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
膜内Na+向膜外转运是由于()
A.安静时膜对Na+通道开放 B.兴奋时膜对Na+通道开放 C.Na+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B.血浆中水分的含量约占90% C.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D.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高于组织液 E.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待红细胞沉降后,上面的液体部分称为血清
A.心室收缩期比心室舒张期长 B.占时间最长的是减慢射血期 C.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 D.房、室有共同舒张的时期 E.心率增快时,心缩期与心舒期等比例缩短
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E.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最重要的因素是()
A.O2 B.CO1 C.H+ D.N2 E.NaHCO3
A.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B.消化可分为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C.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D.消化与吸收是两个相关的过程 E.消化主要在胃中完成,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
A.脂肪消化产物只有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后才能到达肠绒毛表面 B.脂肪酸、甘油一酯与胆盐一同进入肠上皮细胞内 C.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 D.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E.淋巴液中脂类物质以乳糜微粒形式运输
A.变动范围无规律 B.昼夜变动值大于2℃ C.午后体温比清晨低 D.女子排卵后,体温下降 E.肌肉活动使体温升高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保Na+、排K+、保水
A.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大 C.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 D.血浆蛋白尿的含量增多 E.滤过膜上唾液蛋白减少
A.婴儿的吸吮反射 B.眨眼反射 C.跟腱反射 D.屈肌反射 E.见酸梅出现唾液分泌反射
A.自分泌 B.旁分泌 C.近距分泌 D.突触性化学传递 E.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A.清晨 B.中午 C.傍晚 D.慢波睡眠 E.异相睡眠
A.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 B.促进肾保钠、排钾、排水 C.促进糖异生 D.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 E.促进全身各部位的脂肪分解
A.血糖水平 B.血氨基酸水平 C.血脂水平 D.血钙水平 E.血钾水平
A.色氨酸 B.蛋氨酸 C.谷氨酸 D.丙氨酸 E.谷氨酰胺
A.260nm B.280nm C.320nm D.190nm E.220nm
A.结构与底物相似 B.与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 C.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 D.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 E.该抑制不能解除
A.6-磷酸果糖 B.6-磷酸葡萄糖 C.3-磷酸甘油酸 D.1,6-二磷酸果糖 E.1,3-二磷酸甘油酸
呼吸链中能直接将电子传递给氧的成分是()
A.铁硫蛋白 B.CoQ C.Cytc D.Cytb E.Cytaa3
与脂肪酸合成无关的物质是()
A.ATP B.甘油 C.NADPH D.乙酰CoA E.CO2
A.氨,谷氨酰胺 B.谷氨酸,天冬氨酸 C.鸟氨酸,天冬氨酸 D.氨,谷氨酸 E.氨,天冬氨酸
由IMP合成GMP需要()
A.NAD+、ATP与氨 B.NADH、ATP与谷氨酰胺 C.NADH、GTP与谷氨酰胺 D.NAD+、ATP与谷氨酰胺 E.NADP+、GTP与氨
A.DNA复制速度太快 B.双向复制 C.有RNA引物就有冈崎片段 D.复制与解链方向不同 E.复制中DNA有缠绕打结现象
A.ACC B.GCC C.CCA D.UCC E.CCG
A.突触分泌 B.旁分泌 C.内分泌 D.自分泌 E.外分泌
A.DNA聚合酶 B.引物 C.模板 D.循环次数 E.底物三磷酸脱氧核苷
A.病毒具有的核苷酸序列 B.RNA病毒特有的核苷酸序列 C.不需要激活即能表达 D.参与细胞增殖的关键基因 E.正常人类基因组中不存在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 E.脱羧反应
A.药理作用与副作用 B.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E.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可激动骨骼肌N2受体的药物是()
A.毛果芸香碱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琥珀胆碱 E.筒箭毒碱
A.去甲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多巴酚丁胺
关于苯二氮类作用机制,错误的描述是()
A.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有苯二氮结合位点 B.苯二氮类结合位点与GABAA受体的分布基本一致 C.苯二氮类能抑制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 D.间接促使Cl-通道开放,Cl-内流,神经细胞超级化 E.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
A.昏迷 B.呼吸高度抑制 C.针尖样瞳孔 D.肌张力增加 E.血压明显降低
A.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B.明显延长APD和ERP C.有翻转使用依赖性 D.拮抗α受体 E.扩张冠状动脉
A.氯贝丁酯 B.考来烯胺 C.烟酸 D.苯扎贝特 E.洛伐他汀
A.肼屈嗪 B.氯沙坦 C.普萘洛尔 D.卡托普利 E.氢氯噻嗪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氨苯蝶啶 D.螺内酯 E.乙酰唑胺
A.心导管检查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防治血栓形成 D.细菌性心内膜炎 E.血液透析
A.氟轻松 B.氟氢可的松 C.泼尼松 D.氢化可的松 E.他莫昔芬
A.支气管肺炎 B.脑膜炎 C.结核病 D.烧伤感染 E.细菌性痢疾
A.羟氨苄西林 B.替卡西林 C.氨苄西林 D.羧苄西林 E.氯苯唑西林
A.军团病 B.支原体肺炎 C.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D.牙周炎 E.乙型脑炎
A.F质粒 B.R质粒 C.Col质粒 D.Vi质粒 E.K质粒
A.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C.物体中无活菌存在 D.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E.防止细菌进入人体的操作技术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A.肺炎杆菌 B.耐药性痢疾杆菌 C.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肺炎链球菌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白喉棒状杆菌 E.嗜肺军团菌
A.空肠弯曲菌 B.幽门螺杆菌 C.胎儿弯曲菌 D.鼠伤寒沙门菌 E.副溶血性弧菌
A.痢疾志贺菌 B.脆弱类杆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化脓性链球菌
A.死菌苗 B.减毒活疫苗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荚膜多糖疫苗
A.肺炭疽 B.肺鼠疫 C.出血热 D.斑疹伤寒 E.钩体病
A.支原体感染 B.衣原体感染 C.立克次体感染 D.螺旋体感染 E.伤寒杆菌感染
A.毛霉 B.曲霉 C.着色真菌 D.新生隐球菌 E.酵母菌
A.腺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EB病毒 E.HIV
A.禽流感病毒由鸡传给人 B.猪流感病毒由人传给猪 C.雪貂感染人流感病毒 D.表达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片段发生点突变,使抗原性发生量变 E.表达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片段发生大幅度突变,形成新毒株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轮状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A.HHV-1 B.HHV-3 C.HHV-6 D.HHV-7 E.HHV-8
A.蚊 B.幼猪 C.成年猫 D.乙型脑炎带毒者 E.虱
A.T细胞表位只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B.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C.T细胞表位有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两种 D.B细胞表位只有构象表位 E.B细胞表位需要MHC分子递呈
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 B.须经APC加工处理 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 D.有严格的MHC限制 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
A.mIg,CD21和CD19 B.mIg,CD79a和CD79b C.CD81,CD21和CD19 D.mIg,CD40和CD40L E.mIg,CD80和CD86
A.脑 B.体腔 C.淋巴结 D.皮肤 E.肝脏
按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受体在结构上的差异将T细胞分为()
A.TH1和TH2细胞 B.TCRγδ+和TCRγδ-T细胞 C.TCRαβ+和TCRαβ-T细胞 D.TDHT和TC细胞 E.TCRαβ和TCRγδT细胞
A.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B.可介导ADCC作用 C.可引起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 D.有3个亚类 E.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A.特异性强,极少或不发生交叉反应 B.质地均一 C.一种单克隆抗体,其独特型可以不同 D.针对抗原分子上的一个抗原决定簇 E.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
A.T细胞 B.肝细胞 C.B细胞 D.粒细胞 E.造血干细胞
A.促进Th1细胞的功能 B.促进Th2细胞的分化 C.刺激B细胞增殖 D.促进IgE表达 E.促进肥大细胞增殖
A.TNF B.CSF C.IL-2 D.TGF-β E.IFN-γ
A.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时受MHC限制 B.TH细胞与APC间作用受MHC限制 C.Tc杀伤靶细胞时受MHC限制 D.TH细胞与B细胞间相互作用时受MHC限制 E.巨噬细胞与TH细胞间作用时受MHC限制
A.位于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 B.Ⅰ类分子的两条链均由HLA复合体编码 C.Ⅱ类分子的两条链均由HLA复合体编码 D.包括Ⅰ类基因、Ⅱ类基因和Ⅲ类基因 E.由一群密切连锁的基因组成
A.CTL无需与靶细胞接触 B.CTL杀伤靶细胞具有特异性 C.靶细胞溶解时,CTL同时受损 D.穿孔素诱导靶细胞凋亡 E.一个CTL只能杀伤一个靶细胞
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存在免疫记忆现象 B.Bm是再次应答的主要APC C.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产生Tm和Bm D.TI-Ag和TD-Ag均可引起回忆应答 E.记忆性细胞是在免疫应答的分化阶段产生的
A.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 B.仅识别抗原的线性决定基 C.受MHCⅡ类分子的限制 D.直接捕获外源性抗原 E.受MHC样分子的限制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T和B细胞 E.T细胞和巨噬细胞
A.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 B.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 C.验证疾病的病因 D.检出现患病例 E.检出病原携带者
A.对住院病人的调查 B.对门诊病人的调查 C.对社区人群的调查 D.对所有病人的调查 E.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
A.死亡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E.罹患率
A.发病率 B.发病专率 C.罹患率 D.时点患病率 E.期间患病率
A.发病率 B.患病率 C.死亡率 D.治愈率 E.病死率
A.计算各种罹患率 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 C.核实诊断 D.扑灭疫情 E.制定防治措施
A.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校准仪器,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B.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C.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不依从,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D.坚持随机化抽样,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E.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A.核实诊断,证实爆发 B.全面考察疫情,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分布 C.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并加以检验 D.把病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干预措施,一组作为对照继续观察 E.调查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A.发病率=患病率×病程 B.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C.发病率=患病率+病程 D.发病率=患病率-病程 E.病程=患病率×发病率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D D.维生素A E.双糖和单糖
A.正确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 C.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 D.不正确,因为没有做显著性检验 E.不正确,因为本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A.(某一时期内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数)×100% B.(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平均人数)×100% D.(受检者中阴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E.(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