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相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团体中的难度和区分度不同 B.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C.较容易的项目对低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D.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E.以上说法都正确
A.第三人称幻听 B.影响妄想 C.思维破裂 D.情感淡漠 E.紧张性木僵
A.多数在青壮年发病 B.自知力丧失 C.联想障碍,妄想、幻觉是重要的早期表现 D.偏执型是最常见类型 E.病程多迁延,预后不佳
A.老年性痴呆 B.脑外伤 C.神经症 D.精神分裂症 E.抑郁症
A.外表和行为 B.言谈和思维 C.躯体功能 D.情绪状况 E.感知和认知功能
A.情绪低落 B.内心被揭露感 C.被控制感 D.谵妄状态 E.夸大妄想
A.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1周 B.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2周 C.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4周 D.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6周 E.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8周
A.4周 B.5周 C.6周 D.7周 E.8周
A.神经衰弱 B.抑郁症 C.躁狂症 D.精神分裂症 E.精神发育迟滞
A.50mg B.50~75mg C.75~250mg D.150~300mg E.300~400mg
A.急性焦虑发作是面临现实危险时的恐惧反应 B.广泛性焦虑是长期处于不利环境所致的情绪状态 C.焦虑症状完全是病理性的 D.焦虑症状主要是一种超出平常的不安全体验 E.只有无任何诱因所导致的焦虑才是病理性焦虑
A.过敏性皮疹 B.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C.体位性低血压 D.肝功能异常 E.不自主运动
A.恶心 B.视物模糊 C.头疼 D.性功能障碍 E.焦虑失眠
A.癔病 B.反应性精神病 C.疑病性神经症 D.疼痛 E.心身疾病
A.震颤,肌张力增高,慌张步态 B.震颤,面具脸,肌张力增高 C.运动减少,搓丸样动作,肌张力增高 D.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 E.震颤,面具脸,运动减少
A.氟哌啶醇 B.吗氯贝胺 C.地西泮 D.碳酸锂 E.卡马西平
A.氯氮平 B.多塞平 C.地西泮 D.氯丙嗪 E.氯米帕明(氯丙米嗪)
A.50~100mg/d B.100~150mg/d C.150~200mg/d D.200~250mg/d E.250~300mg/d
A.紧张性木僵 B.强制性木僵 C.心因性木僵 D.抑郁性木僵 E.器质性木僵
A.影响妄想 B.强制性思维 C.痴呆 D.关系妄想 E.木僵
A.非真实感 B.视物变形 C.人格解体 D.幻觉妄想 E.错觉
A.世界公认中国人最早使用测验 B.专门人才的训练、选拔和职业指导的需要促进了测验的发展 C.精神疾病患者的收护和分类的需要促进了测验的发展 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将实验法和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 E.以上说法都对
A.认知过程 B.情绪体验 C.外显行为和对项目的反应 D.成长环境 E.遗传特征
韦氏智力量表中智力商数在本质上表示被试的测验成绩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它非常典型地说明了心理测验具有()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E.客观性
A.心理测验的内容和程序是一致的 B.施测人员的接待态度和指导方法有严格要求 C.施测的物理环境有大体性的规范 D.测验分数的评定、计算和解释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 E.以上都是
A.描述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预示性测验 D.纸笔测验 E.操作测验
A.速度测验 B.典型行为测验 C.投射测验 D.常模参照测验 E.标准参照测验
A.潜在测验对象的年龄范围 B.潜在测验对象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程度 C.用来测验的心理特性 D.测验的用途 E.以上都应该明确
A.测验的内容结构 B.各个内容的测验目标 C.各个内容的相对重视程度 D.测验的项目形式 E.以上都是
A.测验的目的 B.用以编制测验的材料的性质 C.潜在测验对象团体(总体)的特点 D.测验人数、经费和时间等限制 E.以上都应考虑
A.项目的范围要与编制计划一致 B.项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要的数量多一倍以上,以备筛选 C.项目的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 D.项目的说明要通俗易懂、意义明确 E.以上都是
A.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正式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 B.预测过程、情境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试时的情况相似 C.预测时限应与正式测试的时限相同 D.在预测中应随时记录被试的反应情形 E.必要时进行两次预测,看两次的分析结果是否一致
A.各份测验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 B.各份测验包含相同的内容范围,但题目不应该有重复 C.各份测验题型相同、题目数量相等 D.各份测验有大体相同的难度分布 E.以上都要
A.测验内容和形式标准化 B.施测过程标准化 C.评分计分标准化 D.分数解释标准化 E.以上都是
A.测验场所的布置 B.测验材料的分发、放置方法和测验实施流程 C.主试者的基本态度以及如何对被试介绍测验目的、反应方法,如何回答被试的提问 D.具体项目的时限、评分方法等 E.以上都是
A.测验项目分析就是计算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B.难度越高越好 C.区分度越高越好 D.难度和区分度无关 E.以上都对
A.难度与区分度无关 B.难度系数越接近0,项目区分度越大 C.难度系数越接近0.5,项目区分度越大 D.难度系数越接近1,项目区分度越大 E.以上说法都不对
A.所有被试都选择某个备选答案 B.所有被试都不选择某个备选答案 C.选择各个备选答案的人数基本相等 D.高分组的通过率等于或低于低分组的通过率 E.以上都是
A.引起系统误差因素与测验目的无关 B.系统误差是恒定的 C.系统误差出现与否是随机的、无规律的 D.系统误差影响测验的效度 E.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A.力求提高测验项目取样的代表性 B.项目说明通俗易懂、清楚确切,避免暗示 C.主试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去施测 D.严格按标准评估分、计分 E.以上都应注意
A.测验动机、焦虑水平、情绪状态 B.测验经验和联系效应 C.反应倾向 D.生理因素 E.以上都是
A.假设所测验的特质必须是稳定的 B.假设遗忘和练习的效果相同 C.假设在两次测验中被试的学习效果没有差别 D.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要适当 E.适合于难度测验
A.总的难度水平在0.5左右的测验信度高 B.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应在0.90以上 C.信度系数受样本的异质性影响 D.测验越长,信度值越高 E.以上说法都对
A.对一组被试实施两个取自同样内容范围的复本测验,两个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低 B.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就测验,教学后测验成绩显著提高 C.不同团体的测验成绩相当 D.被试都能看出测验目的 E.以上都是
A.确定测验的内容效度 B.分析被试对项目的反应过程 C.考察测验的同质性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与广泛使用的韦氏智力量表测验分数相关显著 B.与广泛使用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分数相关显著 C.与高考成绩相关显著 D.文化程度低的被试成绩低于文化程度高的被试 E.70多岁的被试成绩低于20多岁的被试成绩
A.测量效标能真实反映观念效标的重要侧面 B.效标测量稳定可靠 C.效标测量客观公正 D.效标测量简单经济 E.以上都是
A.测验项目质量和数量影响效度 B.被试心身状态和样本团体的特点影响效度 C.施测过程影响效度 D.效标的效度以及测验分数和效标的关系类型影响效度 E.以上都是
A.测验分数不能互相代替时适宜采用多重回归方法合成分数 B.临床判断可能受到经验和偏见的影响 C.预测源少时,进行多重回归后差异加权比推理的等量加权更能有效预测 D.预测源与效标测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时,多重分段比多重线性回归更有效 E.多重回归合成分数预测低概率事件价值不如临床判断
A.导出分数 B.从常模团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样本 C.分析被试测验前的背景因素 D.分析被试在测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E.向当事人报告测验分数
A.智力年龄(心理年龄) B.韦氏智力量表的智商 C.心理治疗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通过或失败 D.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临床量表分 E.学校考试中的排名
A.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构成比率 B.不同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构成比率 C.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构成比率 D.不同文化程度的构成比率 E.以上都是
A.常模团体的构成 B.样本容量 C.取样方法或策略 D.取样的时间进程 E.以上都是
A.阅读测验手册,了解常模团体的情况 B.常模具有时间性,应尽可能选用新近常模 C.可以为特定目的建立特殊常模 D.不能脱离特殊常模团体去解释参照特殊常模的导出分数 E.以上都是正确的
A.8 B.9 C.11 D.89 E.113
A.表示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B.容易理解、容易计算 C.单位相等,适于加减乘除运算和统计分析 D.呈均匀分布(长方形) E.在测验分数转换为百分等级的过程中,接近中位数的分数差值会变大,趋近两极的分数差异值被缩小
A.分数单位是标准差 B.离差智商也是一种转换形式的标准分 C.标准分数是等距的 D.不同测验或量表,只要常模团体一样,分数的标准差相同,分数可以比较 E.以上都对
A.确定测验要测量的知识或技能范围 B.在教学前、教学后两次测试,两次测试中通过率差值大的项目区分度大 C.在教学前、教学后两次测试,教学后成绩显著高于教学前则说明测验有效度 D.测验分数能说明被试在类似人群中的相对位置 E.测验分数表示被试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
依据李尚同学三次模拟考试的情况,学校依据预测软件估计他上一类本科的可能性75%,二类的可能性20%,其他的可能性为5%,这种导出分数是()
A.标准分数 B.掌握分数 C.正确百分数 D.内容标准分数 E.结构参照分数
A.能否适合自己的测量目的 B.是否信度满意 C.是否效度满意 D.常模样本是否符合准备测试的对象,常模资料是否失效 E.以上都是
A.告知测验的时间地点、内容范围、试题类型等,使之对测验有所准备 B.准备与测验相似的材料让被试练习,使之能适应测验方式 C.熟悉施测程序和指导方式 D.准备测验相关材料 E.准备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中、安静的测验场所
A.说完测验指导语后要询问被试有无疑问,确认无疑问后方开始正式测验 B.严格按照指导语回答被试的提问,不对测验做额外的解释 C.事先告知测验的具体时限 D.及时清楚详细地记录被试的反应 E.熟练掌握评分标准,及时表扬正确回答
A.帮助教育、工业、军事、艺术、体育等部门选拔具有最大可能性成功的人 B.帮助把人安置到恰当的位置上或指导往恰当的方向发展 C.帮助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诊断 D.评价个体在学习、能力、人格等方面的特点,评价儿童的心理发育状态等 E.以上都是
A.测验是简便易行、可靠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B.帮助形成假说 C.帮助检验假说 D.借助测验对被试进行实验分组,达到等组化的要求 E.以上都是
A.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心理测验是决策的有益的辅助工具 C.心理测验结果在数量上尚不精确 D.心理测验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尚不扎实 E.以上都是
A.具有一定的资格 B.尊重被试、不强行测验,保守被试的隐私 C.保守测验材料的秘密 D.严格按照标准化测验的指导书使用测验,保证结果真实准确 E.以上都是
A.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B.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C.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 D.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E.以上都是
A.法国心理学家比奈 B.美国心理学家推孟 C.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E.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A.感觉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E.辩证运算期
A.1981年由吴天敏教授修订 B.适用于2~18岁 C.采用传统的年龄量表的编排方式,每岁3个项目,共51项 D.结果的解释采用传统的心理年龄和比率智商 E.连续五题未通过,测验停止
A.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编制和修订 B.第一次采用离差智商的方法表示智力发展水平 C.量表系列包括三个智力量表,分别适用于成人、儿童、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 D.各个量表包括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5~6个分测验,可换算出全量表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E.量表编制者认为智力是使个体有目的的行动、有条理的思想、有效地适应自身环境的心理能力总和
A.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不能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B.应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不能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C.既不能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也不能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D.既能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也能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三个任选一项
A.将分测验原始分转换为平均数10、标准差3的标准分 B.累加分测验的原始分为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的原始分 C.累加分测验量表分为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的原始分 D.查相应年龄组的常模表,把三个量表的原始分转换为智商 E.韦氏智力量表智商是平均数100、标准差15的标准分
A.常识 B.类同 C.算术 D.词汇 E.阅读
A.比奈智力量表 B.韦氏智力量表 C.陆军测验 D.希-内测验 E.丹佛测验
A.古德纳夫(GLGoodenough) B.欧提斯(ASOtis) C.瑞文(JCRaven) D.库尔门(Kulman) E.格塞尔(AGessell)
A.比奈测验 B.希-内测验 C.画人测验 D.瑞文测验 E.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A.可以用于测验聋哑儿童智力 B.适用于3~16岁儿童 C.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马歇尔·希斯基编制 D.测验分数解释上采用学习年龄和学习商数 E.学习年龄是与同年龄全体儿童相比较而得出的
A.瑞文测验是一种言语智力测验 B.瑞文测验要求被试理解图形中符号或图案的规律 C.测量一般智力因素 D.可个别施测 E.可团体施测
A.系列推理 B.图画再生 C.类同概括 D.方阵推理 E.定性分析
A.格塞尔(AGessell) B.夫兰肯堡(WKFrankenburg) C.贝利(NBayley) D.托兰斯(EPTorrancE. E.瑞文(JCRaven)
A.动作能 B.应物能 C.言语能 D.应人能 E.以上都是
A.由夫兰肯堡与多兹编制 B.测验对象为0~6岁婴幼儿 C.测验有105个项目 D.可以测量应人能、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和粗动作四个方面 E.可以用来预测将来的智力高低
A.词语解释 B.词语联想 C.数字背诵 D.图形补充 E.图形推理
A.思维流畅性 B.思维深刻性 C.思维灵活性 D.思维独创性 E.思维精确性
A.高尔顿 B.卡特尔 C.可雷丕林 D.荣格 E.弗洛伊德
A.是非式和折中是非式 B.选择式 C.文字量表式 D.数字量表式 E.以上都是
A.MMPI B.16PF C.EPQ D.EPPS E.TAT
A.高社会赞许性的选项可能影响测验效度 B.因为光环效应产生测验误差 C.使观察结果系统化和数量化 D.记分困难 E.往往信度、效度不高
某重点高中班主任使用评定量表评定班里学生的进取性、聪慧性时,考上一本、二本、三本和没有上线的所有学生普遍得分高,这种结果很可能存在()
A.严格误差 B.宽容误差 C.趋中误差 D.逻辑误差 E.认知误差
A.联想法 B.构造法 C.完成法 D.推理法 E.选排法和表露法
A.测验采用没有明确结构和固定意义的刺激材料 B.被试的反应自由广泛 C.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 D.测验解释具有整体性 E.测验信度、效度满意
A.哈萨威(SRHawthway)和麦金利(TCMackinley) B.卡特尔 C.詹金斯(CDJenkins) D.莫瑞 E.摩根
A.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 B.测量乐群性、幻想性、紧张性等16种人格因素 C.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 D.除测量16种人格特质外,还能根据公式推算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 E.以上说法都对
A.适应与焦虑性 B.内向与外向性 C.创新与保守性 D.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 E.怯懦与果断性
A.内外倾性量表 B.情绪性量表 C.聪慧性量表 D.说谎量表 E.精神质量表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B.莫瑞的人类需要理论 C.奥雷姆的需要理论 D.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E.罗尔的职业兴趣理论
A.折中是否法 B.强迫选择法 C.自由联想法 D.快速表露法 E.以上都不是
A.4个 B.14个 C.15个 D.16个 E.18个
A.MMPI B.EPQ C.EPPS D.JAS E.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