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平级于 B.优先于 C.退后于 D.可酌情选用
A.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C.环境标准是衡量企业是否遵守道德的准则 D.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A.一级 B.一级或两级 C.三级以内均可 D.根据环境要素不同而不同
A.类比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数学模型法 D.查阅资料分析法
A.三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一级评价 D.四级评价
A.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B.必须在报告中列出原始数据和全部计算过程 C.所有内容必须在同一报告中 D.不用参考文献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全过程
A.一定 B.只有部分 C.不一定 D.一定不
A.可直接 B.可直接或间接 C.可间接 D.应通过复核校对后
A.地形特征调查 B.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C.地形数据收集 D.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
A.应为一级 B.应为二级 C.应不低于二级 D.应不高于二级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城市热岛环流 D.河流风
A.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B.对于评价范围内在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C.对于评价范围内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前一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D.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A.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 B.特定工业区 C.农村地区 D.风景名胜区
A.SO2 B.NO2 C.O3 D.CO2
A.GB16297-1996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进行分级 B.GB16297-1996的标准分级与当地的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是对应的 C.现有污染源和新污染源分级均分为一、二、三级 D.对于执行一级标准的污染源所在区域不得再新建污染源,但可以改、扩建
A.平均值6平均值 B.最高值4最高值 C.平均值4平均值 D.最高值6最高值
A.八五 B.八三 C.九五 D.九三
A.8m B.10m C.12m D.15m
A.水域水深分布 B.水域面积 C.蓄水量 D.进出入流量情况
A.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B.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C.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D.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A.3 B.4 C.5 D.6
A.15~30 B.4~7 C.20~40 D.5~8
A.≤4mg/L B.≤6mg/L C.≤8mg/L D.≤10mg/L
A.电化学探头法 B.稀释与接种法 C.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D.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COD、pH、BOD5 B.SS、石油类 C.总铬、总锌 D.总氰化合物、挥发酚
A.鱼虾类越冬场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C.游泳区 D.水产养殖区
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2 B.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A.15~150m3/s B.10~100m3/s C.16~160m3/s D.20~200m3/s
A.类比调查 B.搜集现有资料 C.现场测试 D.现场调查
A.南北向 B.放射线 C.同心圆 D.东西向
A.5m B.8m C.6m D.10m
A.河流 B.水库 C.湖泊 D.河口
A.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需进行一级评价 B.新、扩、改建的大、中型项目,所在功能区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需进行二级评价 C.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需进行一级评价 D.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增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情况不大,需进行二级评价
A.差不多 B.较小 C.较大 D.大得多
A.A计权声功率级 B.连续A声级(LAeq)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dB.
A.交通噪声源应给出相应的种类、流量、速度、路况等 B.工业企业应给出厂区内噪声达标与超标情况 C.现有敏感目标应调查其名称、行政区域、数量及户数人数等 D.环境噪声功能区应调查当地政府关于功能区划文件,以确认功能区类别
A.65dB和62dB B.70dB和67dB C.75dB和72dB D.80dB和80dB
A.10 B.12 C.15 D.20
A.高速公路 B.铁路干线 C.内河航道 D.城市主干道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和二级
A.二倍频带声压级 B.A声级 C.昼夜等效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LAeq)
A.10km;1km B.20km;3km C.25km;4km D.6~12km;1~2km
A.等距法 B.放射线法 C.网格法 D.同心圆法
A.生态补偿 B.替代方案 C.生态影响的避免 D.生态的恢复
A.天然性:真正的原始生境>人工生境>次生生境 B.可恢复性:易天然恢复的生境>需人工辅助才能恢复的生境 C.生态联系:功能上互相联系的生境>功能上独立的生境 D.存在期限:历史久远的天然或半天然生境>新近生成的生境
A.避免→补偿→消减 B.避免→消减→补偿 C.避免→防护→补偿 D.避免→消减→恢复
A.工艺分析法 B.主辅工程对比法 C.类比分析法 D.遥感分析法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A.一 B.二 C.三 D.五
A.相互依存 B.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 C.互相影响 D.互相影响或相互依存
A.森林公园 B.天然渔场 C.风景名胜区 D.自然保护区
A.矩阵法 B.地理信息系统 C.会议座谈法 D.叠图法
A.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B.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 C.规划方案概述 D.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
A.经济效益 B.环境保护 C.技术水平 D.区域经济发展
A.矩阵的方式 B.列表的方式 C.数学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A.技术标准 B.当地环境保护部门 C.环境保护 D.当地环境卫生部门
A.选址 B.规划目标 C.总体发展规模 D.产业结构
A.国家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B.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C.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工业的特征污染物 D.其他类似地区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A.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0km以上 B.性质简单,一般一个开发区仅涉及某几种或一种行业 C.不确定因素少 D.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B.无论是综合性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均需要编制环境报告书 C.跟踪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D.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是指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A.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B.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 C.开展公众参与 D.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
A.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B.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 C.仅针对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替代方案不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D.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C.旅游度假区 D.工业小区
A.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B.开发区规划中明确规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 C.预测的排放量较大的因子 D.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A.风险识别 B.源项分析 C.后果计算 D.风险管理
A.生产、使用、贮运 B.生产 C.生产、使用 D.生产、贮运
A.5km B.6km C.7km D.10km
A.0.1mg/m3 B.0.5mg/m3 C.1.0mg/m3 D.5.0mg/m3
A.医疗废物 B.尾矿 C.含铬废渣 D.生活垃圾焚烧炉飞灰
A.800m B.900m C.1000m D.1100m
A.SO2 B.O3 C.NOX D.TSP
A.洪泛区 B.滞洪区 C.防洪保护区 D.蓄洪区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的对污染源的控制标准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D.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中包含评价分析者的技术并使其规范化的内容
A.声源的地理位置 B.声源的性质 C.声源与预测点之间的空间分布形式 D.声源的种类
A.75 B.85 C.65 D.70
A.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风向、风速 B.当地人口分布 C.预测范围内声波传播的遮挡物的位置(坐标)及长、宽、高数据 D.树林、灌木等分布情况
A.水文单元 B.人文单元 C.生态单元 D.气候单元
A.其中评价级别最高的影响 B.其中评价级别次高的影响 C.取各级别的平均值,取最接近的一个 D.其中评价级别最低的影响
A.不可逆、长期、累积、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B.可逆、近期、一次、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C.不可逆、长期、累积、明显和局部性的不利影响 D.可逆、近期、累积、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A.相互关系 B.生态同质性 C.生态异质性 D.生态完整性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A.建设项目将来正常生产状况下排放水质建设项目将来非正常生产中排放的水质 B.建设项目将来正常生产状况下排放水质水域水质 C.水域水质建设项目将来非正常生产中排放 D.水域水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