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井型计数器 B.剂量监测仪 C.肾图仪 D.活度计 E.γ相机
A.γ射线的能量是单一的,脉冲信号的幅度也是单一的 B.闪烁探测器输出的脉冲信号的幅度和入射射线的能量成正比 C.能谱反映了晶体中接收到的能量的分布情况 D.典型的7能谱包含三个独立的峰,分别是全能峰、康普顿连续谱、反散射峰 E.一个γ光子射入晶体后,晶体吸收的能量总是γ射线的全部能量
A.电离作用 B.荧光现象 C.感光效应 D.光电效应 E.康普顿效应
A.γ射线的能量相差小于全能峰的FWHM B.γ射线的能量相差等于全能峰的FWHM C.γ射线的能量相差大于全能峰的FWHM D.γ射线的能量相差小于反散射峰的FWHM E.γ射线的能量相差大于反散射峰的FWHM
A.增大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剂量 B.增大采集矩阵 C.减小采集矩阵 D.改列表模式为帧模式采集 E.改字模式为字节模式采集
A.减少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剂量 B.增大采集矩阵 C.减小采集矩阵 D.改字节模式为字模式采集 E.改字模式为字节模式采集
A.4KB B.32KB C.64KB D.128KB E.256KB
A.标记抗原过量时 B.标记抗体过量时 C.待测抗原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 D.待测抗原浓度低于第一标准品浓度时 E.当标记抗体能与50%的待测抗原结合时
A.FT3 B.FT4 C.TSH D.TPOAb E.TsAb
A.FT3与FT4 B.TSH C.TSAb D.TPOAb与TGAb E.Tg
A.Graves病 B.桥本氏甲亢 C.亚甲炎甲状腺毒症期 D.非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 E.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结节
A.艾迪生病 B.Ross综合征 C.Liddle综合征 D.肾病综合征 E.3β-羟类固醇脱氢酶缺乏
A.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道和肺脏、胸廓(不包括膈肌)组成 B.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上缘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C.右肺共有3叶10个肺段;而左肺共有2叶8个肺段 D.肺泡是肺的基本单位 E.上、下呼吸道分别仅有气体传导和气体交换的功能
A.99mTc-MAG3 B.99mTc-MAA C.99mTc-DTPA D.99mTc-DMSA E.81mKr
A.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B.呼吸困难、胸痛、咳嗽 C.呼吸困难、咳嗽、咯血 D.胸痛、咯血、咳嗽 E.呼吸困难、咯血、晕厥
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B.螺旋CT和电子束CT C.MRI肺动脉造影 D.肺动脉造影 E.心电图
A.1~10μm B.5~10μm C.3~5μm D.2~20nm E.20~40nm
A.肾血浆流量减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减低 C.血浆晶体渗透压减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E.囊内压增高
A.细胞吞噬 B.特异性结合 C.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 D.选择性浓聚并停留 E.合成代谢
A.分析分肾功能 B.测定GFR C.测定ERPF D.鉴别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 E.发现位置异常的肾脏
A.由于一种元素的所有同位素物理性质相同,在生物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免疫学反应和生物学过程也都是完全相同的 B.生物体或生物细胞不能区别同一元素的各个同位素 C.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也具有同一性,因为标记化合物与被研究的物质也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性质和代谢途径 D.标记化合物过程中一般不改变化合物的原有结构,也不影响该化合物的原有性质 E.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
A.为保证显像质量,尽可能加大使用剂量 B.为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尽可能减少用量 C.每个患者需尽量使用相同的剂量 D.根据受检者的身高决定剂量 E.在满足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使用剂量
A.射线类型 B.放射化学纯度和化学纯度 C.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 D.显像剂射线能量和放射性活度 E.显像剂的药物疗效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E.+5价
A.增加99mTc标记药物的稳定性 B.将高价态99mTc还原为低价态 C.消除由于H2O受辐射分解而产生的氧化的自由基 D.防止99mTc被空气氧化 E.调节放射性标记药物的pH值
A.早期癌肿 B.术后复发肿瘤 C.久病体弱 D.血清人抗鼠抗体阳性 E.癌肿广泛转移
A.细胞特殊需要而代谢性陷入 B.因特殊价态而被细胞选择性摄取 C.特异性结合 D.微血管栓塞 E.化学吸附作用
A.99mTc-MIBI B.99mTc-DTPA C.99mTc-RBC D.99mTc-MDP E.99mTc-EC
A.131I-碘化钠 B.18F-FDG C.123I-IBZM D.99mTc-DTPA E.99mTc-Trodat1
A.病变组织不显影 B.正常组织放射性分布浓于病变组织 C.病变组织放射性的分布浓于正常脏器组织 D.病变区为"冷区" E.正常组织放射性等于病变组织
A.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B.脑代谢显像 C.神经受体与免疫显像与血脑屏障功能显像 D.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脑池显像 E.颅骨断层显像
A.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组成 B.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C.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D.两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大脑纵裂,纵裂底部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板称胼胝体 E.端脑与小脑之间略呈水平方向的深裂称小脑纵裂
A.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组成 B.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C.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D.两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大脑纵裂,纵裂底部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板称脑干 E.端脑与小脑之间略呈水平方向的深裂称大脑横裂
A.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5个叶 B.端脑的表面为灰质,称大脑皮质。皮质深面是由出入皮质的神经纤维形成的白质,称大脑髓质 C.位于大脑半球底部深埋于端脑基底髓质白质中的一群灰质核团,称基底神经核 D.基底神经核由纹状体、屏状核和豆状核构成 E.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后者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A.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不规则的腔隙即侧脑室 B.间脑位于两大脑半球之间,连接端脑和中脑 C.左右间脑之间矢状方向的窄隙即为第四脑室 D.根据丘脑的发生和功能,可分为丘脑部和下丘脑部 E.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后者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A.脑通过左、右颈外动脉和左、右椎动脉保持充分的血液供应 B.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经颅底入颅,在颅底连接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C.脑底动脉环平衡两半球的血液供应,由动脉环发出分支入脑 D.脑动脉在脑实质中反复分支直至毛细血管 E.脑毛细血管彼此交织成连续的吻合网,为脑的物质交换提供充分条件
A.颈内动脉经颈动脉孔入颅腔,在视交叉外侧分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间有一短的前交通动脉 B.椎动脉经颈动脉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C.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动脉沟前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D.由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与大脑前、中动脉皮质之间,脉络丛前、后动脉间吻合极为丰富 E.大脑后动脉不完全性或缓慢闭塞往往没有显著症状
A.额叶外侧面和底面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其内侧面血供来自大脑前动脉 B.顶叶血供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 C.颞叶外侧面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内侧面血供来自大脑后动脉 D.枕部血供来自大脑后动脉 E.岛叶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
A.脑底动脉环位于脑底面,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近侧段、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组成 B.脑底动脉环的主要功能是平衡血流,保持脑血液均衡分布 C.脑底动脉环不仅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底动脉系之间的吻合,并且也是两侧颈内动脉系间的吻合 D.正常情况下,左、右动脉环间血流互不沟通,当环的某一部分动脉血流量突然变化时,血液可由一侧流向另一侧,从而保证各部脑组织血流量相当或起侧支循环的作用 E.脑底动脉环不能平衡大脑血流
A.脑的毛细血管逐渐汇集成静脉。脑的浅、深静脉先回流至硬膜窦,再经颈内静脉等回心 B.人脑没有淋巴系统,静脉是血液回流的唯一途径 C.大脑浅静脉主要汇流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血流 D.大脑浅静脉可分为三组: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脉和大脑下静脉 E.人脑有淋巴系统和静脉系统两套血液回流系统
A.5% B.10% C.15% D.20% E.30%
A.7% B.13% C.17% D.23% E.31%
A.100ml B.150ml C.250ml D.350ml E.750ml
A.约10ml/(min.100g) B.约20ml/(min.100g) C.约50ml/(min.100g) D.约80ml/(min.100g) E.约100ml/(min.100g)
A.端脑的表面为灰质,称大脑皮质 B.皮质深面是由出入皮质的神经纤维形成的白质,称大脑髓质 C.脑组织中白质血流量为灰质血流量的3~4倍 D.灰质组织消耗氧和葡萄糖的量亦较白质组织高 E.脑组织各部分的血液流量、耗氧量都可随其活动情况而发生变化
A.白质血流量是灰质血流量的2倍 B.灰质血流量是白质血流量的2倍 C.白质血流量是灰质血流量的3~4倍 D.灰质血流量是白质血流量的3~4倍 E.白质血流量是灰质血流量的1倍
A.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B.氧分压下降 C.氢离子浓度升高 D.局部温度升高 E.氧分压升高
A.10% B.20% C.50% D.70% E.80%
A.尽管动脉血压在很大范围内变化,然而流经脑的血流量基本保持相对恒定 B.血压下降、血供不足,脑组织局部代谢产物积聚,引起血管舒张 C.血压升高、血流增多,代谢产物被清除,引起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 D.血压下降、血供不足,脑组织局部代谢产物积聚,引起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 E.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在保证脑血液供应上极为重要
A.脑毛细血管的周围有一层胶质界膜,对大分子物质有屏障作用 B.脑毛细血管内皮的外面有一层连续的基膜,构成血脑屏障的第二道隔膜 C.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质膜无窗孔,细胞间紧密连接连成一整体,内皮细胞间间隙直径小,只有小分子量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 D.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吞饮小泡,具备主动转运高分子物质和低分子离子化合物的功能 E.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嗜脂性,溶解于脂性物质中的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水溶性物质不易通过
A.带负电荷分子 B.分子量小于500 C.脂溶性分子 D.电中性分子 E.水分子
A.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质膜无窗孔,细胞间紧密连接连成一整体,内皮细胞间间隙直径小,只有小分子量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 B.脑毛细血管的周围有一层胶质界膜,对大分子物质有屏障作用 C.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亲水性,水溶性物质易通过 D.脑毛细血管内皮的外面有一层连续的基膜,构成血脑屏障的第二道隔膜 E.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吞饮小泡,因而不具备主动转运高分子物质和低分子离子化合物的功能
A.脑的室腔及蛛网膜下腔内充满了无色透明的液体是脑脊液 B.正常人脑脊液每24小时更新一次,分泌脑脊液的速度为每分钟0.3~0.4ml C.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至第四脑室,继而流入小脑延髓池,并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蛛网膜颗粒渗透至上矢状窦内 D.脑脊液主要由各脑室脉络丛分泌,室管膜和脑实质也能生成脑脊液 E.脑脊液不断由脉络丛等产生,又不断经蛛网膜颗粒回流到血液中,形成脑脊液循环
A.动脉血压 B.神经因素 C.体液因素 D.脑血管自身调节 E.中心静脉压
A.乙酰胆碱受体 B.多巴胺受体 C.肾上腺素能受体 D.5-羟色胺(5-HT)受体 E.皮质类固醇受体
A.惯性原理 B.Fick的物质守恒原理 C.平衡原理 D.稀释原理 E.离子交换
A.增加检查次数 B.负荷试验等介入方法 C.延长检查时间 D.增加显像剂用量 E.换用不同显像剂
A.局部脑血流量(region cerebral blood flow,rCBF) B.脑血管动态 C.脑静态 D.脑池 E.心肌灌注
A.局部脑血流显像未见明显异常 B.rCBF呈局部低灌流区,24小时后恢复正常 C.rCBF显示为多个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域 D.TIA发作以后24小时rCBF仍呈局部低灌流区 E.rCBF呈局部高灌流区
A.皮质变薄 B.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稀疏 C.脑室和白质相对扩大 D.脑内容量减少 E.脑室缩小
A.急性脑梗死的超急性期(0~6小时以内)脑血流灌注显像已呈阳性结果 B.急性脑梗死呈现为放射性缺损区域 C.SPECT缺损的范围往往较CT所显示的病灶大 D.SPECT缺损的范围往往较CT所显示的病灶小 E.rCBF显像诊断急性脑梗死要比CT敏感
A.双侧小脑出现对称性显像剂分布缺损 B.双侧小脑出现不对称性显像剂分布缺损 C.一侧小脑放射性明显高于对侧小脑 D.一侧小脑放射性明显低于对侧小脑,对侧大脑半球同时存在缺血性改变 E.一侧小脑放射性明显低于对侧小脑,同侧大脑半球同时存在缺血性改变
A.脑挫伤伴脑脊液漏 B.脑挫伤伴硬膜下血肿 C.缺血性脑病 D.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E.脑挫伤伴脑脊液鼻漏
A.rCBF B.脑血管动态 C.脑静态 D.脑脊液间隙 E.小脑
A.169Yb-DTPA B.111In-DTPA C.99mTc-HAS D.过锝[99mTc]酸盐 E.99mTc-DTPA
A.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B.癫痫病灶的诊断和定位 C.脑瘤的诊断 D.痴呆分型 E.蛛网膜下腔出血
A.氧代谢 B.氨基酸代谢 C.葡萄糖代谢 D.脂肪酸代谢 E.以上都是
A.123I-IMP B.133Xe C.15O2 D.99mTc-HMPAO E.99mTc-ECD
A.中央沟 B.外侧裂 C.顶枕沟 D.矩状裂 E.扣带沟
A.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C.大脑中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 D.小脑上动脉 E.小脑下后动脉
A.缺血病灶 B.梗死病灶 C.变性病灶 D.充血病灶 E.出血病灶
A.脑内pH值与血液不同,pH变化导致99mTc-ECD结构变化 B.脂溶性络合物转变为水溶性的次级络合物 C.99mTc-ECD的构型发生变化 D.99mTc-ECD的一个酯基被特异酯酶水解为羧基,失去脂溶性 E.与谷胱甘肽结合
A.脑脊液内pH值与血液不同,pH变化导致99mTc-HMPAO结构变化 B.进入脑细胞实质的99mTc-HMPAO构型改变而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 C.99mTc-HMPAO的构型保持稳定 D.99mTc-HMPAO在经肝肾代谢 E.与红细胞结合
A.18F-FDG B.13NH3 C.15O2 D.11C-蛋氨酸 E.11C-亮氨酸
A.水溶性、不带电、小分子 B.脂溶性、不带电、小分子 C.水溶性、带电、小分子 D.脂溶性、带电、小分子 E.水溶性、带电、大分子
A.99mTc-ECD的脑摄取率是4.6%~7.6%,脑内的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6小时以内变化较少 B.99mTc-ECD的主要优点是体外稳定性很高,标记后放置24小时放化纯度仍可大于90% C.99mTc-ECD血液清除非常快,有利于获得高反差的脑灌注影像 D.99mTc-ECD可在同一天内重复显像,适合于特殊检查和介入试验 E.99mTc-ECD脑内分布有轻微变化,1小时脑内总放射性约减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