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类目标 B.B类目标 C.C类目标 D.D类目标 E.E类目标
A.健康教育是简单的信息传播 B.卫生宣教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 C.卫生宣教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D.健康教育具备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E.健康教育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事件的中心任务服务
A.学校健康教育 B.社区健康教育 C.医院健康教育 D.环境保护健康教育 E.职业人群健康教育
A.学龄前儿童及家长 B.中、小学生及家长 C.所有学生及家长 D.中、小学生 E.所有学生
A.卫生保健知识 B.健康信念 C.健康态度 D.生活方式 E.健康政策
A.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B.预防性感染、难预防性感染 C.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D.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E.交叉感染、预防性感染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A.从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转移为纵向转移 B.从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为纵向转移 C.从皮肤及黏膜表层向深层转移为横向转移 D.从肠腔向腹腔转移为横向转移 E.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向远处转移为纵向转移
A.一度失调 B.二度失调 C.三度失调 D.比例失调 E.可逆性失调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E.肺炎克雷伯菌
A.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菌药物的病人 B.器官移植病人 C.早产儿 D.中青年病人 E.老人
A.一切微生物 B.所有病原微生物 C.所有有害微生物 D.所有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及真菌孢子 E.所有非病原微生物
A.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B.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先去污染、再灭菌 E.先初消后清洗、消毒
A.季铵盐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等 B.碘类消毒剂、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制剂等 C.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等 D.热力 E.辐射
A.高危险性物品 B.中危险性物品 C.低危险性物品 D.低中危险性物品 E.中高危险性物品
A.2%过氧化氢溶液按照10ml/m3计算 B.2%过氧化氢溶液按照15ml/m3计算 C.2%过氧化氢溶液按照20ml/m3计算 D.3%过氧化氢溶液按照15ml/m3计算 E.3%过氧化氢溶液按照20ml/m3计算
A.每次灭菌应连续进行物理监测 B.无菌物品包的包内应进行化学指示物监测 C.每日灭菌前进行B-D测试 D.生物监测每周一次 E.无菌物品包的包外不需进行化学指示物监测
A.≤5cfu/ml B.≤8cfu/ml C.≤10cfu/ml D.≤30cfu/ml E.≤50cfu/ml
A.病原微生物 B.细菌繁殖体 C.芽胞 D.真菌 E.真菌孢子
A.机械热力消毒 B.75%乙醇浸泡 C.酸性氧化电位水浸泡 D.含氯消毒剂擦拭 E.臭氧消毒
A.A-B试验 B.A-C试验 C.A-D试验 D.B-D试验 E.C-D试验
A.100~200mg/L B.500~1000mg/L C.1000~2000mg/L D.2500~3000mg/L E.3500~4000mg/L
A.一天 B.一周 C.一个月 D.三个月 E.半年
A.140℃,100分钟 B.150℃,150分钟 C.160℃,120分钟 D.170℃,60分钟 E.180℃,30分钟
A.≤4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
A.手消毒范围是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三分之一 B.手消毒时揉搓的时间为1~5分钟 C.手消毒揉搓后应用流动水冲净 D.手消毒冲净后应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 E.手消毒冲净使用流动水应达到GB5749的规定
A.≤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B.≤5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C.≤10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D.≤15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E.≤20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A.病人的血液 B.病人的体液 C.病人的分泌物 D.病人的排泄物 E.病人的汗液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抑制细胞膜的合成 C.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E.破坏细菌的分裂增殖
A.增加抗菌效果 B.增加药物剂量 C.减缓细菌耐药性 D.减少不良反应 E.减少毒性
A.≥102cfu/ml B.≥103cfu/ml C.≥104cfu/ml D.≥105cfu/ml E.≥106cfu/ml
A.粪口途径 B.性传播 C.垂直传播 D.接触传播 E.呼吸道传播
A.疫点需消毒 B.伤口用0.5%碘伏消毒 C.疫区开展杀虫工作 D.疫区开展灭鼠工作 E.疫区开展灭蝇工作
A.行政方法 B.经济方法 C.思想教育 D.社会心理学方法 E.义务教育
A.信息反馈 B.绩效评估 C.监督检查组织活动 D.纠正偏差 E.设计组织结构
A.明确的组织分工 B.人是"社会人" C.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D.职能管理 E.建立严格的纪律
A.人本原理 B.效益原理 C.系统原理 D.动态原理 E.价值原理
A.目标可行原则 B.弹性原则 C.可考核性原则 D.重点原则 E.目的性原则
A.严格的目的性 B.明确的科学性 C.特定的对象 D.广泛的领域 E.一定的权威性
A.必须承担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B.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要丰富工作内容 D.要提高护士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E.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A.计划制订职能 B.决策职能 C.预测职能 D.修订职能 E.检查职能
A.上古时期 B.中古时期 C.近古时期 D.南丁格尔时期 E.远古时期
A.护士的出勤率 B.床位周转率 C.护士的服务态度 D.发生差错事故情况 E.优质示范病房达标率
A.自发形成的组织 B.不一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C.组织的领袖一定具有较高地位和权力 D.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E.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小群体
A.人、财、物、利四位一体 B.职、责、权、利四位一体 C.职、责、人、权四位一体 D.职、权、人、物四位一体 E.权、责、财、物四位一体
A.直线型 B.职能型 C.直线-参谋型 D.分部型 E.委员会
A.组织关系明确 B.各部门目标清晰 C.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 D.方便评价各部门贡献 E.最简单的组织结构类型
A.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训和考评 B.目的是配备合适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服务 C.人力资源管理不包括培养优秀的人才 D.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E.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效益部门
A.职务要求明确原则 B.责权利一致原则 C.公平竞争原则 D.用人之长原则 E.系统管理原则
A.以病人需要为中心 B.掌握工作规律 C.人员结构合理 D.保持公平原则 E.有效运用人力资源
A.正式沟通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沟通方式 B.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效果较好,易于保密 C.正式沟通的沟通渠道可自由选择 D.非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不够灵活 E.正式沟通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A.过度加工 B.言行不当 C.知觉偏差 D.心理障碍 E.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A.沟通中多用评价性语言 B.据理力争,说服对方 C.平等待人,谨慎谦虚 D.及时表态,早下结论 E.分清主次,确定立场
A.训导应有事实依据,具体指出时间地点等 B.训导时应以玩笑的形式指出问题 C.训导时应慷慨激昂地指出问题 D.训导时应对事对人严肃地指出问题 E.训导时应对反复出现的问题重申原处罚形式
A.建设性冲突 B.认知冲突 C.程序冲突 D.群体冲突 E.组织间冲突
A.目标导向 B.个体优化 C.勤于沟通 D.利益一致 E.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A.造成病人明显人身损害和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B.造成病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 C.造成病人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 D.造成病人死亡、重度残疾的医疗事故 E.造成病人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
A.计划 B.预防 C.执行 D.检查 E.处理
A.组织机构、设施、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的评价 B.执行医嘱准确率、临时医嘱执行是否及时 C.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数量及质量 D.技术考核成绩、理论测试成绩 E.观察病情及治疗反应
A.制订计划 B.组织领导 C.制定护理质量标准 D.组织协调人员 E.督促检查
A.分层法 B.调查表法 C.控制图 D.因果分析图 E.排列图法
A.领导 B.促成 C.协调 D.动员 E.授权
A.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自身健康的过程 B.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C.健康促进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 D.健康促进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战略 E.健康促进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A.等同关系 B.并行关系 C.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D.先后关系 E.因果关系
A.刺激、有机体和结果 B.刺激、环境和行为反应 C.环境、有机体和行为反应 D.环境、有机体和结果 E.刺激、有机体和行为反应
A.性行为 B.躲避 C.睡眠 D.学习 E.摄食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持续发展阶段
A.规律性 B.和谐性 C.有利性 D.适宜性 E.一致性
A.日常健康行为:如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等 B.避免有害环境行为:如避免过度紧张的生活环境等 C.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等 D.保健行为:如遵医嘱行为等 E.预警行为:如积极锻炼等
A.在知、信、行三者之间,知是目标、信是基础、行是动力 B.在知、信、行三者之间,知是基础、信是目标、行是动力 C.在知、信、行三者之间,知是目标、信是动力、行是基础 D.在知、信、行三者之间,知是行动、信是基础、行是目标 E.在知、信、行三者之间,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D型行为 E.E型行为
A.传播者 B.受传者 C.传播媒介 D.传播途径 E.传播效果
A.是一种人际传播 B.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 C.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 D.多表现为多级传播、多种途径传播及多次反馈 E.是全身心的传播
A.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单向的直接传播 B.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形成没有关系 C.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D.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其存在不利于健康传播的开展 E.群体意识越强,越不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A.明确讨论主题,拟定讨论提纲 B.小组成员最好5人以下 C.安排在一个固定时间 D.讨论一般掌握在2个半小时左右 E.地点选择在热闹的广场为宜
A.准确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速度快原则 D.可及性原则 E.经济性原则
A.求真心理 B.求新心理 C.求近心理 D.求短心理 E.求富心理
A.社会诊断 B.流行病学诊断 C.行为诊断 D.教育诊断 E.管理与政策诊断
A.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B.正处在发展时期的行为 C.深深根植于文化传统的行为 D.既往已有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 E.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
A.可行性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实用性原则 E.重要性原则
A.测试因素 B.观察因素 C.时间因素 D.回归因素 E.霍桑效应
A.住院教育 B.咨询教育 C.随访教育 D.门诊教育 E.健康教育处方
A.医生的健康教育 B.学校健康教育 C.病人健康教育 D.社会性宣传教育 E.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
A.提高病人依从性 B.心理治疗 C.密切医患关系 D.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E.降低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