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B.致病物质有SPA C.不耐低温 D.人是其惟一宿主 E.可形成双层溶血环
A.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沙门菌 D.志贺菌 E.链球菌
A.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 B.鲍-金培养基 C.罗氏培养基 D.吕氏培养基 E.远藤培养基
A.在1976年首先在美国费城分离出的军团菌 B.1983年从慢性胃炎病人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的幽门螺杆菌 C.1992年自印度的霍乱流行中分离出的非O1群霍乱弧菌O139血清型新流行株 D.1981年首先在美国发现的HIV E.以上都是
A.PCR B.基因芯片 C.蛋白质芯片 D.ELISA E.核酸探针杂交
A.病毒 B.立克次体 C.真菌 D.螺旋体 E.放线菌
A.细菌 B.螺旋体 C.衣原体 D.病毒 E.真菌
A.放线菌 B.真菌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衣原体
A.核质 B.细胞膜 C.细胞质 D.中介体 E.质粒
A.中介体B.核酸C.质粒D.转位因子E.核质
A.鞭毛 B.中介体 C.细胞膜 D.核糖体 E.核质
A.致密 B.扁平 C.完全溶血 D.湿润 E.透明
A.细菌酶活性差异 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 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 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 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
A.标本中含有唾液 B.呼吸道有出血 C.呼吸道有炎症 D.呼吸道慢性炎症 E.肺炎
A.鞭毛 B.芽孢 C.荚膜 D.性菌毛 E.普通菌毛
A.利用糖类为碳源 B.利用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为氮源 C.利用死亡腐败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 D.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取营养 E.完全利用无机物为营养来源
A.1000倍 B.500倍 C.100倍 D.10000倍 E.600倍
A.形态染色观察 B.分离培养、菌落观察 C.生化试验 D.药敏试验 E.血清学鉴定
A.稀释复红 B.95%酒精 C.结晶紫 D.卢戈碘液 E.5%石炭酸复红
A.显微镜检查 B.痰的液化 C.痰的稀释 D.将痰在等渗灭菌的生理盐水中混匀 E.培养基的选择
A.<1:2.5 B.<1:2.0 C.>1:2.5 D.>1:2.0 E.>1:3.0
A.每100个油镜视野1~10个 B.每10个油镜视野1~10个 C.每个油镜视野1~10个 D.每个油镜视野10~100个 E.每个油镜视野100~200个
A.4~8小时 B.8~12小时 C.12~16小时 D.16~20小时 E.20~24小时
A.军团菌 B.布鲁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肠球菌 E.幽门螺杆菌
A.铝粉 B.肌酸 C.锌粉 D.硫磺 E.镁粉
A.血浆凝固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激酶 D.脱氧核糖核酸酶 E.氧化还原酶
A.亚单位疫苗 B.基因工程疫苗 C.活载体疫苗 D.减毒活疫苗 E.分子疫苗
A.赖氨酸脱羧酶 B.七叶苷水解试验 C.硫化氢试验 D.苯丙氨酸脱氨酶 E.尿素分解试验
A.玻片法测结合凝固酶反应迅速 B.玻片法测游离凝固酶反应缓慢 C.玻片法测结合凝固酶反应缓慢 D.试管法测结合凝固酶反应迅速 E.试管法测游离凝固酶反应迅速
A.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B.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产生甲酸等 C.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 D.甲基红变色范围为4.4~6.2 E.阳性时呈黄色
A.所有细菌都有脱羧酶 B.各种细菌的脱羧酶不尽相同 C.分解氨基酸都产生二氧化碳和胺 D.使培养基pH值增高 E.阳性时,含有溴甲酚紫指示剂的试验管呈紫色
A.微生物上 B.固相载体 C.该微生物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上 D.抗人Ig抗体上 E.某种动物红细胞上
A.紫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 E.绿色
A.VP试验 B.硫化氢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吲哚试验 E.SPA协同凝集试验
A.β-半乳糖苷酶 B.β-半乳糖苷渗透酶 C.半乳糖苷酶 D.半乳糖苷渗透酶 E.半乳糖渗透酶
A.免疫血清最高稀释度呈(+)凝集者 B.免疫血清最高稀释度呈(++)凝集者 C.免疫血清最高稀释度呈(+++)凝集者 D.免疫血清最高稀释度呈(++++)凝集者 E.免疫血清最高稀释度与阳性对照一致者
A.胎儿动物经剖宫产获得 B.饲养在隔离系统中 C.可经无菌乳代母乳育成 D.对各种病原体的感受性相同 E.抵抗力较强
A.甲基红试验 B.尿素酶试验 C.糖发酵试验 D.枸檬酸盐利用试验 E.吲哚试验
A.钩体类属抗原 B.梅毒特异性抗原 C.半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表面抗原
A.SPA快速诊断 B.ELISA C.Northernblot D.Southernblot E.动物实验
A.生化反应活泼 B.发酵糖类 C.液化明胶分解尿素 D.VP试验和甲基红试验均阳性 E.氧化酶试验阳性
A.CAMP试验 B.结核菌素试验 C.抗“O”试验 D.肥达反应 E.外斐反应
A.GNI B.GPI C.ANI D.YBC E.NFC
A.35℃培养24h后培养基呈液态为阴性 B.35℃培养24h后培养基呈液态为阳性 C.培养后置4℃培养基立即由液态变固态为阴性 D.培养后置4℃冰箱,30min不发生凝固为阴性 E.培养后置4℃冰箱,30min不发生凝固为阳性
A.封蜡管、不封蜡管均产酸-发酵型 B.封蜡管、不封蜡管均不产酸-不分解糖型 C.封蜡管不产酸、不封蜡管产酸-氧化型 D.封蜡管产酸、不封蜡管不产酸-厌氧型 E.以上均不正确
A.3天 B.5天 C.7天 D.9天 E.11天
A.1.0×108CFU/ml B.1.1×108CFU/ml C.1.2×108CFU/ml D.1.4×108CFU/ml E.1.5×108CFU/ml
A.提取标本中的DNA B.<90℃变性 C.55℃左右退火 D.72℃左右扩增 E.扩增产物作凝胶电泳
A.一种鉴别培养基 B.含有5%巧克力的培养基 C.一种选择培养基 D.含有血液的培养基 E.一种特殊培养基
A.菌苔 B.菌丝 C.菌团 D.菌膜 E.菌落
A.无菌动物 B.悉生动物 C.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D.清洁动物 E.普通动物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中和试验 D.间接凝集试验 E.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A.破坏特异性抗体 B.破坏非特异性抗体 C.破坏抗菌药物 D.稀释细菌生长抑制因子 E.防止血液凝固
A.抗“O”试验 B.肥达试验 C.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 D.病毒血凝试验 E.锡克试验
A.原理类似于反向间接血凝 B.载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C.用于检测未知抗原 D.出现明显的凝集线 E.目前用于流脑等的早期诊断
A.人 B.鸡 C.豚鼠 D.家兔 E.绵羊
A.冷凝集试验 B.ELISA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代谢抑制试验 E.玫瑰花结试验
A.粘质沙雷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产气肠杆菌 D.阴沟肠杆菌 E.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A.含有5%新鲜红血球的培养基 B.含有10%小牛血清 C.含有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的培养基 D.含卵黄的培养基 E.5%~10%CO气体环境
A.依据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在适宜条件下,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 B.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D.用已知抗体测抗原称血清学诊断 E.血清学诊断常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
A.2倍 B.4倍 C.6倍 D.8倍 E.10倍
A.测定每种血清中特异抗体的含量 B.血清外观 C.血清特异效价 D.血清吸收后的交叉反应 E.血清的无菌检验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E.五类
A.是一种用已知抗原测定抗体的免疫学检查方法 B.常用于免疫原性较强的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C.是一种以效价为测量单位的半定量试验 D.适用于病程短的传染病的诊断 E.可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
A.冷藏,迅速送检 B.保暖保湿,迅速送检 C.放50%甘油盐水中保存送检 D.立即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 E.以上都不是
A.溶血素 B.杀白细胞素 C.肠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
A.HRP B.SPA C.SAP D.SSP E.ASP
A.阴道口 B.肛门 C.尿道口 D.宫颈内 E.宫颈口
A.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B.EMB培养基 C.卵黄双抗培养基 D.高盐甘露醇培养基 E.卵黄甘露醇培养基
A.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 B.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 C.细菌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进入血流 D.细菌侵入了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 E.细菌外毒素进入血流
A.青霉素G B.四环素 C.氨苄西林 D.阿莫西林 E.壮观霉素
A.分枝杆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军团菌 E.幽门螺杆菌
A.肺炎球菌 B.军团菌 C.脑膜炎球菌 D.支原体 E.衣原体
A.多价诊断血清,又称混合诊断血清 B.单价诊断血清是仅含一个群(型)细菌和相应抗体 C.因子诊断血清,吸收了其中的共同抗体,仅保留了一种所需的特异抗体 D.抗O诊断血清是细菌表面抗原(O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血清 E.Vi诊断血清是由表面抗原制备的诊断血清
A.脂多糖 B.荚膜 C.外膜蛋白 D.脂寡糖 E.溶血素
A.血液放入干热灭菌的玻璃器皿中 B.采血前停止喂食 C.采集的血液立即放4℃凝固 D.采集的血液置室温中凝固 E.放血速度不宜太快
A.0111:H2:K58 B.K58:H2:0111 C.0111:K58:H2 D.K58:0111:H2 E.以上都不对
A.蓝氏贾第鞭毛虫 B.阿米虫 C.隐孢子虫 D.鞭虫 E.等孢子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