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向上移动增加负向血流的最大流速 B.改变零位线可增加速度测量范围 C.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频率混迭 D.能够调整频谱移动时间 E.向下移动增加正向血流的最大流速
A.减小取样容积 B.选用连续波多普勒技术 C.选用高重复频率脉冲波多普勒技术 D.增加取样检测深度 E.增加超声波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A.收缩期血流的最大值 B.舒张期血流的最小值 C.心动周期血流的平均值 D.红细胞的散射能量 E.取样部位的血流速度值范围
A.血流的速度范围 B.血流中红细胞的大小 C.血流的性质 D.血流的时相 E.取样容积中红细胞的相对分布数量
A.超声波发射频率 B.超声波发射脉冲重复频率 C.取样容积过大 D.零位线移动不当 E.壁滤波调节过高
A.取样容积大时,频谱窄、边缘不光滑 B.取样容积小时,频谱窄、边缘不光滑 C.取样容积小时,频谱宽、边缘不光滑 D.取样容积大时,频谱宽、边缘不光滑 E.频谱信号柔和
A.毫秒 B.米/秒 C.米 D.立方厘米 E.厘米/秒
A.连续波多普勒频谱窄,不充填 B.连续波多普勒频谱完全充填 C.脉冲波多普勒频谱窄,完全充填 D.脉冲波多普勒频谱不充填 E.脉冲波和连续波多普勒频谱均不充填
A.心腔容积大小 B.相连心腔间压差 C.反流口面积大小 D.心腔功能的改变 E.血流量
A.三尖瓣反流压差 B.三尖瓣射流速度 C.肺动脉瓣射流速度 D.肺动脉瓣反流压差 E.右心房和右心室压力
A.100MHz以上 B.10~100MHz C.2~10MHz D.20~100kHz E.20H至20kHz
A.轴向分辨力 B.侧向分辨力 C.横向分辨力 D.对比分辨力 E.细微分辨力
A.每天用柔软湿润的织物清除探头上残存污垢和耦合剂 B.为减少探头表面匹配层的磨损,宜采用含液状石蜡的耦合剂,使探头与皮肤充分润滑 C.避免用力牵拉、扭曲,踩压探头电缆线 D.避免探头与硬物撞击、落地 E.禁止采用高压、高温消毒探头
A.V=2f0c/fdcosθ B.V=fd/2cf0cosθ C.V=fdc/2fOcosθ D.V=2f0cosθ/fdc E.V=fdcosθ/2f0c
A.心室容积 B.跨瓣压差 C.静脉压力 D.心腔流量 E.血流速度
A.湍流流动 B.质量守恒 C.层流流动 D.射流流动 E.能量守恒
A.与肝素1ml混合,振荡10分钟,基本呈无回声 B.与肝素1ml混合,静止10分钟,基本呈无回声 C.不用肝素混合,静置10分钟,无回声区内出现不规则实性回声 D.与肝素混合,振荡10分钟,无回声区中出现大量点状强回声 E.注入抗凝血试管内,静置24小时后观察,基本呈无回声
A.肝内小血管瘤及其边缘多呈高回声 B.腹水漏出液呈无回声暗区 C.人体内各部位脂肪组织均呈低回声 D.肝、脾实质为典型的中等回声 E.皮肤为线状高回声
A.束射特性(方向性) B.衰减特性 C.超声(脉冲)的分辨力 D.超声多普勒效应 E.生物学效应
A.150m/s B.300m/s C.1500m/s D.2000m/s E.3000m/s
A.流行病学调查充分证实,超声检查不会产生胎儿明显的致畸作用,但出生体重减低 B.超声照射可能产生致热等不利作用,故不宜在产科应用 C.超声照射可能产生明显的空化作用,故不宜在产科应用 D.超声检查无损伤、无放射性辐射,在产科的应用不受任何限制 E.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科应用,需要注意控制超声输出功率和检查时间
A.调节机械指数 B.微气泡直径大小 C.微囊上微颗粒大小 D.发射超声功率 E.检测部位深度
A.微颗粒 B.红细胞数量 C.血液浓度 D.微气泡 E.白细胞数量
A.胆汁>血液 B.肝>肾实质 C.肾实质>胰腺 D.肾髓质>肾皮质 E.胰腺>肾窦区(肾中央区)
A.血液属于很低衰减 B.肝、肾实质属于高衰减 C.皮下脂肪属于很高衰减 D.骨衰减中等偏高 E.肌腱、软骨衰减属中等
A.皮下脂肪 B.肌腱 C.肝组织、脾组织 D.肺组织 E.肌肉组织
A.16~30dB B.30~60dB C.100~200dB D.128~256dB E.256~512dB
A.线阵或凸阵探头超声扫描的宽度 B.凸阵探头发出超声束的宽度 C.线阵探头发出超声束的宽度 D.探头扫描的声束宽度 E.探头发出超声的频率范围
A.改善超声的穿透力 B.提高图像对比分辨力 C.提高图像的帧频(f/s) D.改善回声分布的均匀度 E.便于接受来自人体不同深度的回声信号
A.多普勒M型组织成像 B.多普勒脉冲波频谱型成像 C.速度型多普勒二维成像 D.能量型多普勒二维成像 E.加速度型多普勒二维成像
A.取样容积 B.零位基线 C.速度标尺 D.超声波入射角度 E.频谱信号正负翻转
A.提高发射超声频率 B.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 C.提高多普勒增益 D.增加取样深度 E.减低脉冲重复频率
A.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 B.时间平均速度 C.流动方向 D.舒张期血流速度 E.收缩期加速度
A.低通滤波 B.速度型彩标图 C.提高增益 D.屏住呼吸 E.降低标尺
A.肝脏、脾脏厚度测量 B.肾脏厚度测量 C.胎儿股骨长度测量 D.左、右心室腔径长轴测量 E.肌肉厚度测量
A.发射超声的频率高低 B.发射超声的重复频率 C.发射超声的脉冲宽度 D.探头的宽度与声束的宽度 E.仪器对声束的聚焦性能
A.超声频率与波长 B.脉冲的宽度 C.旁瓣数目的多少 D.声束的宽度 E.声场的远区和近区
A.外形、包膜、实质内部回声、血管及胆管有无异常 B.外形、包膜、实质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衰减或增强 C.外形、包膜、实质内部回声、有无肿物、后方有无衰减或增强 D.外形、包膜、实质内部回声、后方有无衰减或增强、血管及胆管有无异常 E.外形、包膜、实质内部回声、有无肿物及其特点、后方有无衰减或增强、血管有无异常
A.颅骨 B.脂肪组织 C.肌肉组织 D.肝脏组织 E.血液
A.基线移位 B.彩色采样框偏转 C.频谱翻转 D.彩色总增益 E.频谱多普勒总增益
A.回声动态范围及前处理 B.帧频数 C.增益强度 D.近场长度 E.远场长度
A.聚焦声束仅能提高纵向分辨力 B.聚焦声束仅能提高侧向分辨力 C.聚焦声束可以消除旁瓣区声能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D.聚焦声束后其形状和大小比较规则 E.声透镜聚焦可改善聚焦区的横向分辨力
A.根据回波测距原理测量脏器的大小 B.根据多普勒频移原理测量血流速度 C.极化后的压电陶瓷,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会在电极表面产生电荷,这种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 D.超声波的发生是利用正压电效应,超声波的接收是利用逆压电效应 E.医用超声换能器一般由面材、压电材料、背材组成
A.探头具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作用 B.探头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C.探头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D.探头是超声诊断仪关键部件 E.探头可测量皮肤温度
A.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 B.阻力指数(RI) C.平均血流速度(Vm) D.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 E.舒张期血流速度(VD.
A.W/cm2 B.mW/cm2 C.A/cm2 D.mA/cm2 E.mW/cm2
A.频移与探头频率成反比 B.频移与声速成正比 C.频移与cosθ成反比 D.频移与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成正比 E.频移与红细胞的运动速度成正比
A.超声波指向性优劣的指标是远场长度 B.增加探头孔径可改善声束的指向性 C.近场扩散角越大,声束的指向性越差 D.超声频率越低,声束的指向性越差 E.现代小巧的聚焦探头可以减少远场声束的扩散
A.2kHz B.3.5kHz C.4.5kHz D.5kHz E.6kHz
A.降低帧频 B.提高帧频 C.变换探头频率 D.声束聚焦 E.降低探头频率
A.观察瓣膜口狭窄面积 B.观察瓣膜有无关闭不全和程度 C.观察心腔间有无左向右分流和程度 D.观察心腔与大血管间的分流 E.观察心腔间的右向左分流
A.定量评价超声造影图像 B.加快血流速度 C.增加血流量 D.增强超声造影效果 E.消除超声造影的副作用
A.图像显示装置 B.图像深度增益补偿 C.图像前处理 D.图像后处理 E.数字扫描转换器
A.2.0MHz B.3.5MHz C.7.0MHz D.8.5MHz E.10.0MHz
A.分辨力是指对目标分辨的能力 B.为了观察活动器官的细微病变,要求较低的时间分辨力 C.超声图像中相邻两个结构能够加以区分的亮度为对比分辨力 D.提高超声的频率,可以提高仪器的轴向分辨力 E.采用聚焦技术可以改善侧向分辨力
A.惠更斯原理 B.多普勒效应原理 C.回波测距原理 D.压电效应原理 E.阻抗匹配原理
A.增益调节过小 B.增益调节过大 C.灵敏度时间控制曲线(STC.调节不正确 D.在人体不同的软组织,超声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E.动态范围调节不当
A.缩短脉冲长度 B.增加脉冲长度 C.提高探头频率 D.使声束变直径细 E.增加声束宽度
A.超声声束应尽量与血管走向平行 B.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应尽可能小 C.当超声声束与血管夹角<60°时,无需再用角度引导线校正 D.当声束与血流夹角校正后仍然>60°时,应放弃测值 E.声束与血流夹角一般<60°,测值才有可重复性
A.单纯糖原颗粒 B.氟碳气体 C.氧气或二氧化碳 D.人体白蛋白 E.空气
A.强回声后方可以不伴声影 B.均匀实质结构可以表现为无回声 C.正常肝脏一般呈中等回声 D.淋巴结可以呈极低回声 E.血肿均表现为无回声
A.可提供更高的分辨力 B.可反映静止反射体的频移 C.可使纵向分辨力提高,衰减降低 D.使穿透力增强 E.使声束聚焦能力增强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皮内注射 D.胃灌注 E.直肠灌注
A.肾窦>肾实质>肝实质 B.正常肺组织>软骨>肾实质 C.肾皮质>肾髓质>软骨 D.肾髓质>软骨>胰腺 E.肾髓质>肾皮质>肝实质
A.0.1% B.0.01% C.0.02% D.0.05% E.1%
A.代表血流方向的不同 B.代表血流性质的改变 C.代表血流速度的快慢 D.代表脉冲重复频率 E.代表尼奎斯特极限
A.声波传播速度降低 B.声束聚焦性能降低 C.图像分辨力降低 D.穿透力降低 E.图像闪烁
A.超声波的频率 B.超声波的波长 C.超声波的速度 D.探头长轴方向上声束的宽度和曲面的聚焦性能 E.探头厚度方向上声束的宽度和曲面的聚焦性能
A.超声入射角都校正到>60° B.速度标尺定在大于被检测血流的速度 C.滤波条件依据血流速度快慢选择高通或低通 D.取样容积应小于被检测血管内径 E.根据检测血流速度快慢选择连续波或脉冲波多普勒
A.声速失真 B.棱镜伪像 C.入射角较大产生回声失落 D.旁瓣伪像 E.增益过大
A.远场声束呈圆柱形 B.其横断面上能量分布较均匀 C.不随距离增加而扩散 D.不受吸收衰减的影响 E.扩散角愈大,指向性愈好
A.胸骨旁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 B.心尖部四腔心切面 C.心尖部五腔心切面 D.剑突下双心房切面 E.剑突下主动脉短轴切面
A.电波震荡 B.逆压电效应 C.正压电效应 D.电流脉冲 E.磁场的极化
A.部分容积效应伪像 B.旁瓣伪像 C.镜面伪像 D.声速失真伪像 E.混响伪像
A.0.075mm B.0.15mm C.0.03mm D.0.75mm E.0.35mm
A.尿液 B.软骨 C.肌肉 D.气体 E.血液
A.线阵探头和凸阵探头 B.环阵探头和扇形探头 C.脉冲回声式和连续多普勒式 D.扇形探头和凸阵探头 E.线阵探头和环阵探头
A.时间增益补偿 B.聚焦声束 C.增加频率 D.降低频率 E.增加声速
A.胸膜、肺界面为高回声 B.肝、脾、肾包膜为高回声 C.肝、脾实质为低回声 D.皮下脂肪多为强回声 E.胆汁、尿液为极低回声
A.内部有回声 B.内部无多普勒血流信号 C.多数后壁回声清晰 D.后方回声可伴衰减 E.内部回声可不均匀
A.是采用辉度调制显示人体切面声像图的诊断方法 B.扫描方式主要有线性扫描和扇形扫描 C.诊断仅利用组织界面的回波 D.组织散射回波是重要的诊断信息 E.是最主要的超声诊断方式
A.单频探头 B.宽频探头 C.体表探头 D.腔内探头 E.变频探头
A.肝>血液>气体 B.肝>骨>胆汁 C.尿液>血液>脾 D.胆汁>尿液>脾 E.肝>血液>尿液
A.药物负荷试验 B.测定基础及负荷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的超声造影效果 C.用时间-强度曲线表示基础及负荷状态下超声造影效果 D.口服减低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E.负荷状态与基础状态时的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A.避免仪器的震动 B.不可以在工作室内使用煤气 C.不可使用甘油作为耦合剂 D.应定期拆卸仪器以清除灰尘 E.避免扭曲探头电缆线
A.降低波长 B.调节时间增益补偿 C.增大发射孔径、加用深部聚焦(发射) D.增加探头发射频率 E.降低探头发射频率
A.纤维蛋白含量增加 B.血小板数量增加 C.红细胞高度凝集 D.纤维化形成 E.血栓机化
A.膀胱前部出现的混响伪像,有可能掩盖膀胱前壁的病变 B.胆囊内可以因部分容积效应出现伪像 C.膀胱内出现狗耳征是旁瓣伪像所致 D.有时伪像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 E.超声显示双孕囊征象,可能是部分容积效应引起的伪像
A.骨组织 B.软组织 C.脂肪组织 D.液体 E.气体
A.高声速、高衰减组织 B.高声速、低衰减组织 C.低声速、低衰减组织 D.低声速、高衰减组织 E.此现象与声速及衰减无关
A.反射、折射 B.衰减 C.仪器设备 D.气温 E.操作者技术因素
A.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 B.超声波在平滑界面与探头间来回反对 C.超声束形状特殊且波束较宽 D.超声束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来回反射直至衰减 E.由于折射而产生边缘身影或侧边回声失落
A.胰腺<肝、脾 B.肝、脾<肾皮质 C.肾皮质<肾髓质 D.肾窦<胰腺 E.胆汁<血液
A.感染的胆汁可出现回声 B.混有血细胞的胆汁回声增强 C.混有血凝块的胆汁回声增强显著 D.混有微气泡的胆汁回声减少显著 E.脓性胆汁回声增多
A.瓣口体积 B.瓣口内径 C.瓣口面积 D.瓣口流速 E.瓣口流速时间积分
A.二维彩色多普勒反流束最大长度5~10mm B.二维彩色多普勒反流束最大长度10~25mm C.二维彩色多普勒反流束最大长度15~30mm D.二维彩色多普勒反流束最大长度30~45mm E.二维彩色多普勒反流束最大长度40~45mm
A.速度型多普勒组织成像 B.能量型多普勒组织成像 C.频谱多普勒成像 D.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E.能量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