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利多卡因 B.胺碘酮 C.奎尼丁 D.氟卡尼 E.维拉帕米
A.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 C.核心抗原 D.表面抗原 E.荚膜抗原
A.缩宫素 B.垂体后叶素 C.地诺前列酮 D.麦角胺 E.利托君
A.磺胺类 B.维生素K1 C.水杨酸类 D.维生素K3 E.苯妥英钠
A.低分子量肝素 B.华法林 C.尿激素 D.草酸钾 E.连激素
A.阿托品 B.山莨菪碱 C.东莨菪碱 D.后阿托品 E.溴丙胺太林
A.胃肠症状 B.头痛 C.转氨酶升高 D.皮疹 E.凝血障碍
A.加强护理:侧卧,低头,翻身拍背.雾化吸痰,鼻管给氧 B.使用呼吸兴奋剂,山梗菜碱 C.注射654-2 D.静推脱水药甘露醇 E.立即气管切开,使用呼吸器
A.间日疟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B.恶性疟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C.卵形疟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D.三日疟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E.三日疟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变应性亚败血症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X类
男性,12岁,因发热、头痛、右侧面颊肿痛2天入院。入院检查:急性病容,右侧面颊以耳垂为中心肿大。边界不清,血象白细胞总数为10.8×109/L,N65%,L35%。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检查()
A.脑脊液检查 B.嗜异性凝集试验 C.血、尿淀粉酶 D.异常淋巴细胞检查 E.ELISA法检测血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IgM抗体
A.室性心动过速 B.室性早搏 C.心室纤颤 D.房室传导阻滞 E.强心苷中毒的心律失常
A.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1mg,早产儿连用三天 B.生后4d加维生素C50~100mg/d C.生后10d加维生素A500~1000IU/d,维生素D400~1000IU/d D.生后4周添加铁剂2mg/(kg/D.,并同时加用维生素E25U和叶酸2.5mg,1周两次 E.以上都对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生物等效性试验
A.术后镇痛 B.人工冬眠 C.心源性哮喘 D.麻醉前给药 E.支气管哮喘
A.肠毒素和红疹毒素 B.杀白细胞素 C.血浆凝固酶 D.α-溶血毒素 E.以上均是
A.无氧代谢酸性产物(乳酸)增加 B.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加 C.缓激肽形成增多 D.自由基生成减少 E.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A.血管外给药时,在消除相时采血 B.血样测定务求准确 C.二次采血在消除相同一时间 D.适合3次以上给予试验剂量 E.此方法只需采血二次
A.披盖病毒 B.粘液病毒 C.副粘液病毒 D.弹状病毒 E.呼肠病毒
A.粘液脓血样 B.果酱样 C.血液与粪质混匀 D.黄色或米泔水样 E.粪质较多
A.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B.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 C.一般表现为出现脸色苍黄、疲劳、食欲差、黃疸、茶色尿、发烧、震顫骨痛、肌肉痛、肚痛等 D.严重时,可能会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E.出现全身过敏性红斑皮疹
A.一般在病程4~6天出现 B.可因继发感染所致 C.急性起病,体温增加至40℃ D.血液浓缩引起血容积正常或轻度升高 E.此期可与少尿期重叠同时出现
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E.临床前试验
男,29岁,3天来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行走时小腿疼痛,伴有咳嗽。体检:体温39.8℃,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视力正常,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无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肝肋下1.5cm。白细胞12.7×109/L,N0.74,L0.21,E0.03,M0.02。用青霉素治疗下列疾病的过程中,首剂肌注后可出现赫氏反应的是()
A.流脑 B.猩红热 C.钩体病 D.白喉 E.败血症
A.30%~40% B.15%~35% C.小于10% D.60%以上 E.80%以上
A.氯喹阿的平 B.阿的平伯氨喹 C.乙胺嘧啶伯氨喹 D.磺胺类 E.氯喹伯氨喹
A.干扰大脑蛋白质代谢 B.干扰大脑脂肪代谢 C.干扰大脑水盐代谢 D.干扰大脑能量代谢 E.干扰大脑酸碱平衡
A.重复感染 B.再感染 C.交叉感染 D.机会感染 E.混合感染
A.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 B.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重型 C.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 D.药物性肝炎 E.酒精性肝炎
A.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 B.促进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销售 C.有利于实行医疗费用国家、集体和个人分担的原则 D.有利于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E.为实现自我药疗提供基础
A.研究者 B.申办者 C.伦理委员会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E.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A.尽快治愈 B.减轻毒血症 C.减少腹泻 D.防止继发感染 E.缩短排菌时间,减少带菌机会
A.试验方案 B.记录与报告 C.试验用药品 D.质量保证 E.多中心试验
A.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隐性感染可能最多,其次为病原携带者 B.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以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为依据 C.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人工被动免疫法 D.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最佳措施是加强饮食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水源管理和消灭苍蝇 E.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A.畏寒发热 B.头痛及周身酸痛 C.眼结膜水肿 D.浅表淋巴结肿痛 E.腓肠肌压痛
A.体重下降10%以上 B.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C.血清抗HIV两次阳性并经WB法确认 D.白细胞总数下降 E.CD4淋巴细胞减少
A.用药后的欣快感 B.停药后的戒断反应 C.用药后的欣快感和停药后的戒断反应 D.用药后的罪恶感 E.停药后的无法控制反应
A.呕吐 B.肝脏毒性 C.变态反应 D.头痛头晕 E.耳、肾毒性
A.可抑制新生儿呼吸 B.易产生成瘾性 C.易在新生儿体内储积 D.镇痛效果差 E.可致新生儿便秘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听力丧失 C.腭裂 D.海豹肢畸形 E.唇裂
A.空腹口服易引起胃肠道反应 B.可导致幼儿乳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黄染 C.长期大剂量静滴,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D.可引起二重感染 E.阻滞神经接肉接头
A.ATP B.GPP C.GMP D.OTC E.GSP
A.肥达试验 B.尿常规检查 C.外斐反应 D.血培养 E.血常规检查
A.机体的抵抗力 B.发病者的年龄和性别 C.钩体的数量 D.钩体的毒力 E.钩体的种类
A.外周性呼吸衰竭 B.低钠性脑病 C.缺氧 D.中枢性呼吸衰竭 E.昏迷
A.发病快 B.症状隐匿 C.恢复快 D.情绪兴奋 E.嗜睡
A.茶碱类 B.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C.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D.抗过敏平喘药 E.M-胆碱受体阻断药
A.高血压 B.心绞痛 C.窦性心动过速 D.支气管哮喘 E.甲亢
A.是机体对细菌及毒素所产生的全身反应 B.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 C.是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D.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E.以上均不是
A.伤寒 B.副伤寒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细菌性痢疾 E.败血症
A.畏光、流泪、咽痛 B.具有典型的流感样症状 C.第一臼齿颊黏膜附近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伴周围红晕 D.全身出现充血样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E.肺部出现片状阴影,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A.氯噻嗪 B.卡托普利 C.普萘洛尔 D.硝苯地平 E.氯沙坦
A.高龄患者在发生感染时应尽量选择级别比较高的抗生素,以便迅速控制感染 B.高龄患者在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物时不需要减少给药剂量 C.高龄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D.小儿患者感染后应首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E.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比较小,可以应用于儿童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四环素 D.头孢曲松 E.氧氟沙星
A.溶血性链球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变形杆菌 E.鼠疫杆菌
A.应静脉给药 B.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用加倍量 C.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强有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 D.在72小时以内,同一病人不同的血培养标本中检得两种致病菌 E.联合应用两种药为宜
A.青霉素 B.头孢呋辛 C.环丙沙星 D.磷霉素 E.大环内酯类
A.呈双球状,在细胞浆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B.以细龄小鼠的致病力强 C.吉姆萨染色呈紫蓝色 D.在发热期间,可从患者的血液、淋巴结、焦痂、骨髓等分离出病原体 E.革兰染色呈蓝色
A.司来吉兰 B.苯海索 C.金刚烷胺 D.左旋多巴 E.以上都不是
A.钩体病 B.伤寒 C.恙虫病 D.疟疾 E.乙型脑炎
A.多西环素 B.青霉素 C.异烟肼 D.阿莫西林 E.氧氟沙星
A.生殖 B.消化 C.呼吸 D.神经 E.骨骼
A.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B.轻型 C.中型 D.重型 E.中毒型(干性霍乱)
A.呋塞米 B.乙酰唑胺 C.氢氯噻嗪 D.氨苯蝶啶 E.甘露醇
A.青霉素 B.甲苯磺丁尿 C.琥珀胆碱 D.卡托普利 E.西米替丁
A.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为广谱抑菌剂 B.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C.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D.多数经肾排出,尿液中浓度高 E.孕妇和小儿骨骼发育不良者不宜使用
A.GLP和GSP B.GLP和GCP C.GLP和GUP D.GAP和GMP E.GMP和GSP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作用 D.间接作用 E.补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