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发作性手指变白 B.感觉迟钝 C.血管痉挛和变形 D.肌无力、肌萎缩 E.听力下降
A.病例报告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E.纵向研究
A.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A.适合于患病率低的疾病调查 B.最不容易出现漏查 C.确定调查对象简单 D.能较快得到发病率 E.统一的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
A.性传播 B.血液传播 C.母婴传播 D.吸毒 E.以上都是
A.一年内 B.若干年内 C.短时间内或某个时点 D.间隔一定时间重复一次 E.对时间没有要求
A.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在0~∞之间 B.相对危险度等于1,说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C.相对危险度为0.001时,比相对危险度为1.1时的联系强度更弱 D.相对危险度小于1,说明其间存在负联系 E.相对危险度大于1,说明其间存在正联系
A.可控制观察因素 B.设立对照组 C.观察方向是从"因"到"果" D.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 E.属观察性方法
A.诊断准确 B.研究对象容易找 C.研究对象容易配合 D.研究容易实施 E.以上均是
A.现况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随访研究
A.与疾病有关,与暴露因素无关 B.与暴露因素有关,与疾病无关 C.与病例有关,与对照无关 D.与疾病和暴露因素都无关 E.与疾病和暴露因素都有关
A.随机 B.对照 C.重复 D.多中心 E.以上全是
A.在人群中进行 B.前瞻性研究 C.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D.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E.评估干预措施效果
A.串联使用 B.并联使用 C.先并联后串联使用 D.先串联后并联使用 E.以上都不是
A.报告偏倚 B.现患一新发病例偏倚 C.排除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混杂偏倚
A.应用多种对照的方法控制选择偏倚 B.应用限制某些可能收集不到信息的对象进入研究的方法控制信息偏倚 C.应用随机化的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D.应用限制研究对象人选条件的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E.应用盲法收集资料的方法控制信息偏倚
A.非患者中发现该因素者多于患者 B.疾病发病必须在暴露前 C.消除了该因素可减少患病危险 D.在所有患者中均可发现该因素 E.在所有非患者中均无该因素暴露
A.充分病因 B.必要病因 C.非充分病因 D.非必要病因 E.危险因素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疾病监测 E.疾病调查
A.对分娩后HIV阳性母亲采取人工喂养来替代母乳喂养 B.对高危人群和妓女、嫖客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C.为静脉吸毒者提供清洁的一次性注射器 D.避免和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E.对所有献血人员进行HIV检测
A.起病后6周内 B.起病后12周内 C.起病后6个月内 D.起病后4周内 E.起病后12个月内
A.母婴传播是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B.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现象 C.传染源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HBsAg携带者 D.秋冬季节多见 E.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越高
A.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B.痰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C.痰涂片阴性的肺结核患者 D.痰培养阴性的肺结核患者 E.儿童肺结核
A.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 B.感染传播方式 C.病原体的来源 D.病原体的种类 E.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A.3天之内 B.24天之内 C.15天之内 D.1个月之内 E.半年之内
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B.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人体不能代偿的疾病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健康损害,并影响劳动能力 D.所有职业病都是需赔偿的疾病 E.职业病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A.是体力和脑力效能的暂时减弱 B.是机体的异常生理反应 C.有时虽出现疲倦感,但机体未进入疲劳状态 D.有时虽无疲倦感,但机体早已处于疲劳状态 E.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
A.劳动者、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B.劳动者、生产性毒物、作用条件 C.劳动者、有害因素、作用强度 D.劳动者、生产性毒物、作用强度 E.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A.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 B.加强个人防护 C.车间空气定期监测 D.通风排毒 E.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A.在肺组织吸收率大于70% B.在消化道吸收率为5%~10% C.在血液中90%与红细胞结合 D.体内铅负荷的90%在骨组织 E.体内铅70%经由肾排出
A.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 B.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 C.胆碱酯酶复能剂、阿托品 D.胆碱酯酶复能剂、亚甲蓝 E.氯磷定、解磷定
A.血中锌原卟啉增高 B.尿中马尿酸增高 C.尿中酚含量增高 D.血中HbCO含量增高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2~3年 B.2~3个月 C.2~3周 D.2~3天 E.2~3小时
A.加速HbCO的解离 B.加速HbCO的合成 C.减少HbCO的合成 D.提高肺氧分压 E.提高血氧分压
A.混合性粉尘 B.矿物性粉尘 C.化学性粉尘 D.植物性粉尘 E.动物性粉尘
A.队列调查 B.回顾性调查 C.回顾性队列调查 D.描述性横断面调查 E.分析性横断面调查
A.矽肺 B.煤矽肺 C.煤肺 D.硅酸盐肺 E.混合尘肺
A.声频带 B.声频 C.声功率级 D.声压级 E.声强级
A.热效应 B.脂质过氧化 C.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D.非热效应 E.应激
A.铬酸盐 B.氯甲醚 C.苯 D.煤焦油 E.联苯胺
A.青春期、经期、孕期、围生期和哺乳期 B.经期、孕期、围生期、产后期和更年期 C.青春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和更年期 D.青春期、孕期、围生期、产后期和哺乳期 E.经期、孕期、围生期、哺乳期和更年期
A.维持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复 B.参与细胞各级膜结构组成 C.维持体液及胶体渗透压 D.维持运输及储存功能 E.氧化供能
A.鱿鱼 B.牛肝 C.猪脑 D.鸡蛋黄 E.肥猪肉
A.谷类 B.乳类 C.肉类 D.蛋类 E.鱼类
A.铜 B.铬 C.硒 D.锌 E.碘
A.菠菜 B.茄子 C.大白菜 D.土豆 E.黄瓜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E.叶酸
下列属于维生素B1缺乏症的表现是()
A.毛囊角化 B.牙龈萎缩 C.垂足、垂腕 D.脂溢性皮炎 E.暗适应能力下降
A.铜 B.钼 C.铬 D.锰 E.硒
A.蛋白质 B.脂类 C.铁 D.维生素A E.硒
A.8%~10% B.15%~20% C.25%~30% D.35%~40% E.45%~50%
A.EAR B.RDA C.AI D.RNA E.UL
A.类胡萝卜素 B.硫胺素 C.维生素C D.铁 E.钙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6小时 E.8小时
A.维生素C B.维生素K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 E.维生素B2
A.蜜饯 B.酱菜 C.糖果 D.冷饮 E.浓缩果汁
A.就地销毁 B.煮沸5分钟后可食用 C.无需消毒可喂饲牛犊 D.煮沸5分钟后可制成奶制品 E.消毒后作食品工业用,但不得制奶酪
A.酸价 B.过氧化值 C.羰基价 D.丙二醛含量 E.皂化价
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E.40分钟
A.油炸 B.冷藏 C.煮沸 D.加碱 E.日晒
A.酸梅汤 B.酒类 C.酱油 D.肉类 E.鱼类
A.致瘾原指导致上瘾的物质。 B.致瘾原能使易成瘾者产生欣快感和满足感 C.致瘾原越强,促使其行为改变的过程越困难 D.吸烟、酗酒、吸毒是常见的成瘾行为 E.成瘾指一经接触某种物质便养成嗜好的过程
A.保证效果 B.可及性 C.速度快、经济 D.针对性 E.以上都是
A.3月1日 B.5月3日 C.5月31日 D.1月3日 E.6月30日
A.躯体感受起作用 B.人际感受起作用 C.社会感受起作用 D.教育感受起作用 E.心理感受起作用
A.智能文化影响人群生活环境 B.智能文化影响人群劳动条件 C.规范文化支配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D.思想文化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 E.规范文化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
A.影响人群生活环境 B.影响人群劳动条件 C.支配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D.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 E.影响人群的安定感
A.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B.身体和道德处于良好状态 C.身体和心理处于良好状态 D.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 E.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处于良好状态
A.动机、兴趣、世界观 B.认知、人格、行为 C.认知、情绪、意志 D.气质、性格、能力 E.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A.临床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心理生理学 D.心理卫生学 E.环境心理学
A.支气管哮喘 B.十二指肠溃疡 C.癌症 D.焦虑症 E.糖尿病
A.执业范围、执业目的、执业类别 B.执业地点、执业机构、执业范围 C.执业范围、执业地点、医疗机构 D.执业范围、执业类别、医疗机构 E.执业范围、执业类别、执业地点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 D.医师所在地医学会或者医师协会 E.医师所工作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A.二级三等 B.三级九等 C.四级十二等 D.五级十等 E.六级十二等
A.医疗机构应按要求书写病历资料并交由患者或其家属保管 B.因抢救急危患者,未及时书写病历的要在抢救结束后12小时内据实补记 C.医务人员书写病历时可以涂改 D.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可封存病历资料的复印件 E.病历资料不包括会诊意见
A.经治医师 B.主治医师 C.副主任医师 D.主任医师 E.科室负责人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E.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