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义齿基托边缘伸展是否适当 B.后牙是否排有良好的尖窝交错关系 C.基托在模型上固位是否良好 D.前牙是否有正确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E.义齿在牙合架上是否有机械的前伸牙合和侧方牙合平衡关系
A.解剖式塑料牙 B.解剖式瓷牙 C.半解剖式塑料牙 D.半解剖式瓷牙 E.非解剖式塑料牙
A.放入30℃水中 B.放入50℃水中 C.放入70℃水中 D.放入40℃水中 E.放入60℃水中
A.腭小凹 B.上颌硬区 C.下颌隆突 D.颧突 E.腭皱
A.固位是指义齿对抗水平移位和转动的力量 B.固位力与基托面积成反比 C.唾液的黏稠度越低义齿的固位越好 D.基托的边缘封闭越好固位也越好 E.黏膜的厚度越小义齿的固位也越好
A.防止游离端义齿牙合向脱位 B.平衡作用 C.增加义齿美观及对称性 D.防止义齿摆动 E.分散牙合力
A.个别前牙缺失 B.多数后牙缺失 C.末端游离缺失 D.间隔缺失 E.多数前牙缺失
A.形成15°牙合向会聚角 B.降低垂直高度,以减小咬合力 C.求得共同就位道 D.增加牙根支持力 E.消除牙体轴面的倒凹
A.为恢复美观功能,可以任意磨除牙体组织 B.为方便修复体就位,预备体的聚合度越大越好 C.彻底去除病变组织 D.牙体组织磨得越少越好 E.各种修复都要磨除相同量的牙体组织
A.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 B.第一磨牙区 C.硬区之后、颤动线之前,两端弯向第一磨牙 D.硬区之后、颤动线之前,两端弯向前至第一、二磨牙之间 E.第二前磨牙区
A.左上87621右上1378 B.左上7321右上12678 C.左上8743右上2356 D.左上7632右上45678 E.左上87654右上1234
A.就位困难 B.压迫牙龈 C.摘戴困难 D.食物嵌塞 E.基牙受力过大
A.测量基牙大小 B.测量基牙高度 C.制作义齿卡环 D.填塞倒凹 E.确定可摘局部义齿的最佳就位道
A.基牙倒凹 B.余留倒凹 C.基牙靠缺隙侧的倒凹 D.所有倒凹 E.除有利于义齿固位以外的所有倒凹
A.有利于义齿的取出 B.有利于义齿的移位 C.增强义齿的固位 D.改善义齿的稳定性 E.避免义齿戴入后压痛患者黏膜
A.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支架 B.制作蜡型 C.了解余留牙的倒凹情况 D.在模型上作出义齿的最终设计 E.便于用分析杆观测模型
A.牙槽骨吸收的多少 B.垂直距离的大小 C.面形的长短 D.身高 E.面下1/3的高度
A.去除所有倒凹 B.将牙槽骨修整圆钝 C.去除形成过大倒凹的骨突和骨尖 D.去除残余的牙根及牙冠 E.去除全部骨突
A.软腭腱膜部分 B.软腭肌肉部分 C.双侧翼颌切迹与腭小凹的连线上 D.腭小凹后2mm至双侧翼上颌切迹连线上 E.腭小凹稍前方
A.颌位关系的高度 B.人工牙中线是否准确 C.基托磨光面外型 D.人工牙排列是否正确 E.是否具有平衡牙合
A.义齿基托边缘伸展是否适当 B.基托在模型上是否稳定 C.前牙是否有正确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D.后牙是否排有良好的尖窝交错关系 E.颌位关系是否正确
A.义齿是否有前伸牙合和侧方牙合平衡关系 B.后牙是否排有良好的尖窝交错关系 C.义齿的咀嚼效能 D.基托在口内的固位力 E.义齿与牙合架上关系的一致性
A.主承托区 B.副承托区 C.边缘封闭区 D.后堤区 E.缓冲区
A.切牙乳突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 B.上、下颌弓与腭隆突因牙列缺失而形成 C.颤动线与腭小凹的位置发生变化 D.唇、颊系带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E.牙槽嵴吸收,牙槽嵴高度变化
A.记录上颌对双侧颞颌关节的位置 B.记录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 C.记录上颌对下颌的位置关系 D.记录垂直距离 E.记录牙合间隙
A.articulation B.articulate C.articular D.articulare E.articulator
A.恒切牙 B.恒尖牙 C.第一前磨牙 D.第一恒磨牙 E.第二恒磨牙
A.生理牙合 B.最适牙合 C.理想正常牙合 D.个别正常牙合 E.平衡牙合
A.小于60g B.60~100g C.60~150g D.60~180g E.60~350g
A.髁导斜度 B.定位平面斜度 C.切导斜度 D.补偿曲线和横牙合曲线 E.牙尖高度
A.上颌尖牙牙尖和后牙颊尖相连形成凸向下的曲线 B.上颌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舌尖、颊尖相连形成凸向下的曲线 C.下后牙颊尖相连形成凸向上的曲线 D.下颌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舌尖、颊尖相连形成凸向上的曲线 E.上前牙切缘与后牙颊尖相连形成凸向下的曲线
A.上前牙垂直向盖过下前牙1~2mm B.上前牙垂直向盖过下前牙2.1~2.5mm C.上前牙垂直向盖过下前牙2.6~3mm D.上前牙垂直向盖过下前牙3.5~4mm E.以上都不是
A.以生物力学为主的原则 B.上前牙以机械力学为主的原则 C.后牙以美观为主 D.前牙以功能为主 E.有利于美观、功能和组织保健三个方面
A.后牙颜色 B.后牙的大小 C.后牙的牙合面形态 D.患者的要求 E.患者的面形
A.颈缘 B.颊面形态 C.舌面形态 D.牙合面形态 E.邻面形态
A.加长颈缘线,防止收缩变短 B.加厚颈部 C.确保颈缘形成一微小空隙 D.减薄颈部 E.提高熔模颈缘的精确度和密合度
A.0.5~0.9mm B.1.0~1.5mm C.1.6~1.9mm D.2.0~2.5mm E.2.6~3.0mm
A.应小于原真牙邻接点 B.与原真牙邻接点大小相同 C.应略大于原真牙的邻接区面积 D.邻接区的面积应大于与固位体相邻面的2/3以上 E.邻接区的面积应与固位体完全封闭邻面
A.0.1~0.2mm B.0.2~0.4mm C.0.5~1.0mm D.1.0~1.5mm E.1.5~2.5mm
A.正确地传导牙合力于基牙上 B.防止义齿下沉 C.防止义齿摆动、翘动、旋转 D.增加义齿的固位作用 E.防止食物嵌塞
A.支架支点要与工作模型有良好的接触关系 B.支架支点一般应位于网状连接体游离端的边缘 C.支架支点无实际意义,可有可无 D.支架支点的面积一般2mm2且方或圆形 E.支架支点的设置应根据网状连接体的面积大小来区别设置
A.上颌余留牙严重向颊侧倾斜时 B.下颌余留牙严重向唇、颊倾斜时 C.下颌舌系带附丽的高时 D.下颌舌侧牙槽嵴黏膜有倒凹时 E.下颌余留牙严重舌向倾斜时
A.使工作模型美观 B.确保修复体的颈缘与基牙(患牙)颈缘线密合 C.便于检查咬合关系 D.便于雕刻牙合面形态 E.便于调整咬合关系
A.人工牙的邻面及舌侧轴面角 B.人工牙颈部的向嵴面 C.人工牙的切缘 D.人工牙的近远中径宽度 E.人工牙的唇面突度
A.右上456三牙平均减径后排列 B.右上45二牙减径后排列三牙 C.右上46二牙减径后排列三牙 D.右上56二牙减径后排列三牙 E.减数法、只排列右上56二牙
A.排列瓷牙 B.雕刻蜡牙后更换成塑料牙 C.光固化复合树脂烤塑牙 D.排列塑料牙 E.金属面
A.后牙区近远中长度为尖牙远中至磨牙后垫前缘 B.颊、舌径较窄的人工牙 C.牙尖斜度较小的人工牙 D.牙冠高度与前牙协调 E.颊、舌径宽的瓷牙
A.0.3mm B.0.2mm C.0.1mm D.0.4mm E.0.5mm
A.0.5mm B.1mm C.1.2mm D.2mm E.2.5mm
A.美观 B.兼顾功能和组织保健 C.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D.平衡牙合 E.交互作用原理
A.个别牙接触的平衡牙合 B.单侧接触的平衡牙合 C.双侧后牙接触的平衡牙合 D.两点接触、三点接触和多点接触的平衡牙合 E.三点接触、多点接触和完全接触的平衡牙合
A.固定桥固位体 B.牙隐裂 C.需要牙合重建的个别后牙 D.邻接关系不好、有食物嵌塞的牙 E.牙体缺损涉及牙尖,不宜充填者
A.后牙牙体严重缺损,固位形、抗力型较差者 B.前牙固定义齿的固位体 C.后牙固定义齿的固位体 D.牙冠短、咬合紧的后牙修复 E.固位力差,需要增加辅助固位形的后牙修复
A.单端固定桥、悬臂桥 B.双端固定桥、单端固定桥、半固定桥、复合固定桥 C.半固定桥、附着体固定桥 D.单端固定桥、半固定桥、复合固定桥 E.长固定桥、短固定桥
A.可以取代常规义齿 B.比常规固定桥更舒适 C.其支持、固位和稳定功能比其他义齿好 D.可以减少或避免因基牙制备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E.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所有患者
A.确定基牙的外形高点 B.确定卡环各部分安放的位置 C.确定基牙数目 D.确定基托伸展范围 E.确定基牙位置
A.磨除下前牙切端2.5mm B.在义齿上前牙区基托附平面导板 C.在义齿的上磨牙区做牙合垫 D.拔除下前牙后同时修复上下前牙 E.下前牙根管治疗后磨出基托间隙
A.减小牙合面颊舌径宽度 B.加大牙合面颊舌外展隙 C.加深牙合面沟槽 D.减小功能尖与对牙合牙的接触 E.减小牙合面近远中径宽度
A.唇颊系带 B.磨牙后垫 C.下颌舌骨嵴 D.下颌隆突 E.远中颊角区
A.12~70岁 B.40~70岁 C.16~70岁 D.20~70岁 E.35~70岁
A.单独设计 B.与前、后腭杆混用 C.与正中腭杆混用 D.与前腭杆混用 E.与后腭杆混用
A.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画出的导线 B.基牙向近缺隙倾斜的画出的导线 C.基牙向颊、舌侧倾斜时画出的导线 D.基牙呈锥形时画出的导体 E.基牙位置没有倾斜时画出的导体
A.锤造在工业上也叫锻压 B.锤造冠较薄,强度较铸造冠差 C.锤造冠制作工艺复杂,牙体磨除较多,但价格低廉 D.锤造术利用的是机械外力 E.锤造术在口腔中应用很广,包括锤造冠、锤造桥体、牙合垫等
A.周径大于牙径,光滑圆柱形,与牙长轴一致,可稍弯曲 B.周径与颈缘一致,根部形态与牙长轴方向一致,不可弯曲稍有内收的光滑圆柱形 C.周径大于牙颈,光滑圆锥形,与牙长轴一致,可稍弯曲 D.周径大于牙颈,光滑圆锥形,与牙长轴一致,不可弯曲 E.周径小于牙颈,光滑圆锥形,与牙长轴一致,可弯曲
A.磨牙1/3,双尖牙1/2 B.磨牙1/2,双尖牙1/3 C.磨牙1/3,双尖牙1/4 D.磨牙1/4,双尖牙1/3 E.磨牙2/3,双尖牙2/3
A.未放卡环 B.基底伸展不够 C.基底较厚 D.未放间接固位体 E.固位臂模型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