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全金属牙合面,瓷颊面 B.全瓷牙合面 C.金瓷联合牙合面,瓷颊面 D.1/3金属牙合面,瓷颊面 E.2/3金属牙合面,瓷颊面
A.包埋得越多越实越好 B.不管两个焊件的体积大小同样包埋 C.大件多包,小件少包 D.大件少包,小件多包 E.包埋得越少越好
A.要求两焊件的接触越紧越好 B.要求两焊件接触的缝隙小而不过紧 C.要求焊件的接触面清洁 D.要求焊件的接触面有一定的粗糙度 E.要求焊件成面接触
A.前焊接 B.中途焊接 C.定位焊接 D.后焊接 E.以上都不是
A.砂料包埋时对细小焊件及焊件的薄边保护不够 B.焊料的熔点过低 C.焊料全部熔化后,没有迅速撒开火焰 D.焊料的熔点过高 E.焊接的火焰掌握不好,在某一局部加热过多,温度过高
A.会翻制出弯曲的金属阳模 B.不利于选择冠套 C.锤打时,不是垂直受力,容易折断 D.锤打时,牙合面受力不均,牙尖受挫 E.锤打时,轴面不易成形
患者,女,28岁,左上6缺失,余牙正常。医师设计全金属桥修复,基预、取印模、灌注工作模型技师按照医师设计制作熔模,按插铸道,取下熔模进行清洗,下述清洗熔模的目的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去除熔模表面的油污 B.去除熔模表面的污物 C.增加熔模表面的润湿性 D.增加熔模表面的张力 E.便于包埋料的涂挂性
A.采用石膏+石英砂直接包埋 B.采用硬石膏+石英砂直接包埋 C.采用超硬石膏+石英砂直接包埋 D.采用磷酸盐一次无圈包埋法 E.采用硅酸乙酯水解液涂挂法包埋
A.冠过长 B.印模或模型不准 C.延长部分的周径小于牙颈周径 D.基牙预备不够 E.冠套选择太小
A.印模不准确 B.复制耐火材料模型不准确 C.金属铸件有收缩 D.模型不准确 E.金属铸件有砂眼
A.基托太薄 B.未作加强或加强不当 C.基托材料强度差 D.基托的外形差 E.基托与黏膜不密合
A.便于分离 B.便于区分 C.美观 D.增加工作模型的层次感 E.便于石膏的结合
A.多在邻面牙合的1/3舌侧 B.多在邻面牙合的1/3偏颊侧 C.多在邻面牙合的1/3的中1/3附近 D.多在邻面牙合的1/3的龈1/3附近 E.以上都不对
A.舌杆的折断面不需要清洁 B.舌杆的折断面必须留出0.1~0.15mm的焊接间隙 C.焊接时将惰性气体吹入孔与焊接区直接接触 D.惰性气体保持的压力越小越好 E.先在断裂口的磨光面两端进行两点定位焊接
A.塑料甲冠 B.釉质漂白 C.烤瓷贴面 D.全瓷冠 E.金属烤瓷冠
A.无机填料 B.基质树脂 C.阻聚剂 D.引发体系 E.着色剂
A.3.1~3.5mm B.2.6~3mm C.2.1~2.5mm D.1.5~2mm E.1~1.4mm
A.先固定上牙合模型 B.先固定下牙合模型 C.上牙合架前不能浸泡模型 D.检查牙合托,使之与模型稍有间隙 E.牙合堤中线正对切缘线
A.上颌后堤区的宽度在中间区域可达4~5mm B.上颌后堤区位于前后颤动线之间 C.用蜡刀沿后缘线刻入模型深3~5mm D.一般在腭小凹与两侧翼上颌切迹连线后约2mm处为后堤区后缘 E.上颌后堤区越靠近腭中缝、两侧牙槽嵴越浅
A.相应切导斜度增大,则后牙的补偿曲线曲度应减小,牙尖高度应增大 B.相应切导斜度减小,则后牙的补偿曲线曲度应减小,牙尖高度应增大 C.相应切导斜度增大,则后牙的补偿曲线曲度应减小,牙尖高度也应减小 D.相应切导斜度增大,则后牙的补偿曲线曲度、牙尖高度也随之增大 E.相应切导斜度减小,则后牙的补偿曲线曲度、牙尖高度应增大
A.颊侧近中 B.颊侧远中 C.舌侧近中 D.舌侧远中 E.牙合面靠颊侧
A.后腭杆 B.前腭杆、侧腭杆、后腭杆联合使用 C.中腭杆 D.舌连接杆 E.唇颊连接杆
A.患者使用不当 B.设计不合理 C.使用的金属材料质量有问题 D.支架制作不合理 E.人工牙咬合太低
A.固位体 B.支托 C.大连接体 D.网状连接体 E.支架支点
A.网状连接体 B.大连接体 C.支架支点 D.加强带 E.固位体-卡环
A.不能破坏咬合面的形态 B.不能破坏邻接关系 C.铸道在熔模最厚处连接 D.铸道的直径一般为1mm E.铸道的直径、长度应满足铸件的质量要求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角度越大越好 E.角度越小越好
A.颊垫尖 B.磨牙后垫 C.上下唇系带 D.翼下颌皱襞 E.颊系带
A.离心转速减慢 B.铸圈未放置好 C.配重不良 D.铸造室门盖未盖好 E.感应加热器未推到位
A.间隙卡环 B.环形卡环 C.三臂卡环 D.对半卡环 E.双臂卡环
A.联合卡环 B.回力卡环 C.环形卡环 D.杆形卡环 E.双臂卡环
A.热影响区小,焊接区精确度高 B.需使用特殊焊媒 C.无污染 D.特别适宜焊接对精度要求高,易产生氧化的钛及钛合金 E.焊件无需包埋
A.小于0.5mm B.0.5~1.0mm C.1.0~1.5mm D.1.5~2.0mm E.2.5~3.0mm
A.1.0~1.5mm B.1.0~2.0mm C.2.0~2.5mm D.2.5~3.0mm E.应根据患者面部丰满度而定
A.减少牙合面颊舌径宽度 B.加大牙合面颊舌外展隙 C.加深牙合面沟槽 D.锐利牙尖 E.减小牙合面近远中径宽度
A.分段牙列模型技术 B.灌注工作模型时直接加钉技术 C.工作模型直接加钉技术 D.Di-LoK技术 E.整体牙列模型技术
A.缓凝作用 B.润滑作用 C.分离作用 D.强化作用 E.防水作用
A.四环素染色牙 B.牙体缺损较大而无法进行充填治疗的牙 C.错位、扭转,不能做正畸治疗的牙 D.恒牙尚未发育完全,牙髓腔宽大的牙 E.氟斑牙、变色牙和釉质发育不全的牙
A.0.8%~1.0% B.1.1%~1.4% C.1.8%~2.1% D.1.5%~1.7% E.2.2%~1.4%
A.瓷层厚,能较好地恢复瓷层感 B.爆瓷 C.金属底层冠适合性好 D.瓷裂,瓷变形 E.浪费瓷粉
A.变色 B.裂瓷 C.崩瓷 D.变形 E.变脆
A.瓷粉堆筑时混入气泡 B.瓷粉混合中有杂物 C.烧结时升温速度过快,抽真空速率过慢 D.不透明层有气泡 E.瓷层过厚
A.0.8~1.0mm B.1.2~1.5mm C.1.6~1.8mm D.1.9~2.2mm E.2.3~2.5mm
A.咀嚼力的大小 B.唇的长短 C.两侧口角线之间的距离 D.颌弓的形状 E.颌间距离的大小
A.50℃ B.60℃ C.70℃ D.80℃ E.90℃
A.切1/3的距离 B.切1/2的距离 C.切2/3的距离 D.中1/3的距离 E.全长
A.0°~2° B.2°~5° C.8°~10° D.12°~15° E.对聚合角度无要求
A.减少义齿受力时对基牙损害 B.引导义齿取戴,增强义齿的固位力 C.防止食物嵌塞 D.降低余留牙龋病的发生率 E.防止义齿牙合向脱位
A.单侧接触式 B.鞍基式 C."T"形接触式 D.船底式 E.悬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