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需要基因的表达 B.事实上是按照碱基配对原则进行的检验技术 C.不能在正常细胞体中来进行 D.应该在液相中进行 E.可以对组织细胞进行一边培养一边进行操作
A.EB病毒受体 B.Ⅰ类MHC抗原 C.Ⅱ类MHC抗原 D.C3b受体 E.CD2抗原
A.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B.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在病理情况下是局部病变的结果 C.细胞因子具有功能的多样性 D.细胞因子具有组织细胞的特异性 E.细胞因子在病理情况下是局部病变的原因
A.IL-2 B.IL-5 C.IL-4 D.TNF-α E.IFNγ
A.淋巴毒素、过敏毒素、IL-2 B.过敏毒素、IL-2、干扰素 C.IL-2、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 D.集落刺激因子、过敏毒素、淋巴毒素 E.干扰素、过敏毒素、淋巴毒素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GVHR E.ADCC
A.IL-I和血清肌酐值同时增高 B.IL-2和血清肌酐值水平同时增高 C.IL-4和血清肌酐值水平同时增高 D.sIL-2R和血清肌酐值同时增高 E.IL-4R和血清肌酐值同时增高
A.IL-2 B.IL-5 C.TNF-α D.IFN-γ E.GM-CSF
A.卵泡刺激素(FSH) B.黄体生成素(LH) C.促甲状腺素(TSH) D.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高度敏感性 B.简便可作常规应用 C.相对特异性能检出各种抗体类型和分子大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D.重复性好 E.试验前必须对标本进行灭活或特殊处理
A.理化检测技术 B.补体参与技术 C.放射免疫技术 D.抗球蛋白检测技术 E.细胞技术
A.1%~2% B.2%~3% C.3%~4% D.4%~5% E.5%~6%
A.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病灶 B.农民肺 C.血管炎 D.部分肾小球肾炎 E.类风湿关节炎
A.可使荧光效率增强 B.使结果更易观察 C.可同时检测标本中的两种抗原 D.排除非特异荧光抗体结合的背景干扰 E.有利于调节荧光补偿
A.FITC B.PE C.PI D.RB2000 E.APC
A.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PWM) B.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 C.葡萄球菌毒素A D.脂多糖 E.植物血凝素
A.TCR B.CD3 C.FcR D.CR2 E.Smlg
A.TNF-α B.IFN-γ C.IL-2 D.IL-4 E.IL-5
A.血小板 B.NK细胞 C.成熟红细胞 D.巨噬细胞 E.B淋巴细胞
A.初次接触Ag就可能发生 B.发生速度快,消失也快 C.非特异性 D.属于正常免疫应答 E.属于异常免疫应答
A.C3b受体 B.IgGFc受体 C.抗原识别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E.MHC-Ⅱ分子
A.SmIgA B.SmIgM C.SmIgE D.SmIgD E.SmIgG
A.清蛋白、β蛋白、α1蛋白、α2蛋白、γ蛋白 B.清蛋白、γ蛋白、α1蛋白、α2蛋白、β蛋白 C.清蛋白、β蛋白、α1蛋白、γ蛋白、α2蛋白 D.清蛋白、α1蛋白、α2蛋白、β蛋白、γ蛋白 E.清蛋白、α1蛋白、β蛋白、α2蛋白、γ蛋白
A.对流免疫电泳 B.火箭免疫电泳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交叉免疫电泳
A.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电泳时向阴极端移动 B.电渗指电场中固体对液体的相对移动 C.电泳时质点或分子的移动性(M)的计算公式为:M=cm2/VS D.电渗作用不影响蛋白质分子的分离,各蛋白质成分间比率不变,但是蛋白质原点的位置向负极偏移 E.电泳反应中,正离子向负极泳动,负离子向正极泳动
A.接受抗组胺的治疗 B.接受大量X线照射 C.接受抗中性粒细胞血清治疗 D.脾脏切除 E.补体水平下降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自身抗原 E.外源性抗原
A.Tc B.TH C.Ts D.B细胞 E.TD
A.定向加速度的双向扩散试验 B.单向电泳扩散免疫沉淀试验 C.区带电泳与双向扩散试验的结合体 D.双向加速度的电泳试验 E.定向加速度的单向扩散试验
A.改造和组建质粒 B.基因组DNA同源性研究 C.在25℃进行操作,效果最佳 D.组建基因组DNA物理图谱 E.DNA杂交与序列分析
A.实验中常用MgCl2处理后建立感受态 B.处于感受态时,载体细胞壁和膜的通透性增加 C.感受态时线状DNA比环状DNA转化效率高 D.选用的细菌处于稳定期为实验成功的关键 E.本法操作要求在常温下进行操作
A.20% B.35% C.45% D.70% E.95%
A.4(A+T)+2(C+G) B.4(A+T)+4(C+G) C.2(A+T)+4(C+G) D.2(A+T)+2(C+G) E.3(A+T)+3(C+G)
A.菌落印迹杂交 B.斑点杂交 C.原位杂交 D.Southern印迹杂交 E.Northern印迹杂交
A.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B.中国最大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C.欧洲最大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D.美国最大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E.日本最大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A.为线状DNA分子 B.由着丝粒、端粒、复制子和外源DNA构成 C.培养方便 D.可表达真核细胞基因 E.装载容量少是它的缺点
A.转录起始位点,尾部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ORF,茎环结构 B.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前导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ORF,尾部序列,茎环结构 C.启动子,SD序列,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茎环结构 D.转录起始位点,前导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和ORF,尾部序列 E.启动子,前导序列,由顺反子间区序列隔开的SD序列,茎环结构
A.粘粒载体 B.质粒载体 C.SV40载体 D.M13噬菌体载体 E.穿梭载体
A.在基因组中寻找能表明基因之间位置关系的遗传标记 B.弄清楚人类每个基因的功能 C.对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进行测序 D.弄清楚人类基因组不同载体DNA克隆片段所处的染色体位置 E.鉴别出人类基因组中占据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A.封闭液预杂交,杂交,清洗,干燥,检测 B.封闭液预杂交,干燥,杂交,清洗,检测 C.杂交,封闭液预杂交,清洗,干燥,检测 D.封闭液预杂交,清洗,杂交,干燥,检测 E.封闭液预杂交,杂交,干燥,清洗,检测
A.含有大量基因重叠现象 B.基因组多数是单倍体 C.编码区在基因组中的比例极少 D.病毒核酸类型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E.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
A.病毒的检测 B.支原体的检测 C.亲子关系的鉴定 D.个体身份的识别 E.细菌感染能力的鉴定
A.溶液Ⅰ的作用是悬浮菌体 B.溶液Ⅱ的作用是使DNA变性 C.溶液Ⅲ的作用是使DNA复性 D.质粒DNA分子小,所以没有变性,染色体变性后不能复性 E.该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在实验中经常使用
A.限制酶是外切酶而不是内切酶 B.限制酶在特异序列(识别位点)对DNA进行切割 C.同一种限制酶切割DNA时留下的末端序列总是相同的 D.一些限制酶在识别位点内稍有不同的点切割双链DNA,产生粘末端 E.一些限制酶在识别位点内相同的位置切割双链DNA,产生平末端
A.在宿主细胞中拷贝数较多 B.可用氯霉素扩增 C.复制时受宿主染色体的控制 D.一般没有选择标记 E.上述A、B两项正确
A.pBR322 B.pSC101 C.pUB110 D.pUC18 E.pUC28
A.是一种不同于病毒、细菌、霉菌的传染性病原体 B.Prusiner因为对朊病毒研究有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C.朊病毒只对人类有致病作用 D.朊病毒能对部分蛋白酶有抵抗作用 E.朊病毒主要作用于脑部,直接破坏脑神经细胞
A.能在原核细胞中复制不能在真核细胞中复制 B.在不同的宿主中具有不同的复制机制 C.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使用不同的复制起点 D.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使用不同的复制酶 E.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复制速率
A.基因组大小 B.基因数量 C.基因组中基因的密度 D.单个基因的平均大小 E.基因间间隔距离
A.是一种标记DNA与整个染色体杂交并且发生杂交的区域可通过显微观察的技术 B.表明卫星DNA散布于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 C.揭示卫星DNA位于染色体着丝粒处 D.表明人类可以对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可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 E.原位杂交属于固相杂交中的一种
A.几乎所有的DNA都用于编码基因产物 B.几乎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转录 C.产生惟一一个大的转录物,然后剪接加工,释放出各种RNA分子 D.大多数编码蛋白的基因被tRNA基因分隔开 E.复制形式不属于半保留复制
A.大多数酵母基因没有内含子,而大多数哺乳动物基因有许多内含子 B.酵母基因组的大部分基因比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部分基因小 C.大多数酵母蛋白比哺乳动物相应的蛋白小 D.尽管酵母基因比哺乳动物基因小,但大多数酵母蛋白与哺乳动物相应的蛋白大小大致相同 E.酵母基因比哺乳动物基因小,但大多数酵母蛋白与哺乳动物相应的蛋白大
A.荧光定量PCR技术 B.western印迹技术 C.Southern电泳技术 D.原位杂交技术 E.cDNA表达芯片技术
A.只与完全相同的片段 B.可与任何含有相同序列的DNA片段 C.可与任何含有互补序列的DNA片段 D.可与用某些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成的DNA片段 E.以上都是
A.是目前感染人类最小的DNA病毒 B.负链DNA核苷酸序列为转录模板 C.转录模板上有五个ORF,分别为S、C、P、X、U区 D.S区段编码病毒颗粒的外膜蛋白 E.P区是跨度最大并与其它区有重叠
A.确定病原菌的群 B.确定病原菌的种 C.确定病原菌的型 D.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饮作用 E.吞噬作用
A.类风湿因子 B.HLA-B27 C.HLA-DR4 D.CRP E.抗dsDNA
A.AFP+CEA B.AFP+NSE C.CEA+NSE D.CYFRA-21+NSE E.CEA+CYFRA-21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监视低下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防御低下
A.等价带 B.带现象 C.后带 D.前带 E.拖尾现象
A.E选择素增高 B.E和P选择素增高 C.E和L选择素增高 D.P和L选择素增高 E.E、P和L选择素均增高
A.TG-Ab B.MPO-Ab C.TB-Ab D.ANCA E.SMA
A.抗RNP抗体和ANA B.抗dsDNA和抗Sm抗体 C.抗dsDNA和ANA D.抗dsDNA和抗RNP抗体 E.抗SSA和抗核蛋白抗体
A.RF B.ANA C.抗dsDNA D.抗Sm E.抗RNP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A.抗rib-P抗体+抗CCP抗体+抗Scl-70抗体 B.抗Sm抗体+抗rib-P抗体+抗CCP抗体 C.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ib-P抗体 D.抗Scl-70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 E.抗CCP抗体+抗Scl-70抗体+抗dsDNA抗体
A.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B.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C.继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D.继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E.补体免疫缺陷
A.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等 B.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滴虫性阴道炎 C.豆腐渣样白带--真菌性阴道炎 D.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宫颈癌、宫颈息肉等 E.白色稀糊状无气味--使用宫内节育器副反应
A.不能检出滴虫、胱氨酸、脂肪滴或药物结晶 B.不能鉴别异常细胞 C.大量细菌酵母菌干扰计数 D.对影红细胞容易漏诊 E.不能明确病理管型分类
A.红色--无添加剂--化学、血清学 B.紫色--EDTA--全血细胞计数 C.淡蓝色--枸橼酸钠--凝血检查 D.绿色--肝素钠、肝素锂、肝素铵--化学 E.金黄色--分离胶、凝块激活剂--化学
A.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B.草酸盐 C.肝素 D.枸橼酸盐 E.氯化钙
A.a级快速前向运动 B.b级慢或呆滞的前向运动 C.c级非前向运动 D.d级不动 E.e级原地打转
A.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 B.血滴愈小、角度愈小、推片速度愈慢,血膜愈薄 C.血滴愈小、角度愈小、推片速度愈慢,血膜愈厚 D.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E.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A.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 B.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 C.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 D.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E.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A.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B.红细胞寿命缩短 C.造血原料不足 D.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E.精神因素
A.原发性红细胞增多 B.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C.年龄性红细胞增多 D.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E.气压减低性红细胞增多
A.正常色素性 B.低色素性 C.高色素性 D.多色性 E.细胞着色不一
A.嗜碱性点彩 B.Howell-Jolly小体 C.Cabot环 D.寄生虫 E.Auer小体
A.MCV B.MCH C.MCHC D.RDW E.HCT
A.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 B.红细胞数量和形状对血沉没有影响 C.血沉管应完全直立 D.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 E.温度过高和过低均可按温度系数校正
A.尾部嗜中性粒细胞较多 B.尾部淋巴细胞少 C.单核细胞沿涂片长轴均匀分布 D.大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尾部和边缘 E.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在涂片头部和体部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百日咳 C.肾移植术后 D.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新生儿
A.V-容量 B.C-细胞 C.S-光散射 D.V-电导 E.C-电导
A.HPA-1 B.HPA-2 C.HPA-3 D.HPA-4 E.HPA-5
A.立方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B.大圆上皮细胞--表皮移行上皮细胞 C.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 D.小圆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E.鳞状上皮细胞--尿道、阴道的表层
A.多发性骨髓瘤 B.巨球蛋白血症 C.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D.恶性淋巴瘤 E.肾盂肾炎
A.甲苯--尿液生化检测 B.二甲苯--尿液生化检测 C.盐酸--尿酸检测 D.麝香草酚--尿液浓缩结核菌检查 E.盐酸--尿17-羟皮质类固醇
A.血沉 B.结核抗体测定 C.痰抗酸杆菌培养 D.血培养 E.血常规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A.肺癌 B.浸润型肺结核 C.肺真菌病 D.支原体肺炎 E.衣原体肺炎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A.CD2 B.CD3 C.CD4 D.CD8 E.CD10
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A.CD3 B.CD4 C.CD5 D.CD7 E.CD16
A.CD4 B.CD8 C.CD2 D.CD3 E.CD8
A.CD2 B.CD3 C.CD4 D.CD7 E.CD8
A.CD19 B.CD8 C.CD21 D.CD3 E.CD2
A.CD10 B.CD21 C.CD28 D.CDl6 E.CD69
A.CD45RA B.CD45RB C.CD45RO D.CD25 E.CD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