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脊髓损伤后肌肉瘫痪 B.脊髓损伤后关节挛缩 C.臂丛神经损伤后肢体感觉障碍 D.脑卒中后失语 E.脑卒中后肌肉痉挛导致肢体活动障碍
A.不可能 B.有可能 C.很有可能 D.绝不可能 E.难说
A.曲线连续光滑,在右上方 B.曲线连续光滑,为等边双曲线,在左下方 C.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左下方 D.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右上方 E.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左下方与右上方之间
A.第5胸椎体 B.第6胸椎体 C.第7胸椎体 D.第8胸椎体 E.第9胸椎体
A.腹内斜肌腱膜 B.腹外斜肌腱膜 C.腹横肌腱膜 D.腹直肌鞘 E.腰方肌
A.高温 B.精神运动 C.进食 D.肌肉运动 E.进食12小时后
A.颈凸向前,胸凸向后 B.颈凸向后,胸凸向前 C.腰凸向后,骶曲凸向前 D.腰凸向前,胸凸向前 E.胸凸向前,骶曲凸向前
A.跟骨 B.腓骨 C.股骨 D.髌骨 E.胫骨
A.胫骨前肌 B.胫骨后肌 C.1腓骨长肌 D.腓骨短肌 E.小腿三头肌
A.每搏输出量 B.外周阻力 C.心率 D.大动脉的弹性 E.血容量的大小
A.浓缩食物 B.保护消化道粘膜 C.改变消化道内的pH D.促进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E.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A.项韧带 B.后纵韧带 C.棘间韧带 D.棘上韧带 E.前纵韧带
A.眼上、下静脉 B.椎静脉 C.颈内静脉 D.颈外静脉 E.颞浅静脉
A.阴极与阳极之间 B.阳极下方 C.阴极下方 D.两极下方同时兴奋 E.不能确定
A.正常状态下,原子常处于最低能级的基态 B.原子所处的最低能级叫做激发态 C.原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是辐射能量过程 D.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是吸收能量过程 E.原子辐射、吸收能量总是任意的
A.5 B.7 C.9 D.12 E.24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后角边缘核 D.胶状质 E.交感神经节
A.关节的运动中心 B.肌肉的附着点 C.以支点为中心,与阻力点方向相反,且与阻力臂等长的点 D.运动肢体的中心点 E.腹肌的中心
A.关节盂、肱骨小头 B.关节盂、肱骨头 C.关节盂、肱骨 D.关节盂、锁骨外侧端 E.关节盂、肱骨滑车
A.后下部 B.后上部 C.前上部 D.前下部 E.前部
A.肌小节的初长度 B.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C.前负荷 D.后负荷 E.收缩强度
A.前纵韧带 B.黄韧带 C.翼状韧带 D.椎间盘 E.棘上韧带
A.桡骨 B.三角骨 C.手舟骨 D.月状骨 E.指骨
A.三角肌 B.肱二头肌 C.肱三头肌 D.桡侧腕屈肌 E.尺侧腕屈肌
A.是脊髓固有的反射 B.反射弧经过大脑 C.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D.牵张反射是脊髓反射 E.脊髓的前、后根、灰质和固有束参与脊髓反射
A.20~2000Hz B.27~2000Hz C.2000~4000Hz D.27~10000Hz E.27~20000Hz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8肋 E.第9肋
A.颈外动脉 B.颈内动脉 C.甲状颈干 D.颈总动脉 E.锁骨下动脉
A.屈肌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肌紧张反射 D.翻正反射 E.条件反射
A.是背部强大的屈肌 B.位于背部的浅层 C.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D.为全身最大的阔肌 E.仅连于相邻椎骨之间
A.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的力 B.包括重力、机械阻力和支撑反作用力等 C.是人体保持直立姿位及运动时必须克服的负荷 D.是肌力训练方法学的基础 E.可作为运动训练的负荷
A.压迫性萎缩 B.营养不良性萎缩 C.生理性萎缩 D.神经性萎缩 E.失用性萎缩
A.眼轮匝肌 B.口轮匝肌 C.咬肌 D.颊肌 E.颏肌
A.有利于静脉回流 B.有利于淋巴回流 C.增加气道阻力 D.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E.使肺能随胸廓张缩而张缩
A.共有24块 B.均由椎体和椎弓组成 C.椎体位于椎弓的后方 D.椎弓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为椎弓根 E.椎体和椎弓成椎间孔
A.胫、腓骨上端的前面 B.胫骨上端的前面 C.腓骨上端的前面 D.股骨下端的前面 E.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前面
A.具有横突孔 B.第7颈椎的棘突长 C.第1颈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D.具有钩椎关节 E.第1颈椎椎体有一向上突起的齿突
A.桡骨远端、腕骨、掌骨、舟骨 B.尺骨、桡骨、腕骨、掌骨 C.舟骨、月骨、三角骨、钩状骨 D.桡尺骨远端、8块腕骨、掌骨近端 E.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豌豆骨、三角骨
A.视神经 B.动眼神经 C.滑车神经 D.面神经 E.展神经
A.四肢肌的起点多相对靠近肢体的近端 B.躯干肌的止点多相对远离身体的正中线 C.一块肌的起止点间可跨过多个关节 D.肌肉运动时多以起点为动点 E.肌肉的起止点是相对的,可以互换
A.滑动运动 B.角度运动 C.旋转运动 D.环转运动 E.圆周运动
A.脊髓圆锥部 B.腰脊髓 C.胸脊髓 D.颈脊髓 E.脑干
A.肩内收 B.肩内收、外旋 C.肩内收、后伸 D.肩内收、内旋 E.肩外展
A.颈髓7节 B.胸髓12节 C.腰髓5节 D.骶髓5节 E.尾髓1节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A.情绪 B.性格 C.兴趣爱好 D.气质 E.能力
A.软腭 B.舌根 C.环状软骨下缘 D.口咽峡 E.会厌上缘
A.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 B.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C.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D.抑制合成代谢 E.抑制糖异生
A.应力集中 B.润滑作用 C.吸收机械震荡 D.传导负荷 E.减小关节面的摩擦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额下回 D.颞上回 E.角回
A.300g B.370g C.400g D.450g E.500g
A.50ml B.70ml C.90ml D.110ml E.130ml
A.车轴关节 B.屈戌关节 C.椭圆关节 D.鞍状关节 E.球窝关节
A.分散应力 B.抗扭转应力 C.抗压缩载荷 D.水分吸收 E.水分排除
A.冠状动脉的灌注减少 B.基础心率减慢 C.舒张期缩短 D.最大摄氧量下降 E.轻体力活动也可导致心动过速
A.抗利尿激素 B.胰岛素 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D.心房利尿钠肽 E.血钠水平
A.连续不断的发育规律 B.从分离运动到总体运动规律 C.从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D.从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E.近端到远端规律
A.菱形肌 B.腹外斜肌 C.胸锁乳突肌 D.臀大肌 E.旋后肌
A.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 B.新生儿痛觉高度灵敏 C.新生儿的触觉高度灵敏 D.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 E.5~6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
A.上鼻甲的后上方 B.中鼻道中部半月裂孔 C.上鼻甲的前上方 D.鼻中隔前下部 E.鼻中隔后下部
A.肾位于脊柱两侧 B.紧贴腹前壁 C.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 D.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 E.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
A.糖 B.脂肪 C.丙酮酸 D.磷酸肌酸 E.ATP
A.突 B.棘 C.隆起 D.嵴 E.线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不规则骨 E.混合骨
A.最大前屈位 B.最大后伸位 C.直立位 D.坐位 E.旋转
A.0.2秒 B.0.4秒 C.0.8秒 D.1.0秒 E.1.2秒
A.第10胸椎 B.第11胸椎 C.第12胸椎 D.第1腰椎 E.第2腰椎
A.鼓室外壁 B.鼻咽部 C.喉咽部 D.舌会厌韧带两侧 E.两侧杓会厌皱襞上方
A.关节的大小 B.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C.关节面的弧度 D.关节韧带的强弱 E.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
A.肾上腺素 B.胰高糖素 C.胰岛素 D.甲状腺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A.属于电磁波 B.频率高于20000Hz C.频率在16~20000Hz D.治疗常用频率为800~3000Hz E.频率为<16Hz
A.0°~30° B.0°~40° C.0°~50° D.0°~60° E.0°~70°
A.200ml B.300ml C.400ml D.500ml E.600ml
A.出生时听力差 B.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 C.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 D.18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E.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
A.电流的方向不变,强度不断变化 B.电流的强度不变,方向随时间变化 C.电流的强度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D.电流的强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 E.电流的方向和强度可变也可不变
A.皮质类固醇的水平下降 B.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C.葡萄糖进入肌细胞更加困难 D.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下降 E.肌糖原和ATP储存减少
A.脊髓 B.黄韧带 C.马尾神经 D.脊神经和血管 E.后纵韧带
A.力点 B.力矩 C.支点 D.阻力点 E.运动点
A.右后上方 B.右后下方 C.左前上方 D.左前下方 E.左右下方
A.左、右颈内静脉 B.左、右锁骨下静脉 C.左、右颈外静脉 D.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 E.左、右头臂静脉
A.Ⅰ B.Ⅱ C.Ⅲ D.Ⅳ E.Ⅴ
A.回收蛋白质 B.参与防御功能 C.运输脂肪等物质 D.调节血浆与组织液平衡 E.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A.钙、镁 B.钾、钙 C.钙、钠 D.钾、镁 E.钾、钠
A.较男性尿道短 B.直而无弯曲 C.只有排尿的功能 D.起自尿道内口 E.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后部
A.金属 B.碱性药物 C.生物碱药物 D.普鲁卡因 E.碘离子
A.颈内、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B.颈内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C.颈内动脉及椎动脉 D.颈内动脉 E.颈内、外动脉
A.其代号为s B.其计量单位为ms C.其计量单位为mA D.是电磁波的振荡的次数 E.是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波动的次数
A.生物学模式 B.心理学模式 C.社会学模式 D.整体观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A.右房室口 B.上腔静脉口 C.下腔静脉口 D.主动脉口 E.肺动脉口
A.旋前圆肌 B.梨状肌 C.肱肌 D.胸锁乳突肌 E.菱形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