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热熔冷凝性 B.有吸水膨胀性 C.极易溶解于水 D.参与坚膜作用 E.提供感光中心
A.椭圆形 B.平行四边形 C.扁平形 D.三棱锥形 E.五角形
A.胸曲 B.骶曲 C.颈曲 D.腰曲 E.背曲
A.胸3 B.胸5 C.胸6 D.胸7 E.胸10
A.管电压的高低 B.管电流的大小 C.荧光体颗粒的大小 D.焦片距 E.肢体的厚度
A.尽量选用均一性强的增感屏 B.控制好增感率 C.适当降低kV值,提高mA值 D.选择慢速X线胶片 E.选用超高效荧光物质来制作增感屏
A.光氧化-还原反应 B.光氧化反应 C.光还原反应 D.光分解反应 E.光合作用
A.不可放于潮湿处 B.宜防于高温干燥处 C.暗盒直立放置,并关闭好暗盒 D.驱尘时可用软毛刷 E.避免强光照射
A.卤化银晶体 B.卤化银晶体吸收了光子 C.晶体结构的物理完整性 D.自发氧化还原 E.乳剂中无杂质质点的干扰
潜影的本质是()
A.银离子集团nAg+ B.银离子Ag+ C.银集团nAg D.卤化银 E.感光中心
A.呼吸 B.心脏跳动 C.胃肠蠕动 D.痉挛 E.血管搏动
A.赤血盐--减薄液 B.氯化汞--加厚液 C.碳酸钠--停显液 D.硼砂--促进剂 E.铬明矾--坚膜剂
A.明矾 B.冰醋酸 C.溴化钾 D.亚硫酸钠 E.碳酸钠
A.延时系统 B.温度控制系统 C.水洗系统 D.循环系统 E.启动系统
A.大量胸腔积液 B.肺炎 C.肺气肿 D.肺纤维化 E.肺结核
A.骨硬化 B.骨囊肿 C.骨质疏松 D.溶骨性破坏者 E.卧床很久的患者骨摄影
A.瞳间线 B.听眦线 C.听口线 D.听眶线 E.眉间线
A.晶体颗粒大,感光度高 B.晶体颗粒分布均匀,对比度高 C.晶体颗粒大小一致,宽容度大 D.晶体颗粒小,分辨率高 E.X线胶片卤化银颗粒平均为1.71μm
A.管电流 B.曝光时间 C.摄影距离 D.增感屏 E.水洗时间
A.控制系统 B.温度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与存储系统 D.胶片传递系统 E.激光打印系统
A.是指产生诊断密度(0.25~2.0)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B.反差系数越大,宽容度越小 C.反差系数越大,不同组织间的影像锐利度越高 D.反差越小,宽容度越大 E.反差越小,信息量减少
A.头颅正位 B.头颅侧位 C.枕骨切线位 D.汤氏位 E.柯氏位
A.较大的动态范围 B.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C.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D.图像可以进行后处理 E.图像可以存储传递
A.保护层 B.成像层 C.支持层 D.背衬层 E.反射层
A.可在明室操作 B.无需排水供水系统 C.无废液污染环境 D.加重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E.所占空间小
A.适当减小窗宽 B.适当增大窗宽 C.适当提高窗位 D.适当降低窗位 E.以上都不是
A.X线管连续旋转 B.连续进床 C.连续曝光 D.连续采集 E.采用低热容量球管
A.探测器的几何尺寸 B.被测物体的几何尺寸 C.探测器之间的间隙 D.图像重建的算法 E.探测器的数量和总数据量
A.血管性疾病 B.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C.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D.心脏冠状动脉疾病 E.血管外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A.股动脉 B.股静脉 C.肱动脉 D.颈外动脉 E.肱静脉
A.三维图像重建 B.平滑滤过 C.图像重建 D.灌注成像 E.定量骨密度测定
A.碘番酸 B.碘苯酯 C.碘必乐 D.碘化钠 E.碘化油
A.胆影葡胺 B.优维显 C.碘苯酯 D.泛影钠 E.碘番酸
A.空气是一种阴性对比剂 B.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大 C.空气容易产生气体栓塞 D.空气在器官内吸收较慢 E.氮气是一种常用对比剂
A.碘化钠--非离子型对比剂 B.碘番酸--经肾排泄对比剂 C.硫酸钡--非离子型对比剂 D.碘化钠--有机碘对比剂 E.胆影钠--阳性碘对比剂
A.钡剂灌肠造影 B.静脉肾盂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瘘管窦道造影 E.子宫输卵管造影
A.输卵管造影 B.心血管造影 C.支气管造影 D.瘘管造影 E.椎管造影
A.静脉注射试验 B.眼结膜试验 C.舌下试验 D.皮下试验 E.口服试验
A.1min B.3min C.15min D.30min E.90min
A.迅速给予镇静药物 B.平卧或头低足高位 C.等临床医生来处理 D.尽快完成造影检查 E.停止造影进行急救
A.口唇发绀 B.呼吸困难 C.血压下降 D.面颊潮红 E.心脏骤停
A.正性感光材料 B.银盐感光材料 C.负性感光材料 D.反转感光材料 E.非银盐感光材料
A.扁平形 B.三角形 C.立方形 D.圆柱形 E.不规则形
A.高对比度 B.单层乳剂 C.高分辨率 D.高本底灰雾 E.对绿光敏感
A.单面药膜感蓝片 B.双面药膜感蓝片 C.单面药膜感绿片 D.双面药膜感绿片 E.单面药膜色盲片
A.硫化银 B.氯化银 C.氟化银 D.硫酸银 E.硝酸银
A.氟化银 B.氯化银 C.溴化银 D.碘化银 E.硫化银
A.晶体颗粒大则感光度高 B.晶体颗粒均匀则对比度高 C.晶体颗粒涂层薄、清晰度好 D.晶体颗粒愈小分辨率愈低 E.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则宽容度高
A.片基 B.乳剂 C.保护层 D.结合层 E.防光晕层
A.1.71nm B.1.71μm C.1.71mm D.1.71cm E.1.71dm
A.乳剂低银薄层化 B.高强度聚酯片基 C.高温有效防灰雾 D.表面光洁度极高 E.胶片含防静电剂
A.提高发光效率 B.控制量子斑点 C.提高清晰度 D.降低对比度 E.降低颗粒性
A.荧光转换效率 B.管电流量大小 C.增感屏反射层 D.荧光体的颗粒 E.荧光体的厚度
A.影像清晰度上升 B.影像对比度减小 C.影像分辨力增加 D.影像斑点现象减少 E.摄影曝光条件减小
用t0和t1表示产生1.0密度值的无屏和有屏照射量,则增感率的表达式是()
A.f=t0/t1 B.f=t1/t0 C.f=t0-t1 D.f=t1-t0 E.f=t0+t1
A.钨酸钙 B.硫氧化镧 C.溴氧化镧 D.硫氧化钆 E.氟氯化钡
A.HU--磁盘容量单位 B.C或L--窗位 C.FOV--兴趣区 D.DAS--模数转换 E.CPU--CT值单位
A.听神经瘤增强扫描 B.蛛网膜下腔造影 C.脑灌注CT D.脑池造影 E.脑动脉造影
A.屈伸运动 B.旋转运动 C.内收运动 D.外展运动 E.行走运动
A.右后斜位 B.左后斜位 C.右侧卧位 D.左侧卧位 E.俯卧位
A.腋中线 B.前正中线 C.锁骨中线 D.后正中线 E.脊柱旁线
A.闭孔 B.髋关节 C.腰骶关节 D.骶髂关节 E.耻骨联合
腰椎横突最长的是()
A.L1 B.L2 C.L3 D.L4 E.L5
A.迷走神经兴奋 B.感觉神经兴奋 C.运动神经兴奋 D.交感神经兴奋 E.副交感神经兴奋
A.数字减影 B.数字血管造影 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E.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A.支点 B.体层面 C.照射角 D.层间距 E.体层面厚度
A.感绿胶片 B.感蓝胶片 C.氦氖激光片 D.红外激光片 E.直接反转片
A.乳剂层 B.片基 C.保护层 D.结合层 E.防光晕层
A.米得 B.碳酸钠 C.溴化钾 D.氢氧化钠 E.亚硫酸钠
A.紫外线 B.激光束 C.电子线 D.阴极射线 E.软X射线
A.防止强烈的碘过敏反应 B.防止碘剂输入影响肾功能 C.防止少量的碘剂与小结石混淆 D.防止肾绞痛的产生和发作 E.碘对比剂会促使结石的生长
A.矩阵 B.像素 C.螺距 D.灰阶 E.窗宽
A.正中矢状面--将躯体分为左右对称的平面 B.矢状面--将躯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C.冠状面--将躯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D.侧面--后背皮肤面 E.水平面--将躯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A.肱骨 B.股骨 C.肋骨 D.胫骨 E.桡骨
A.头颅正中矢状面与颞骨的夹角 B.岩骨长轴线与头颅水平面间的夹角 C.岩骨长轴线与头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 D.岩骨的长轴线与头颅冠状面间的夹角 E.岩骨短轴与头颅正中矢状面间的夹角
A.密度比周围高 B.密度比周围组织低 C.肾周围包有脂肪垫 D.肾脏内有尿液 E.肾脏血运丰富
A.照射角大--体层面薄 B.照射角小--体层面厚 C.照射角--荡角 D.照射角--工作角 E.照射角--小于10°
A.氧气属阳性对比剂 B.氧气比空气更容易获取 C.空气在器官内吸收快 D.CO不如空气使用安全 E.空气有产生气体栓塞的危险
A.可提高影像锐利度 B.提供制作非对称性屏-片体系的可能性 C.与蓝色增感屏组合使用 D.提供了在快速冲洗系统中使用的可能性 E.采用防荧光交叠效应的技术
A.密度分辨率 B.空间分辨率 C.灰阶 D.窗宽窗位 E.噪声
A.激光相机中激光束的调制 B.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和衰减信号比较 C.阵列处理器作图像的卷积处理 D.模拟和数字图像的转换 E.数据采集系统将二进制数据送往计算机
A.放射状 B.影像模糊 C.散点状 D.同心圆 E.扁平带状
A.CR将透过人体的X线影像信息记录于影像板(IP)上,而不是记录于胶片上 B.IP不能重复使用 C.IP上的潜影经激光扫描系统读取,并转换为数字信号 D.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图像 E.CR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用磁带、磁盘和光盘长期保存
A.24 B.128 C.256 D.1024 E.4096
A.听眶线--人类学的基准线 B.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C.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D.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E.听眦线--与听眶线呈12°~15°角
A.0~40HU B.40~80HU C.0~120HU D.0~80HU E.80~120HU
A.80HU B.60HU C.120HU D.40HU E.20HU
A.0HU B.40HU C.80HU D.60HU E.120HU
A.0HU B.20HU C.40HU D.60HUE80HU
A.0~50HU B.50~100HU C.0~75HU D.0~100HU E.75~100HU
A.栅比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 B.栅密度越大,消除散射线能力越差 C.曝光量倍数越小越好 D.滤线栅反置时两侧密度高,中间密度低 E.滤线栅不能改善影像对比度
A.可能使用聚焦式滤线栅 B.可能是滤线栅反置了 C.可能是滤线栅双重偏离 D.密度变化可能是栅切割效应所致 E.密度变化与滤线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