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无条件积极尊重 B.通情 C.真诚 D.一致性 E.接纳
A.对住院患者的调查 B.对门诊患者的调查 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对所有患者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患者的调查
A.患病率 B.感染率 C.引入率 D.发病率 E.续发率
A.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B.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 C.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率 D.发病率、死亡率、续发率 E.发病率、死亡率、伤残率
A.对不同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B.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C.对同一时期同一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D.对同一时期同一性别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E.对同一时期同一职业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A.短期波动 B.长期趋势 C.季节性 D.局限性 E.周期性
A.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抽样调查 D.筛选 E.个案调查
A.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B.研究人群不稳定时要计算人年发病率(死亡率) C.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多组暴露 D.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E.是由"因"至"果"的研究方法
A.统计检验结果 B.暴露的分组结果 C.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D.观察期的终止时间 E.研究中存在的混杂结果
A.相对危险度 B.绝对危险度 C.归因危险度 D.人群归因危险度 E.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现况研究 B.普查 C.抽样调查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试验
A.如果进行配对研究,匹配的因素越多越好 B.分组要求随机化 C.前瞻性随访观察以便得到结果 D.回忆偏倚难以避免 E.混杂偏倚容易控制
A.入院率偏倚 B.奈曼偏倚 C.检出征候偏倚 D.时间效应偏倚 E.以上均是
A.选择患有某病和未患有某病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B.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情况 C.分析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和暴露人群等指标 D.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 E.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A.是否适合结婚 B.婚礼日期 C.是否适合生育 D.何时生育 E.不宜生育
A.受检人数 B.灵敏度 C.特异度 D.患病率 E.以上都不是
A.漏诊率低的试验 B.误诊率低的试验 C.可靠性高的试验 D.符合率高的试验 E.精确度高的试验
A.标准差 B.变异系数 C.符合率 D.Kappa值 E.以上均是
A.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 B.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进行筛检时,其中只要一个试验出现阳性即定为阳性 C.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进行筛检时,其中每个试验出现阳性才定为阳性 D.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进行筛检时,只要有两个出现阳性即定为阳性 E.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试验进行筛检时,其中只要一个试验出现阴性即定为阴性
A.失访偏倚 B.测量偏倚 C.混杂偏倚 D.奈曼偏倚 E.报告偏倚
A.奈曼偏倚 B.Berkson偏倚 C.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D.检出征候偏倚 E.报告偏倚
A.联系的强度和联系的特异性 B.剂量-反应关系与生物学的可解释性 C.时间顺序,即暴露于疾病发生之前 D.对联系进行统计学检验所得P值大小 E.不同研究条件(地点、时间、人群)下所得联系的一致性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况调查 C.动物实验 D.抽样调查 E.社区干预实验
A.非洲地区 B.亚洲地区 C.欧洲地区 D.南美洲地区 E.以上均不是
A.是既往感染的指标 B.发病1~3周达高峰 C.3~7周可在血中检出 D.一般3~4个月后消失 E.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A.HBV B.HCV C.HEV D.HDV E.HIV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岁 E.3岁
A.3类14种 B.8类56种 C.9类99种 D.10类103种 E.10类115种
A.ATP-CP系列 B.糖 C.乳酸系列 D.脂肪 E.蛋白质
A.社会和心理因素 B.个体因素 C.环境因素 D.工作条件和性质 E.性别和身材
A.工艺改革,以无毒代有毒、低毒代高毒 B.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C.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 D.加强通风排毒 E.个体防护
A.类神经症 B.腹绞痛 C.易兴奋症 D.震颤 E.口腔炎
A.常温下为固体或液体 B.沸点高,但易挥发 C.难溶或不溶于水 D.易溶于脂肪、醇和醚等 E.可经完整皮肤吸收
A.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发生肺水肿 B.全身紧束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C.头晕、头疼、言语不清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D.症状消失后2~3周个别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 E.肝功能严重受损及坏死性胰腺炎
A.聚合物烟雾热 B.视网膜动脉瘤 C.肢端溶骨症 D.下颌骨坏死 E.氟骨症
A.人造矿物纤维 B.石棉 C.镍尘 D.铬酸盐尘 E.铀矿尘
A.粉尘浓度 B.接尘工龄 C.游离SiO2含量 D.防护措施有无 E.个体素质条件
A.只有>200μm B.只有>100μm C.只有>10μm D.只有<5μm E.以上都不是
A.蒸发 B.对流 C.传导 D.辐射 E.降低产热
A.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 B.进行工艺改革避免接触振动体 C.建立合理劳动休息制度 D.采取隔振减振措施 E.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A.白血病 B.贫血 C.血小板减少 D.白细胞减少 E.再生障碍性贫血
A.肝血管肉瘤 B.肺癌 C.皮肤癌 D.鼻咽癌 E.喉癌
A.规模小、数量少、人口不固定 B.因陋就简,设备及生产工艺落后 C.领导和职工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D.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较轻、患病率低 E.发展速度虽慢,但分布范围广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色氨酸 D.苏氨酸 E.亮氨酸
A.生物价 B.氨基酸评分 C.蛋白质功效比值 D.蛋白质净利用率 E.氮平衡
A.小米 B.小麦 C.大米 D.玉米 E.糯米
A.4.814kJ B.4.184kJ C.4.418kJ D.4.481kJ E.4.841kJ
A.16.7 B.17.2 C.18.2 D.23.5 E.39.5
A.铁 B.碘 C.锌 D.铜 E.氯
A.血清铁浓度下降 B.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C.游离原卟啉浓度降低 D.总铁结合力下降 E.血细胞比容下降
A.维生素B1 B.维生素A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A.24小时 B.3~7天 C.1个月 D.3个月 E.6个月
A.胡萝卜素 B.维生素D2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A.烟酸 B.叶酸 C.维生素B1 D.维生素A E.维生素D
A.1~2 B.3~4 C.6~7 D.8~9 E.10~11
A.蛋白质 B.脂肪 C.乳糖 D.钙 E.维生素C
A.谷类和薯类 B.蔬菜和水果类 C.乳类和豆类 D.油脂和盐 E.肉、禽、鱼、蛋类
A.肉类食品 B.蔬菜和水果 C.粮油及其制品 D.乳类及其制品 E.腌制食品
A.食品受到粪便污染的标志 B.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C.食品受到致病菌污染的标志 D.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标志 E.食品失去商业价值的标志
A.苯甲酸钠 B.亚硫酸钠 C.亚硝酸钠 D.谷氨酸钠 E.硝酸钠
A.患水疱病的肉尸 B.体温正常的口蹄疫肉尸 C.有轻微病变的猪丹毒肉尸 D.全身结核但未消瘦的肉尸 E.在规定检验部位和面积上囊尾蚴≤3个的肉尸
A.沙门菌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C.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D.肉毒中毒 E.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A.行政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技术性规范 E.禁令性规范
A.成人血压值范围在130~139/85~89mmHg B.体质指数(BMI)<25kg/m2 C.双亲之一患有原发性高血压 D.摄盐量≥10g/d E.饮高度白酒≥100g/d,且饮酒≥4次/周
A.国家立法 B.制定控烟规范 C.创建无烟环境 D.开展创建无烟单位 E.吸烟行为的团体干预
A.社区人群 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资料 C.社区卫生工作者 D.社区内的机关、工厂和学校 E.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
A.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 B.封面信、问题和答案、访问记录、审核记录 C.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访问记录、计算机编码 D.指导语、问题、答案、计算机编码 E.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A.回答者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B.节省时间 C.节省精力 D.易于数据整理分析 E.适用于答案较少的情况
A.研究结果的理论性 B.研究对象的简单性 C.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 D.以患者为研究对象 E.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A.处理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B.形成正确世界观的社会行为 C.培养自我意识 D.修炼人格 E.以上都正确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生理刺激物 D.心理刺激物 E.适应和应对"过程"
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已1年 C.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已3年 D.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已6个月的 E.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已1年的
A.向卫生行政部门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B.向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即可 C.有符合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 D.有符合条件的场所 E.有符合条件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卫生技术人员
A.行为主体主观上是故意 B.行为主体主观上是过失 C.行为主体的行为造成了患者的损害 D.-客观上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E.客观上实施了医疗行为
A.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 B.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C.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D.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E.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
A.甲、乙、丙三类34种 B.甲、乙、丙三类35种 C.甲、乙、丙三类36种 D.甲、乙、丙三类37种 E.甲、乙、丙三类38种
A.医疗机构是提供临床用血的唯一机构 B.医疗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唯一采血机构 C.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临时采集血液,但应遵守《献血法》的有关规定 D.医疗机构向公民采集血液,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E.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医疗机构可设立采血点向公民采集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