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绝大部分是需氧菌 B.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 C.与定植区黏膜上皮细胞关系密切 D.密度极高 E.与人体之间保持生态平衡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生素 C.洗手 D.隔离病人 E.提高机体抵抗力
A.血制品及血液 B.药品及药液 C.诊疗器械 D.病例记录单 E.医务人员的手
A.皮肤 B.口腔 C.肠道 D.胃 E.肝脏
A.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C.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平衡 D.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病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E.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A.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静态生理性组合 C.达到定量平衡 D.达到定位平衡 E.达到定性平衡
A.慢性咽喉炎 B.心肌炎 C.慢性腹泻 D.口腔炎 E.阴道炎
A.存在的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B.存在的已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C.存在的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D.存在的实际发生的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E.存在的新发生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A.70%以上 B.75%以上 C.80%以上 D.85%以上 E.90%以上
A.全部住院病人 B.门诊病人 C.医务人员 D.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E.门诊及住院病人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灭菌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E.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A.环氧乙烷 B.氯己定 C.过氧化氢 D.甲醛 E.戊二醛
A.灭菌 B.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C.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D.低中水平的消毒方法 E.清洁擦拭
A.气管镜属于高危险物品 B.肛表属于中危险物品 C.植入物属于中危险物品 D.腹腔镜属于中危险物品 E.呼吸机管道属于高危险物品
A.≤10cfu/ml B.≤50cfu/ml C.≤100cfu/ml D.≤200cfu/ml E.≤500cfu/ml
A.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B.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C.不得检出非病原微生物 D.不得检出任何细菌 E.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A.≤10cfu/每件 B.≤20cfu/每件 C.≤30cfu/每件 D.≤100cfu/每件 E.≤200cfu/每件
A.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B.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C.多黏芽孢杆菌 D.环状芽孢杆菌 E.坚强芽孢杆菌
A.先消毒,再清洁 B.先清洁,后消毒或灭菌 C.先灭菌,再消毒,后清洁 D.先消毒,再灭菌 E.先消毒,再清洁,后灭菌
A.先消毒,再倾倒罐中液体 B.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消毒 C.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清洁,最后消毒 D.先灭菌,再清洁 E.先灭菌,再消毒,最后清洁
A.压力蒸汽灭菌 B.环氧乙烷灭菌 C.紫外线消毒 D.喷雾消毒法 E.干热灭菌
A.分枝杆菌 B.细菌芽孢 C.真菌 D.病毒 E.SARS
A.2ml空针 B.压舌板 C.痰盂 D.腹腔镜 E.听诊器
A.20cm×30cm×25cm B.20cm×20cm×25cm C.30cm×30cm×25cm D.30cmX30cmX30cm E.40cm×30cm×25cm
A.冲洗、漂洗、洗涤、再冲洗 B.冲洗、洗涤、漂洗、再洗涤 C.冲洗、洗涤、漂洗、终末冲洗 D.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E.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洗涤
A.1天 B.7天 C.14天 D.21天 E.1月
A.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3个月 B.使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 C.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D.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E.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0.1%~0.2% B.0.2%~0.4% C.0.6%~0.8% D.1.0%~1.2% E.1.2%~1.4%
A.25% B.30% C.50% D.75% E.90%
A.1~5℃ B.5~10℃ C.15~30℃ D.40~60℃ E.70~80℃
A.40μW/cm2 B.60μW/cm2 C.70μW/cm2 D.90μW/cm2 E.100μW/cm2
A.应距地面高度0~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B.应距地面高度1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C.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D.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100cm E.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20~30cm,距天花板50cm
A.5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E.60分钟
A.10~25℃ B.25~45℃ C.45~60℃ D.60~75℃ E.75~80℃
A.3kg B.5kg C.7kg D.9kg E.10kg
A.≥1mm B.≥2mm C.≥3mm D.≥5mm E.≥6mm
A.一天 B.一周 C.一个月 D.三个月 E.半年
A.器械轴节可不打开 B.可拆卸的零部件尽量不拆开 C.管腔类器械应使用专用清洗架 D.精细器械和锐利器械可随意放置 E.冲洗、洗涤、漂洗是可使用自来水
A.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B.不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C.粉剂 D.油类 E.裸露的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A.过氧化氢应在4℃冷冻下储存 B.过氧化氢对金属有腐蚀性 C.过氧化氢对织物无漂白作用 D.过氧化氢喷雾对皮肤黏膜无不良作用 E.一旦溅上过氧化氢不宜使用清水冲洗
A.1~2遍,作用至少2分钟 B.2~3遍,作用至少2分钟 C.2~3遍.作用至少1分钟 D.2~3遍,作用至少3分钟 E.1~2遍,作用至少3分钟
A.直接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 B.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后 C.摘手套前 D.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前 E.处理药物或配餐后
A.≥1cm×1cm B.≥2cm×2cm C.≥3cm×3cm D.≥4cm×4cm E.≥5cm×5cm
A.50mg/L B.100mg/L C.500mg/L D.1000mg/L E.1500mg/L
A.≤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B.≤1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C.≤1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D.≤2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E.≤2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A.一般的环境以消毒为主 B.清洁的程序遵循从洁到污的原则 C.清扫病人房间应先感染病人房间,后一般病人房间 D.地面应采用干燥拖把清洁 E.病人房间家具清洁应做到一屋一巾
A.自然通风 B.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C.机械通风 D.空气洁净技术 E.化学消毒
A.隔离区域的设立应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 B.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不设立缓冲区 C.隔离区域应备有洗手设施、口罩、隔离衣、帽子、手套等防护用物 D.隔离区的设立要符合洁污统一的原则 E.各区域应用同一颜色的标识
A.体温计专人使用,用后须经高水平消毒才能用于其他病人 B.血压计可以给不同病原菌感染者共同使用 C.传染病人使用后的物品,丢在黑色垃圾袋中 D.病例可随意进出隔离室 E.检验标本需放在容器内,但不需要加盖
A.一次性口罩 B.医用防护口罩 C.外科口罩 D.清洁手套 E.一次性无菌手套
A.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B.病人使用后的心电图机应清洗后方可给其他病人使用 C.允许家属探视 D.每周进行一次病室消毒 E.为病人输液时只需戴手套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更换抗菌药物时 E.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时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E.急性肠炎
A.β内酰胺类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C.多烯抗菌药物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D.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E.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采用隔日给药方案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以上
A.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B.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C.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D.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E.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30个/低倍视野
A.≥5cfu/ml B.≥10cfu/ml C.≥100cfu/ml D.≥500cfu/ml E.≥1000cfu/ml
A.近期曾用或正在用抗菌药物 B.出现腹泻,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C.发热,≥37.5℃ D.腹痛或腹部压痛 E.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C.切口有红、肿、热、痛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A.老年人长期卧床 B.加强肺活量的训练 C.咳嗽反射减弱 D.呼吸系统纤毛运动、清除功能下降 E.脏器功能低下
A.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 B.注意饮食卫生 C.注意环境卫生 D.注意手卫生 E.出现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
A.保护性隔离 B.空气传播的隔离 C.飞沫传播的隔离 D.接触传播的隔离 E.消化道传播隔离
A.定期体检 B.建立健康档案 C.调入时不进行体检 D.了解受感染情况 E.调离时进行体检
A.注射 B.抽血 C.清洗器械 D.生活护理 E.手术
A.挤血并冲洗伤口 B.清创和消毒 C.报告和记录 D.跟踪监测 E.直接包扎
A.注意操作前洗手 B.只注意操作后洗手 C.手污染环境 D.手污染物品 E.有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病原携带者
A.不必消毒 B.2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以上 C.煮沸10分钟 D.流通蒸汽消毒10分钟 E.流通蒸汽消毒5分钟
A.输血 B.使用血制品 C.静脉吸毒 D.污染的诊疗器械 E.直接接触
A.贮存冰箱内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B.贮存冰箱内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C.贮存冰箱内壁用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D.阳性血液和血制品尽快彻底焚烧 E.贮存的冰箱解冻后的冰水,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排放
A.用清水擦拭 B.用低效消毒剂擦拭 C.用高效消毒剂擦拭 D.用紫外线照射 E.用清洁剂擦拭
A.艾滋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艾滋病病原体抵抗力很强 C.消毒剂很难将其杀灭 D.艾滋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E.艾滋病可以通过一般接触传播
A.同桌进餐传播 B.握手传播 C.拥抱传播 D.母婴传播 E.共用浴具传播
A.皮肤发生破损,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B.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C.摘手套后立即洗手 D.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E.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A.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B.减少内耗 C.增强组织凝聚力 D.增加效益 E.调动员工积极性
A.多重标准 B.战略高度 C.明确的目的性 D.信息的准确性 E.灵活性
A.直接控制原则 B.控制关键点原则 C.追求卓越原则 D.与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E.同组织文化相匹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