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妊娠早期即开始 B.妊娠32周或临产前 C.应在预产期前1~2周入院 D.先兆临产时 E.正式临产后
A.枕前位 B.枕后位 C.臀位 D.横位 E.足位
A.骶耻外径<18cm为骨盆入口狭窄 B.骨盆各径线比正常值<1cm为均小骨盆 C.坐骨棘间径<10cm为中骨盆狭窄 D.耻骨弓角度<800可能为骨盆出口狭窄 E.出口横径+后矢状径<15cm,可诊断为出口狭窄
A.妊高征心脏病 B.风湿性心脏病 C.先天性心脏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心肌炎
A.积极治疗贫血 B.常规服用洋地黄 C.防治呼吸道感染 D.每日应有10小时睡眠 E.积极预防妊高征
A.不宜继续妊娠,入院行人工流产术 B.在心内科和产科医生监护下继续妊娠至37周即立即分娩 C.入院先行心脏手术,如心功能改善则继续妊娠 D.等待至中期妊娠再行钳刮术 E.严密监护心功能,出现心力衰竭即刻终止妊娠
A.静滴葡萄糖液内加维生素C B.每日肌注维生素K110mg C.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D.加强营养,多食用优质蛋白 E.给予静滴红霉素预防感染
A.头盆不称 B.双胎 C.精神紧张 D.使用过量镇静剂 E.宫颈注射利多卡因
A.胎儿娩出后肌内注射麦角新碱,减少产后出血 B.自然分娩,不需手术助产 C.分娩时鼓励产妇屏气用力,以缩短产程 D.胎膜早破的患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胎儿娩出后,腹部放置砂袋并包扎腹带
A.能从事强体力劳动 B.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C.休息时亦有心功能不全症状 D.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 E.一般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A.积极防治贫血和妊高征 B.终止妊娠 C.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D.限制钠盐 E.控制体重
A.胎儿畸形 B.巨大胎儿 C.新生儿低血糖 D.妊娠呕吐 E.妊高征
A.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增加 B.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C.妊高征的发生率增加 D.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机会增加 E.受孕几率增加
A.风心病 B.正常妊娠改变 C.心肌炎 D.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E.妊娠高血压心脏病
A.心力衰竭与感染 B.产程中用力过度 C.第二产程时间稍长 D.心功能Ⅰ级哺乳 E.产后哺乳致心力衰竭
A.无论是否有产科指征,到预产期都应做剖宫产 B.第一产程加强护理,第二产程避免使用腹压,并采用人工助产术缩短产程 C.为缩短产程,应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D.胎盘娩出后,不能使用哌替啶以免发生出血而发生心力衰竭 E.胎盘娩出后使用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
A.协调性宫缩乏力 B.生理性宫缩变弱 C.痉挛性宫缩变弱 D.原发性宫缩乏力 E.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A.轻度头盆不称,可试产 B.明显头盆不称,行剖宫产术 C.中骨盆平面狭窄,双顶径达坐骨棘水平以下可阴道助产 D.中骨盆平面狭窄,双顶径未达坐骨棘水平须行剖宫产术 E.出口平面狭窄可酌情行阴道试产
A.原则上肝炎患者不宜妊娠 B.早孕期不宜终止妊娠,以免增加肝负担 C.妊娠继续时,注意防止妊高征 D.分娩时注意缩短第二产程 E.注意防止产后出血
A.孕妇的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很高 B.20%正常孕妇发生妊娠糖尿 C.分娩期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D.肾糖阈升高 E.胰岛素需要量减少且糖耐量升高
A.过早地使用镇痛或镇静剂 B.妊娠期子宫肌纤维数目少 C.产妇疲劳过度或受到不良刺激 D.胎先露压迫宫颈时间过长 E.子宫肌对参与分娩过程中的激素敏感失调
A.产后24小时内 B.产后3天左右 C.产后一周左右进行 D.产后二周 E.产后一月内
A.胎头跨耻征阳性 B.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C.脐带脱垂 D.胎位异常 E.胎先露入盆受阻
A.易发生胎膜早破和脐带脱垂 B.胎臀娩出后,即能顺利分娩出胎头 C.后出头困难时可使用产钳助产 D.临产后,禁用肥皂水灌肠 E.脐部娩出后,胎头娩出不超过8分钟
A.休息时心率大于110次/分 B.休息时呼吸大于20次/分 C.肝脾大,有压痛 D.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E.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啰音,咳嗽后不消失
A.妊娠4个月起,限制食盐的摄入 B.妊娠4个月起,服用铁剂及维生素 C.左侧卧位 D.适当休息与活动 E.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A.孕24~28周 B.孕28~32周 C.孕32~34周 D.孕35周 E.孕37周
A.产妇无感染发生 B.异常宫缩被及时发现或纠正 C.疲乏减轻,能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宫缩 D.产妇不发生产后出血 E.伤口愈合良好
A.会阴、阴道没有充分扩张 B.手术助产不当 C.经产妇 D.胎儿前肩娩出后 E.产程延长
A.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产后2~3天心脏负担减轻 C.第二产程心脏的负担比第一产程重 D.心功能不良可发生早产、胎儿缺氧 E.妊娠32~34周血容量达到最高峰
A.按破裂的程度分为自发性子宫破裂和损伤性子宫破裂 B.按疾病发展的过程分为先兆子宫破裂和子宫破裂两个阶段 C.先兆子宫破裂多发生在宫缩乏力所致的难产 D.先兆子宫破裂的产妇,应积极进行全子宫切除术 E.发生在孕晚期
A.营养不良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A.先阴道试产2~4小时 B.立即行剖宫产术 C.不应阴道试产 D.胎心音正常行剖宫产术 E.做术前准备
A.子宫收缩极性倒置 B.易发生胎儿窘迫 C.宜静脉滴注缩宫素 D.高张性子宫收缩乏力 E.不易发生胎盘滞留
A.期待疗法适用于孕28~37周不伴感染者 B.破膜12小时以上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胎膜早破均应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D.孕期达37周以上分娩发动,可考虑自然分娩 E.避免不必要的肛诊与阴道检查
A.均小骨盆 B.扁平骨盆 C.漏斗形骨盆 D.横径狭小骨盆 E.畸形骨盆
A.头盆不称 B.病理性缩复环 C.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D.协调性宫缩乏力 E.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A.轻微活动后有胸闷气急及心悸感 B.休息时心率是150次/分 C.休息时呼吸25次/分 D.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E.肺底有湿啰音,咳嗽后消失
A.风湿性心脏病 B.先天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肺源性心脏病 E.主动脉关闭不全
A.配合医生结扎盆腔血管止血 B.配合医生填塞宫腔 C.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立即按摩子宫 D.医生到后,方可采取止血措施 E.注射子宫收缩剂
对角径()。
A.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B.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 C.骶髂关节至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 D.骶骨尖端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 E.两侧坐骨结节间的距离
A.均小骨盆 B.类人猿型骨盆 C.漏斗形骨盆 D.单纯扁平骨盆 E.倾斜骨盆
A.控制输液速度 B.按摩宫底 C.肌注麦角新碱 D.控制感染 E.针对原因迅速止血
A.孕30周纠正胎位 B.临产后少做肛查,禁止灌肠 C.阴道口见到胎足准备接生 D.分娩时脐部至胎头娩出不超过8分钟 E.外阴冲洗时不应用凉水刺激胎先露
A.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妊娠32~34周时血容量达到最高峰 C.第二产程心脏的负担最重 D.产后2~3天心脏负担减轻 E.产后2~3天心脏负担加重
A.有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仅收缩力弱 B.容易发生胎儿窘迫 C.不宜静脉滴注缩宫素 D.潜伏期不宜应用哌替啶 E.多数产妇自觉持续性腹痛,拒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或停滞,且产程延长
A.记录出入液量 B.吸氧,保暖 C.测血压,脉搏 D.测尿量 E.药物剂量要准确
A.子宫收缩乏力 B.头盆不称 C.臀位 D.胎头高浮 E.横位
A.人工破膜 B.立即行剖宫产术 C.加强一般护理 D.镇静剂的应用 E.缩宫素静脉滴注
A.无论什么时候使用均可 B.确定怀孕开始使用 C.分娩期开始使用至产后一周 D.分娩期开始持续至整个产褥期 E.产后立即给予抗生素
A.心脏中等扩大,可给予洋地黄药物 B.慢性心房颤动不宜妊娠 C.如有心衰应立即终止妊娠 D.不宜再妊娠者,分娩后可行绝育术 E.临产后、产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A.双胎妊娠分娩时,在第一胎肩部娩出后应肌注麦角新碱 B.第一产程要避免产妇体力衰竭 C.第二产程要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 D.有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提前入院待产 E.产后2小时内在产房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
A.<4.5 B.4.0~4.9 C.5.0~5.9 D.6.0~6.4 E.>6.5
A.右枕前位 B.持续性右枕横位 C.持续性左枕横位 D.持续性右枕后位 E.持续性左枕后位
A.产后2周内绝对卧床休息 B.胎儿娩出后腹部放置砂袋 C.宫口未开全后,鼓励产妇正确屏气用力并行阴道助产 D.产后心功能Ⅲ级以上不宜哺乳 E.为预防产后出血禁用麦角新碱
诊断漏斗形骨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坐骨棘间径<10cm B.坐骨结节间径<8cm C.耻骨弓角度<85° D.出口横径与后矢状径之和<15cm E.骶耻外径<18cm
A.破膜后应严密注意胎心变化 B.孕32~34周可施行外倒转术 C.骨盆出口轻度狭窄时可阴道试产 D.临产后禁止肥皂水灌肠 E.一旦破膜应卧床,抬高臀部
A.氧气吸入 B.早期哺乳 C.迅速按摩子宫 D.测血压、脉搏 E.输液输血
A.胰岛素治疗 B.利凡诺引产终止妊娠 C.继续控制饮食 D.药物治疗 E.立即行剖宫产术
A.在孕30周前取膝胸卧位 B.在孕30周后取膝胸卧位 C.每日练习3次 D.每次练习2小时 E.每次练习后做胎儿监护
A.妊娠早期一经确诊应作人流 B.妊娠中、晚期引产终止妊娠为最好 C.高脂、高蛋白、高糖饮食 D.妊娠期加强体育锻练,增加机体抵抗力 E.产后常规用雌激素退奶
A.预防及早期发现心功能不全 B.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C.减少或避免胎儿受损 D.保持心功能在最佳状态 E.加强产褥期心功能的护理
A.所生婴儿一律按早产儿处理 B.一般不主张母乳喂养 C.预防产褥期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D.产后长期避孕,但是最好不用药物避孕及宫内避孕器具 E.剖宫产产妇拆线时间可适当延迟
漏斗骨盆行骨盆测量时,正确的是()。
A.入口平面各径线小于正常值 B.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径线在正常范围 C.坐骨棘间径>10cm D.耻骨弓角度>90° E.两侧盆壁向内倾斜
A.行B超生物物理评分 B.24小时尿蛋白定量 C.尿糖尿酮体测定 D.做OCT试验 E.3天后复查NST
A.均小骨盆 B.扁平骨盆 C.横径狭小骨盆 D.漏斗形骨盆 E.畸形骨盆
A.产后出血时,立即注射麦角新碱 B.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 C.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D.第二产程避免产妇错误用力 E.产程进展不顺利时立即行剖宫产术及时终止分娩
A.受孕率低 B.晚期妊高征发生率增加 C.DIC发生率增加 D.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 E.可使妊娠反应加重
A.先露高位+3,宫颈扩张8cm,骨盆内测量无异常 B.先露高位-2,宫口开全,骨盆测量无异常 C.先露高位+3,宫口开全,骨盆内测量无异常 D.先露0,耻骨联合上方母腹触及胎头较大部分 E.先露高位+2,宫口开全,骶骨凹度差,尾骨固定上翘
A.无感染征象不应用抗生素 B.在胎儿娩出后为预防感染给予抗生素 C.有胎膜破裂时应给予抗生素 D.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再开始使用抗生素 E.产程开始给予抗生素至产后1~2周预防亚急性心内膜炎
A.创伤 B.胎膜发育不良 C.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D.羊水过多 E.下生殖道感染
A.温肥皂水灌肠 B.行缩宫素点滴 C.宫口开全,指导产妇张口哈气 D.给予镇静剂 E.人工破膜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A.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立即放置沙袋 B.第二产程中可以使用腹压 C.宫口开全后,指导孕妇屏气用力 D.防止心力衰竭,产前产后主张使用洋地黄 E.急性心力衰竭时即刻剖宫产结束分娩
A.胎盘嵌顿 B.胎盘植入 C.胎盘全部粘连 D.胎盘早剥 E.胎盘、胎膜残留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时主要引起()。
A.原发性宫缩乏力 B.胎儿窘迫 C.宫颈水肿 D.跨耻征阳性 E.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A.用地西泮镇静 B.保持产力 C.严密观察产程进展 D.消除其恐惧心理 E.保证适当的休息
A.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B.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C.协调性宫缩过强 D.不协调性宫缩过强 E.骨盆异常
A.立即终止妊娠 B.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给予阴道助产 C.胎儿娩出后应用缩宫素 D.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 E.产后母婴同室
A.心功能Ⅲ级患者于早孕时应给予保胎治疗 B.急性心力衰竭发生时应立即终止妊娠 C.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应用速尿利尿 D.发生产后出血时应给予静脉推注麦角新碱 E.产程开始时即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A.肺底部有持续性湿啰音 B.咳嗽 C.夜里睡眠时常感胸闷 D.踝部出现凹陷性水肿 E.脉压差减小
A.胎儿宫内窘迫 B.畸形和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C.胎盘早剥 D.容易发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E.容易发生新生儿低胰岛素血症
A.心肌炎 B.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良好者 C.轻度妊高征心脏病 D.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好转者 E.轻微活动后有胸闷、气喘者
A.妊娠合并心功能Ⅱ级 B.羊水栓塞 C.妊娠中毒症 D.产后感染 E.产后出血
A.不允许产妇诉说疼痛的感受 B.陪伴产妇,分散注意力 C.指导产妇缓慢有节律地呼吸 D.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胎儿状况 E.搬运产妇力求平稳
A.子宫收缩乏力 B.软产道裂伤 C.子宫瘢痕 D.胎盘因素 E.凝血功能障碍
A.大剂量缩宫素 B.孕激素 C.小剂量缩宫素 D.麦角新碱 E.雌激素
A.多见于有人工流产史的初产妇 B.总产程不足4小时 C.常发生胎盘剥离不全 D.易发生软产道裂伤 E.因产妇宫缩过强不易发生产后出血
A.应经阴道分娩 B.为预防产后出血,应肌注缩宫素 C.忌用吗啡 D.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 E.应缩短第二产程
A.为孕妇提供精神心理护理 B.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 C.胎头、胎肩的娩出要缓慢 D.仔细检查胎盘、胎膜的完整性 E.以上说法都正确
A.腹压加大,内脏血液涌向心脏 B.周围阻力更为增高 C.心排血量及平均动脉压增高 D.肺循环压力增高 E.以上说法都正确
A.类人猿型骨盆 B.均小骨盆 C.漏斗形骨盆 D.单纯扁平骨盆 E.正常女性骨盆
A.胎盘剥离不全 B.胎盘植入 C.胎盘剥离后滞留 D.胎盘全部粘连 E.胎盘、胎膜残留
A.一般不主张母乳喂养 B.预防产褥期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C.所生婴儿一律按早产儿处理 D.产后24h内胰岛素用量减少至原用量一半 E.预防产后出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臀位阴道分娩时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鼓励产妇多活动加速产程 B.宫颈扩张3cm时给予肥皂水灌肠 C.一旦破膜应立即听胎心 D.宫缩时阴道口见胎足,提示已进入第二产程 E.为避免破水时脐带脱垂,活跃期应充分堵臀
A.每日至少睡眠10小时 B.给予一般饮食即可 C.防止受凉 D.心功能Ⅲ级以上者,记录出入液量 E.便秘者给予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