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方 B.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中部 C.眼眶内可见眶上裂 D.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下部,两侧对称 E.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影之间
A.按压病人的人中穴位 B.抓紧时间摄片 C.立即解除病人的压迫 D.让患者家属去请临床医师 E.注射肾上腺素
A.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B.五官检查 C.心脏检查 D.骨骼检查 E.近视检查
A.股骨下段 B.胫骨上段 C.关节间隙 D.半月板 E.胫骨内上髁
A.右侧位 B.仰卧前后位 C.仰卧前斜位 D.站立后前位 E.仰卧左侧位
A.瓦氏位--Runstrom's B.瓦氏位--Water's C.柯氏位--Law's D.柯氏位--Towne's E.柯氏位--Mayer's
A.股骨正位 B.股骨侧位 C.股骨轴位 D.股骨颈前后位 E.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
A.张口位:第1、2颈椎显示于上、下齿列之间 B.正位:第3~7颈椎投影于照片正中 C.斜位: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 D.斜位:椎间孔呈卵圆形 E.侧位:下颌骨与椎体重叠
A.站立腹部后前正位 B.胶片上齐肋弓 C.胶片下至耻骨联合 D.用合适尺寸的胶片 E.中心线水平经脐射入胶片
A.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良 B.肾盂积水严重 C.先天性多囊肾 D.尿道狭窄 E.肾功能差
A.胆囊显影率高 B.不需做碘过敏试验 C.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禁忌 D.适应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者 E.常规摄取俯卧位片,右侧抬高30°
A.要具备密度计和曝光仪 B.管理用片要选择使用量最大的片种 C.管理光楔片制作采用简易铝梯曝光取得 D.冲洗机启动5min后,冲洗管理光楔片 E.光楔片密度控制在Dmin≤0.25,Dmax≥3.0
A.中和剂常用冰醋酸 B.抑制剂常用溴化钾 C.保护剂常用无水硫酸钠 D.使冲洗影像始终稳定 E.降低显影液开始时的pH值
A.-30~-40 B.30~40 C.70~100 D.100~250 E.350~600
A.病人仰卧,采用颏顶位 B.病人俯卧,采用顶颏位 C.垂体扫描层厚/层距为2mm/2mm D.机架倾斜角度使X射线与听眉线垂直 E.垂体扫描前方达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
A.蝶鞍 B.脑萎缩 C.颅脑外伤 D.颅骨病变 E.内听道病变
A.一般需要空腹 B.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 C.正常肝实质回声较密、均匀、细小 D.成人检查探头频率在3.5~5.0MHz E.选用实时、高灰阶、低分辨率超声诊断仪
A.肾动态显像每30~60s采集10帧 B.肝胆动态显像每5~15min采集1帧 C.心脏首次通过显像每50ms左右采集1帧 D.显像剂在体内运转较慢时,采集的速度要慢 E.显像剂在体内运转速度快,采集的时间间隔应短
A.双侧腕关节正位 B.双侧踝关节正位 C.双侧肩关节正位 D.双侧肩胛骨正位 E.双肩锁关节正位
A.胸部后前正位 B.左侧位 C.前弓位 D.左前斜位 E.右前斜位
A.常规取站立后前位 B.右前斜位应服硫酸钡 C.摄影距离200cm D.常规取左侧位 E.深吸气摒气曝光
A.颈肋--以第7颈椎为中心的前后正位 B.颈椎病--过伸过屈位 C.1、2颈椎半脱位--1、2颈椎开口位及侧位 D.胸腔开口综合征--包括下部颈椎及双侧锁骨的前后正位 E.颈椎结核--常规正侧位
A.胆囊阴性结石 B.磁器样胆囊 C.石灰乳胆汁 D.气肿性胆囊炎 E.胆道内空气充盈
A.颈内动脉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口服胆囊造影 D.腹膜后充气造影 E.胃肠道钡餐造影
A.采取区域体层方式 B.背部垫高30° C.中心线对气管分叉处 D.层间距0.5cm E.患者仰卧
A.定透时间 B.显影时间 C.定影时间 D.水洗时间 E.干燥时间
A.避免病人产生紧张情绪 B.防止呼吸窘迫产生 C.避免呼吸运动伪影产生 D.防止呼吸道堵塞 E.避免病人检查中咳嗽
A.仰卧位 B.俯卧位 C.立位 D.坐位 E.半蹲位
A.软组织扫描模式 B.标准扫描模式 C.细节扫描模式 D.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E.平滑扫描模式
A.25层左右 B.22层左右 C.20层左右 D.18层左右 E.16层左右
A.碘过敏 B.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C.脑血管性病变 D.急性颅脑出血 E.颅脑外伤
A.2~3周 B.5~6周 C.6~8周 D.9~10周 E.10周以上
A.浅呼吸摒气 B.深呼气摒气 C.深吸气摒气 D.平静呼吸摒气 E.深吸气后深呼气再摒气
A.平静呼吸 B.深呼气后摒气 C.深吸气后摒气 D.平静呼吸下摒气 E.深吸气后深呼气摒气
A.上门齿与枕骨下缘是否重合一致 B.上门齿与枕骨下缘影像分离 C.上门齿投影在枕骨边缘的下方 D.上门齿投影在枕骨边缘的上方 E.上门齿与枕骨下缘分离约2.5cm
A.10°~20° B.20°~30° C.30°~40° D.45°~50° E.50°~55°
A.3min B.5min C.15min D.25min E.35min
A.2~3 B.4~6 C.7~8 D.9~11 E.12~13
A.显影-定影-冰洗-干燥 B.显影-水洗-定影-干燥 C.显影-中间处理(漂洗)-定影-水洗-干燥 D.显影-中间处理-定影-干燥 E.显影-冰洗-定影-中间处理-干燥
A.病人摆位左右偏离 B.扫描机架倾角过大 C.床面升降调节有误 D.床面进出调节有误 E.扫描野选择有误
A.30s B.35s C.45s D.55s E.60s
A.副鼻窦瓦氏位 B.副鼻窦柯氏位 C.副鼻窦侧位 D.副鼻窦正位体层 E.副鼻窦CT轴位扫描
A.球外眶内异物 B.眼部外伤 C.眶内肿瘤 D.炎性病变 E.视网膜剥离
99mTcO甲状腺显像的剂量是()
A.74~185GBq B.740~1850MBq C.74~185kBq D.74~185MBq E.7.4~18.5MBq
A.胎囊 B.胎头 C.四腔心 D.受精卵 E.肾脏
A.足 B.踝 C.膝 D.髋 E.肩
A.胫腓骨长轴投影于胶片长轴中线 B.距骨胫距关节面无双边 C.踝关节位于照片下1/3正中显示 D.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 E.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丰富清晰
A.肺尖充分显示 B.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C.肩胛骨投影肺野之外 D.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E.肺野第2前肋间最高密度1.7±0.05
A.颅底位 B.汤氏位 C.头颅侧位 D.头颅正位 E.颈静脉孔颌顶位
A.左侧卧侧位 B.右侧卧侧位 C.仰卧水平侧位 D.右侧卧水平正位 E.左侧卧水平正位
A.多囊肾 B.尿道狭窄 C.肾结核 D.肾积水 E.肾肿瘤
A.室壁瘤 B.心肌肥厚 C.肺动脉高压 D.冠状动脉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远台面皮肤面至胶片距离 B.近台面皮肤面至胶片距离 C.肢体厚度1/2处至胶片距离 D.体表可触标志点至胶片距离 E.欲放大病灶中心至胶片距离
A.侧位 B.尾头位 C.头尾位 D.放大位 E.侧斜位
A.接触空气,显影液氧化 B.显影液被稀释 C.显影液pH降低 D.显影液中有机物的沉积 E.保护剂含量减少
A.密度大的照片占主要比例时,补充量要加大 B.连续大工作量时,补充量要加大 C.处理液放置时间较长时,补充量要加大 D.小容量与大容量冲洗机相比,补充量要加大 E.显影液补充量一般小于定影液补充量
A.位于X线管套窗口前方 B.里狭缝状态 C.决定X线扇束厚度 D.决定单层扫描层厚 E.决定扫描层距
A.中央处理器 B.X线球管 C.阵列处理器 D.模/数转换器 E.数据采集系统
A.原子序数 B.光子的散射 C.物质的密度 D.每克电子数 E.射线的能量
A.静脉滴注法 B.静脉团注法 C.静脉滴注团注法 D.静脉团注滴注法 E.静脉多次团注法
A.三维重组 B.电影显示模式 C.斜面重组 D.仿真内镜 E.CT灌注
A.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B.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 C.第4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影 D.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E.椎间隙清晰可见
A.掌骨骨折 B.科雷氏骨折 C.三角骨病变 D.腕部舟状骨骨折 E.腕部豌豆骨病变
A.FFD180~200cm B.腹式深吸气后摒气曝光 C.自动曝光控制最短响应时间≤40ms D.病人辐射体表入射剂量≤1.5mGy E.高千伏摄影,滤线栅栅比选8:1
A.头颅正位 B.汤氏位(Towne's) C.颅底颌顶位 D.视神经孔轴位 E.颈静脉孔颏枕位
A.颈椎正位 B.颈椎侧位 C.颈椎左前斜位 D.颈椎左后斜位 E.颈椎右后斜位
A.空气 B.碘化钠 C.碘化油 D.泛影钠 E.硫酸钡
A.静脉肾盂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膀胱造影 D.男性尿道造影 E.肾动脉造影
A.1~5s B.5~10s C.10~15s D.15~20s E.20~30s
A.圆形 B.椭圆形 C.直线型 D.涡卷型 E.内圆摆线型
A.感蓝胶片 B.感绿胶片 C.红外激光片 D.氮氖激光片 E.乳腺摄影正色胶片
A.明显的超加和性 B.显影能力良好的持续性 C.照片处理容量大 D.温度升高显影活性加大 E.无显影中的着色污染
A.2.0~2.5 B.3.0~3.5 C.4.0~4.5 D.5.0~5.5 E.6.0~6.5
A.头颅侧位 B.膝关节侧位 C.腰椎侧位 D.胸片侧位 E.腹部泌尿系平片
A.肝结节病灶 B.甲状腺 C.肺结节 D.椎体 E.肾上腺
A.自胰腺上5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B.自胰腺上1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C.自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D.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上1cm E.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
A.20mm B.10mm C.5mm D.1mm E.0.01mm
A.髌骨骨折--侧位及轴位 B.膝内翻--正位,双侧对照 C.膝关节副韧带损伤--正位,双侧对照 D.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双侧胫骨结节,侧位对照 E.小儿髋关节脱位--双髋正位
A.颅底侧位 B.颅底颌顶位 C.头颅汤氏位 D.头颅半轴位 E.高颈椎颅底侧位
A.骶髂关节正位--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 B.骶髂关节斜位--人体矢状面倾斜45° C.骶髂关节左后斜位--显示右侧骶髂关节 D.腰椎左后斜位--显示左侧椎间关节 E.胸椎左后斜位--显示右侧椎间关节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E.紫色
A.足前后位 B.足侧位 C.足内斜位 D.足外斜位 E.全足正位
A.让病人躺着更舒服 B.减轻病人由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 C.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减少 D.使扫描机架可以减少倾斜角度 E.避免病人的脚弄脏检查床
A.审查申请单 B.安排检查时间 C.填写片袋和做索引 D.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工作 E.给胸腹检查病人作呼吸训练
肺部CT图像拍摄时,对于窗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A.一般采用双窗拍摄 B.只需拍摄肺窗 C.必须要拍摄骨窗 D.必须包括肺的宽窗和窄窗各一套 E.必须拍摄肺窗和纵隔软组织窗
A.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B.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 C.下颌骨颏部置于床面上 D.听眶线与床面呈37°角 E.鼻根部对准胶片中心
A.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于眼眶之下 B.两侧上颌窦呈倒置的三角形 C.颞骨岩部的投影位呈正三角形 D.颞骨岩部的投影位于上颌窦影的下方 E.后组筛窦及额窦显示良好
A.头颅前后位 B.许氏位 C.斯氏位 D.柯氏位 E.瓦氏位
A.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B.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 C.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 D.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E.鼻尖对准胶片中心
A.头颅侧位 B.许氏位 C.瑞氏位 D.斯氏位 E.瓦氏位
A.又称乳突25°角侧位 B.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 C.被检对侧紧贴台面 D.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心的后上方1/3处 E.瞳间线垂直台面
A.又称乳突双45°角侧位 B.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 C.外耳孔置探测器的上后方1/3处 D.听眶线垂直台面 E.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
A.柯氏位 B.梅氏位 C.头颅后前位 D.颅底位 E.劳氏位
A.双耳侧位 B.头颅侧位 C.许氏位 D.瓦氏位 E.柯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