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箭头所指的位置准确的解剖描述是()
A.胫骨 B.腓骨 C.距骨 D.骰骨 E.舟状骨
A.1885年 B.1895年 C.1886年 D.1896年 E.1905年
A.钙化 B.体液 C.神经组织 D.脂肪 E.软骨
A.不可转动患者体位 B.缺乏客观记录 C.不能了解器官的动态改变 D.操作不便 E.费用昂贵
A.肺间质纤维化 B.间质肺炎 C.肺泡病变 D.肺内渗出性病变 E.以上都不是
A.X线摄影时用增感屏是为了缩短曝光时间 B.X线透视时只要荧光板够亮,无须暗适应 C.透视检查,即使长时间检查,也不会引起"X线烧伤" D.一般断层摄影一次摄一张片就够了 E.腹部单纯摄影仅用于发现各种结石和异物
A.主要经肝、胆排泄 B.肝胆、肾排泄量相同 C.除肝胆、肾外再无其他排泄途径 D.主要经肾排泄,以肾小球滤过排泄为主 E.以上说法全不对
A.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B.碘制剂和非碘制剂 C.血管内对比剂和血管外对比剂 D.细胞内对比剂和细胞外对比剂 E.阴性对比剂和阳性对比剂
A.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使X线影像有一定的放大和变形 B.伴影的产生与锥形束有关 C.斜射投照会造成影像歪曲失真 D.减少伴影的方法是增大靶片距离 E.影像放大率与靶片距离成正比
A.X线波长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切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 B.X线激发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变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 C.经X线照射后,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氧化而析出金属银 D.X线的生物效应是指人体对X线有一定的耐受性 E.通过测量空气的电离程度可计算出X线的波长
A.主动防护的目的是尽量减少X线的发射剂量 B.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材料阻挡X线属于屏蔽防护 C.限制照射范围,减少辐射量 D.原发射线比继发射线的能量大,对放射工作者的影响也大 E.放射工作者最简易的防护措施是距离防护
A.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所测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 B.扫描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并不存在而在图像中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C.采样过程中接收到的干扰正常信号的信息 D.患者体内不规则的高密度结构和异物所致 E.低档CT在相邻两种组织密度差别大时出现
A.高压发生器 B.X线球管 C.准直器 D.主计算机系统 E.扫描架及扫描床
A.MPR B.MRA C.SSD D.MIP E.VR
A.心跳和呼吸 B.岩骨 C.头部金属固定器 D.患者躁动 E.义齿
A.增加mAS B.减少mAS C.增加准直宽度 D.提高kV E.增大单位体素内光子量
A.探测器的进步 B.滑环技术 C.图像后处理技术 D.计算机系统的进步 E.其他
A.窗宽 B.窗位 C.层厚 D.像素 E.CT值
A.扫描速度快及容积扫描 B.扫描速度快及图像后处理 C.计算机系统的改变及容积扫描 D.探测器的改进及扫描速度快 E.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
A.增加球管消耗 B.覆盖范围更长 C.检查时间更短 D.扫描层面更薄 E.图像后处理功能更强
A.图像边缘模糊 B.密度分辨率提高 C.噪声小 D.空间分辨率提高 E.以上都是
A.降低信号的强度和提高噪声的强度 B.保持信号强度不变,提高噪声强度 C.提高信号的强度和降低噪声的强度 D.保持噪声强度不变,降低信号强度 E.以上都不是
A.100% B.83% C.63% D.50% E.37%
A.T1值大于T2值 B.T1值小于T2值 C.T1值等于T2值 D.T1弛豫发生早于T2弛豫 E.T1弛豫发生晚于T2弛豫
A.50次/分 B.60次/分 C.70次/分 D.80次/分 E.90次/分
A.SE B.GRE C.IR D.EPI E.DWI
A.上颌窦 B.筛窦 C.额窦 D.蝶窦 E.以上都是
A.视交叉 B.视束 C.垂体柄 D.颈内动脉 E.大脑大静脉
A.10mm B.12mm C.13mm D.15mm E.16mm
A.纤维组织 B.骨性 C.软骨 D.韧带 E.无
A.呈环状 B.有前弓 C.有后弓 D.侧块参与构成 E.棘突分叉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A.8~11mm B.12~15mm C.19~20mm D.21~25mm E.26~30mm
A.CT与X线成像都需要X线源 B.CT是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C.CT的密度分辨率与X线图像类似 D.CT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 E.X线图像所显示的是二维重叠图像
A.RF脉冲将其能量传递给质子 B.质子发生弛豫 C.纵向磁化减小 D.产生横向磁化 E.质子同步、同速进动,即同相位
A.直接引入法和间接引入法 B.口服法和静脉注入法 C.口服法和灌注法 D.口服法和排泄法 E.静脉注入法和动脉注入法
A.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B.放大摄影属于特殊检查 C.荧光摄影常用于集体体检 D.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应采用人工对比 E.对比剂的引入包括直接引入和穿刺
A.RF脉冲将其能量传递给质子 B.纵向磁化减小 C.产生横向磁化 D.质子同步、同速进动,即同相位 E.质子发生弛豫
A.是判断CT机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 B.空间分辨率和象素的大小密切相关,象素越大,数目越多,其空间分辨率则越高 C.密度分辨率是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的最小密度差异 D.同时提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但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E.提高空间分辨率可造成密度分辨率下降
A.距骨两侧各与内、外踝构成关节 B.距骨头在前面与舟骨构成关节 C.距骨下面与跟骨的载巨突构成关节 D.距骨下面与跟骨本身构成关节 E.形态呈三角形
A.外科和内科 B.中医和西医 C.血管和非血管技术 D.全科和专科 E.妇科和儿科
A.1.0cm B.1.5cm C.2.0cm D.2.5cm E.3.0cm
A.镫骨锤骨砧骨 B.砧骨镫骨锤骨 C.锤骨砧骨镫骨 D.镫骨砧骨锤骨 E.锤骨镫骨砧骨
A.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做锥形投射,因此,将使X线影像有一定的放大和变形 B.伴影的产生与锥形束有关 C.斜射投照会造成影像歪曲失真 D.减少伴影的方法是增大靶片距离 E.影像放大率与焦点胶片距离成正比
A.0.38 B.0.40 C.0.45 D.0.50 E.0.60
A.第1组小肠 B.第2组小肠 C.第3组小肠 D.第4组小肠 E.第5组小肠
A.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起自乳突尖和颞颌关节间,下至下颌角 B.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起自岩骨,下至下颌角 C.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起自外耳道下方,下至下颌角下部 D.位于下颌骨和胸锁乳突肌后,起自乳突尖和颞颌关节间,下至下颌角 E.位于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起自乳突尖和颞颌关节间,下至下颌角内侧
A.探测X线管的管电压 B.探测X线管的管电流 C.探测透过人体检查部位后的X线量 D.探测透过人体检查部位的X线波长 E.探测人体检查部位吸收的X线量
A.1969 B.1972 C.1973 D.1974 E.1978
A.曝光量小,但信噪比较差 B.曝光量稍大,但信噪比好 C.曝光量小,且信噪比较高 D.曝光量稍大,且信噪比较差 E.密度分辨率差
A.磁盘 B.光盘 C.磁光盘 D.磁带 E.监视器
A.纵向磁化 B.横向磁化 C.磁共振现象 D.MR信号 E.弛豫
A.图像重建使用骨重建法 B.空间分辨率<0.5mm C.扫描层厚≤2mm D.应用≥512×512矩阵 E.图像堆积扫描
A.100~500mg B.600~900mg C.1000~1500mg D.1600~2000mg E.2000mg以上
A.视神经孔、眶上裂、破裂孔、卵圆孔、棘孔 B.视神经孔、眶上裂、卵圆孔、破裂孔、棘孔 C.视神经孔、卵圆孔、眶上裂、破裂孔、棘孔 D.视神经孔、卵圆孔、眶上裂、棘孔、破裂孔 E.视神经孔、破裂孔、眶上裂、卵圆孔、棘孔
如图所示,箭头所指位置准确的解剖描述是()
A.下颌角 B.下颌股喙突 C.下颌骨体 D.下颌骨升支 E.下颌骨髁突
A.观察骨骼,窗位250Hu、窗宽2000Hu B.观察脑质,窗位35Hu、窗宽100Hu C.观察腹部,窗位40Hu、窗宽300Hu D.观察肺脏,窗位450Hu、窗宽2000Hu E.观察纵隔,窗位50Hu、窗宽350Hu
A.-100~100 B.-150~+50 C.-50~+150 D.+50~+150 E.0~+200
如图所示,箭头所指位置准确的解剖描述为()
A.右上叶尖段 B.右上叶前段 C.右上叶后段 D.右中叶外侧段 E.右中叶内侧段
如图所示,箭头所指的位置准确的解剖描述为()
A.下叶背段动脉 B.右下肺动脉 C.后回归动脉 D.右肺动脉主干 E.右上肺动脉
A.内科性肝切除 B.术前栓塞 C.治疗肿瘤 D.治疗血管畸形 E.控制出血
A.控制溃疡出血 B.控制感染 C.消除病变器官的部分功能 D.控制黄疸 E.治疗栓塞后综合征
A.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 B.超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术 C.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 D.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 E.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A.具有C臂系统 B.减少碘对比剂的用量 C.影像后处理 D.视野较小 E.实时成像
A.舌根 B.会厌谷 C.梨状窝 D.勺状软骨 E.甲状软骨
A.大脑镰钙化 B.床突间韧带钙化 C.松果体钙化 D.脉络膜丛钙化 E.苍白球钙化
A.缩短检查时间 B.减少射线 C.减少摄片 D.增加对比度 E.节省费用
A.动脉包绕征 B.动静脉漏 C.肝动脉扭曲、变形、移位 D.线样征 E.肝动脉血管增多
图中箭头所指的是()
A.左肺下动脉 B.右肺上动脉 C.左肺上静脉 D.左肺上动脉 E.左无名静脉
A.镫骨 B.锤骨柄 C.砧骨 D.锤骨头 E.砧骨长脚
如图所示的图像是哪一种后处理技术()
A.SSD B.VR C.MIP D.MPR E.CPR
A.1~4cm B.1.5~6cm C.2~4cm D.4~7cm E.3~6cm
A.高浓度 B.黏附性强 C.细颗粒 D.与胃液混合后不易沉淀和凝集 E.高密度
A.纵裂把肝左叶分为内侧段与外侧段 B.肝中静脉是肝左右叶的分界线 C.肝门结构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 D.肝动脉和门静脉伴行 E.肝静脉和肝内胆管伴行
A.是螺旋扫描 B.用来监测穿刺过程中针的方向和深度 C.用来进行CT值监测激发扫描 D.每秒可以获得6~10幅图像 E.每两幅图像之间只有几分之一的数据差别
A.灰阶处理 B.差值处理 C.能量减影 D.时间减影 E.窗位处理
A.上眶耳线 B.听眦线 C.下眶耳线 D.人类学基线 E.垂直线
A.增加TR可以增加T1的信号对比 B.减低TR可以增加T1的信号对比 C.增加TE可以增加T1的信号对比 D.减低TE可以增加T1的信号对比 E.T1信号对比与TR、TE的调整无关
如图所示,箭头所指的是()
A.头臂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左锁骨下动脉 D.左无名静脉 E.右无名静脉
A.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做锥形投射,因此,将使X线影像有一定的放大和变形 B.伴影的产生与焦点大小有关 C.斜射投照会造成影像歪曲失真 D.减少伴影的方法是增大靶片距离 E.靶片距离越大,影像放大率越大
A.X线球管以螺旋式不间断旋转 B.使用滑环技术 C.容积扫描 D.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 E.扫描线在病人体表呈螺旋状
A.属基质海绵 B.能被组织吸收 C.用一般的血管造影导管即可快速注射 D.属短期栓塞材料 E.摩擦系数低
A.脾出血 B.胆囊坏死 C.鼻衄 D.肾出血 E.肝被膜下血肿
A.滑环技术加快了旋转速度 B.滑环技术依靠碳刷进行馈电 C.滑环技术省去了馈电的电缆 D.滑环技术是螺旋扫描的基础 E.滑环技术缩短了扫描时间
A.肺腺泡 B.肺初级小叶 C.肺小叶 D.肺亚段 E.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