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H B.MCHC C.RDW D.HCT E.Hb
A.100~120g/L B.100~150g/L C.120~160g/L D.110~150g/L E.160~180g/L
A.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调节 B.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调节 E.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耐受
A.异物性 B.大分子 C.一定的化学基团 D.决定簇 E.物理性状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A.补体是一组具有抗体样活性的球蛋白 B.补体是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C.补体是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糖蛋白 D.补体是一组特殊的免疫球蛋白 E.补体是一种特殊的酶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扁桃体 E.淋巴结
A.潜伏期长 B.抗体合成率低 C.优势Ig为IgG D.抗体高峰滴度低 E.低亲和性抗体
A.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样的活性物质 B.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C.细胞因子实际上是一种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的前体 E.补体样的物质
A.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D.抗衰老 E.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
A.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如相容则互不排斥,不相容则出现排斥反应 B.供者与受者相互排斥的程度 C.供者与受者大小相适合的程度 D.供者与受者的免疫状态 E.仅指供者的免疫状态
A.细胞的大小 B.细胞的密度 C.细胞所带的电荷 D.相应细胞的特性和不同标志 E.细胞的黏滞性
A.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选择性IgA缺乏症 C.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D.多发性骨髓瘤 E.性联高IgM综合征
A.Fc受体 B.CR受体 C.SmIg D.E受体 E.TCR
A.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B.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C.免疫器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A.HLA B.MHC C.MHS D.MHA E.WBC
A.X/(100+Y) B.X×100/Y C.100/X×(100+Y) D.X×100/(100+Y) E.100/(X+Y)
A.20%~30% B.30%~40% C.30%~50% D.40%~50% E.50%~60%
A.10×109/L B.15×109/L C.20×109/L D.25×109/L E.30×109/L
A.红细胞沉降速度 B.红、白细胞沉降速度 C.有核红细胞沉降速度 D.成熟红细胞沉降速度 E.全血细胞沉降速度
A.7.0μm B.6.0μm C.5.5μm D.5.0μm E.4.5μm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不能确定
A.24h尿 B.餐后尿 C.随机尿 D.晨尿 E.餐前尿
A.α1-球蛋白 B.β-球蛋白 C.本周蛋白 D.白蛋白 E.T-H蛋白
A.扫描电镜 B.透射电镜 C.荧光显微镜 D.相差显微镜 E.偏振光显微镜
A.白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凝血因子 E.肌红蛋白
A.0.5h内 B.1.0h内 C.1.5h内 D.2.0h内 E.3.0h内
A.细菌检查 B.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C.细胞计数 D.病理学检查 E.寄生虫学检查
A.无色 B.灰白色 C.黄色 D.淡红色 E.棕色
A.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B.双方彼此受益 C.双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D.双方均不受益 E.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A.虫卵 B.似囊尾蚴 C.钩球蚴 D.棘球蚴 E.囊尾蚴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蛲虫 C.钩虫 D.猪带绦虫 E.蛔虫
A.多糖抗原 B.蛋白抗原 C.菌体抗原 D.鞭毛抗原 E.荚膜抗原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F群
A.是我国国内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 B.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有荚膜,有鞭毛 C.根据O抗原构造,痢疾志贺菌为A群志贺菌 D.不分解葡萄糖,迟缓分解乳糖 E.致病因素为血浆凝固酶和杀白细胞素
A.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立克次体 E.真菌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支原体 E.衣原体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E.核糖体
A.异染颗粒 B.中介体 C.质粒 D.芽胞 E.转位因子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淋病奈瑟菌
A.特异性高,具有群和型的特性 B.耐热,特异性低 C.不耐热,特异性低 D.根据其抗原不同可将霍乱弧菌分为2个血清型 E.不耐热,具有群和型的特性
A.葡萄糖 B.乳糖 C.孔雀绿 D.林可霉素 E.聚山梨酯-80
A.未见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B.镜下见到浆细胞、网状细胞等 C.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 D.杆状核粒细胞比例低于分叶核粒细胞 E.以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A.B细胞 B.T细胞 C.NK细胞 D.粒细胞 E.单核细胞
A.T细胞和B细胞 B.淋巴系和髓系细胞 C.粒系和单核系细胞 D.粒系和红系细胞 E.粒系和巨核系细胞
A.网织红细胞计数 B.血清游离血红蛋白 C.血清LDH D.红细胞计数 E.Rous试验
A.是红细胞酶缺陷的筛选试验 B.脆性增高说明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小于正常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脆性往往增高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脆性往往降低 E.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确诊试验
A.血清铁 B.血清铁蛋白 C.血清总铁结合力 D.骨髓内铁粒幼细胞数 E.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
A.血清铁降低 B.储存铁减少 C.组织铁减少 D.细胞内铁缺乏 E.血清转铁蛋白减少
A.合成释放前列环素 B.受神经调节血管收缩 C.内皮细胞合成vWF D.释放PAI调节血液凝固 E.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激活血小板
A.AT-Ⅲ B.FVⅢ C.FXⅢ D.PAI E.vWF
A.Ⅰ B.Ⅱ C.Ⅲ D.Ⅳ E.Ⅴ
A.脂肪酸的β氧化 B.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C.糖异生 D.糖酵解 E.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
A.α-氨基酸、丙酮酸 B.α-氨基酸、乳酸 C.α-氨基酸、L-谷氨酸 D.α-氨基酸、草酰乙酸 E.α-氨基酸、α酮戊二酸
A.高热 B.休克 C.长期不进食 D.持续大量呕吐 E.急性肾功能衰竭
A.TRH B.皮质醇 C.生长激素 D.游离的T3、T4 E.雌激素
A.蛋白酶 B.淀粉酶 C.胶原酶 D.胰蛋白酶 E.糜蛋白酶
A.TnI B.TnT C.TnC D.Mb E.cTn
A.LD1>LD2>LD3>LD4>LD5 B.LD2>LD1>LD3>LD4>LD5 C.LD3>LD1>LD2>LD4>LD5 D.LD4>LD1>LD2>LD3>LD5 E.LD5>LD1>LD2>LD3>LD4
A.20g B.25g C.30g D.40g E.50g
A.增高 B.降低 C.不变 D.变化不定 E.蛋白质变性
A.电解质在细胞内、外分布是不均匀的 B.电解质在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血管壁对各种无机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D.蛋白质等大分子构成晶体渗透压 E.水分可自由通过细胞膜,不受渗透压的影响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和内液 D.组织液 E.血浆
A.酸碱度采用酸碱指示剂法 B.比密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C.尿白细胞采用中性粒细胞酯酶法 D.尿胆原采用醛反应法 E.尿糖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A.最适反应pH6.9~7.0 B.分子量较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 C.需氯离子活化 D.不能采用EDTA抗凝血来检测 E.淀粉酶升高即可确诊胰腺炎
A.由肝细胞分泌 B.成人每日分泌800~1000ml C.与消化有关 D.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 E.与消化无关
A.提高分析精密度 B.防止试剂干扰 C.防止样品间的交叉干扰 D.提高反应速度 E.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A.催化的功能相同 B.催化的功能不同 C.分子结构相同 D.电泳行为相同 E.Km相同
A.2 B.3 C.4 D.5 E.6
A.稳定型心绞痛 B.不稳定型心绞痛 C.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D.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E.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
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T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呈圆形 B.大小为白细胞的2~3倍 C.前端有4根前鞭毛 D.最适宜生长pH为5.5~6.0 E.适宜温度为25~42℃
A.抗核抗体 B.类风湿因子 C.抗ENA抗体 D.抗DNA抗体 E.抗人球蛋白
A.家兔 B.小白鼠 C.绵羊 D.小牛 E.豚鼠
A.UrPa B.Cr C.UA D.CK E.TBA
A.280nm B.260nm C.340nm D.540nm E.600nm
A.可溶性的 B.不溶性的 C.脂溶性的 D.颗粒状的 E.粉末状的
A.HRP和葡萄糖氧化酶 B.β-半乳糖苷酶和HRP C.葡萄糖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 D.脲酶和碱性磷酸酶 E.HRP和碱性磷酸酶
A.艰难梭菌 B.颗粒丙酸杆菌 C.迟缓优杆菌 D.脆弱类杆菌 E.婴儿双歧杆菌
A.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 B.氨基酸脱氨产生的游离氨 C.鸟氨酸循环产生的尿素 D.肌酐与尿酸 E.食物中未吸收的氨基酸
A.调节离子强度,改变抗原与抗体分子的比例 B.改变抗原抗体反应溶液的pH,调节酸碱度 C.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失去电荷,破坏水化层促使凝集或沉淀形成 D.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性,破坏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可逆性 E.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增大抗原抗体的亲和力
A.10h B.12h C.18h D.24h E.≥48h
A.淀粉酶 B.凝血酶原 C.碱性磷酸酶 D.酸性磷酸酶 E.脂肪酶
A.1.5万 B.2.0万 C.3.0万 D.5.0万 E.7.0万
A.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B.尿胆红素明显阳性 C.尿胆原减少 D.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E.尿胆素减少
A.白细胞4~5个/HP B.偶见磷酸钙结晶 C.多量透明管型 D.颗粒管型1~2/低倍镜视野 E.红细胞管型1~2/低倍镜视野
A.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吸收药物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服用剂量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A.CK B.LDH C.AST D.Mb E.cTn
A.ALP和CK B.ALT和AST C.AST和AMY D.CK和CK-MB E.γ-GT和ALT
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K-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D.对发病6小时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 E.肌钙蛋白比CK-MB出现更早
A.50~70ml/min B.60~90ml/min C.80~120ml/min D.120~150ml/min E.150~170ml/min
A.集落 B.大丛 C.小丛 D.微丛 E.菌苔
A.血管 B.浆细胞 C.血小板 D.凝血酶 E.因子Ⅷ
A.PT B.APTT C.CT D.RT E.BT
A.EPO B.G-CSF C.GM-CSF D.M-CSF E.Meg-CSF
A.折射计法 B.比重法 C.微量法 D.放射性核素法 E.血液分析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