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酮体 B.胆红素 C.葡萄糖 D.亚硝酸盐 E.血红蛋白
A.周边型 B.斑点型 C.均质型 D.原生质型 E.核仁型
A.红细胞数量增高 B.网织红细胞升高 C.细胞内铁增加 D.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E.血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A.对鉴别黄疸有意义 B.采用偶氮反应原理 C.维生素C对胆红素没有影响 D.易见光分解,应该使用新鲜尿标本 E.吩噻嗪类药物可干扰反应引起假阳性
A.根据20次或更多独立批次获得的质控测定的结果算出的平均值 B.根据至少20次质控测定的结果算出的平均值 C.以最初20个数据和3~5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的累积平均数 D.以6~8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的累积平均数 E.根据10次获得的质控测定的结果算出的平均值
A.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动力阴性 B.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氧化酶阴性、动力阴性 C.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触酶阴性、动力阴性 D.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触酶阴性、氧化酶阴性 E.不产色素、DNA酶阴性、枸橼酸盐阴性
A.伤寒的极期 B.猩红热急性期 C.钩虫感染 D.变态反应性疾病 E.血清病
A.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质 B.MCV110~160fl C.MCH34~50pg D.MCHC320~360g/L E.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A.导致血红蛋白转化时间延长 B.导致Hi生成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C.导致CN-1下降,测定结果偏低 D.试剂会出现混浊现象 E.会缩短试剂的保质期
A.有核红细胞 B.巨大红细胞 C.大红细胞 D.小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A.为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比血中高,称为Donnan平衡 B.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10~120mmol/L C.氯化物的测定方法多用己糖激酶法 D.呼吸性碱中毒时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会减低 E.尿毒症时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会减低
A.精液量0.95ml B.精子活率77% C.精子畸形率30% D.pH7.0 E.精子活动力c级
A.年轻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浓缩红细胞 D.少白细胞红细胞 E.辐照红细胞
A.POX B.PAS C.α-NBE D.NAP E.SBB
A.t(8,21) B.t(9,11) C.t(9,22) D.BCR-ABL融合基因 E.PML-RARα融合基因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缓解后 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A.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 B.只要是血管内溶血,其Rous试验为阳性 C.溶血初期时,Rous试验就可呈阳性 D.含铁血黄素中的铁为二价铁 E.含铁血黄素中的铁与反应试剂在碱性环境中形成亚铁氰化铁沉淀
A.抗髓过氧化物酶(MPO)单抗 B.CD22 C.CD34 D.CD4 E.TdT
A.PC B.TM C.因子Ⅷ D.TFPI E.HCⅡ
A.O型红细胞 B.AB型红细胞 C.A型红细胞 D.B型红细胞 E.自身红细胞
A.<6 B.6~9 C.>9 D.4~7 E.9~12
A.抗原抗体的结合为分子间结构互补的结合,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 B.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 C.抗体亲和力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固 D.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有助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失去电荷 E.抗原抗体反应,疏水胶体转化为亲水胶体
A.越小 B.越大 C.与蛋白质分子量无关 D.与蛋白质分子量相等 E.与蛋白质的浓度相等
A.抗原与抗体的比例 B.温度 C.盐浓度 D.抗体的质量 E.增强剂
下图为ELISA某技术类型的原理示意图,其技术类型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双抗体夹心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A.4℃自发沉淀 B.10℃自发沉淀 C.4℃溶解 D.20℃溶解 E.10℃溶解
A.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B.本周蛋白加热至37℃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100℃后重新溶解 C.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 D.本周蛋白加热至40~60℃出现沉淀,继续加热至100℃后重新溶解 E.尿标本宜先用聚乙二醇,通过半透膜浓缩后再进行免疫电泳分析
A.吖啶酯类标记物 B.三联吡啶钌标记物 C.二氧乙烷标记物 D.鲁米诺标记物 E.碱性磷酸酶标记物
A.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产生足够的激发能 B.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信号接受的灵敏度 C.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发光物质对光的吸收 D.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发光物质对光的发射 E.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产生足够的光量子
A.混合结缔组织病 B.SLE C.干燥综合征 D.重症肌无力 E.类风湿关节炎
A.化学发光需要酶催化,而荧光不需要 B.化学发光和荧光的波长不同 C.形成激发态分子的激发能不同 D.化学发光的时间较荧光长 E.荧光物质能直接标记抗体,而化学发光剂不能
A.CAMP试验 B.吲哚试验 C.硫化氢试验 D.明胶液化试验 E.尿素分解试验
A.干燥环境 B.60℃1小时加热 C.紫外线照射 D.抗生素 E.潮湿环境
A.腐生菌 B.自营菌 C.光能自养菌 D.化能自养菌 E.寄生菌
A.发病一周内 B.发病一周后 C.发病第二至三周时 D.发病第四周及以后 E.潜伏期内
A.常居菌 B.过路菌 C.条件致病菌 D.机会致病菌 E.结核分枝杆菌
A.霍乱弧菌 B.产气肠杆菌 C.阴沟肠杆菌 D.变形肠杆菌 E.大肠杆菌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
A.原粒介导LT,ST肠毒素,使肠黏膜细胞胞浆内CAMP增加,液体电解质分泌亢进 B.病原菌黏附于肠黏膜表面并增殖破坏上皮细胞 C.直接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释放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 D.溶源性噬菌体介导SLT-Ⅰ或Ⅱ型毒素,终止肠黏膜上皮细胞蛋白合成 E.产生肠集聚耐热毒素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亢进
A.鼻内 B.皮内 C.脑内 D.腹腔内 E.静脉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
A.肺结核 B.嗜酸细胞性肺炎 C.病原性肺炎 D.真菌性肺炎 E.支原体肺炎
A.一线药、二线药的敏感质控菌株 B.链霉素耐药质控菌株 C.异烟肼耐药质控菌株 D.环丝氨酸耐药质控菌株 E.卡那霉素耐药质控菌株
A.8~10ml B.10~15ml C.15~20ml D.1~5ml E.5~8ml
A.苯唑西林6μg/ml B.苯唑西林8μg/ml C.苯唑西林10μg/ml D.甲氧西林6μg/ml E.甲氧西林8μg/ml
A.枸橼酸钠 B.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C.肝素 D.草酸钠 E.草酸钾-氟化钠
A.阳性结果可以发出,找到失控原因后,对阴性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B.先将结果发出,再查找原因 C.报告一律不发,找到失控原因后,对所有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D.阴性结果可以发出,找到失控原因后,对阳性样本重新进行检测 E.发出全部报告,下次检测时更换质控品
下列图形中箭头所指的"点"违背Westgard基本质控规则的是()
A.12s B.13s C.22s D.R4s E.10Xbar
A.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 B.血中胆素原剧减 C.尿中胆红素增加 D.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E.粪便颜色变浅
A.直接反应阴性 B.直接反应阳性 C.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强阳性 D.双相反应阴性 E.双相反应阳性
A.C肽水平降低 B.C肽水平升高 C.C肽水平正常 D.胰岛素原水平降低 E.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A.是维持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的蛋白质 B.血清中的参考范围为200~400mg/ml C.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 D.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的阳极侧 E.半寿期很长
A.TB150μmol/LDB50.6μmol/LALT120U/LAST80U/L B.TB25μmol/LDB10.6μmol/LALT120U/LAST80U/L C.TB150μmol/LDB6.6μmol/LALT80U/LAST120U/L D.TB15μmol/LDB12.6μmol/LALT120U/LAST80U/L E.TB25μmol/LDB10.6μmol/LALT20U/LAST18U/L
A.维生素C少 B.维生素K少 C.凝血酶原少 D.纤维蛋白原多 E.维生素A少
A.甘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组氨酸 E.蛋氨酸
A.<1.0 B.0.5~1.5 C.1.5~2.5 D.2.5~3.5 E.0.2~0.8
A.只能用于载脂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B.脂血可造成假性降低 C.因抗原抗体反应较快,临床应用时一般无须加促聚剂 D.反应液中抗体量有时过剩有时不足 E.抗原或抗体量大大过剩时,可出现可溶性复合物
A.反映LDL中胆固醇的量 B.完全可以反映LDL水平的高低 C.可以代替ApoA的测定 D.可以代替ApoB的测定 E.反映总胆固醇的水平
A.CM B.LDL C.IDL D.VLDL E.HDL
A.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B.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C.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D.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E.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A.CM升高 B.VLDL升高 C.LDL升高 D.LDL及VLDL升高 E.IDL升高
A.血氧含量 B.PCO2 C.Hb水平 D.PO2 E.血pH
A.HCO/H2CO3<20/1,原发性H2CO3↑ B.HCOH2CO3<20/1,原发性HCO↓ C.HCOH2CO3>20/1,原发性H2CO3↑ D.HCOH2CO3>20/1,原发性HCO↓ E.pH值一定降低
A.清蛋白 B.前白蛋白 C.γ-球蛋白 D.β2微球蛋白 E.脂蛋白
A.AST B.LD C.肌红蛋白 D.CK-MB E.肌钙蛋白
A.铅 B.锌 C.镉 D.铝 E.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