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中胆红素的含量 B.尿胆原的含量 C.尿内胆红素的含量 D.粪便内胆红素的含量 E.粪胆原的含量
A.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B.急性感染并高热患者 C.严重的血尿及肾绞痛患者 D.对碘过敏者 E.腹部无法加压者
A.80~100HU,40~50HU B.80~100HU,35~40HU C.100~200HU.40~50HU D.100~200HU,35~40HU E.80~100HU,40~60HU
A.横断面扫描或冠状面扫描 B.层厚和层间隔8~10mm C.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 D.注射对比剂后延迟50秒 E.冠状面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
A.只做横断面扫描 B.层厚和层间隔8~10mm C.螺旋扫描螺距为1 D.窗宽2000~3000HU E.窗位-200~100HU
A.病指正位 B.病指侧位 C.病指轴位 D.病指斜位 E.病指切线位
A.听骨 B.乳突 C.眶下裂 D.内听道 E.眶上裂
A.颈椎正位 B.颈椎斜位 C.颈胸段侧位 D.颈椎过屈位 E.1、2颈椎开口位
A.标准仰卧正位 B.俯卧正位 C.肋骨广角位 D.肋骨斜位 E.标准侧卧正位
A.体位:骶尾椎正位 B.体位:骶尾椎侧位 C.体位:骨盆正位 D.正位:显示耻骨联合与骶尾椎重叠 E.侧位:骶尾椎及腰骶关节位于照片正中
A.纵隔选择胸部侧位摄影 B.观察前纵隔选择钡餐检查 C.中纵隔结构有主动脉弓等 D.中纵隔体层观察肺门和气管 E.后纵隔结构有食管等
A.游走肾 B.肠梗阻 C.泌尿系结石 D.急性胃肠道穿孔 E.先天性肛门闭锁
A.胆系先天畸形 B.慢性胆囊炎 C.胆系肿瘤 D.胆结石 E.肝炎
A.正确运用头颅体表定位点、面、线 B.根据轨迹特征选择体位 C.选择适当的体层方式 D.精确的选用层间距离 E.除去人工阴影
A.宽容度是产生密度0.25~2.0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B.胶片感光度为产生密度1.0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C.反差系数为照片对比度与射线对比度之比 D.反差系数大,组织间影像锐利度高 E.反差系数大,宽容度大
A.取用量最大的胶片作为管理专用片 B.冲洗机药液温度调整到标准要求值 C.用21级铝梯或冲洗控制感光仪曝光 D.中间密度灰阶不超过密度1.20 E.取密度平均值最接近2.50为高密度灰阶
A.横断面、矢状面 B.横断面、冠状面 C.矢状面、冠状面 D.斜面、矢状面 E.横断面、斜面
A.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B.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C.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D.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E.俯卧、两臂下垂,手心向上
A.第1层 B.第3层 C.第5层 D.第7层 E.第9层
A.从舌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B.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下缘 C.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D.从舌骨上缘至胸锁关节上缘 E.从舌骨下缘至胸锁关节上缘
A.剑突下:正中线剑突下 B.心尖部:心尖搏动最弱处 C.胸骨旁:胸骨左缘3~5肋间 D.胸骨上窝:位于胸骨上切迹处 E.胸骨上窝:常用切面主动脉弓长轴
A.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小矩阵 B.显像检查前必须确定采集矩阵 C.显像检查前确定每帧采集的时间 D.仪器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清晰图像 E.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宜选用较小矩阵
A.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投影 B.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C.股骨与胫腓骨夹角15° D.髌骨侧位显示,与股骨间隙分离明确 E.膝关节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A.蝶鞍--头颅正位 B.额窦骨壁瘤--柯氏位 C.上颌窦囊肿--瓦氏位 D.面骨骨折--大瓦氏位 E.颞颌关节脱位--开、闭口位
A.面骨骨折--大瓦特氏位 B.颅骨凹陷骨折--常规正侧位 C.颞骨骨折--头颅侧位 D.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反汤氏位 E.眼眶肿瘤--柯氏位
A.颈椎右后斜位显示右侧椎间孔 B.腰椎右后斜位显示右侧椎体的峡部 C.胸椎左后斜位显示左侧椎间关节 D.骶髂关节右后斜位显示右侧骶髂关节面 E.腰椎左后斜位显示右侧椎体的峡部
A.C7~L1诸椎骨于照片正中显示 B.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 C.两侧横突对称显示 D.椎弓根不能对称显示 E.各椎体椎间隙清晰锐利,椎骨纹理显示明了
A.剑突 B.肚脐与剑突连线中点 C.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D.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E.髂骨棘水平
A.7min B.10min C.15min D.20min E.25min
A.采用低电压摄影 B.乳腺癌检查方法之一 C.采用钼靶 D.摄影时施加压迫 E.常规体位取双侧侧位
A.冲洗机的动态管理,要具备密度计和曝光仪 B.管理用片要选择使用量最大的片种 C.管理光楔片制作可采用简易铝梯曝光作相对比较 D.冲洗机启动后立即冲洗管理光楔片 E.测量光楔片密度,找出密度1.2和2.2左右的二段作为参照物
A.CT值测定 B.X线管发出射线 C.探测器接收衰减的射线 D.信号的模/数转换 E.计算机处理数据
A.第一层--四脑室下方平面 B.第二层--鞍上池平面 C.第三层--侧脑室上方平面 D.第四层--松果体平面 E.第五层--侧脑室体部平面
A.听眦线、听眶线 B.听眦线、听眉线 C.听眶线、听眉线 D.听鼻线、听眦线 E.听鼻线、听眉线
A.-1000~-2000 B.-500~-1000 C.-300~-750 D.-350~-500 E.1200~1600
A.听眶线时,病人体位较舒服 B.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 C.有利于确定病变与眶底的关系 D.有利于需要时扩大扫描范围 E.有利于眼外诸肌肉的显示
A.脏器位置 B.脏器形态 C.脏器大小 D.放射性分布 E.时相变化
A.双足内收20° B.双足外旋20° C.双足尖垂直向上 D.双下肢稍外展,足尖内旋并拢 E.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A.第6胸椎入射 B.第7胸椎入射 C.第8胸椎入射 D.第9胸椎入射 E.第6、7胸椎入射
A.向足侧倾斜10° B.向头侧倾斜10° C.向足侧倾斜20° D.向头侧倾斜20° E.垂直投射
A.膝关节--空气 B.消化道--钡剂 C.椎管--碘化钠 D.泌尿系--泛影葡胺 E.心血管--复方泛影葡胺
A.显影温度高 B.显影时间长 C.显影补充量大 D.摄影时kVp高 E.胶片的平均斜率高
A.定影剂-保护剂-中和剂-坚膜剂 B.定影剂-中和剂-保护剂-坚膜剂 C.定影剂-保护剂-坚膜剂-中和剂 D.定影剂-坚膜剂-保护剂-中和剂 E.定影剂-中和剂-坚膜剂-保护剂
A.缓冲剂作用使pH值变动极小 B.缓冲剂作用使pH值变动太大 C.加入了坚膜剂 D.溶剂中加入了乙醇 E.溶剂中加入了EDTA
A.形态 B.大小 C.位置 D.数目 E.病理分类
A.胸部透视 B.胸部正位片 C.胸部侧位片 D.胸部CT扫描 E.大气管体层摄影
A.头颅固定 B.平静呼吸扫描 C.不作吞咽动作 D.摘掉颈部饰物 E.药物镇静
A.肺动脉栓塞 B.主动脉瘤 C.夹层动脉瘤 D.主动脉闭锁不全 E.大血管畸形
A.胆囊腔内强回声团 B.可单发或多发 C.后方均伴声影 D.可随体位移动 E.可呈堆积状
A.双腕正位 B.双膝正位 C.双肘正位 D.双肩正位 E.双髋正位
A.肺泡胀大 B.肺实质密度减低 C.影像对比度提高 D.横膈位置下降 E.纵隔宽度变宽
A.胸部正位 B.胸部侧位 C.胸部前弓位 D.胸部左前斜位 E.胸部右前斜位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腰骶椎 E.骶尾椎
A.空气 B.硫酸钡 C.碘化油 D.泛影钠 E.泛影葡胺
A.膀胱造影 B.静脉肾盂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口服胆囊造影 E.静脉胆囊造影
A.肺动脉造影 B.胸主动脉造影 C.颈总动脉造影 D.腹腔动脉造影 E.肝内动脉造影
A.晕残影 B.核阴影 C.干扰影 D.轨迹影 E.组织模糊影
A.显影液补充量调整偏低 B.定影液混入显影液 C.显影液混入定影液 D.定影液补充量调整偏低 E.冲洗水流量偏低
A.胶片受压 B.胶片超过有效期 C.胶片抽取时,产生静电放电 D.胶片在泄漏有蒸汽的房屋内放置 E.胶片在暗盒放置时受折
A.足部 B.直线部 C.肩部 D.曲线部 E.反转部
A.考虑扫描架和床的伸延空间 B.考虑维修操作空间 C.通风和防尘 D.良好的射线防护措施 E.电源变压器远离CT机房
A.像素 B.矩阵 C.体素 D.视野 E.灰阶
A.肺泡 B.囊肿 C.脂肪瘤 D.血液 E.肌肉
A.对比度较大,灰阶较长,包含较多的CT值 B.对比度较小,灰阶较长,包含较少的CT值 C.对比度较小,灰阶较短,包含较少的CT值 D.对比度较大,灰阶较短,包含较少的CT值 E.对比度较大,灰阶较短,包含较多的CT值
A.病人姓名和检查方位的输入 B.对扫描部位的固定 C.将被检部位置于扫描野中心 D.肿块部位的体表标记 E.检查参数中重建算法的选择
A.照片包括胸11至骶2椎骨及部分软组织 B.包括胸11至腰5棘突 C.腰椎体各缘无双边显示 D.腰骶关节可见 E.腰2椎体处于照片正中
A.肱骨 B.全脊柱 C.双侧髂骨 D.颅骨骨板 E.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
A.肺不张 B.胸腔积液 C.少量气胸 D.肺部肿瘤 E.中叶综合征
A.柯氏位 B.瓦氏位 C.上颌窦侧位 D.视神经孔轴位 E.头颅后前正位
A.脊柱裂 B.脊柱结核 C.脊柱侧弯 D.脊柱转移瘤 E.强直性脊柱炎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60~80ml E.80ml以上
A.8~10min B.10~15min C.15~30min D.30~45min E.60~120min
A.轨迹影 B.晕残像 C.核阴影 D.体层面影像 E.层外组织模糊影
A.圆形 B.椭圆形 C.直线型 D.涡卷型 E.内圆摆线型
A.人工伪影 B.严重灰雾 C.感光增快 D.感光怠迟 E.胶片粘连
A.输片系统 B.循环系统 C.补充系统 D.干燥系统 E.控制系统
A.目的 B.方式 C.方法 D.程序 E.标准
A.将接收到的信号编码成二进制数据 B.控制数据传送 C.参与图像的重建 D.发山图像重建指令 E.滤除低能量无刚的射线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60~100ml E.100~150ml
A.仰卧、下颌内收 B.仰卧、听眶线与台面平行 C.俯卧、听眶线垂直于台面 D.坐位,头后仰 E.半蹲位,下颌前伸
A.仰卧、头先进 B.俯卧、头先进 C.仰卧、足先进 D.俯卧、足先进 E.坐位、足先进
A.DSA B.DAS C.MTF D.HU E.DTS
A.8:1 B.10:1 C.12:1 D.16:1 E.18:1
A.需要加压 B.使用单乳剂专用胶片 C.使用双屏高速增感屏 D.常规摄取轴位和侧斜位 E.依发育期确定曝光条件
A.干燥设定温度低 B.干燥室内湿度过大 C.定影液疲劳 D.水洗不足 E.水洗温度低于常温
A.颧骨 B.筛骨 C.颌骨 D.颞骨 E.蝶骨
A.防高温、防潮湿 B.防阳光曝晒 C.防止水或药液溅入 D.发现灰尘可用口吹清除 E.暗盒应直立放置,避免重压变形
A.蛙式位 B.谢氏位 C.侧卧侧位 D.仰卧水平侧位 E.俯卧水平侧位
A.左前斜70°~75°和头足25°~30° B.左前斜60°和头足20° C.头足35°位摄影 D.左前斜75°~85°和头足40° E.病人半坐位,X线以左前斜30°~45°
A.防止饰物丢失 B.防止掉入机架内 C.可降低曝光条件 D.避免产生图像伪影 E.病人躺卧更舒适
A.脑梗塞 B.脑萎缩 C.颅内出血 D.脑血管畸形 E.先天性无脑
A.用于显示阴道和宫颈的位置 B.便于与男性病人区分 C.已婚女性阴道内易患肿瘤 D.清洁的纱布可防止交叉感染 E.避免阴道出血
A.肝 B.脾 C.胰 D.肾 E.膀胱
A.X线胸腹部透视 B.胃肠道钡餐透视 C.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D.腹部B超检查 E.腹腔动脉造影
A.腰椎正位 B.腰椎侧位 C.腰椎双斜位 D.腰骶部斜位 E.腰骶部侧位
A.加摄正位 B.加摄侧位 C.手术探查 D.CT扫描 E.观察随访
A.左侧 B.右侧 C.靠近摄影台面侧 D.远离摄影台面侧 E.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