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假体松动 B.深静脉血栓形成 C.感染 D.腓总神经麻痹 E.胫后动脉损伤 F.敷料包扎过紧
A.乳房钼靶X线片 B.乳房干板照相 C.乳房B型超声 D.肿物切除病理学检查 E.乳腺导管内视镜 F.蛋白水平的检测
A.手术止血不彻底 B.术中大的淋巴管未结扎 C.伤口感染渗出 D.皮下脂肪液化 E.伤口包扎欠妥 F.引流管不通畅
A.乳腺癌 B.乳房纤维瘤 C.乳房囊性增生病 D.乳管内乳头状瘤 E.乳房结核 F.浆细胞性乳腺炎
A.胸部多层敷料包扎 B.保持引流管通畅 C.患侧上肢垫高 D.患侧上肢练习上举运动 E.增加营养 F.患侧肩部制动
A.乳腺癌根治术 B.乳腺癌扩大根治术 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 D.单纯乳房切除术 E.保乳术 F.肿物摘除术
患者男,35岁,因“左上腹撞击后腹痛1h”来诊。查体:T36.5℃,P106次/min,R30次/min,BP60/30mmHg;全腹压痛和腹肌紧张,以左上腹为主,肝浊音界缩小。
A.腹腔穿刺 B.立位腹部X线透视 C.腹部B型超声 D.血淀粉酶测定 E.腹部CT F.胸、腹部X线片
A.半坐卧位 B.吸氧 C.建立静脉通道 D.鼓励患者多喝水 E.监测生命体征 F.抽血送检血常规、血型等;保暖
A.肝 B.脾 C.十二指肠 D.胰 E.结肠 F.肾
A.使脓液积聚于盆腔 B.有利于呼吸和循环 C.有利于炎症局限及引流 D.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E.防止膈下感染 F.预防尾骶部压疮
A.切口感染 B.盆腔脓肿 C.肠间腔肿 D.肺部感染 E.膈下脓肿 F.结肠瘘
A.凝血机制 B.多普勒超声 C.下肢动脉造影 D.下肢MRI E.下肢CT F.血液流变学
A.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B.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C.动脉栓塞 D.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E.下肢静脉曲张 F.血栓性浅静脉炎
A.Ⅰ期(局部缺血期) B.Ⅱ期(营养障碍期) C.Ⅲ期(坏死期) D.坏死期1级 E.坏死期2级 F.坏死期3级
A.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B.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晚期膝关节病变 C.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D.大面积的膝关节骨软骨坏死 E.静止期的感染性膝关节炎 F.涉及膝关节面的肿瘤切除后需行膝关节重建
A.膝关节X线片 B.下肢血管超声 C.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消炎药 D.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和基础疾病 E.心、肺功能检查 F.ECT
A.手术感染--休克(感染中毒性)早期 B.手术前精神紧张--甲状腺危象 C.手术前碘剂服用不足--甲状腺危象 D.腺体切除不足--甲状腺危象 E.手术前甲亢症状未得到控制--诱发甲状腺危象 F.手术创伤时甲状腺素过量释放--诱发甲状腺危象
A.甲状腺腺瘤 B.甲状腺癌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颈部肿块 E.颈淋巴结结核 F.颈部转移性肿瘤
A.喉头水肿 B.气管软化塌陷 C.喉返神经损伤 D.切口出血 E.痰液堵塞 F.喉上神经损伤
A.甲状腺功能正常 B.甲状腺功能轻度亢进 C.甲状腺功能中度亢进 D.甲状腺功能重度亢进 E.甲状腺功能低下 F.甲状旁腺功能中度亢进
A.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 B.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C.可停用复方碘化钾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引流管72小时后可拔除 F.变换体位时用手固定颈部减少震动;严密观察有无手术后并发症
A.+10%~+20% B.+15%~+20% C.+20%~+30% D.+30%~+40% E.+30%~+50% F.+30%~+60%
A.口服复方碘化钠溶液 B.静脉使用激素以拮抗应激反应 C.使用镇静剂 D.物理降温;吸氧,减轻组织缺氧;对症治疗 E.静脉使用碘化钾 F.使用综合降温措施;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使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A.平卧位 B.侧卧位 C.半卧位 D.头颈过伸位 E.去枕平卧位 F.头低脚高位
A.切口出血 B.呼吸困难和窒息 C.甲状旁腺损伤 D.喉头水肿 E.喉返神经损伤 F.喉上神经损伤;手足抽搐;甲状腺危象;声音嘶哑;误咽
A.碘剂的作用在于抑制蛋白水解酶,逐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B.碘剂的作用在于抑制蛋白水解酶,逐步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 C.碘剂宜空腹服用,以利于吸收 D.碘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不宜空腹服用 E.使用碘剂2周后可停药,观察用药效果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应用碘剂后BMR很快降至正常 F.不准备施行手术治疗的甲亢病人不能服用碘剂
A.体液不足 B.营养失调 C.知识缺乏 D.疼痛 E.潜在并发症:排斥反应 F.预感性悲哀
A.若出现尿少症状,应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 B.如出现感冒,可自服清热解毒,消炎药物 C.外出时应戴口罩,加强防护 D.每天监测体温、体重及尿量 E.出院后若在两年内没有发生排斥反应,停用免疫抑制剂 F.定期复诊,第一个月每周复诊2次,以后递减
A.移植肾功能衰竭 B.骨髓抑制 C.消化道出血 D.伤口感染 E.排斥反应 F.坠积性肺炎
A.再建立一条静脉通路,保证输液畅通 B.遵医嘱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C.动态监测脉搏、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D.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合理安排输液 E.密切观察记录尿量变化 F.指导患者自我监测和护理方法,减少感染机会,预防排斥反应
A.加强营养 B.中和游离毒素 C.控制和解除痉挛 D.保护创面,防止感染 E.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F.清除毒素来源
A.破伤风 B.气性坏疽 C.去大脑强直 D.败血症 E.癫痫发作 F.化脓性脑膜炎
A.严格执行接触隔离 B.避光、防止噪音 C.进食时避免呛咳、误吸 D.4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 E.遵医嘱给予抗休克治疗 F.遵医嘱给予人工冬眠护理
A.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B.禁用吗啡等镇静药物 C.频繁抽搐时,禁止经口进食,以防误吸 D.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镇静解痉、肌松剂等药物 E.取半坐卧位,使膈肌位置下降,扩大胸腔容量 F.合理使用约束带,保护患者,防止受伤
A.感染中毒性休克 B.急性肾衰竭 C.慢性肾衰竭 D.低蛋白血症 E.高蛋白血症 F.ARDS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F.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A.预防低血压 B.防止空气进入 C.保持管路密闭性 D.防止管路滑脱 E.监测凝血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 F.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A.脾切除术 B.三腔二囊管压迫法 C.断流术 D.胃底静脉缝扎术 E.分流术 F.输新鲜血
A.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及颜色 B.保持大小便通畅 C.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D.大量补充水和钠盐以防电解质紊乱 E.翻身动作宜轻柔 F.术后应取半卧位;要适当控制蛋白质入量;观察有无意识改变
A.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B.失眠时可用巴比妥类安眠药 C.术前常规放置胃管 D.禁食烟酒、浓茶、咖啡 E.有腹水者,低钠饮食 F.避免进食干硬、带刺食物;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A.严重顽固性腹水 B.脾肿大 C.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D.肝性脑病 E.脾功能亢进 F.肝功能衰竭
A.抗利尿激素在体内减少 B.门静脉系毛细血管床滤过压增加 C.肝内淋巴液回流不畅 D.血浆白蛋白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胃肠道的充血、水肿 F.醛固酮在体内减少
A.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 B.高蛋白饮食 C.观察意识改变 D.禁用肥皂水灌肠 E.加强心理护理 F.遵医嘱使用谷氨酸钠
A.一般呈钳夹关闭状态,可每1小时开放5分钟 B.长期开放引流 C.钳闭不可开放 D.记录24小时引流量,每次放液量小于100ml E.经常挤压,防止血块阻塞管口 F.可于24小时后拔除
A.协助咳嗽排痰 B.麻醉情醒后尽早开始以肩臂运动为主的康复活动 C.取l/4侧卧位 D.输液速度20~30滴/分 E.术后的补液速度以50~60滴/分为宜 F.严格控制输液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A.应用抗生素 B.戒烟 C.纠正营养和水分的不足 D.术前晚清洁灌肠 E.练习使用深呼吸训练器 F.练习有效咳嗽排痰;心理护理
A.潜在并发病: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B.营养失调 C.知识缺乏 D.预感性悲哀 E.焦虑 F.体液不足
患者男性,65岁,农民,小学文化。长期便秘。5年前发现右腹股沟区肿块,约3cm×3cm大小,2年来肿块逐渐增大到10cm×5cm大小,可附入阴囊。肿块突出时感下腹坠胀,隐痛,体检:右腹沟区经约10cm×5cm大小肿块,质软,无压痛,回纳后压迫内环,不再出现。
A.右腹股沟直疝 B.白线疝 C.切口疝 D.右腹股沟斜疝 E.脐疝 F.股疝
A.膀胱 B.盲肠 C.阑尾 D.小肠 E.大网膜 F.乙状结肠
A.患者术后6~12小时可进食,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B.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防止肺部并发症 C.术后平卧3日,膝下垫一软枕,髋关节微屈,以减轻腹壁切口张力 D.术后3天可逐渐离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 E.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F.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