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20岁。3周前发热38℃,伴咽痛,咳嗽,头痛。经治好转,5天来心前区闷痛,呼吸困难,查体:心率110次/分,律整,心音低钝,心电图示:各导联ST-T改变,白细胞8×109/L,血沉20mm/h,CPK-MB80U/L。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心绞痛 C.急性心肌炎 D.急性心包炎 E.肺栓塞
A.克山病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二尖瓣脱垂 D.结缔组织病 E.肺心病
男性,20岁。3周前因发热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近一周来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体检发现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肺底少许湿性啰音。心脏扩大,心率110次/分,律整,可闻及S3,心尖部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肋下3cm,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心扩大,室壁运动呈弥漫性减弱,尿蛋白(+)最可能诊断()
A.急性肾炎 B.急性心包炎 C.肝硬化 D.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 E.急性心肌炎
A.高血压病 B.肥厚型心肌病 C.心肌炎 D.室间隔缺损 E.主动脉瓣狭窄
A.心电图 B.胸片 C.血沉 D.血清病毒中和抗体 E.超声心动图
A.心力衰竭 B.严重心律失常 C.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D.心脏性猝死 E.心源性休克
A.劳力型呼吸困难 B.咯血 C.肝大 D.水肿 E.发绀
A.恶心、呕吐 B.咯血 C.肝大 D.水肿 E.腹水
A.纳差、恶心 B.上腹胀痛 C.少尿 D.水肿 E.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C.咳嗽、咳泡沫样痰 D.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E.上腹胀痛
A.交感神经兴奋 B.心肌肥厚 C.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 D.心腔扩大 E.血压增高
A.回心血量增多 B.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C.心肌收缩力加强 D.交感神经兴奋 E.周围血管阻力减少
A.减少心排血量 B.增加心排血量 C.提高生存率 D.明显改善症状 E.提高运动耐量
A.二尖瓣关闭不全伴肺淤血 B.二尖瓣狭窄伴肺淤血 C.主动脉瓣狭窄伴肺淤血 D.肺源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 E.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发生心衰
A.恶心 B.视力模糊 C.黄视或绿视 D.多源性室早 E.心电图ST段呈鱼勾样压低
A.Frank-Starling机制 B.心肌肥厚 C.心脏扩大 D.神经内分泌激活 E.迷走神经兴奋
A.二尖瓣狭窄合并快心室率房颤 B.有症状心力衰竭伴窦性心动过速 C.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 D.二尖瓣狭窄窦性心率 E.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A.洋地黄剂量不足 B.低钾 C.洋地黄中毒 D.风湿活动 E.心衰加重
A.咯血 B.胸痛 C.呼吸困难 D.少尿 E.咳嗽、咳痰
A.心功能Ⅰ级 B.心功能Ⅱ级 C.心功能Ⅲ级 D.心功能Ⅳ级 E.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
A.后负荷增加 B.前负荷增加 C.心率增快 D.机体耗氧增加 E.心肌耗氧增加
A.静脉注射苯妥英钠 B.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C.静脉注射25%硫酸镁 D.静脉注射维拉帕米 E.静脉注射氯化钾
A.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B.延长窦房传导性 C.降低房室交界区自律性 D.延长浦氏纤维传导性 E.延长房室交界区传导性
A.30%正常人都可以出现 B.60%正常人都可以出现 C.是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先兆 D.其后不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E.通常需要治疗
A.长10~20毫米,宽2~3毫米 B.长20~30毫米,宽2~3毫米 C.长10~20毫米,宽5~6毫米 D.长20~30毫米,宽5~6毫米 E.长5~10毫米,宽2~3毫米
A.长10毫米,宽5毫米 B.长20毫米,宽3毫米 C.长7毫米,宽4毫米 D.长20毫米,宽5毫米 E.长9毫米,宽7毫米
A.转律前口服一周,转律后继续口服一周 B.转律前口服二周,转律后继续口服二周 C.转律前口服三周,转律后继续口服四周 D.转律前口服四周,转律后继续口服五周 E.转律前口服五周,转律后继续口服六周
A.奎尼丁 B.胺碘酮 C.美多心安 D.洋地黄 E.维拉帕米
A.奎尼丁 B.胺碘酮 C.阿替洛尔 D.心律平 E.维拉帕米
A.慢心律 B.胺碘酮 C.心得安 D.心律平 E.维拉帕米
A.利多卡因 B.胺碘酮 C.西地兰 D.心律平 E.维拉帕米
A.合心爽 B.心得安 C.西地兰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A.异搏定 B.阿替洛尔 C.西地兰 D.心律平 E.奎尼丁
A.扩张型心肌病 B.肥厚型心肌病 C.二尖瓣关闭不全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高血压病
A.室上速复发 B.室速 C.心包填塞 D.肺栓塞 E.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冠状动脉造影 B.Holter C.脑电图 D.脑CT E.超声心动图
A.肺水肿 B.支气管黏膜微血管破裂 C.肺栓塞 D.支气管静脉曲张破裂 E.支气管动脉破裂
A.左房和左室扩大 B.左房和右室扩大 C.左室扩大 D.左室肥厚 E.全心扩大
A.风湿性 B.先天性 C.感染性心内膜炎 D.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E.结缔组织病
A.4~6cm2 B.2~4cm2 C.3~4cm2 D.1~2cm2 E.6~8cm2
女性,50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近2~3年来活动时心慌气短,少量咯血,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口反流面积为7cm2,无活动风湿的临床及检验指征,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A.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体力活动 B.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C.人工瓣膜置换术 D.地高辛治疗 E.利尿剂治疗
A.风湿活动 B.急性心包炎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肠系膜动脉栓塞 E.感染性心内膜炎脾栓塞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代偿期 B.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失代偿期 C.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期 D.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衰竭期 E.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全心衰竭期
A.上消化道造影 B.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 C.胃液分析 D.血清胃泌素测定 E.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检查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G细胞 E.贲门腺细胞
A.功能性消化不良 B.胃癌 C.胃溃疡 D.慢性胰腺炎 E.反流性食管炎
A.法莫替丁 B.吗丁啉 C.肾上腺皮质激素 D.奥美拉唑 E.生胃酮
A.H2受体拮抗剂治疗 B.黏膜保护剂治疗,6周复查胃镜 C.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4周复查胃镜 D.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6周复查胃镜 E.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复查胃镜
A.溃疡大小 B.大便隐血 C.胃液分析 D.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E.幽门螺杆菌(HP)检查
A.吸烟 B.饮酒 C.气候 D.HP感染 E.遗传
A.突发上腹部剧痛 B.腹式呼吸消失 C.上腹部压痛明显 D.上腹部有反跳痛 E.肝浊音界消失
A.上腹部胀痛 B.呕吐大量宿食 C.胃型和蠕动波 D.空腹振水音 E.代谢性酸中毒
A.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B.胃黏膜脱垂 C.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 D.胃癌 E.胃下垂
A.法莫替丁 B.奥美拉唑 C.De~Nol D.含PPI三联 E.含铋剂三联
A.大肠杆菌 B.幽门螺杆菌 C.链球菌 D.空肠弯曲菌 E.葡萄球菌
A.多次重复便潜血试验 B.血常规及血清癌胚抗原检查 C.胃液分析 D.使用质子泵抑制剂4周后重复上消化道造影 E.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病理检查
A.尿钠<10mmol/L B.尿/血肌酐比值<30:1 C.尿沉渣RI~>50/高倍视野 D.尿渗透压<血渗透压 E.大量尿蛋白
A.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酒精性肝硬化 C.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E.淤血性肝硬化
A.合成尿素 B.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 C.肾脏排泄 D.肺部呼出 E.皮肤蒸发
A.病史 B.氮质血症 C.尿蛋白测定 D.尿钠测定 E.尿沉渣检查
A.ALT/AST>1 B.AST/ALT>1 C.MAO升高 D.CHO升高 E.ALP升高
A.常由右心功能衰竭引起 B.Budd-Chiari综合征亦可引起 C.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循环障碍 D.主要表现为肝大及腹水 E.无肝功能异常
A.三腔二囊管压迫 B.去甲肾上腺素胃管滴注 C.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 D.生长抑素静脉滴注 E.冰生理盐水洗胃
A.小结节性肝硬化 B.大结节性肝硬化 C.淤血性肝硬化 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E.日本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A.营养吸收障碍 B.脾功能亢进 C.骨髓抑制 D.细菌感染,毒素作用 E.消化道少量出血
A.腹水检查 B.胃肠钡餐造影 C.超声心动图 D.腹部B超 E.肝炎病毒标记物
A.原发性肝癌 B.自发性腹膜炎 C.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D.门静脉血栓形成 E.腹腔感染
A.感染性腹水 B.癌性腹水 C.血性腹水 D.近期有消化道出血 E.肝肾综合征
A.氮质血症 B.稀释性低血钠 C.尿少 D.低尿钠 E.高钾血症
A.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 B.尿三胆阳性 C.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D.血清线粒体抗体强阳性 E.血清IgG显著升高
A.HBsAg B.抗HBs C.抗HBc D.HBeAg E.抗HBe
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B.酒精性肝硬化 C.结节性肝硬化 D.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E.营养不良性肝硬化
A.内科保守治疗 B.Oddi氏括约肌切开术 C.胰酶 D.手术 E.生长抑素
A.溶脂酶 B.弹力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磷脂酶A E.激肽酶
男性,30岁。患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周,经治疗,高热不退,持续腹痛。体检:上腹扪及块物。血淀粉酶1000U(Somoyi法),血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0.85(85%),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并发胰腺脓肿 B.合并胆石症 C.胰腺炎未能控制 D.胰腺假性囊肿形成 E.膈下脓肿
A.血清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血清脂肪酶 D.血清钙 E.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
A.避免暴饮暴食 B.避免酗酒 C.忌食油腻食物 D.积极治疗胆石症 E.定期预防性应用抑肽酶
A.胃溃疡 B.胃癌 C.十二指肠溃疡 D.应激性溃疡 E.浅表性胃炎
A.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B.消化性溃疡出血 C.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D.下消化道出血 E.食管贲门撕裂综合征出血
A.血常规 B.肝功能检查 C.大便隐血试验 D.B超检查 E.急诊胃镜检查
A.胃溃疡并出血 B.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 C.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并出血 D.急性胃黏膜病变 E.胃癌并出血
A.胃溃疡并出血 B.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 C.胃癌并出血 D.胆道出血 E.急性胃黏膜病变
A.发病年龄不同 B.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 C.胰岛素基础值及释放曲线不同 D.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不同 E.血糖稳定性不同(1993)
A.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HDL)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B.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C.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D.外周血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反映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 E.外周血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可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的水平(1996)
A.糖尿病 B.单纯性肥胖 C.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以上均有可能(1992)
男性,60岁。进食后呕吐,腹泻、抽搐、昏迷入院。既往有肝大和谷丙转氨酶偏高病史。查体:心率90次/分,BP20.27/11.73kPa(152/88mmHg),肝右肋下可触及,质中度硬,表面平滑,脾未触及,血糖900mg/dl,血钠158mmol/L,血CO2结合力23,血尿素氮25mmol/L,尿糖(+++),尿酮体阴性,下列哪项判断可能性最大()
A.脑血管意外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D.肝性昏迷 E.尿毒症
A.心动过速,休息或熟睡时可减慢 B.心律失常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C.心尖部常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D.心脏可肥大和扩大 E.收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
A.甲状腺缩小,杂音消失 B.T3抑制试验可抑制 C.T3、L及rT3正常 D.TSH恢复正常 E.甲状腺刺激抗体阴性
A.肠道糖吸收增加 B.肝糖分解增加 C.尿肌酸排出增加 D.血总胆固醇增加 E.糖耐量异常
A.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者 B.甲亢手术后复发 C.甲亢合并妊娠 D.年龄30岁以上,病情中等度严重者 E.单个结节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女性Graves病患者,应用他巴唑治疗,一个月后症状缓解,但甲状腺肿及突眼加重,此时最适当的治疗措施是()
A.加大他巴唑用量 B.改用丙硫氧嘧啶 C.应用131Ⅰ治疗 D.改用普萘洛尔 E.加小剂量甲状腺激素
A.甲状腺摄131Ⅰ率 B.血清蛋白结合碘 C.甲状腺激素结合试验 D.T3、T4 E.以上均无价值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髓性白血病 D.毛细胞白血病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绿色瘤 B.急性髓性白血病--脑膜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IC 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变 E.慢性髓性白血病--免疫功能异常
A.AML-M1 B.AML-M2 C.AML-M3 D.AML-M5 E.B-ALL
A.环磷酰胺 B.三尖杉酯酶碱 C.长春新碱 D.甲氨蝶呤 E.柔红霉素
A.DA方案 B.VP方案 C.HOAP方案 D.EA方案 E.全反式维A酸或联合砷剂
A.急非淋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毛细胞白血病
A.AML-M1 B.AML-M2 C.AML-M3 D.AML-M4 E.B-ALL
A.DIC B.泌尿系感染 C.血小板减少 D.白血病细胞形成血栓 E.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
A.造血原料缺乏 B.红系受白血病细胞抑制 C.失血 D.无效造血 E.红细胞破坏过多
A.完全消灭白血病细胞 B.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10以下 C.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9以下,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白血病的症状体征消失 D.改善临床症状 E.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5以下
A.阿糖胞苷 B.柔红霉素 C.三尖杉酯碱 D.米托蒽醌 E.左旋门冬酰胺酶
A.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 B.脾大 C.嗜酸(碱)性粒细胞升高 D.NAP积分降低 E.Ph染色体阳性
A.ALL B.CML C.AML-M3 D.AML-M2 E.AML-M5
A.环磷酰胺 B.三尖杉酯碱 C.长春新碱 D.甲氨蝶呤 E.6-巯基嘌呤
A.脾梗死 B.心绞痛 C.胃穿孔 D.胰腺炎 E.以上均不对
男,10岁。3周前受凉后出现“感冒”样症状,近日突发皮肤及牙龈出血。查:体温37℃,肝、脾不大:Hb125g/L,WBC正常,PLT20×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幼稚型占30%,本病治疗应首先采用()
A.DA方案化疗 B.司坦唑醇(康力龙)口服 C.脾切除 D.糖皮质激素 E.输新鲜血浆
男,18岁。发热2个月,查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肝肋下2cm,脾肋下3cm,皮肤出血点。血红蛋白76g/L,白细胞7.2×109/L,血小板65×109/L。入院后给予VDP方案治疗,症状缓解,体征消失。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恶性淋巴瘤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红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男,28岁。高热1周,查体:贫血貌,皮肤大量淤斑和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肝、脾均不肿大,白细胞3.4×109/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15×109/L。不可能的诊断为()
A.毛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男,52岁。低热半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肋缘下5cm,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计数200×109/L,骨髓原粒为2%,ph染色体阳性。诊断为()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慢粒急变 E.类白血病反应
女,42岁。高热伴皮肤黏膜出血1周,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14×109/L,血小板65×109/L。骨髓原粒+早幼粒90%。最适当的治疗是()
A.泼尼松(强的松)+环磷酰胺 B.泼尼松(强的松)+长春新碱 C.马利兰 D.苯丁酸氮芥 E.DA方案
女,45岁。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1周。查体:贫血貌,胸骨压痛,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14×109/L,血小板12×109/L。最需做的检查是()
A.骨髓穿刺 B.出凝血功能 C.尿便常规 D.血清铁、铁蛋白 E.血小板抗体
男性,18岁。近1个月来乏力明显,周身酸痛,四肢皮肤淤斑,血红蛋白由110g/L降至60g/L,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占25%,淋巴细胞占75%,血小板l5×109/L。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是不必要的()
A.网织红细胞计数 B.骨髓穿刺 C.Ham试验 D.骨髓活检 E.血红蛋白电泳
男性,23岁。既往健康,鼻、牙龈出血,皮肤淤斑4天。查体:T37.9℃,皮肤大片状淤斑,胸骨压痛,血常规:WBC2.8×109/L,Hb85g/L,PLT1.8×109/L,血分类中未见异常细胞,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满视野。此患者做骨穿,最可能的发现为()
A.大量原始细胞,POX阴性,PAS阳性 B.原粒细胞+早幼粒>30%,POX阳性,非特异性酯酶阴性 C.异常早幼粒为主,POX阳性,非特异性酯酶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D.大量原始细胞,POX阴性,非特异性酯异性酯酶阴性 E.大量原始细胞,POX阳性,非特异性酯异性酯酶阳性
患者,男,16岁。不规则发热半月,骨痛及牙龈出血。体格检查:胸骨压痛(+),脾肋下2cm,Hb:70g/L,WBC:18×109/L,原始细胞0.2,血小板40×109/L,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淋巴瘤
患者,男,50岁。头晕、乏力半年,发作性晕厥2个月。脾肋下5cm,Hb:200g/L,WBC:6.4×109/L,血小板36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强阳性,积分120分。该患者选用下列哪项治疗为宜()
A.抗凝治疗 B.羟基脲 C.同位素P32 D.α干扰素 E.脾切除
A.血清铁降低 B.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 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D.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 E.血清铁蛋白降低
A.溶血性贫血 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A.皮肤干燥、缺乏光泽 B.反甲或匙状甲 C.舌炎、口腔炎、吞咽困难 D.黄疸 E.胃炎
A.急性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危象 D.缺铁性贫血 E.骨髓纤维化
A.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 B.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C.血清转铁蛋白减低 D.红细胞的游离原卟啉减低 E.网织红细胞减低
A.正常肠黏膜可吸收三价铁 B.血清铁一般是亚铁离子 C.维生素C能把食物中铁游离化 D.铁主要在空肠下段吸收 E.在肠黏膜细胞内铁离子与去铁铁蛋白结合
女,25岁。贫血1年。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3×1012/L,网织红细胞0.5%,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经用铁剂治疗7天后,血红蛋白不升,网织红细胞3.6%。最可能的诊断()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以上都不是
A.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正常,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 E.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
女性,28岁。近半年来月经量增多,出现乏力、头晕,查:血红蛋白60g/L,RBC3.4×1012/L,WBC9×109/L,血小板189×109/L,外周血红细胞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浅染区扩大。对该患者哪组检查结果最为可能()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血清铁蛋白减低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血清铁蛋白增加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未饱和铁结合力增加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含铁血黄素减少 E.血清铁降低,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未饱和铁
女性,30岁。乏力、活动后心慌1年余。查体眼结膜、口唇苍白,心率11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检验检查:血红蛋白6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0.25g/dl,平均红细胞体积70m3。血清铁6.2μmol/dl,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10%,总铁结合力3690μ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海洋性贫血
A.脑出血 B.心源性休克 C.胃肠道出血 D.骨髓机能不全 E.消耗性凝血障碍
A.BT延长 B.CT延长 C.PT延长 D.APTT延长 E.FDP增高
A.血小板寿命缩短 B.血小板减少 C.APTT延长 D.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并成熟障碍 E.脾不大或轻度肿大
A.一般可用泼尼松1~1.5mg/(kg·D. B.病情严重者可短期静脉滴注 C.妊娠期可以应用 D.复发时应用仍有效 E.治疗缓解后通常须小剂量维持4~6个月
男性,55岁。1周来黑便,大便成形,量不多,每日1次。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检验血小板1500×109/L,有巨型血小板,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迅速减少血小板量,改善症状,首选治疗是()
A.口服羟基脲 B.口服白消安 C.口服苯丁酸氮芥 D.皮下注射干扰素 E.血小板单采
女,22岁。反复牙龈出血及月经增多一年半。查:轻度贫血,肝、脾未触及,Hb80g/L,白细胞正常,血小板30×109/L,出血时间延长,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30%。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骨髓内、外铁均减少。其诊断是()
A.慢性ITP B.慢性再障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ITP并缺铁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女,25岁。反复出现双下肢紫癜,月经过多1年,病前无服药史。脾肋下1cm。血红蛋白10.5g/d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25×109/L。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找到狼疮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余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以上都不是
女性,36岁。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2年,近因头晕、出血症状加重就诊。化验:Hb81g/L,WBC6.2×109/L,PLT31×109/L,PAIgG升高,初诊为ITP。在进行骨髓检查时,下列哪项不符合TTP骨髓象表现()
A.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0.41(41%),幼红细胞核小浆少 B.粒系增生正常,各阶段比例正常 C.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以颗粒型为主 D.片中血小板散在可见,偶见巨大血小板 E.片中小巨核细胞占0.10(10%)
A.肺动脉 B.肾静脉 C.冠状血管 D.下肢静脉 E.下腔静脉
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C.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D.Ⅰ期膜性肾病 E.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A.蛋白尿+水肿 B.低白蛋白血症+水肿 C.蛋白尿+血尿 D.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 E.大量蛋白尿
A.尿蛋白定量4.5g/d,血浆白蛋白25g/L B.血浆白蛋白25g/L C.高度水肿 D.高脂血症 E.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
A.糖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 C.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抗凝治疗 D.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ACEI类药物 E.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利尿
A.强的松40~60mg/d,8~12周后逐渐减量 B.强的松40~60mg/d,4周后无效加用免疫抑制剂 C.甲基强的松龙500mg/d,冲击3天 D.ACEI+ARB E.CTX0.2g,qod,iv
A.存在尿路畸形 B.膀胱镜检查前 C.合并有肾输尿管结石 D.伴有老年性阴道炎 E.局部使用杀精化合物避孕引发阴道菌群改变
A.女性患者,尿道短而宽,且尿道口距肛门近 B.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 C.合并重度尿路梗阻 D.女性同时伴发附件炎 E.男性患者伴发细菌性前列腺炎
A.上行性 B.血行性 C.直接感染 D.淋巴管感染 E.以上都是
A.尿急、尿频、腰痛 B.腰痛、尿中白细胞增多 C.发热、寒战、尿白细胞增多、尿沉渣有白细胞管型 D.发热、寒战、腰痛 E.尿急、尿频、尿白细胞增多
A.喹诺酮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甙类 E.部分合成青霉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