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A.TRH B.TSH C.TBG D.TGAb E.ACTH
A.淀粉、醋酸纤维素薄膜、纤维素 B.纤维素 C.硅胶 D.淀粉、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 E.硅胶、纤维素、醋酸纤维素薄膜
A.取样 B.加试剂混合 C.比色及结果显示 D.保温样本 E.吸取样本
A.Ⅰ型超敏反应 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Ⅱ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Ⅰ、Ⅳ型超敏反应
A.细菌 B.病毒 C.基因突变 D.细胞恶变 E.化学物质
A.7.30 B.7.35 C.7.40 D.7.45 E.7.50
A.双草酸盐 B.EDTA-Na2 C.草酸钠 D.肝素 E.枸橼酸钠
A.载玻片的厚薄 B.染液浓度 C.染色的温度 D.血细胞多少 E.血膜的厚薄
A.尿路出血 B.尿路结石 C.细菌感染 D.肝胆疾病 E.淋巴管破裂
A.细胞管型 B.透明管型 C.蜡样管型 D.脂肪管型 E.颗粒管型
A.试带法 B.指示剂法 C.滴定法 D.pH试纸法 E.pH计法
A.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 B.白细胞的代谢产物 C.脂肪的代谢产物 D.铁蛋白的代谢产物 E.卟啉的代谢产物
A.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后氧化为尿胆原 B.大部分尿胆原在肠道被重吸收 C.少部分尿胆原进入血液由尿液排出 D.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 E.尿胆原、尿胆素检查常称为"尿二胆"
A.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量特别丰富 B.肾集合管细胞 C.肾盂移行上皮细胞 D.膀胱上皮细胞 E.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A.消化道恶性肿瘤 B.消化道溃疡 C.肠道寄生虫 D.肝脏疾病 E.消化不良
A.红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中性粒细胞
A.外观常无明显改变 B.白细胞常超过10个/HPF C.上皮细胞量减少 D.卵磷脂小体减少 E.有时可见到少量红细胞
A.良好 B.尚好 C.不良 D.不能确定 E.正常
A.羊水泡沫振荡试验 B.羊水葡萄糖测定 C.羊水吸光度测定 D.羊水L/S比值测定 E.酶法卵磷脂定量
A.腺癌 B.鳞状细胞癌 C.未分化癌 D.混合癌 E.其他类型癌
A.圆→半圆形 B.圆→类圆形 C.圆→凹陷一分叶 D.圆→类圆形→消失 E.始终是类圆形
A.常为0 B.一般大于200分 C.一般无明显变化 D.明显增高 E.常大于100分
A.白血病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铁粒幼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A.CD34 B.CD117 C.CD20 D.HLA-DR E.CD33
A.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染色质呈细点状,核仁明显,浆多,有空泡呈蜂窝状 B.以小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染色质呈细点状,核仁明显,浆多,有空泡呈蜂窝状 C.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呈细点状,核仁明显,浆多,有空泡呈蜂窝状 D.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呈细点状,核仁明显,浆多,有空泡呈蜂窝状 E.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粗糙,核仁不明显,浆多,有空泡呈蜂窝状
A.M2 B.M3 C.M4 D.M5 E.ALL
A.过氧化物酶阳性程度 B.Auer小体粗细 C.血清溶菌酶升高程度 D.α-醋酸萘酚染色可否被氟化钠抑制 E.NAP
A.Ph染色体阳性 B.白细胞总数升高 C.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 D.嗜酸性细胞增多 E.嗜碱性细胞增多
A.POX(+) B.SB(+) C.PAS(+) D.POX(-) E.NAE(+++)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霍奇金病
A.骨髓涂片中可见病理性浆细胞 B.血尿酸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C.尿B-J蛋白(-)即可排除本病 D.多发性骨髓瘤的突出症状是广泛性出血 E.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是外周血瘤细胞≥30%,绝对值≥3×109/L
A.脾大 B.贫血 C.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 D.骨髓穿刺干抽或显示骨髓增生低下 E.骨髓活检病理学显示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明显增生
A.吞噬样组织细胞和单核样组织细胞 B.单核样组织细胞和淋巴样组织细胞 C.多核巨组织细胞和异常组织细胞 D.单核样组织细胞和异常组织细胞 E.吞噬样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生长素 D.糖皮质激素 E.胰岛素
A.维生素K缺乏症 B.感染性紫癜 C.过敏性紫癜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血友病
A.一种遗传性疾病 B.属于原发性纤溶亢进 C.属于继发性纤溶亢进 D.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E.属于凝血异常的疾病
A.促进糖的分解 B.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 C.抑制糖原合成 D.抑制糖异生 E.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
A.3.89~6.11mmol/L B.2.60~3.10mmol/L C.1.00~8.80mmol/L D.6.11~10.20mmol/L E.8.60~11.8mmol/L
A.脂蛋白 B.载脂蛋白 C.糖蛋白 D.球蛋白 E.清蛋白
A.前清蛋白 B.清蛋白 C.血红素结合蛋白 D.C-反应蛋白 E.α1抗胰蛋白酶
A.AST B.ALT C.LDH D.CK E.AMY
A.AMY B.CK C.ALP D.LD E.AST
A.氧气 B.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氮气 E.稀有气体
A.主要靶器官是小肠、骨和肾 B.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C.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D.维持骨盐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过程 E.有利于骨的更新和成长
A.铁 B.铜 C.锌 D.硒 E.碘
A.CK是由M和B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 B.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 C.CK-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D.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E.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A.肝脏 B.肾小球滤过 C.肾小管滤过 D.汗液 E.胆汁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酶原 D.球蛋白 E.载脂蛋白
A.清蛋白 B.脂蛋白 C.载脂蛋白 D.糖蛋白 E.球蛋白
A.甲状腺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睾酮 E.雌激素
A.普通离心法 B.差速离心法 C.速率离心法 D.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E.分析性超速离心法
A.sIgA B.IgM C.IgG D.IgA E.IgE
A.家兔 B.小白鼠 C.马 D.绵羊 E.猴
A.脂多糖 B.氢氧化铝 C.液状石蜡 D.羊毛脂 E.多聚核苷酸
A.入射光经过复合物后被吸收的原理 B.光线的吸收量与被测物的含量成正比 C.入射光经过颗粒性的复合物后发生反射 D.入射光经过颗粒性的复合物后发生散射 E.散射光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反比
A.ELISA B.放射免疫技术 C.化学发光法 D.荧光抗体技术 E.金免疫技术
下图所示ELISA技术的反应原理来自()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测抗体 D.竞争法 E.捕获法测IgM抗体
A.加入更多的酶标抗体 B.增加洗涤次数 C.缩短孵育时间 D.降低孵育温度 E.将标本稀释后再检测
A.细胞培养 B.伊红染色 C.台盼蓝染色 D.瑞氏染色 E.细胞计数
A.抗肿瘤及抑瘤作用 B.抗病毒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诱发炎症反应 E.促进软骨形成
A.TT3 B.TT4 C.FT3 D.FT4 E.rT3
A.特异性抗体和补体 B.特异性抗原和补体 C.红细胞和溶血素 D.加热灭活的患者血清 E.补体和溶血素
A.是以自身抗原作为靶抗原的一组自身抗体的总称 B.抗核抗体只能与人的细胞核起反应 C.抗核抗体有种属特异性 D.抗核抗体有器官特异性 E.抗核抗体泛指各种核成分的抗体
A.B7 B.B27 C.B48 D.B51 E.B52
A.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B.迟发型变态反应 C.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D.速发型变态反应 E.特发型变态反应
A.T4上升,T3上升,TSH上升B.T4下降,T3下降,TSH下降C.T4上升,T3上升,TSH下降D.T4下降,T3下降,TSH无改变E.T4下降,T3下降,TSH上升
A.免疫复合物 B.自身免疫病 C.免疫增殖病 D.血小板减少症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B超、CT、磁共振 B.B超、CT、放射性核素扫描 C.B超、CT、普通影像学诊断 D.影像学、细胞学、组织病理诊断 E.影像学、显微诊断、生化免疫诊断
A.100~150℃ B.160~170℃ C.170~250℃ D.250~300℃ E.300~400℃
A.2~3小时 B.2~3天 C.2~3周 D.6个月 E.12个月
A.外斐试验 B.肥达试验 C.冷凝集试验 D.抗链"O"试验 E.嗜异性凝集试验
A.适用于杂菌较少的标本 B.一般分为3~5区 C.每划完一区,接种环灭菌一次 D.每一区划线应接触上一区1~2次 E.第一区约占平板1/5面积
A.在体外发生的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 B.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D.可用于细菌分型 E.只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
A.小白鼠 B.豚鼠 C.恒河猴 D.家兔 E.大白鼠
A.硝酸盐还原试验 B.脲酶试验 C.葡萄糖发酵试验 D.葡萄糖氧化试验 E.β-半乳糖苷酶试验
A.福氏和宋内志贺菌 B.痢疾和宋内志贺菌 C.福氏和鲍氏志贺菌 D.鲍氏和宋内志贺菌 E.福氏和痢疾志贺菌
A.淋巴结核 B.肺结核 C.肠结核 D.结核性胸膜炎 E.结核性脑膜炎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或创伤后 C.尿路感染 D.肠道感染 E.介入性治疗后
A.沙眼衣原体 B.解脲脲原体 C.梅毒螺旋体 D.立克次体 E.白假丝酵母菌
A.软蜱 B.硬蜱 C.体虱 D.鼠蚤 E.鼠虱
A.葡萄球菌 B.肠球菌 C.真菌 D.大肠埃希菌 E.淋病奈瑟菌
A.主要有比例法、绝对浓度法和耐药率法 B.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法 C.直接法的优点是可提前2~3周获得结果 D.间接放射性同位素法是用BECT-EC4860结核菌培养及药敏仪 E.直接法的缺点是易污染杂菌
A.病原微生物 B.易感人群 C.媒介因素 D.环境 E.流行病学调查
A.ATCC25923 B.ATCC25922 C.ATCC27853 D.ATCC29212 E.ATCC33186
A.有宿主更换 B.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 C.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交替 D.卵生与胎生交替 E.水生与陆生交替
A.粪便污染环境 B.钩虫幼虫引起的皮肤损害 C.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 D.蠕形住肠线虫引起的肛门皮肤瘙痒 E.动物性血吸虫引起的皮炎
A.旋毛形线虫病 B.似蚓蛔线虫病 C.钩虫病 D.蠕形住肠线虫病 E.毛首鞭形线虫病
A.肝吸虫对宿主的要求特异性不高,是本虫能在广大地区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B.人、畜粪便污染水源是中间宿主感染的重要因素 C.流行区的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蜊蛄或蟹的习惯 D.保虫宿主感染的地区范围广,感染率与感染度高,对人群的感染具有潜在的威胁 E.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本病的预防
A.虫体扁平 B.雌雄同体 C.虫体分节 D.有吸盘附着器 E.虫体的生殖器官较为发达
A.肝细胞 B.抗凝血酶Ⅲ C.蛋白C D.肝素 E.α2-巨球蛋白
A.血浆凝固酶 B.潜伏感染 C.链激酶 D.胶原酶 E.慢性感染
A.口服抗凝药 B.血友病B C.DIC早期 D.血小板无力症 E.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