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包括以上四种
A.属于实验性研究 B.设立比较组 C.研究方向由因及果 D.不适用于对罕见病的研究 E.能直接计算得到相对危险度
A.现况调查 B.回顾性队列研究 C.前瞻性队列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试验
A.混杂因素 B.危险因素 C.保护因素 D.无关因素 E.以上都不是
A.由尽可能多病种的患者组成 B.选择因已知与所研究危险因素有关的病种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 C.不选择当前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D.因已知与所研究危险因素有关的病种入院的患者不能作为对照 E.从新发病患者中选择对照
A.回忆偏倚 B.奈曼偏倚 C.Berkson偏倚 D.暴露偏倚 E.混杂偏倚
A.发病率 B.患病率 C.保护率 D.治愈率 E.效果指数
A.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同 B.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C.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 D.平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种混杂因素 E.实验设计和实施简便易行
A.灵敏度 B.特异度 C.一致性 D.正确指数 E.诊断准确性
A.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 B.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C.筛检阴性者中真正成为非病人的可能性 D.试验检出阴性的病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E.筛检方法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的能力
A.灵敏度越高,误诊率越低 B.灵敏度越高,漏诊率越低 C.特异度越高,漏诊率越低 D.特异度越高,误诊率越高 E.以上均不对
A.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B.实验性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C.队列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D.现况研究可以应用多种对照的方法控制选择偏倚 E.现况研究可以应用随机化方法控制混杂偏倚
A.信息偏倚 B.选择偏倚 C.混杂偏倚 D.报告偏倚 E.回忆偏倚
A.测量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回忆偏倚 E.失访偏倚
A.信息偏倚 B.选择偏倚 C.混杂偏倚 D.报告偏倚 E.测量偏倚
A.流行病学三角 B.轮状模型 C.疾病因素模型 D.病因网模型 E.单因单果
A.因果联系的强度大 B.随着暴露剂量增加(或降低)而联系强度也随之增大(或降低) C.疾病的发病率高 D.疾病的发病率低 E.不存在因果联系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疾病监测 E.疾病调查
A.人口密度 B.气候、地理因素 C.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D.环境污染、环境破坏 E.经济文化
A.吸食母乳 B.器官移植 C.共用食具 D.人工授精 E.共用剃刀、牙刷
A.HBsAg B.HBsAb C.HBeAg D.HBeAb E.HBcAb
A.政府承诺 B.X线检查 C.监督系统 D.药物供应 E.直接监督治疗
A.查房及微生物检验报告 B.其他检查报告 C.出院患者随访 D.手术记录 E.病案室查病历
A.通风换气不足 B.作息制度不合理 C.采光照明不足 D.噪声、振动 E.高温
A.12小时之内 B.24小时之内 C.2天之内 D.5天之内 E.1个星期之内
A.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B.劳动3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C.劳动5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D.劳动10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E.劳动1小时所需要的氧量
A.职业史 B.疾病史 C.实验室检查 D.相关症状体征 E.劳动卫生现场调查
A.农药灭虱 B.过量饮酒 C.工厂内熔铅 D.居室煤气泄漏 E.吸毒成瘾
A.意向性 B.阵发性 C.非对称性 D.对称性 E.癔症性
A.前驱期 B.潜伏期 C.刺激期 D.肺水肿期 E.恢复期
A.呼气中苯的量 B.血中苯的量 C.尿中苯的量 D.尿中酚的量 E.血中酚的量
A.瞳孔缩小 B.语言障碍 C.支气管痉挛 D.肌束震颤 E.多汗、流涎
A.相对分子质量达几千至几百万 B.其化学组成简单 C.成品具有一定的毒性 D.在医学领域广为应用 E.成品无毒或毒性很小
A.组织进行就业前及定期体检 B.组织进行定期的粉尘监测 C.对粉尘作业劳动条件及技术措施组织评价 D.制订防尘工作计划并保证实施 E.建立健全防尘组织机构
A.CT检查 B.接触粉尘职业史 C.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检查 D.X线胸片 E.接尘者所在单位历年矽肺发生的资料
A.青石棉 B.温石棉 C.铁石棉 D.直闪石 E.透石棉
A.海拔2000m B.海拔3000m C.海拔3500m D.海拔4000m E.海拔5000m
A.100% B.95% C.90% D.85% E.80%
A.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B.高频电磁场和紫外线 C.高频电磁场和激光 D.微波和激光 E.激光和X射线
A."一次击中"学说 B.小剂量致癌物到达靶器官的概率很小 C.细胞具有修复DNA损伤能力 D.不超过修复能力的损伤属无效击中 E.致癌物往往引起前期变化(如增生、硬化等)
A.环境监测 B.生物监测 C.健康监护 D.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E.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
A.水肿 B.干瘦 C.脂肪肝 D.无食欲 E.体重略有降低
A.猪油 B.鱼油 C.牛油 D.鸡油 E.可可脂
A.16.8 B.17.2 C.23.5 D.29.3 E.39.5
A.佝偻病 B.克汀病 C.白化病 D.脚气病 E.肠源性肢皮炎
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B.赖氨酰氧化酶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赖氨酸羟化酶 E.超氧化物歧化酶
A.1 B.3 C.6 D.12 E.18
A.孕前3个月 B.孕前2个月 C.孕前1个月 D.孕后1个月 E.孕后3个月
A.水苏糖 B.果胶 C.糊精 D.β-胡萝卜素 E.海藻糖
A.高粱 B.小米 C.大麦 D.小麦 E.大米
A.铁强化米粉 B.煮烂的面条 C.小米粥 D.面包片 E.饼干
A.30%、40%、30% B.40%、40%、20% C.25%、40%、35% D.20%、40%、40% E.35%、40%、25%
A.微生物 B.湿度 C.水分 D.阳光 E.pH
A.肾毒性 B.神经毒性 C.细胞毒性 D.血液毒性 E.肝毒性
A.便于运输 B.改变食品的风味 C.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D.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E.防止食品污染
A.白酒 B.啤酒 C.果酒 D.黄酒 E.米酒
A.胭脂红 B.诱惑红 C.柠檬黄 D.日落黄 E.姜黄
A.食用油 B.肉类 C.鱼类 D.罐头 E.鲜奶
A.沙门菌 B.变形杆菌 C.李斯特菌 D.蜡样芽孢杆菌 E.副溶血性弧菌
A.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B.沙门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E.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A.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B.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C.沙门菌食物中毒 D.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E.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A.加强管理 B.社会动员 C.建立网络 D.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E.人员培训
A.目的明确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即时评估原则 B.目的明确原则、参与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目的明确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即时评估原则 D.目的明确原则、弹性原则、参与原则 E.参与原则、弹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
A.患者及其家属 B.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医护人员与职工、社区人群 C.患者及社区群众 D.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 E.医护人员及社区人群
A.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B.预防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C.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D.预防急性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E.促进健康长寿的有效措施
A.行为和生活方式资料 B.年龄别、性别、疾病别死亡资料和危险因素资料 C.环境因素资料和生物因素资料 D.家族疾病和婚姻资料 E.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
A.评价年龄等于实际年龄 B.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 C.评价年龄大于危险年龄 D.实际年龄等于危险年龄 E.评价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A.精神分析理论 B.行为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认知理论 E.生理心理学理论
A.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B.与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 C.高级的心理活动 D.具有稳定性 E.具有深刻性
A.幼儿期 B.儿童期 C.青少年期 D.青年期 E.中年期
A.常模 B.标准化 C.量表 D.信度 E.效度
A.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D.所在地医师协会 E.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A.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B.由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吊销并依法给予行政警告 C.由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吊销所在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证 D.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E.由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执业并依法给予罚款
A.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B.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C.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D.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E.由于患者不配合治疗而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A.在患者死亡后12小时内进行 B.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进行 C.在患者死亡后36小时内进行 D.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 E.在患者死亡后60小时内进行
A.我国的一切个人 B.我国的一切单位 C.适用于我国的一切个人和一切单位 D.我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一切个人 E.我国境内的一切个人和我国的一切单位
A.警告 B.罚款 C.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责令改正 E.限期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