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习 B.独立自主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找工作 E.建立友谊
A.婴儿3个月时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B.听觉对于正常、健康的婴儿来讲一生下来就有 C.味觉感受器在出生3个月时开始发育 D.嗅觉感受器在出生后七八个月时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 E.婴儿在出生后49天时已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
A.婴儿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 B.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备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 C.新生儿未能对逼近物体进行反应 D.新生儿已经具有原始的深度知觉 E."视崖"装置是用来研究婴儿深度恐惧感的
A.婴儿在2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B.婴儿在6~7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C.婴儿在3个月以前就有了大小知觉恒常性 D.婴儿在6个月以前能辨别大小 E.婴儿在7个月时具有了分辨复杂形状的能力
A.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 B.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C.1~2个月婴儿的注意已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 D.6个月婴儿注意表现在更广泛、更复杂的吸吮、抓握、操作等日常感知活动 E.1岁以后的婴儿听到成人说出某个物体的名称时,便会相应地注意那个物体
A.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已有了听觉记忆 B.新生儿有了再认表现 C.3个月婴儿对操作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 D.6个月以后的婴儿再现、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E.12个月以后的延迟模仿能力产生
A.婴儿的学习可分为习惯化、经典/工具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三个层次 B.婴儿从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 C.4个月以后的婴儿再认能力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进步 D.10~12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基本的数的概念学习 E.10~12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高级的、对现实事物的分类
A.过渡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E.相对具体性
A.0~1岁,3~4岁 B.1~2岁,4~5岁 C.2~3岁,5~6岁 D.3~4岁,6~7岁 E.4~5岁,7~8岁
A.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 B.婴儿最早可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C.15个月时基本已能说出50个词 D.16~19个月是词语爆炸时期 E.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时期
A.第一个里程碑(0~3个月) B.第二个里程碑(2~7个月) C.第三个里程碑(3~10个月) D.第四个里程碑(9~18个月) E.第五个里程碑(18~36个月)
A.托马斯 B.布雷泽尔顿 C.格维茨 D.孟昭兰 E.韩进之
A.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D.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E.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A.安斯沃斯 B.格维茨 C.托马斯 D.布雷泽尔顿 E.皮亚杰
A.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 B.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 C.道德自律期、道德成规期 D.他律期、自律期 E.自律期、他律期
A.道德成规前期:2岁~小学低年级 B.道德成规前期:3岁~小学低年级 C.道德循规期:自小学中年级开始 D.道德循规期: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E.道德自律期:自青年初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
A.2岁左右 B.2.5~3岁 C.3~5岁 D.5~7岁 E.7~9岁
A.模仿性游戏-表演性游戏-角色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B.模仿性游戏-角色性游戏-表演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C.表演性游戏-模仿性游戏-角色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D.表演性游戏-角色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E.有规则的游戏-模仿性游戏-表演性游戏-角色性游戏
A.帮助 B.分担 C.合作 D.关爱 E.对他人的同情心
A.认识和认知活动要越过间接经验的阶段 B.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C.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D.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E.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2~15岁 E.15~18岁
A.11~12岁 B.12~13岁 C.13~14岁 D.14~15岁 E.16~18岁
A.烦恼突然增多 B.不知怎么出现在众人面前 C.容易出现内疚感 D.不知如何保持和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中应有的地位 E.心理上的断乳带来孤独的心境、压抑的心理
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C.强烈的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 D.自我评价的成熟 E.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A.开始建立友谊 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 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 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 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
A.人的身体在20~30岁期间达到生理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B.人的体力在30岁达到顶点,以后便开始衰退 C.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 D.女性更年期持续时间一般8~12年 E.男性没有更年期
A.成年人的智力较青少年有进一步的提高 B.成年初期,个体的观察力具有主动性、单维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C.记忆力全面下降 D.在想象力上,个体想象中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 E.成年中期,在智力操作方式上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A.性生活的适应 B.人际关系的适应 C.夫妻间经济收入的使用安排 D.孩子出生后家庭生活的适应 E.夫妻间职业的适应
A.蜜月期-深沉期-移情期-矛盾期 B.蜜月期-矛盾期-深沉期-移情期 C.蜜月期-矛盾期-移情期-深沉期 D.蜜月期-深沉期-矛盾期-移情期 E.蜜月期-移情期-矛盾期-深沉期
A.最早衰退的是视觉 B.味觉在55岁以后的感受性急剧下降 C.视觉在60岁后衰退严重 D.机械记忆减退,回忆力显著下降 E.智力全面减退
老年期的情感发展特点是() ①容易有消极情感体验 ②容易激动、冲动 ③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诱发事件 ④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⑤情感体验丧失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E.①④⑤
A.期待期-退休期-稳定期-适应期 B.退休期-期待期-适应期-稳定期 C.退休期-适应期-期待期-稳定期 D.稳定期-退休期-期待期-适应期 E.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
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是() ①兴趣广泛 ②心情愉快 ③性格开朗 ④热爱生活 ⑤善于交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E.②③⑤
A.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次 B.意识、前意识是个体心里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 C.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但可以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 D.潜意识在正常心理功能中作用不大 E.潜意识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的症状
A.梦 B.口误 C.动作失误 D.力比多 E.神经症症状
A.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但对行为的影响都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 B.性本能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 C.精神投入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反精神投入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 D.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 E.反精神投入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
A.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 B.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 C.本能中心所在,是无意识、无理性的 D.奉行快乐原则 E.婴儿的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本我组成的
A.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B.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 C.自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 D.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追求无条件的即刻满足 E.自我是本我的唯一出路
A.神经症性焦虑、特质焦虑、现实焦虑 B.神经症性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C.基本焦虑、特质焦虑、道德焦虑 D.特质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E.基本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A.既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也可在意识水平上进行 B.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时,当事者本人一般是不知道的 C.防御机制都通过伪装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D.防御机制都通过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E.防御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阻挡本我冲动,二是干扰本我冲动
A.替代 B.认同 C.压抑 D.投射 E.合理化
A.压抑 B.替代 C.投射 D.反向形成 E.合理化
A.彻底遏制本我的欲求 B.全面满足本我的欲求 C.适当满足本我的欲求 D.完全遵从自我的现实原则 E.完全遵从超我的道德原则
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 D.潜伏期 E.生殖期
A.潜意识的思想不是新东西 B.该理论过于主观,完全不可验证 C.使用了不具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他的理论 D.过分强调本能 E.对普遍的人性消极面的描述
A.创新-罪恶 B.勤奋-自卑 C.亲密-孤独 D.自我整合-失望 E.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A.能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B.能投入工作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C.秩序感和意义感,对自己和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 D.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E.意志训练,能做决定
A.0~1岁 B.1~3岁 C.4~5岁 D.6~11岁 E.12~20岁
A.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B.刻板严厉,过度自责,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C.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愧疚 D.角色混乱,没有固定标准,感到虚伪 E.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工作
A.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B.本我、自我、超我 C.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D.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E.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妮姆斯、自身
A.人格面具 B.阴影 C.阿尼玛 D.阿妮姆斯 E.自身
A.外倾感觉型 B.外倾思维型 C.内倾感觉型 D.内倾思维型 E.外倾直觉型
A.力比多 B.集体无意识 C.基本焦虑 D.追求卓越 E.存在感
A.器官缺陷与补偿是人格的首要动力 B.自卑感是所有个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 C.自卑感只起积极作用 D.在后期理论中,力求优越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E.力求优越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A.社会兴趣 B.生活风格 C.创造性自我 D.追求卓越 E.自卑情结
A.人本主义理论 B.特质论 C.交互作用论 D.认知论 E.行为主义理论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斯金纳 D.凯利 E.卡特尔
A.斯金纳 B.华生 C.班杜拉 D.多拉德 E.米勒
A.维持强化标准不变 B.突然提高强化标准 C.逐渐提高强化标准 D.逐渐降低强化标准 E.突然降低强化标准
A.连续强化 B.部分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E.忽视
A.习得行为保持时间较短 B.引起反应的速度较慢 C.习得行为保持时间较长,但引起反应的速度较慢 D.习得行为保持时间较短,但引起反应的速度较快 E.习得行为保持时间较长,引起反应的速度较快
A.精神分析观点 B.特质论观点 C.交互作用观点 D.行为主义观点 E.人本主义观点
A.替代性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部分强化 E.负强化
A.强化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保存过程 B.强化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C.注意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保存过程 D.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E.注意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保存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A.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行为准则和对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B.自我强化与环境的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一起构成班杜拉扩展的强化概念 C.环境因素通过个体评价而影响行为,是自我强化标准的发展和认识过程 D.自我强化间接加快了人类形成满足延迟的能力 E.自我强化的发展和认识过程体现了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A.承认潜意识的作用 B.承认内部认知过程 C.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D.承认自我潜能的作用 E.承认人格的特质
A.场 B.能量场 C.现象场 D.意义场 E.心理场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理想自我 E.现实自我
A.组织性、整体性、一致性 B.现实性、目的性、和谐性 C.理想性、相似性、顺应性 D.现实性、相似性、一致性 E.现实性、整体性、相似性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史蒂文森 D.卡特尔 E.弗洛姆
A.同一性混乱 B.存在感的丧失 C.价值条件的作用 D.本我和自我的矛盾 E.人的异化
A.自我经验的开放态度 B.自我的协调 C.机体估价过程 D.无条件积极关注 E.真诚
A.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B.开放、自愿、有条件积极关注 C.热心、负责、有条件积极关注 D.坦诚、热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E.真诚、热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A.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E.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越高级的需要,在种族进化中出现越迟 B.越高级的需要,在个体发展中出现相对晚一些 C.越低级的需要,强度越高 D.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对高级需要的追求能产生更深刻的幸福体验 E.需要层次的满足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A.卡特尔 B.阿尔波特 C.高登伯格 D.米歇尔 E.艾普斯坦
A.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致性 B.特质具有动力性 C.特质可以直接被观察到 D.特质是人存在的真实的重要部分 E.特质都有独特的和普遍的两个方面
A.个人特质 B.一般特质 C.枢纽特质 D.核心特质 E.次要特质
A.卡特尔 B.高登伯格 C.阿尔波特 D.米歇尔 E.艾普斯坦
A.生活记录材料 B.客观测验材料 C.问卷资料 D.他人评价材料 E.梦
A.个人特质、一般特质 B.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C.个别特质、共同特质 D.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E.能、外能、辅助
A.1936年 B.1928年 C.1926年 D.1908年 E.1918年
A.《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科学》 B.《社会心理科学:大纲与资料集》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C.《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和《社会心理科学》 D.《社会心理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E.《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为社会心理学诞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学者是() ①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③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孤独 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E.③和④
A.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C.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景的状况 D.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E.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A.角色不清 B.角色领悟 C.角色采择 D.角色扮演 E.角色期望
A.角色转换 B.角色危机 C.角色混乱 D.角色中断 E.角色无能
A.角色失败 B.角色不清 C.角色间冲突 D.角色中断 E.角色内冲突
A.戈夫曼 B.布鲁默 C.米德 D.库利 E.杜威
A.库恩 B.米德 C.戈夫曼 D.布鲁默 E.威因斯坦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包括() ①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 ②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③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身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A.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E.①②③
A.注意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保持过程 B.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保持过程 C.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E.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A.成功命题 B.刺激命题 C.价值命题 D.剥夺与满足命题 E.侵犯与赞同命题
A.霍曼斯 B.布劳 C.埃莫森 D.多拉德 E.詹姆斯
A.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 B.心理环境和内部个人区域 C.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人区域 D.外部环境、心理环境和内部个人区域 E.以上都不是
A.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B.人际吸引 C.组织压力 D.群体决策 E.领导方式与群体心理气氛的相互关系
A.弗洛伊德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C.美国芝加哥学派 D.人本主义 E.行为主义
A.罗斯 B.米德 C.麦孤独 D.詹姆斯 E.霍曼斯
A.经济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E.语言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