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白云石 B.滑石 C.石英 D.方解石
A.Ⅰ、Ⅱ、Ⅲ B.Ⅰ、Ⅲ C.Ⅱ、Ⅳ D.Ⅱ、Ⅳ、Ⅴ
A.送化验室进行化学分析 B.加热至120℃ C.加热至50℃ D.加适量水搅拌
A.Ⅰ、Ⅱ B.Ⅰ、Ⅳ C.Ⅰ、Ⅲ D.Ⅰ、Ⅴ
A.坍落度是表示塑性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的指标 B.干硬性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小于10mm时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 C.泵送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一般不低于100mm D.在浇筑板、梁和大型及中型截面的柱子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宜选用70~90mm
A.强度提高 B.塑性增大 C.变硬 D.变脆
A.针入度变小,软化点降低 B.针入度变小,软化点升高 C.针入度变大,软化点降低 D.针入度变大,软化点升高
A.粘土粒子的水化膜薄,可塑性好 B.粘土粒子的水化膜薄,可塑性差 C.粘土粒子的水化膜厚,可塑性好 D.粘土粒子的水化膜厚,可塑性差
水平角观测中,盘左起始方向OA的水平度盘读数为358°12'15",终了方向OB的对应读数为154°18'19",则AOB前半测回角值为: ()
A.156°06'04" B.-156°06'04" C.203°53'56" D.-203°53'56"
测得两个角值及中误差为 A=22°22'10"±8"和B=44°44'20"±8"。据此进行精度比较,得到的结果是:()
A.两个角精度相同 B.A精度高 C.B精度高 D.相对中误差
()
A.+31.401m,+66.420m B.+31.401m,-66.420m C.-31.401m,+66.420m D.-31.401m,-66.420m
A.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 B.两条计曲线间的水平距离 C.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 D.两条计曲线间的高差
A.Ⅰ、Ⅱ、Ⅳ B.Ⅰ、Ⅱ、Ⅴ C.Ⅱ、Ⅲ、Ⅴ D.Ⅲ、Ⅴ、Ⅵ
A.1年 B.2年 C.5年 D.10年
A.人民政府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
A.Ⅰ、Ⅱ、Ⅲ、Ⅳ B.Ⅰ、Ⅱ、Ⅳ C.Ⅱ、Ⅲ、Ⅳ D.Ⅰ、Ⅲ、Ⅳ
A.工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监理人员有权要求施工企业改正 B.工程施工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监理人员有权要求施工企业改正 C.工程施工不符合合同约定要求的,监理人员有权要求施工企业改正 D.监理人员人为设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有权要求设计人员改正
A.振捣器振动部分的1.25倍 B.150mm C.200mm D.250mm
A.旋转法 B.滑行法 C.分件吊装法 D.综合吊装法
A.80% B.85% C.90% D.95%
A.16d B.10d C.12d D.8d
A.计划管理 B.现场施工管理 C.技术管理 D.工资管理
图示体系按几何构造性质属于:()
A.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B.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C.几何常变体系 D.几何瞬变体系
图示结构弯矩(单位为kN·m)等于: ()
A.12 B.15 C.18 D.24
已知图示三铰拱的轴线方程为,的截面K的弯矩为:()
A.-1/8ql2 B.0 C.1/8ql2 D.1/4ql2
图示梁中点C的挠度等于()
A. B. C. D.
图示连续梁,弯矩MBA的数值等于:()
A.0.5kN·m B.1kN·m C.1.5kN·m D.2kN·m
面两梁仅质点位置不同,给以干扰后,振动得快的梁是:()
A.图A. B.图B. C.一样快 D.哪个初始干扰力大,哪个就快
A.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B.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C.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D.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A.保证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能达到其抗压强度设计值 B.防止受压钢筋压屈 C.避免保护层剥落 D.保证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能达到其极限抗压强度
A.6度以下的地震 B.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大于63.2%的地震 C.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 D.6度和7度的地震
图中所示的拼接,主板为-240×12,两块拼板为-180×8,采用侧面角焊缝连接,钢材Q23s,焊条E43型,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焊脚尺寸hxf=6mm。此焊缝连接可承担的静载拉力设计值的计算式为:()
A.2×0.7×6×160×380 B.4×0.7×6×160×(380-12) C.4×0.7×6×160×(60×6-12) D.4×0.7×6×160×(60×6)
A.0.4m B.0.5m C.1.2m D.0.6m
A.砌体强度与高厚比 B.砌体结构的静力计算方案 C.房屋类别、最小墙厚度、地震设防烈度及横墙的数量 D.房屋类别、高厚比及地震设防烈度
A.最大密度与控制密度之比 B.最大干密度与控制干密度之比 C.控制密度与最大密度之比 D.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之比
A.在土自重应力下浸湿湿陷 B.在土自重应力下浸湿不湿陷 C.在土自重应力下不浸湿不湿陷 D.在土自重应力下不浸湿陷落
A.快速加荷排水条件良好地基 B.快速加荷排水条件不良地基 C.慢速加荷排水条件良好地基 D.慢速加荷排水条件不良地基
A.斜线增大 B.斜线减小 C.曲线增大 D.曲线减小
A.随竖向压力P增大而增大 B.是常数 C.随竖向压力P增大而曲线减小 D.随竖向压力P增大而线性减小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B.岩石的抗拉强度 C.岩石的变形模量 D.岩石的粘结力
A.Ⅰ、Ⅳ B.Ⅰ、Ⅱ C.Ⅲ D.Ⅰ、Ⅱ、Ⅲ
A.弹性体 B.塑性体 C.粘性体 D.完全弹性体
A.干燥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B.干燥状态下的剪切强度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C.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 D.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某建筑工程场地遇到的地层,下部为奥陶系灰岩,上部为石炭系砂页岩,O和C之间存在风化壳(如图所示)。则其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
A.整合接触 B.角度不整合接触 C.平行不整合接触 D.沉积接触
A.风积作用 B.风的搬运作用 C.风的侵蚀作用 D.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A.侧蚀 B.下蚀 C.横向环流 D.机械侵蚀
A.早更新期、中更新期、晚更新期、全新期 B.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 C.早更新统、中更新统、晚更新统、全新统 D.早更新系、中更新系、晚更新系、全新系
A.冰碛丘陵,侧碛堤 B.冰砾阜、蛇形丘 C.羊背石 D.冰水扇
A.中腐蚀性 B.强腐蚀性 C.弱腐蚀性 D.特强腐蚀性
A.不扰动土 B.轻微扰动土 C.显著扰动土 D.完全扰动土
A.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 B.沙丘移动速度与其本身高度成反比 C.地面平坦地区的沙丘移动速度较快 D.含水量小和裸露的沙丘移动较慢
A.背斜轴部 B.节理发育地区 C.活断裂的端点、交汇点等应力集中部位 D.向斜盆地内
A.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B.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3根 C.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2根 D.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5根
A.b≤3m,d≤0.5m B.b>3m,d≤0.5m C.b≤3m,d>0.5m D.b>3m,d>0.5m
桩数4根的桩基础,若作用于承台顶面的轴心竖向力Fk-200kN,承台及上覆土自重Gk=200kN,则作用于任一单桩的竖向力为: ()
A.200kN B.50kN C.150kN D.100kN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B.摩擦型桩基 C.嵌岩桩 D.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A.大 B.相等 C.小 D.小于或等于
单一平面滑动破坏的岩坡,滑动体后部可能出现的张裂缝的深度为(岩石重度)γ,滑面粘聚力c,内摩擦角): ()
A.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 B.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墙,墙的基础底面埋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岩)层中 C.对滑体采用深层搅拌法处理 D.在滑体主动区卸载或在滑体阻滑区段增加竖向荷载
A.γ B.c C.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