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按张数的10%进行磁粉探伤检查 B.应100%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 C.应按张数的10%进行超声波检查,表面用磁粉探伤检查 D.应100%进行超声波检查,表面用磁粉探伤检查
A.垂直敷设 B.架空敷设 C.水平敷设 D.埋地敷设
A.一级灵敏度的探测器 B.二级灵敏度的探测器 C.三级灵敏度的探测器 D.二级或三级灵敏度的探测器
A.交换机 B.路由器 C.网桥 D.集线器
A.暗管敷设方式 B.直埋电缆敷设方式 C.线卡明敷方式 D.架空敷设方式
A.数据采集系统 B.数模/模数信号转换系统 C.监督控制系统 D.集散控制系统
A.3° B.4° C.5° D.6°
A.焊接接头连接 B.直接焊接 C.活接头连接 D.卡套式连接
A.好 B.差 C.相同 D.差不多
A.1 B.2 C.3 D.5
A.12A B.15A C.20A D.25A
A.绿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
A.聚氯乙烯 B.高密度聚乙烯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A.1.12% B.1.22% C.2.11% D.2.12%
A.手弧焊 B.埋弧焊 C.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D.等离子弧焊
A.招标投标阶段的工程合同价 B.合同实施阶段的竣工结算价 C.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 D.竣工验收阶段的决算价
A.220V B.3kV C.5kV D.10kV
A.13 B.14 C.15 D.16
A.根据施工单位的要求,对生产上或使用上要求急的工程项目,应先安排施工 B.技术复杂、施工进度较慢、工期较长的工段或部位先施工 C.施工流水在平面上或空间上展开时,可不考虑工程质量 D.确定的施工流向不能与材料、构件的运输方向发生冲突
A.3% B.5% C.10% D.15%
A.全水系统 B.直接蒸发机组系统 C.全空气系统 D.空气-水系统
A.聚氨酯树脂涂料 B.酚醛树脂涂料 C.呋喃树脂涂料 D.环氧树脂涂料
A.kg B.t C.台 D.组
A.溶剂 B.颜料 C.油料 D.树脂
A.高密度聚乙烯 B.聚四氟乙烯 C.聚氯乙烯 D.聚酰胺
A.切削设备 B.铸造设备 C.锻压设备 D.起重设备
A.所用刀具 B.机床外形 C.加工物品名称 D.加工方式
A.施工组织设计 B.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C.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D.施工平面图设计
A.单一高温回火 B.正火加高温回火 C.单一中温回火 D.正火加中温回火
A.硝酸 B.二氧化硫 C.次氯酸 D.盐酸
A.平面型 B.凹凸面型 C.榫槽面型 D.O形圈型
A.气体保护焊 B.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C.气体保护电弧焊 D.水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A.耐酸酚醛塑料管 B.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C.交联聚乙烯管 D.硬聚氯乙烯管
A.空气预热器 B.锅炉钢架 C.过热器 D.受热面管子
A.绝缘特性 B.选择透过特性 C.低电流高电压特性 D.透视性
A.聚氨酯漆 B.环氧煤沥青 C.三聚乙烯防腐涂料 D.环氧树脂涂料
A.第一、二位数字表示工程类别 B.第三、四位数字表示各专业工程 C.第五、六位数字表示清单项目 D.第七、八位数字表示各分部工程的各分项工程
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UHMWPE管) B.交联聚乙烯管(PEX管) C.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管) D.硬聚氯乙烯管
A.6 B.12 C.18 D.24
A.30 B.40 C.50 D.60
A.<10.0kPa B.≤1.6kPa C.≤5kPa D.≤1.6MPa
A.集中送风系统 B.热风机采暖系统 C.热泵采暖系统 D.热风幕系统
A.去应力热处理 B.整体热处理 C.热消氢处理 D.淬火热处理
A.全面通风 B.局部通风 C.机械通风 D.自然通风
A.矩形 B.圆形 C.圆形螺旋 D.棱形
A.机械进风 B.局部送风 C.局部排风 D.自然通风
A.一圈深为1~1.2mm的半圆形沟槽 B.两圈深为1~1.2mm的半圆形沟槽 C.三圈深为1~1.2mm的半圆形沟槽 D.钢字印记
A.平焊 B.对焊 C.氩弧焊 D.电焊
A.橡胶板 B.石棉绳 C.石棉板 D.玻璃棉
A.蒸汽 B.热水 C.冷媒 D.工艺物料
A.流体振动流量计 B.涡轮流量计 C.超声流量计 D.电磁流量计
A.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 B.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兴起与发展,是办公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C.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 D.综合布线系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联
A.工艺设备一般为预留孔,不准随便开孔 B.一次部件安装在高压、合金钢、有色金属的工艺管道和设备上,必须用气焊方法开孔 C.需要进行无损探伤的管道上的部件及焊缝,都要按规定进行无损探伤 D.需要进行脱脂的工程,其一次部件及仪表的回路系统与介质接触部分都需要进行脱脂
A.SIC B.BAS C.OAS D.CAS
A.模拟传输 B.数字传输 C.无线传输 D.有线传输
A.交换设备的容量在50门以内,中继线数在5对以下时,采用双向中继方式 B.变换设备的容量在50门及以上,中继线数大于5对时,采用单向中继或部分双向、部分单向混合的中继方式 C.交换设备的容量在500门以上,中继线数大于37对时,采用单向中继方式 D.程控用户变换机中继线数量应根据当地市内电话局的有关规定和市话中继话务量等因素确定,中继线数量宜按交换设备用户容量20%考虑
A.BAS B.CAS C.CDS D.OAS
A.数据通信 B.图文通信 C.语音通信 D.卫星通信
A.简单控制系统 B.串级控制系统 C.集散控制系统 D.常规控制系统
A.控制器 B.放大变换环节 C.反馈环节 D.给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