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显示式 B.比较式 C.微分式 D.累积式
A.测量设备 B.测量仪器 C.测量基准 D.测量标准
A.分辨力 B.灵敏度 C.稳定性 D.漂移
A.辅助基准 B.辅助仪器 C.辅助设备 D.辅助技术
A.测量仪器确认 B.测量仪器检验 C.测量仪器检定 D.测量仪器控制
A.特定要求B.国际标准C.规范要求D.国家标准
A.y=f(Xi) B.y=f(X) C.Y=X D.Y=FX
A.测量模型代表了所使用的测量程序和评定方法,它描述如何从输入量的值求得输出量的值 B.测量模型,又称为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它不是惟一的,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不同的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C.数学模型可用已知的物理公式求得,也可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有时甚至只能用数值方程给出 D.若数据表明,测量模型未能将测量过程模型化至测量所要求的准确度,则必须在测量模型中减少某些输入量,即减少影响量
A.0.079 B.0.10 C.0.0025 D.0.025
A.72μg B.80μg C.83μg D.90μg
A.0.188kΩ B.0.192kΩ C.0.19kΩ D.0.18824kΩ
A.0.ImV B.0.2mV C.0.4mV D.0.8mV
A.-2V B.+2V C.2V D.1-2VI
A.标称范围B.测量范围C.标尺范围D.工作范围
A.国家法律 B.政府机关 C.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D.国家政策
A.0~10.00Ω B.0~100Ω C.0~1kΩ D.0~10kΩ
A.示值范围 B.标称范围 C.量程 D.测量范围
A.误差 B.测量准确度 C.测量不确定度 D.测量精密度
A.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不受损也不降低,其后仍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运行所能承受的极端条件 B.使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处于给定极限内的使用条件 C.测量仪器在性能试验或进行检定、校准时的使用条件 D.确定测量仪器本身性能所规定的标准条件
A.10 B.15 C.18
A.参考条件 B.标准条件 C.使用条件 D.极限条件
A.具有相关能力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B.本市某产品检测所 C.另外一家建立了二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D.另外一家建立了一等量块计量标准的企业
A.3 B.4 C.5 D.6
A.示值 B.复现值 C.计量特性 D.测量范围
A.新建3年,复查5年 B.新建5年,复查3年 C.4年 D.5年
A.报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批准 B.申请计量标准复查考核 C.重新申请考核 D.办理变更手续
A.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B.本单位领导 C.其主管部门 D.组织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A、随机误差 B、系统误差 C、不确定度 D、引用误差
A、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B、标准值与测量结果之差 C、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差 D、约定真值与测量结果之差
A、0.44 B、0.11 C、0.88 D、0.22
A、0.02mm B、0.01mm C、0.015mm D、0.005mm
A、0.31 B、0.32 C、0.33 D、0.34
A、合格 B、不合格 C、不能下不合格结论 D、不能下合格结论
A、+1V B、-1V C、-1% D、-2%
A、6 B、3 C、5 D、以上全错
A、5 B、3 C、1 D、2
A、包括教育、医疗、家用在内的所有计量器具 B、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 C、企业用于产品检测的所有检测设备 D、所有进口的测量仪器
A、产品标准 B、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C、检定规程 D、包装商品检验大缸
A、记在草稿纸上,再整理抄写后的记录 B、当时的测量数据及相关信息的记录 C、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保存的记录 D、经整理计算出测量结果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