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5s B.0.1~8s C.0.001~3s D.0.01~5s E.0.001~5s
A.同样的照射条件下,CT检查比普通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大 B.CT检查用X线穿透性小,吸收量大 C.CT检查使用的检测器对X线能量损失大 D.CT机X线管的滤过要求没有普通X线高 E.以上都是错误的
A.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B.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 C.胃左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D.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E.胃左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A.只起绝缘作用 B.只起散热作用 C.具有绝缘和散热的作用 D.可用食用油代替 E.管套内绝缘油明显减少,不影响使用
A.第1蠕动波又称为原发蠕动 B.第2蠕动波又称为继发蠕动 C.第3收缩波是非推进性蠕动 D.第1蠕动波由吞咽动作诱发 E.第2蠕动波起始于第7颈椎水平
A.肺位于胸膜腔 B.左右两肺分居纵隔两侧 C.左肺分上、下两叶 D.肺尖经胸廓上口突至颈部 E.右肺分上、中、下叶
A.与管电流成正比 B.与管电压成反比 C.与靶物质有关 D.与管电压成正比 E.与X线管内真空度有关
A.λmin=1.24/kVp(nm) B.λmax=1.5λmin(nm) C.λmean=2.5λ(minnm) D.λmax=2λmin(nm) E.λmin=12.4/kVp(nm)
A.不发生汤姆逊散射 B.发生光电效应吸收 C.发生光核反应吸收 D.发生康普顿散射和吸收 E.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A.比释动能--戈瑞 B.吸收剂量--戈瑞 C.剂量当量--拉德 D.照射量--库仑每千克 E.吸收剂量率--焦耳每千克每秒
A.20% B.30% C.40% D.50% E.60%
A.20~125kV B.40~150kV C.30~165kV D.35~170kV E.40~180kV
A.增加kV B.增加mA C.降低kV D.降低mA E.增加靶原子序数
A.单相110V B.单相220V C.两相200V D.两相380V E.三相380V
A.475行 B.525行 C.575行 D.625行 E.1125行
A.探测器 B.高压电缆 C.低压控制 D.X线管组件 E.高压发生器
A.以引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为放射源 B.对于深部病灶分辨率和定位较好 C.能获得脏器或组织的三维图像 D.分为SPECT和PET两类 E.不能进行断层显像
A.关节间隙是关节软骨、关节盘和关节腔结构的投影 B.儿童期的关节间隙较成人窄 C.X线所见的相对骨端的骨皮质是骨性关节面 D.有的韧带可在脂肪组织的对比下显影 E.关节囊为软组织密度,一般不显影
A.产生有效的散射 B.对胶片产生灰雾 C.增加X线对比度 D.使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多 E.减少曝光时间
A.X线强度指的是管电压的高低 B.kVp代表X线的质,mAs代表X线的量 C.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X线强度越大 D.X线强度与管电压平方成正比 E.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
A.屏蔽防护 B.个人剂量限制 C.防护水平最优化 D.合理降低个人受照剂量 E.合理降低全民检查频率
A.提高国民对放射防护的知识水平 B.正确选用X线检查的适应证 C.被检查部位的屏蔽防护 D.严格控制照射量 E.采用恰当的X线质和量
A.工频式 B.逆变式 C.倍压式 D.电容充放电式 E.高频式
A.软组织摄影应使用钼靶X线管 B.栅控X线管本身能起快速X线开关闸作用 C.增加电源频率就可提高旋转阳极转速 D.实际焦点越大,输出功率越大 E.阳极面越粗糙,产生的X线强度越均匀
A.大 B.小 C.相等 D.近似 E.难确定
A.可小型轻量化 B.容易获得平稳直流高压 C.输出精度高 D.有利于计算机的控制 E.对电源容量要求高
A.80cm B.100cm C.120cm D.150cm E.180cm
A.阳极热容量明显加大 B.外形尺寸明显大 C.额定功率明显大 D.有效焦点面积明显大 E.只有一个焦点
A.了解病灶部位的代谢与血流变化 B.了解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了解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提高探测病灶的敏感性 E.判断病灶大小
A.n个 B.2n个 C.n2个 D.2n2个 E.n2+2个
A.管电压 B.管电流 C.靶面物质 D.管电流波形 E.管内真空程度
应用于X线摄影的X线波长,一般在()
A.0.02×10-8~0.3×10-8cm之间 B.0.04×10-8~0.4×10-8cm之间 C.0.06×10-8~0.5×10-8cm之间 D.0.08×10-8~0.6×10-8cm之间 E.0.10×10-8~0.8×10-8cm之间
A.5mSv/年 B.8mSv/年 C.10mSv/年 D.12mSv/年 E.15mSv/年
A.原子由核及电子组成 B.核外电子具有不同壳层 C.壳层中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电子轨迹 D.半径最小的壳层叫L层 E.一般每层上的电子数最多是2n2个
A.穿透作用 B.电离作用 C.荧光作用 D.热作用 E.反射作用
A.钼 B.铍 C.铷 D.铼 E.铯
A.热容量 B.额定容量 C.瞬时负荷 D.连续负荷 E.最大负荷
A.管电压B.分布电容C.曝光时间D.电源电压E.灯丝加热电流
A.滑架 B.横杆 C.夹环 D.平衡砣 E.X线管组件
A.20线对/cm B.30线对/cm C.40线对/cm D.50线对/cm E.60线对/cm
A.选择层厚 B.保证成像质量 C.产生扇形线束 D.屏蔽不必要的射线 E.保证X线管中心与探测器中心准直
A.核仪器 B.反应装置 C.化学合成装置 D.分离装置 E.加速器
A.原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的能量 B.电子处于激发状态时的能量 C.电子在各个轨道上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D.移走某轨道上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E.原子核对轨道电子的最大吸引力
A.熔点高 B.散热快 C.原子序数低 D.阻击高速电子 E.完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A.相干散射 B.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 D.电子对效应 E.光核反应
A.管电流 B.毫安秒 C.半价层 D.滤过板 E.衰减系数
A.照射量率 B.吸收剂量 C.比释动能 D.剂量当量 E.剂量当量率
A.严格控制照射野 B.尽量远距离的操作 C.恰当选择X线质与量 D.减少废片率和重拍片率 E.提高影像转换介质的灵敏度
A.恶性淋巴瘤 B.支气管囊肿 C.神经源性肿瘤 D.胸腺瘤 E.畸胎类肿瘤
A.左右移位应在头颅正位片测量 B.间脑占位性病变可使松果体钙斑向上或向后移位 C.顶叶占位性病变可使松果体钙斑向下或向后移位 D.颞叶占位性病变可使松果体钙斑向左或向右移位 E.上下和前后移位应在头颅侧位片测量
A.熔点高 B.原子序数高 C.热传导率高 D.易被X线穿透 E.金属蒸发率低
A.阳极启动,曝光 B.阳极启动,不曝光 C.阳极不启动,曝光 D.阳极不启动,不曝光 E.阳极启动转速慢,不曝光
A.正交排列的多层铅板 B.滤线栅板 C.照射野指示灯 D.滤过片 E.吸收散射线的铅质方筒
A.QA B.CEC C.ISO D.QC E.TQC
A.质量管理--qualitycontrol B.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 C.质量管理--qualityassurance D.质量管理--qualitycircle E.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
A.集体思维 B.主次因素图 C.组织管理图 D.管理控制图 E.因果关系图
A.3.0TMR可实现多体素3D频谱采集 B.中场超导开放型MR的场强在1.0~1.5T C.超高磁场MR的体部成像受限 D."导航"技术用于心脏的MR检查 E.张力性成像技术可为脑白质病提供全新信息
A.管理预约登记 B.安排检查房间 C.书写诊断报告 D.存储图像数据 E.统计工作量
A.基态 B.结合力 C.结合能 D.电子能量 E.原子能级
A.电子接近原子核减速,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B.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全部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C.电子与核外电子相碰,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D.电子击脱核内层电子,外层电子跃迁释放的X线光子 E.电子穿透原子与另外原子核作用,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A.相干散射 B.光核反应 C.光电效应 D.电子对效应 E.康普顿效应
A.遮光筒 B.遮线器 C.滤过板 D.滤线栅 E.缩小照射野
A.汗腺 B.肾上腺 C.唾液腺 D.生殖腺 E.甲状腺
A.先确认摄影技术是否符合诊断要求 B.按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X线征象 C.区分正常与异常的X线影像 D.详细分析异常X线表现特征等 E.影像分析与诊断无需结合临床
A.骨组织 B.肺组织 C.肝组织 D.软组织 E.所在器官的正常组织
A.低密度,高比重 B.低原子序数,高熔点 C.低原子序数,低熔点 D.高原子序数,高熔点 E.高原子序数,低熔点
A.整流器 B.交换闸 C.阳极启动定子线圈 D.灯丝变压器 E.高压变压器
A.仅调整kV B.仅调整mA C.仅调整S D.kV、mA联动调整 E.kV、mA、S单项调整
A.活动式 B.固定式 C.全自动式 D.红外遥控式 E.粗纹静止式
A.质量 B.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保证 E.全面质量管理
A.总结 B.标准化制定 C.效果的确认 D.对策的实施 E.对策的探讨
A.各项目废片数/总废片张数 B.总使用胶片数/总废片张数 C.总废片张数/总使用胶片张数 D.总重拍片张数/总使用胶片张数 E.各项目重拍片张数/总重拍片张数
A.1972年CT问世 B.1982年螺旋CT问世 C.1985年滑环CT问世 D.1991年双排螺旋CT问世 E.1998年多层螺旋CT问世
A.增感屏 B.影像板 C.硒鼓检测器 D.平板检测器 E.多丝正比室
A.尿 B.空气 C.血液 D.肌肉 E.脂肪
A.容量 B.寿命 C.热容量 D.散热率 E.最高管电压
A.被照体很薄时,AEC也可立即切断X线 B.探测器有电离室式、半导体、荧光体三种 C.AEC的管电压特性与所用屏胶体系的管电压特性有关 D.探测器置于屏胶体系之前还是之后,效果不一样 E.探测器的探测野位置、形状、数量应根据摄影部位选择
A.计算机接受探测器输出的数字信号 B.计算机运算结果以数据量保存 C.计算机进行重建图像的运算 D.原始数据和图像数据存储到硬盘 E.保存图像数据可变换重建参数进行图像重建
A.对策实施 B.效果确认 C.标准化 D.遗留问题和今后的改善方法 E.领导决策
A.管电压取70~80kVp B.滤线栅取10:1以上的栅比 C.选用大宽容度屏/片组合,相对感度400 D.X线管总滤过不低于3.0mmA1 E.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
A.ACR-NEMA1.0 B.ACR-NEMA3.0 C.DICOM3.0 D.Windows98 E.TCP/IP
A.1.0mm钙化点 B.1.5mm钙化点 C.2.0mm钙化点 D.2.5mm钙化点 E.3.0mm钙化点
A.胸片 B.超声 C.高分辨率CT扫描 D.MRI E.DSA
A.慢性支气管炎 B.气胸 C.支气管扩张 D.肺气肿 E.支气管哮喘
A.肺内囊状、柱状或宽窄不等透亮区 B.渗出和实变 C.肿块 D.结节 E.纤维素条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 C.肾小管分泌增加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醛固酮分泌增加
A.<100ml B.100~500ml C.500~1000ml D.1000~2000ml E.>2500ml
A.表现为关节间隙规则变宽 B.关节周围软组织萎缩 C.关节骨破坏出现在承重面 D.X线显示骨密度降低 E.CT扫描呈高CT值
A.胸片 B.超声 C.CT D.MRI E.DSA
A.中央型肺癌 B.周围型肺癌 C.支气管炎 D.支气管扩张 E.肺脓肿
A.胸片 B.CT C.MRI D.DSA E.纤维支气管镜
A.普通X线平片除外右股骨骨折 B.骨放射性核素显像 C.血管造影 D.CT E.MRI
A.普通X线平片 B.骨放射性核素显像 C.血管造影 D.CT E.MRI
A.腰1~2 B.腰2~3 C.腰3~4 D.腰4~5 E.腰5~骶1
A.腰肌劳损 B.腰椎管狭窄症 C.腰椎间盘突出症 D.强直性脊柱炎 E.腰椎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