡士林和油脂 D.棉织品和橡胶制品 E.各种粉剂
A.对于较大面积的静脉渗血,可用冷盐水纱布压迫止血 B.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可用骨蜡填塞止血 C.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不能缝扎时,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D.对于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显出血点的疏松组织出血区,可用荷包式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 E.如组织基底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时,可转移邻近肌肉或其他组织覆盖填塞加压止血
A.片状引流 B.纱条引流 C.管状引流 D.负压引流 E.开放式引流
A.更换或去除引流物 B.创口渗血或渗出物多,疑有血肿或感染 C.敷料松脱或过紧,伤口剧痛 D.需观察创口或皮瓣血供 E.无菌伤口
A.所施压力应均匀适度 B.包扎颌下区和颈部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C.腮腺区创口的包扎不应施加压力,以免损伤面神经 D.切开引流的创口第一次包扎时应加以适当压力 E.骨折复位后的创口包扎,压力不宜过重
A.毒性较大,但可用作表面麻醉 B.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 C.维持时间较短 D.麻醉作用强,起效快 E.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A.基础代谢率控制在+20以上 B.脉搏不超过200次/分 C.手术前、后采取抗感染措施 D.局部麻醉药中可加少量肾上腺素 E.血糖控制在11.2mmol/L以内
A.高位残根可用根钳拔除 B.一些低位残根在去除少许牙槽骨壁后,也可用根钳拔除 C.根钳无法夹住的低位残根应使用牙挺 D.使用牙挺时不应以腭侧骨板作支点 E.牙挺挺刃的大小、宽窄应与牙根相适应
A.近中垂直阻生 B.近中水平阻生 C.远中阻生 D.倒置阻生 E.舌向阻生
A.黏膜下种植体 B.骨膜下种植体 C.骨内种植体 D.牙内骨内种植体 E.黏膜下、骨内种植体
A.牙源性感染 B.腺源性感染 C.损伤性感染 D.血源性感染 E.医源性感染
A.脓肿表面最高点做切口 B.舌下皱襞外侧做切口 C.舌下皱襞上做切口 D.舌下皱襞内侧做切口 E.与下颌骨体垂直的方向做切口
A.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 B.热敷 C.硝酸银或碳酸烧灼 D.尽早切开引流 E.切开引流后尽早停止局部湿敷
A.清除口、鼻及咽喉部堵塞物 B.将舌牵出口外 C.使病员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 D.吊起下坠的上颌骨块 E.立即行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导管吸出堵塞物
A.上下唇动脉 B.颌外动脉 C.颌内动脉 D.舌动脉 E.耳后动脉
A.下颌骨颏部 B.下颌骨体部 C.下颌骨升支部 D.下颌骨髁状突 E.上颌骨牙槽突
A.坏死组织 B.污染组织 C.多余组织 D.整齐的组织 E.可能坏死的组织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48小时
A.颧弓上骨折 B.锥形骨折 C.水平骨折 D.纵形骨折 E.矢状骨折
A.转移性肿瘤 B.恶性黑色素瘤 C.恶性淋巴瘤 D.恶性肉芽肿 E.皮肤癌
A.皮脂腺囊肿 B.皮样囊肿 C.表皮样囊肿 D.始基囊肿 E.甲状舌骨囊肿
A.恶性黑色素瘤 B.颌骨骨肉瘤 C.脂肪肉瘤 D.颌下腺腺癌 E.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A.舌 B.唇 C.牙龈 D.腭 E.口底
A.下颌曲面断层 B.颌下腺造影 C.下颌骨侧位片 D.颏顶位片 E.下颌横断牙合片+颌下腺侧位片
A.典型的关节弹响病史,继之有间断性关节绞锁史 B.进而弹响消失,开口受限 C.开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D.测被动开口度时,开口度不能增大 E.开口运动时髁突挤压变形的关节盘不能复位
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B.贝尔麻痹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C.面神经损害如发生在茎乳孔外,一般不发生味觉、泪液、唾液等方面的变化 D.贝尔面瘫急性期不宜应用强的刺激疗法 E.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A.2天 B.3~4天 C.5~6天 D.7~12天 E.15天以后
A.口腔外部检查 B.口腔内的检查 C.X线摄片检查 D.制取模型检查 E.颈部检查
A.上下唇之间的距离 B.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 C.上下中切牙龈缘之间的距离 D.鼻底至颏底的距离 E.上颌切牙切缘至下颌切牙龈缘的距离
A.无间隙 B.1~2mm C.2~3mm D.3~4mm E.4mm以上
A.去除病变组织 B.开辟修复体所占空间 C.提供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D.无需做预防性扩展 E.磨改过长牙或错位患牙
A.边缘清晰 B.牙合面清晰 C.取印模前排龈 D.印模完整无气泡 E.印模边缘伸展充分
A.清洁 B.干燥 C.去油污 D.酸蚀 E.涂分离剂
A.不用保留 B.1~2mm C.2~3mm D.3~5mm E.5~7mm
A.开面冠 B.烤瓷冠 C.3/4冠 D.桩冠 E.金属全冠
A.为了取戴方便 B.有很好的咬合关系 C.为全冠制造牙合面的金属空间 D.为制作方便 E.为了更好恢复面解剖形态
A.0.3~0.5mm B.0.5~1.0mm C.1.0~1.2mm D.1.2~1.5mm E.1.5~2.0mm
A.相互内聚2°~5° B.相互平行 C.内聚不超过2° D.外展不超过15° E.外展不超过10°
A.食物嵌塞 B.咬合不平衡 C.边缘过长 D.边缘不密合 E.光洁度差、边缘粗糙
A.鸠尾形 B.沟形 C.针形 D.箱状形 E.片切形
A.吸附力 B.酸蚀粘结技术 C.摩擦力 D.卡抱力 E.附着力
A.牙周膜面积 B.牙槽骨的密度 C.牙髓状况 D.牙龈健康状况 E.牙根数目
A.增加桥体材料机械强度 B.延长桥体长度 C.加厚桥体金属层 D.合理的桥体结构"工"形、"T"形、"▽"形 E.减轻桥体所受牙合力
A.有坚固的基牙 B.固位体必须是全冠 C.义齿的咬合关系与余牙协调 D.要求桥体的解剖外形与天然牙一样 E.要求桥体与龈组织接触紧密
A.增加基牙的倾斜度 B.桥体易弯曲变形 C.不能分散牙合力 D.牙合力不能通过基牙的长轴传导 E.牙合力易集中于倾斜侧根面上
A.支点线成弧形 B.基牙位于牙弓的一侧 C.基牙位于牙弓前面 D.基牙位于牙弓后面 E.支点线成平面形
A.基托最薄处 B.基托最厚处 C.基托应力集中区 D.基托最窄处 E.牙槽嵴顶处
A.摩擦力 B.固位力 C.脱位力 D.矫正力 E.牙合向力
A.需用铸造法制作 B.卡环体位于相邻两基牙的牙合外展隙 C.可减小基牙扭力降低基牙负担 D.可防止邻间隙的食物嵌塞 E.适用于基牙牙冠短而稳固的基牙
A.防止义齿龈向移位 B.防止义齿翘动 C.减少基牙所受扭力 D.防止义齿侧向移位 E.防止食物嵌塞
A.腭皱襞处 B.腭皱襞之后,上腭硬区之前 C.上腭硬区 D.上腭硬区之后 E.颤动线之前
A.前牙缺失 B.后牙游离端缺失 C.一侧后牙非游离缺失 D.前、后牙同时缺失 E.缺牙间隙多,倒凹大
A.龋齿的预防措施 B.牙周病的预防措施 C.口腔癌的预防措施 D.各种口腔疾病的个人预防措施 E.群体预防措施
A.1 B.1.5 C.2 D.2.5 E.3
A.12岁儿童的患龋率 B.15岁儿童的患龋率 C.12岁儿童的龋均 D.15岁儿童的龋均 E.儿童的龋病发病率
A.10-12岁 B.12-15岁 C.15-18岁 D.18岁以后 E.25岁
A.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B.牙龈指数 C.龈沟出血指数 D.菌斑指数 E.社区牙周指数
A.早期诊断 B.定期检查 C.窝沟封闭 D.X线摄片检查辅助诊断 E.早期充填
A.金银花 B.茶多酚 C.非特异性蛋白水解酶 D.特异性葡聚糖酶 E.甲壳素
A.无需治疗 B.需口腔卫生指导及改变个人口腔卫生状况 C.需口腔卫生指导及洁治 D.需口腔卫生指导及翻瓣手术 E.需口腔卫生指导、洁治及复杂的牙周治疗
A.有机高分子树脂 B.稀释剂 C.引发剂 D.塑化剂 E.辅助剂
A.30°短斜面 B.45°短斜面 C.60°短斜面 D.135°内倾斜面 E.120°内倾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