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两排放口间距较近 B.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近 C.两排放口间距较远 D.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远
A.环境标准体系是指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B.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C.组织实施标准,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 D.体系是指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A.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目的在于发挥其普遍通用性 B.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是完全可以人为加以控制的 C.环境因素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存在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问题 D.不同城市和地区完全可以使用同样的环境标准
A.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标准引用时无须强制执行 C.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D.地方环境标准只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运行初期和运行后期 B.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C.运行正常期和非正常期 D.运行初期、中期、后期
A.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边长和面积表示 B.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河流上下游距离和预测断面表示 C.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相距污染源的方位和距离表述 D.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确定
A.概括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说明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 B.清楚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 C.对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的结论 D.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A.资源、能源的储运 B.场地的开发利用 C.工艺过程 D.交通运输
A.三级 B.二级 C.一级 D.四级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类比分析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A.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 B.不正常排放 C.正常排放 D.正常排放或不正常排放
A.等于 B.略小于 C.等于或略小于 D.大于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不能确定
A.7项 B.8项 C.9项 D.10项
A.20;7 B.20;10 C.15;5 D.15;6
A.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达不到该要求的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B.若某排气筒的高度位于标准中某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内插法计算 C.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20m D.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A.0.10mg/m3(标态) B.0.15mg/m3(标态) C.0.20mg/m3(标态) D.0.30mg/m3(标态)
A.重量法 B.化学发光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Saltzman法
A.一、二、三;一、二、三 B.1~5;1~5 C.一、二、三;二、三 D.1~5;2~5
A.20;50% B.15;50% C.20;10% D.15;20%
A.排污单位泄漏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B.排污单位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C.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D.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A.低于 B.高于 C.同等于 D.视情况而定
A.1999年12月31日前,2000年1月1日后 B.2000年12月31日前,2001年1月1日后 C.2001年12月31日前,2002年1月1日后 D.2002年12月31日前,2003年1月1日后
A.2% B.3% C.4% D.5%
A.Joseph-Sendner模式 B.ADI潮流及水质模式 C.Streeter-Phelps模式 D.特征理论混合模式
A.对照、控制、选择三种类型 B.对照、选择两种类型 C.对照、控制、消减三种类型 D.控制、消减两种类型
A.水深 B.河宽 C.流速及水深 D.流速及河道弯曲情况
A.复杂 B.简单 C.中等 D.以上均不对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进行现场实测 B.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须进行现场实测 C.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不进行现场实测 D.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A.≤5 B.≥5 C.≤3 D.≥6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 B.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 C.二级水源水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即可供生活饮用 D.水质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A.Ⅴ类 B.Ⅳ类 C.Ⅲ类 D.Ⅱ类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A.5m B.8m C.6m D.10m
A.0.5~1.5km2 B.1~2km2 C.1.5~3.5km2 D.2~4km2
A.修正并验证 B.验证 C.修正 D.更正
A.10;15 B.10;18 C.12;15 D.12;18
A.55dB,45dB B.60dB,50dB C.65dB,55dB D.70dB,55dB
A.≥5dB B.≤5dB C.≥10dB D.≤10dB
A.5dB B.10dB C.15dB D.20dB
A.80dB B.75dB C.70dB D.65dB
A.现有人口数 B.近两年的平均人口数 C.近三年的平均人口数 D.近五年的平均人口数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一级或二级评价
A.Ldn B.LWA C.LAeq D.WECPNL
A.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B.A声级 C.昼夜等效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等于或高于
A.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B.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及A声级 C.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 D.最大A声功率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和二级
A.55dB,45dB B.65dB,55dB C.50dB,40dB D.60dB,50dB
A.植物种类 B.动物种类 C.人工物种 D.微生物种类
A.在编制生态恢复规划时,应注意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地貌和其他自然特点 B.即使是在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丧失的地方,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改良土壤也不是值得提倡的生态恢复手段 C.在考虑生态恢复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利用现场的尤其是土壤资源和生物资源 D.一般应考虑充分利用表层土,制订表层土挖掘、保存和利用计划
A.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 B.生态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 C.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资源的管理 D.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的管理
A.定性或半定量 B.定性或定量 C.定量或半定量 D.定量
A.生境破坏 B.物种灭绝 C.三级评价 D.生态修复
A.专家评判法 B.列表法 C.叠图法 D.影响网络法
A.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B.同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C.上级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A.1级 B.2级 C.3级 D.可不进行
A.3000m2 B.1km2 C.2km2 D.3km2
A.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是分析能源结构的类型、特征、排污特点对开发区环境空气的影响 B.分析各类装置工艺尾气的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评价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C.分析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 D.分析区外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的环境影响
A.新的生态变化 B.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C.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方向发展 D.资源的消耗
A.远期 B.中期 C.近期和中期 D.近期
A.最佳排放总量 B.最小排放总量 C.允许排放总量 D.排放总量
A.绿化防护 B.空间防护 C.安全防护 D.卫生防护
A.媒体公布 B.社会调查、问卷和听证会 C.专家咨询 D.以上均有
A.动植物 B.矿产 C.固体废物 D.生物多样性
A.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 B.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 C.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 D.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A.规划环评一般是寻找一个作为推荐方案的替代方案,而不是评价多个规划方案 B.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C.规划环评的分析评价应包括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和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D.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
A.生物多样性指标 B.臭氧排放指标 C.土地占用指标 D.环境功能区划指标
A.易燃物质引起火灾 B.易爆物质爆炸 C.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D.核物质的泄漏
A.1~2 B.1~3 C.1~4 D.2~4
A.风险值 B.类比法 C.安全评价数据 D.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
A.应急措施 B.后果计算 C.风险识别 D.风险评价
A.400m B.500m C.600m D.700m
A.二十 B.五十 C.一百 D.二百
A.150 B.200 C.300 D.500
A.2 B.3 C.4 D.5
A.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B.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C.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D.低于地下水最低水位
A.2000m B.3000m C.4000m D.5000m
A.工程分析应对建设项目全部项目组成和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强度、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B.工程分析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 C.不需进行工艺过程分析、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交通运输影响分析等内容 D.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实施周期,可以选择其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A.禁止将不兼容(如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 B.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 C.在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另q堆放 D.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在施工前不必做环境影响评价
A.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 B.设施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 C.用以存放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容器的地方,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且表面无缝隙 D.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储量或总储量的1/4
A.氰化物溶液 B.放射性 C.卤化物溶剂 D.硝酸
A.1m B.2m C.3m D.1.5m
A.6度 B.7度 C.8度 D.9度
A.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B.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C.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D.Ⅱ类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A.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功能区 B.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功能区 C.各类焚烧厂允许建设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 D.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